#臺漫現場專欄 #漫畫產業的養成
隨著2010年以後行動網路的崛起,整體漫畫產業環境的轉變,漫畫家的創作要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因此需要更完整的漫畫教學系統,培育漫畫創作所需,也培養漫畫編輯、漫畫產業人員,臺灣漫畫生態現況可能需要「漫畫系」,以滿足漫畫生態上更專業化。本文以漫畫教育的過往發展與環境進行初步的探討,並且專訪漫畫家韋宗成、臺南應用科技大學漫畫系專任助理教授吳定寰、動漫畫推廣協會理事長蘇微希,以漫畫家養成教育的需求出發,分別探討 #漫畫家需要的技能與知識、#漫畫產業的工作結構、#漫畫家當下的生存環境 進行討論。對於今天即將面臨升學選擇的新鮮人,要如何透過高教系統,再滿足傳統社會價值之後,還能走上自己漫畫家的道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李政亮 內容簡介: 解讀日本動漫,除了從娛樂或產業經濟層面之外,可以更深入探索文化層面。 就讓我們在令和的新時代,回望江戶到平成的動漫記事,來趟心靈的壯遊! 「外國人之所以不看漫畫,就是他們的...
漫畫產業的養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從北齋到吉卜力: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李政亮
內容簡介:
解讀日本動漫,除了從娛樂或產業經濟層面之外,可以更深入探索文化層面。
就讓我們在令和的新時代,回望江戶到平成的動漫記事,來趟心靈的壯遊!
「外國人之所以不看漫畫,就是他們的國度沒有手塚治虫。」
日本朝日新聞以這句話向手塚治虫致敬。
相對來說,身為台灣人,對日本漫畫再熟悉不過,許多人的孩提記憶中,絕對少不了租書店,在書架上挑本《怪醫黑傑克》或者《原子小金剛》,然後鑽入靜謐而神祕的漫畫世界裡,度過大半時光。
手塚治虫是日本戰後昭和時代大眾文化代表人物,而後則有宮崎駿讓日本漫畫站上國際舞台。因此,一般探討日本動漫時,往往聚焦於二戰後的蓬勃發展。
然而本書要再將時光向前推移,以江戶末期為起點,尋找日本漫畫浮現契機,以及如何奠基,進而演繹出影響遍及全世界的動漫文化。藉由日本各地動漫相關博物館做為進入歷史洪流的時光機,悠閒漫步漫畫家養成的時空背景。
從北齋、田河水泡、竹久夢二、岡本一平,到也成為台灣五六七八年級生集體記憶的哆啦A夢、名偵探柯南、小甜甜、櫻桃小丸子、烏龍派出所等等,探入漫畫家的心靈,並以其作品為鎖鑰,打開日本動漫文化深厚的底蘊與精彩。
二○○九年開始,作者歷時十年造訪日本動漫相關博物館。
博物館不只是個展示空間,也是一條歷史幽徑,在那裡,我們窺見日本動漫是時代變遷與漫畫家心境的交織。解讀日本動漫,除了從娛樂或產業經濟層面之外,可以更深入探索文化層面,就讓我們在令和的新時代,回望江戶到平成的動漫記事,來趟心靈的壯遊!
作者簡介:李政亮
輔大法學士,台大法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天津南開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助理教授,現為文化評論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助理教授。
作者的關注視角是從大眾文化如電影、動漫、文學等解讀中國、日本與台灣的歷史與社會,此前作品以中國現場出發,希望文字耕耘能隨關注視角漸次豐收。近年作品履歷:《拆哪,我在這樣的中國》(獲2011年金鼎獎)、《中國課》(獲2012年《亞洲週刊》年度好書)、《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獲選2018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展書)。
漫畫產業的養成 在 台漫畫家自學堅持13年奪國際漫畫銀獎|少年新聞週記#鏡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離家少年數攀高衝動換來破碎的家? 】跟父母吵架時,你曾經萌生過「離家出走」的念頭嗎?台灣有超過一千名未成年兒少離家失蹤,家人心碎尋找。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