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原文:
https://www.facebook.com/21furu/posts/3236232789816494
#大安信義中正為什麼沒有大型宮廟
什麼叫做超級去脈絡,這給了很好的例子
這貼文的大意就是行天宮不燒香、不拜拜 沒有吵鬧的陣頭
反觀青山宮的艋舺大拜拜吵了三天三夜
原因是行天宮的地價高、青山宮地價低,所以有這兩者個差別
大錯特錯
各位觀眾可以思考30秒,為什麼大安、信義、中正區沒有大型宮廟
如果你想到了,恭喜你,你的歷史邏輯思辯能力
已經贏了這位號稱讀很多書的粉專主
為什麼說歷史很重要,因為歷史不好就會像這樣「去脈絡」
扯到地價根本倒果為因
> 中正區、信義區、大安區沒有吵鬧的宮廟是因為地價高
錯,是因為那邊根本沒有大型宮廟
稍微了解歷史就知道,台灣廟宇分布是隨著17世紀移民而發展
所以北台灣的大廟幾乎都蓋在18世紀人多的地方
那18世紀北台灣哪裡人多? 我隨便舉幾個
#大龍峒保安宮-大龍峒是同安人的聚落 晚於艋舺、早於大稻埕
#松山慈祐宮-松山舊稱錫口,1850年達到巔峰
#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頂下郊拚中同安人落敗而興建的聚落
#芝山巖惠濟宮-漳州人的大本營,漳泉械鬥中漳州人的指揮中心
#艋舺龍山寺-19世紀中以前北台灣最大的商業中心,泉州三邑人的根據地(艋舺另外有三大廟)
其他較古老的聚落一定也都會有一座大廟,像是#新莊
廟這種「企業」,講求的是歷史,最好是越古老越好
當然17、18世紀信義區、中正區、大安區別說是田了
根本就是一片荒蕪,甚至國民政府來台灣時
信義區根本就還沒發展,變成安置難民的地方
所以信義區、中正區、大安區就不可能有什麼大廟
沒大廟當然就沒有陣頭活動,這是歷史的原因,跟地價毛線關係?
#行天宮為什麼不搞大拜拜
行天宮不燒香或是說不大拜拜
跟地價也沒毛關係,純粹創辦人不走傳統宮廟路線
行天宮走的是儒教路線,本來就不喜歡台灣傳統宮廟的吵吵鬧鬧
另外行天宮還有另有兩座分宮,在北投和三峽
有因為地價低就8+9嗎?
行天宮歷史不長,他成功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點是他的交通位置真的太好
加上做出了差異化,打出了口碑
以後再說好了
所以說歷史真的很有趣也很重要,可以解釋很多事情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農曆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九日(國曆7月31日至8月29日),依循古禮舉辦「中元盂蘭盆勝會」各項活動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是台北市文獻會經文資普查主動提報,法會傳承了傳統習俗,融合儒、釋、道思想,並依佛教的儀軌與經典,營造深富民間文化特色的中元普渡祭典,祭祀內容結合歷史事件,諸如祭拜「樹蘭花腳...
漳泉械鬥大稻埕 在 Cheap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為什麼鶯歌陶瓷有名
鶯歌位於新北市南端,以陶瓷聞名全台灣
那鶯歌陶瓷為什麼有名
請選擇~
A.這邊泥土適合做瓷
B.國寶級大師駐進 產生聚集經濟
C.大漢溪豐沛水運 便宜的運輸成本
D.以上皆是
答案請看我娓娓道來
台灣北部於清代早期以傳統農業為主
交通方式十分依賴河運,自然發展下聚落都是緊靠河岸
而鶯歌剛好就在大漢溪旁也得以發展
相傳最早康熙年間,是由客家人來此地發展
後來因為閩粵械鬥,客家人相繼離去(打輸了QQ)
乾隆年間福建安溪人又跑來種植茶樹
1684年粵人到此養牛、殺牛,所以有地名牛灶坑
後來牛被偷了,又離去(QQ)
所以之後都是福建安溪人的天下了
不過鶯歌南部常有水災和番害,所以主要以北鶯歌為主
到了乾隆年間1760年,鶯歌已經出現了南靖莊、尖山莊
大湖莊、二甲九等聚落
而隔壁鄰居就是之前介紹過的三角湧(三峽)
三峽平原較大,多從事農耕、燒製木炭和伐木為業
1823年開始種植大菁,從此靠染布業一飛衝天
1865年英國商人約翰陶德來台鼓勵種植茶樹,並採購樟腦
如果三角湧是一支股票,只能用井噴來形容
整個大台北新莊、板橋、大溪、景美、艋舺與大稻埕
都因為水運成為北台灣重要的聚落
鶯歌也是個河港,但股價就是長期低點
因為地理環境和物產有限,加上大漢溪時常氾濫
發展遠不及三角湧興盛
不過鶯歌從清代開始有小規模的陶瓷業
清嘉慶9年(1805),當時福建泉州磁灶鎮人吳鞍來鶯歌
磁灶鎮是一個燒陶大鎮
吳鞍發現鶯歌兔子坑的土質適合做陶
便開設窯場製陶
後來因為漳泉械鬥遷移到崁腳
(因為打輸了QQ)
不過在崁腳不久又因漳州人追殺
又跑到尖山,這時吳鞍call了同鄉的族人來台
是要打架還是燒陶不知道
總之越來越多磁灶來臺的大師來到鶯歌
因為台灣大師少,這裡好生存
大家好康逗相報 從此寫下了鶯歌陶業的一頁
後記:
台灣人真愛打架 閩粵打完換漳泉打
漳泉打完換頂下郊拚(泉州人內戰 三邑打同安)
還可以開副本打原漢戰爭
--
這次奉新北市文化局之命,來介紹三鶯,啊三峽已經影片介紹過了
50年前的藍染王國 ▶ 三峽與藍染的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J82LRfsrgM
這篇來介紹鶯歌
《文化定向運動:新北三鶯篇》
APP為結合地圖及導航技巧的科技,利用手機即可以VR、AR技術於線上、線下實境探索整個三峽和鶯歌區,遊玩過程中將由可愛的新北市吉祥物「WaWa」引領民眾深入瞭解在地文化,玩定向、習人文、逛老街、吃美食!是個寓教娛樂且兼具知性與健康,適合全家大小一同參與遊玩,此外還有陣營積分競賽,可隨時申請加入,和親朋好友一起享受文化競賽的新奇及刺激感!
下載網址:
.iOS下載:https://reurl.cc/2gjb0m
.Android下載: reurl.cc/gm6874
.新北文化定向官方LINE@:lin.ee/6MZ8ZI9
.活動網頁:https://tinyurl.com/y6f3hbnd
漳泉械鬥大稻埕 在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預期遊台灣|回到清朝的艋舺
「艋舺」這個名稱對大部份香港人來說應該很陌生。我第一次聽到她的名字,就是因為因為那套,由鈕承澤執導、阮經天主演的同名電影。大概就像台灣人看完古惑仔後,總想跑一次廟街;我看完了「艋舺」後,就決定怎麼都要跑一趟。
艋舺鄰近西門町,是今天萬華區的一部份,是大台北地區其中一個最早發展的地區。早在陳賴章墾號14年後的1723年(雍正元年),已經有漢人移居。其指標性的廟宇龍山寺也在稍後的1740年(乾隆5年)建成。逐漸地,由大台北地區的其中一條市街,艋舺發展成其最繁榮的市街,更進而一度成為淡水廳的縣丞所在。
18-19世紀的清治台灣,是個官府力量微弱、交通不便、敵我難分的時代。廟宇成為地方上唯一可依靠的權威。廟宇不但是當時民間社會的權力中心和糾紛仲裁地,也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廟宇跟市街,形成了一個不可切割的混合有機體。
眾多廟宇中,最有氣派的莫過於由泉州晉江人所建的龍山寺。在其附近,有安溪人所建的清水巖祖師廟,和同安人所建的霞海城隍廟(大概位於今天的剝皮寮)。他們三股勢力各據一方,擁有自己的廟宇和市街勢力圈。衝突一直持續,直至1853年爆發了著名的「頂下郊拚」。「八甲庄」被焚之一炬,同安人落荒而逃到後來的大稻埕重新發展。漳泉械鬥可說是理解台灣歷史的基礎,而艋舺正正是一個很好的考察題材。
正當這三所廟宇引以為傲的訴說著艋舺的歷史,和她曾擁有過的繁華;另外兩所跟瘟疫與亡者有關的廟宇:青山宮和地藏廟,則彷彿在身旁邊提醒著我們,切勿忘記背後的艱苦。
作為一個貿易商人,歷盡艱辛和危險,從一個市街跑到另一個市街,除了去廟宇拜拜答謝神恩、互通有無和吃好住好,少不免也會想解決一下生理需要。在那個根本不知道有沒有明天的時代,讓自己感到活著,比一切的道德枷鎖重要。因此,古今中外的所有重要港口或市街,必然會𧗠生出色情事業,就像香港廟街旁的砵蘭街,和文武廟旁的擺花街一樣。
隨著2001年台北市廢娼,寶斗里走進了歷史。然而,一旦出現過,其痕跡就無法完全被抹走。走在今天的華西街觀光夜市、西昌街和艋舺公園,我們仍可隱約感受到那股彌漫在空氣中的情色。
除了色情事業,由廟宇和市街𧗠生出的其它相關行業,還包括遍佈整個地區的食店,以及龍山寺旁的青草店(在廟宇求藥籤後配藥)和佛具壇香店等。他們仍然活現在艋舺街頭上,彷彿在等你慢下腳步,去靜心聆聽他們跟你分享的故事。
艋舺的發跡與沒落,很大程度上是在輝映著早期大台北的經濟發展。她擁有著一個原住民語的名字。她曾是清朝淡水廳的縣丞所在。她見證著北台灣地區的掘起。她因為淡水河而繁榮,卻偏偏因為淡水河的淤泥而沒落。泉洲人從同安人身上得到了她,卻偏偏輸給了逃到大稻埕的同安人。這大概就是命運,大概就是所謂的「風水輪流轉」。
可惜的是,今天走在當年的艋舺第一街(即今天的貴陽街),望向海傍,只能看見環河快速道路的高架橋基座。我唯有閉上雙眼,幻想著當時商船滿佈的河岸,暫時逃離現實的殘酷。然而,或許這就是歷史有趣之處。把眼前的風景,併合在歷史知識裡,再配以無限幻想,所有發生過的一切便彷彿活現在眼前,卻唯獨你自己能看到。
#行程推介:
-遊走於三個主廟宇之間,感受街與街之間的行業差別
-走進艋舺公園,觀看一下生活的不一樣(街友、彩迷、歇息的人)
-金安宮旁的黑白切米粉湯(超隱世,但超級棒的風味與美味)
#延伸閱讀:《臺北歷史.空間.建築:新莊、艋舺、西門、大龍峒、圓山、劍潭》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5974
除了定期的《不預期遊台灣》文章,若有興趣看更多日常探索台灣的照片,歡迎追蹤我的IG專頁(live.out.the.unexpected)。
漳泉械鬥大稻埕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農曆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九日(國曆7月31日至8月29日),依循古禮舉辦「中元盂蘭盆勝會」各項活動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是台北市文獻會經文資普查主動提報,法會傳承了傳統習俗,融合儒、釋、道思想,並依佛教的儀軌與經典,營造深富民間文化特色的中元普渡祭典,祭祀內容結合歷史事件,諸如祭拜「樹蘭花腳」、「五泉廟」、「車藏 腳媽」等,深具在地性、歷史性和文化性意義,也彰顯北台灣早期移民開發奮鬥史。
龍山寺表示,拜「樹蘭花腳」、「五泉廟」是寺裡特有的傳統,因當年漳泉械鬥就發生在龍山寺附近,血衣就埋在寺內的蘭花樹下,所以才有拜「樹蘭花腳」,寺廟現址當時也蓋了五泉廟,以祭拜械鬥死去的人,後來要建龍山寺時,寺方答應每年都會祭拜五泉廟,便有了這傳統。
艋舺龍山寺年度祭典除了寺內所供奉佛神聖誕的祝聖儀式外,亦配合時令節日舉行祭祀活動,其中以農曆七月「中元盂蘭盆勝會」最為隆重,為萬華區之祭典盛事,簡稱盂蘭祭或慶讚中元。清人唐贊袞於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所撰《臺陽見聞錄》中提及:「臺俗盛行普度,門貼紅箋,大書慶讚中元。……自七月初起,至月盡止。又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臺灣日日新報》載有:「陰曆七月慶讚中元,近城市街分為三大廟門,高豎燈旛普濟無依孤鬼。其十一二兩天為大龍峒保安宮結緣之日,凡屬同安原籍者與焉;十三四兩天為艋舺龍山寺結緣之日,凡屬晉南惠原籍者與焉;十九二十兩天為艋舺祖師廟結緣之日,凡屬安溪原籍者與焉。」
五、依文獻紀錄,慶讚中元活動於艋舺地區已行之有年,原則上依原鄉祖籍劃分祭祀群體,於七月中旬舉辦祭典。舊時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由三邑人士之黃林吳三姓輪祀,按例進行起鼓、放燈、普施、搶孤等活動。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巡撫劉銘傳令行禁止搶孤之風,遂改為設筵饗祭,祭品則由艋舺三邑人為首的武榮、螺陽、晉水及金紙商金晉興等四個祭祀團體籌備置辦,號為「四大柱」。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改為三姓合辦,或與大稻埕三邑人士輪辦。至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後,「中元盂蘭盆勝會」回歸龍山寺主辦。
六、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自農曆六月末日地藏王廟發表開始,至七月末日龍山寺謝燈篙而告一段落,每年均有眾多民眾參與「贊普」及放水燈遊行,為萬華區之一大盛事。
六月二十九日 地藏王廟發表
七月一日 豎燈篙 (布幡、紙幡、七星燈)
七月十二日 發表連放榜 (為紙糊神祇開光結壇)
七月十三日 拜樹蘭花腳 (奠祭清朝來台墾民械鬥戰亡人士)
七月十四日 放水燈 (招請水上孤魂)
七月十五日 普度 (設孤棚、孤飯、供品;施食)
七月三十日 謝燈篙 (普度結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FayyCPkItA/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