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持久的習慣為何這麼難?
想像你眼前的桌上擺著一個冰塊。房裡很冷,你呵著白氣。現在是華氏25度,然後房間以非常緩慢的速度開始增溫。
26度。
27度。
28度。
冰塊還在你眼前的桌上。
29度。
30度。
31度。
一樣,什麼事都沒發生。
接著,32度(攝氏零度)。冰塊開始融化。一度之別,表面上與先前的增溫幅度沒有差異,卻啟動了巨大的變化。
突破的瞬間往往來自先前的許多行為。那些行為讓潛能逐漸累積,直到足以釋放重大改變。這樣的模式隨處可見:80%的時間裡,癌症都無法被檢測到,卻在幾個月內接管整個身體;竹子在它生命的前五年幾乎不可見,在地底衍生廣大的根系,然後在六週之內暴長到90呎高。
同樣地,在你跨越一個關鍵門檻,解鎖新等級的表現之前,習慣往往看起來沒什麼影響。在任何追尋的前期或中期,常常出現所謂的「失望之谷」——你期待有線性進展,但在前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效果都很不顯著,令人感到挫敗。
你覺得這樣下去不可能有所進展,然而,這正是任何複利過程的標誌
建立持久的習慣之所以如此困難,這便是核心因素之一。我們做了一些小小的改變,沒能看見有形的成果,就決定放棄。你心想:「我每天都跑步,跑了一個月,怎麼身材沒有任何變化?」一旦萌生這樣的念頭,好習慣就很容易被拋諸腦後。
然而,想要造成有意義的差異,你必須維持一個習慣夠久,以突破這個停滯期——我稱之為「潛伏之力的停滯期」。
倘若你發現自己難以養成某個好習慣或戒除某個壞習慣,不是因為你失去改善的能力,而往往是因為你尚未跨越潛伏之力的停滯期。抱怨努力沒有帶來成功,就像抱怨從華氏25度加溫到31度冰塊卻還不融化。你做的工並未浪費,只是被儲存起來了。所有的行動會在華氏32度發生。
#午安
「潛伏之力的停滯期」的推薦目錄:
潛伏之力的停滯期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可以養成自己的個性
我常談教養,我也常談自我教育。
教養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對一個孩子的性格與心理素質影響重大。我最近跟朋友談到一個孩子,感觸很深:如果一個家庭環境從小吵吵鬧鬧,那在這個家庭長大的孩子,在經營自己的新家庭時,怎麼可能突然懂得心平氣和地好好溝通呢?
人際互動,包括親密關係,需要不斷練習。從小看到的,父母示範的,不管孩子願不願意,都會進入腦海裡,等到下次遇到類似的情境,便自動化地反應出來。
可是,人與人之間的一來一往,都是「行為」,而「行為」是可以變成習慣的。簡單來說,透過自我教育,我們可以逐漸擺脫原生家庭的制約,透過有意識的選擇,一點一點變成更好的自己。
所以我們談心靈成長,便是透過自我教育,重新彌補過去教養缺憾的動作。
「重要的不是你現在多成功或多不成功,而是你的習慣是否把你放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比起當前擁有的成果,你應該更關注現在所處的軌道。」~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
很多時候,我談的是方向,而不是現在一定要怎麼樣。方向對了,每走一步,就更接近我們目的地一步。
譬如說,我認識有孩子小時候不擅言辭,但媽媽願意學習從孩子的興趣出發,陪伴孩子聊天的技巧。用年來計算,一個興趣接著一個興趣地拓展,孩子便越來越健談,很多話題都能聊。
簡單的事,重複執行,便能累積出驚人的成果。
「當你終於突破潛伏之力的停滯期,大家會說那是一夕成功。外界只看見最戲劇性的事件,卻沒看見先前的一切,但你心知肚明:正是你很久以前做的事——當時你覺得似乎沒有任何進展——才讓今日的躍進成為可能。」~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
尤其是帶孩子,那都像是跑馬拉松。有些孩子小時候有多項領域的遲緩,家長不放棄,語言、認知、社會情緒、生活自理……,每項領域的訓練可以拆解成小活動,平常都融入生活中養成習慣。長大之後,常常看不出孩子小時候是這樣辛苦,只有家長知道這要經過多少艱辛與努力。
社會情緒能力,也是一個人能不能適應社會的重要關鍵。像是一個人會不會聊天,遇到自己的情緒上來的時候,可以怎麼自我對話來安撫自己,可以怎麼溝通比較能達到效果,這些儘管常被忽略,卻有教材、有書本可以進階。
有家長自己學了之後,發現對自己有用,於是自己先改變了,孩子自然而然也就跟著轉化了。言教很重要,但身教是關鍵。大人的互動方式不同了,孩子很難不受影響的。
回到動心起念的最初,是家長學了之後,覺得對自己有幫助,家長有成就感,於是有內在動機的輔助。這時候,不要說教孩子,單純用在大人自己身上都很好,這能永續。
「所有的大事都源自微小的開端。每個習慣的種子都是一個微小的決定,但是當那個決定被一再重複,一個習慣漸漸成形,且愈來愈牢固。根扎得穩,枝幹便得以生長。」~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
我喜歡心理學,我又很常跟人談話,聽到各種故事。所以我會使用心理學去試著解釋一個人的發展,也會用心理學助人,因此得到許多回饋,非常寶貴。
每一次的互動都是累積,累積了幾十年,我開始理解,有人之所以學不會好好講話,不完全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說,最重要的是缺乏練習。同理、鼓勵、表達、溝通……,都脫離不了練習,而且是在各種不同情境,應對不同人的練習。
***
別管目標,專注於系統就好
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一開始讓我認知到這個差異的,是創作《呆伯特》的漫畫家史考特.亞當斯:目標是你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你達到那些成果的過程。
■ 假如你是教練,你的目標可能是拿下冠軍,你的系統則是你徵募球員、管理助理教練及帶隊練球的方式。
■ 假如你是企業家,你的目標可能是打造價值百萬美元的事業,你的系統則是你測試產品概念、雇用員工及進行行銷活動的方式。
■ 如果你是音樂家,你的目標可能是演奏一支新曲目,你的系統則是你練習的頻率、分解並處理困難部分的方式,以及接受指導者指教的態度。
~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
***
很多時候,關係能不能和諧,不是我們一個人就能成就,這需要雙方共同努力。可是,我們有沒有把握住,那些操之在己的部分?
把操之在己的部分練得純熟,儘管某一段關係依然難以回天,但其他關係很可能因此受益。很多時候,如果只看自己跟自己的關係,我們修養到一定程度,常常很快就會有感覺。
用「習慣」去看待自己的人際情緒相關行為,這對我非常受益。
「當你愛上過程,而非產物,就不必等到獲得自己的許可才能快樂。只要系統有在運作,你隨時都能感到滿足。而且,系統能夠以很多形式成功,不限於你一開始設想的那一個。」~詹姆斯‧克利爾《原子習慣》
祝願您,常注意當下眼前,自己能把握的每個瞬間,也因此愉悅!
.
以上部分文字取自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2522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潛伏之力的停滯期 在 大衛碎碎念EP15 - 【大衛閱讀分享】-原子習慣(上) 的推薦與評價
7、#如何運用誘惑綑綁,讓習慣更有吸引力。 ... 1、#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2、#潛伏之力的停滯期 3、#多數人在著手改善時都沒 ... ... <看更多>
潛伏之力的停滯期 在 45度鋸齒形的內側/外側跳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原子習慣之 潛伏之力的停滯期 :失望之谷/精熟需要耐性http://www.unclesam.cc/blog/?p=30043 說明,可以參考: [影片] 45度鋸齒形的內側/外側 ... ... <看更多>
潛伏之力的停滯期 在 [心得] 左手只是支撐,三張圖看《原子習慣》 -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左手只是支撐,三張圖看《原子習慣》
【書名】:原子習慣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
【譯者】:蔡世偉
【出版社】:方智
有圖,排版優化原文
Medium|https://tinyurl.com/6z3vye75
Matters|https://tinyurl.com/dnuth84z
最近「二刷」原子習慣。
這本書太有名啦!不再客套鋪陳,想單刀直入,以書中三張圖,穿針引線重新回顧。
■ 這雞湯,換了新包裝 ■
《原子習慣》的序曲舉了三個例子鋪陳「微小(原子)的改善」能堆疊出「巨大的成果」的
觀點佐以「重複」的催化劑。
「咦!你端出了心靈雞湯?」
我覺得是,但這雞湯換上一襲「二維圖表」的新外衣,用科學思維喚起感性訴求。
1. 習慣造成的影響,有複利效應
複利俗稱「利滾利」,套用在習慣,可詮釋為「衍生出額外好處」。
以讀書來說,隨著閱讀量多了,讀者的背景知識庫日漸豐富;往後遇到類似的主題,省去
一道理解的手續,就愈讀愈順,也更容易觸類旁通。
▍而時間的尺子,會放大複利效應,凸顯成功與失敗之間的差距。
2. 跨越門檻前,習慣看起來沒啥影響(失望之谷)
方才的圖表不變,現在加入一條名為「你的預期」的直線。
於是,預期與實際之間,夾出了一座「失望之谷」的落差。很多人沒能捱過這關,中途就
放棄,便無法盡收翻越山谷後迎來的美景。
我很喜歡書中敲石匠的比喻。可能敲了 100下,在這段「潛伏之力的停滯期」中,石頭上
連一條裂縫都沒有,但就在第 101下,石頭斷為兩截啊!把石頭劈成兩半的不是最後
那一下「戲劇性的爆發」,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擊。
▍但大家會說那是一夕成功,卻沒看見先前的一切。
3. 習慣養成,由內而外才恆久
想像有三層夾心,外層的結果關乎得到什麼,中間的過程關乎做了什麼,內層的身份認同
關乎相信什麼問題不在於孰優孰劣,每一層次的改變各有其用處,關鍵在於改變的方
向。
想恆久維持習慣,必須以「身份認同」為始,讓習慣成為「信念」的一部分,把重點放在
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想要達成什麼。
「身份認同」帶來了榮譽感,愈以自身某個特質自豪,還會延伸出各種子習慣。這和《習
慣致富人生實踐版》裡提到的「拱頂石習慣」概念是異曲同工,它會讓你培養出附加習慣
或協力習慣,也會消弭反向習慣。
▍身份認同恆久遠,子母習慣永流傳。
■ 兩詞生四向,四向佔八成 ■
至此,順勢帶到「行動反映身份認同」的論點:你的所作所為暗示了你相信自己是什麼樣
的人,而你相信自己的某個特定面向,就更有可能做出與此信念相符的行動。
猶如一條雙向道、一個迴圈,習慣形塑身份認同,身份認同形塑習慣只要「重複」行
動的次數夠多。
奠基於以上想法,這樣的循環最終發展成「習慣迴路」四步驟,依序個別拆解,又衍生出
行為改變四法則佔了書中 80% 的篇幅,留待文末附錄詳談。
▍兩名詞:行動 ⇔ 身份認同
▍四面向: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兩詞生四向,四向佔八成,貫穿整本書。
■ 心得:左手只是支撐 ■
初次讀《原子習慣》,當時只覺得「四法則」真是太讚了,迫不及待地想要應用、實踐;
一年多過去,重新回顧倒是另有體悟,這次對那三層「同心圓」特別有感。
一但校準好「人設」,四法則就像是一種選配工具未必全數派上用場,你可以揀選自
己比較需要的,甚至下意識地,自然而然就用上了。
與其說是先學會四法則,按圖索驥,進而建立好習慣,以後逢人便說這「招式」太受用。
我則是傾向因為「心法」純正,好習慣自然水到渠成,爾後聽到四法則,便心有戚戚焉,
自己的信念從書中得到驗證。
所以,左手只是支撐(假設你是右撇子),四法則只是輔助,要把球投出去,最終還是得靠
慣用手,對吧!
■ 附錄:行為改變四法則 ■
附上整理好的Mind Map。書中從「習慣迴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四步驟,
發展出行為改變四法則,摘錄如下:
【法則一】讓提示顯而易見:明確
開始一個新習慣最好的起手式就是明確的提示,一份你要在何時、何處行動的預先計畫,
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這就是所謂的「執行意向」:
▍當 X 情境發生時,我就會執行 Y 回應。
執行意向有一種特殊形式,叫做「習慣堆疊」,讓新習慣與目前的習慣配對:
▍作完〔目前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需要的習慣〕。
以我為例,每次消費,一旦付款完成,便反射性地掏出手機打開 iXpenseIt做記錄,〔付
帳〕之後立刻〔記帳〕。
明確的提示也可以是環境的一部分,把習慣指派給某個場域、物品與特定情境連結。
幫每個習慣找到自己的家。
▍這就是自制力的秘密。
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與其在每次想要做正確的事情時都鼓起意志
力,不如把能量用來優化所處的環境。
例如,我打造了一個專門用來〔拾起書本〕的空間。在家裡,是一套沒有擺放電腦設備的
書桌椅,盡是空無一物,除了紙筆和熱飲;或是在外找到「秘密基地」,品味閱讀時光。
【法則二】讓習慣有吸引力:想要
讓我們採取行動的,是對獎賞的預期想要而非獎賞的實現。
就像是騎小毛驢拿根胡蘿蔔釣竿,我們可以把想要做的事跟必須做的事綁在一起,是謂「
誘惑綑綁」策略:
▍做完〔我需要的習慣〕之後,我會執行〔我想要的習慣〕。
像我自己是《 M觀點》的忠實聽眾,每集差不多一小時左右。我就讓〔夜間跑步〕的需要
和〔聽Podcasts〕的想要結合在一起。
我不想跑步,但我跑步了。
加入一個把你想要的行為視作常態的文化之中,讓「屬於某一族群」的歸屬感,也變成胡
蘿蔔。此時,個人的追求轉化為共同的追求,更能支撐動機。
承先前〔拾起書本〕的討論,愛好閱讀,那就加入一個讀書會吧!
【法則三】讓行動輕而易舉:便於重複
精通習慣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重點應該擺在行動,而非啟動。
為了想寫的文章構思了20個想法,那是啟動,你在計畫、制定策略與學習,都是好事,但
無法產出結果;反之,實際坐下來寫一篇文章,那是行動,是可以產出結果的那種行為。
有了以上共識,接下來,我們重複這個「行動」,次數多到足以自動化,變成一種不假思
索的心理捷徑,便成了習慣。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
再進一步,思考點來到了如何對抗拖延,把「行動」放在阻力最小的路上。為此,書中提
到了「兩分鐘法則」,幾乎每個習慣都可以縮減成兩分鐘版本秘訣就是在覺得費力前
停止。
盡可能讓習慣容易開始。重點不是做「好」一件事,而是先養成「起頭」,日後再去優化
更小的細節。
「別廢話,直接開始寫。」
不禁想起了《大人的11堂寫作課》的當頭棒喝。要我們別打著準備旗號,實則是在拖延;
不是從寫長篇文章下手,而是從寫好一段話開始。
在在呼應《原子習慣》中,以兩分鐘法則,卸下完美主義外衣的落實。
【法則四】讓獎賞令人滿足:立即可視
當體驗令人滿足,我們比較有可能重複某一行動。
愉悅的感受就算是微小的是給大腦的信號,讓它知道某個行動值得記住與重複。
所以我們設下完成行動後的獎賞,增加「 Do it agian」的可能性。習慣迴路就這樣完成
了。
▍而獎賞的訣竅在於:立即性、可視化。
緩解「失望之谷」造成的挫折感,當延遲的獎賞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累積時,要靠立即性
的獎賞助你保持亢奮,進步帶來了滿足。
除此之外,若還能做到可視化的測量提供進步的證據更為理想,這是「習慣追蹤
器」的概念。
我每讀完一本書,會把它記錄在「 Readmoo分享書」平台上,這種感覺好像在蒐藏公仔;
一點一滴,成就感的累積,是一種層次最高的獎勵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35.172.18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16730988.A.3F9.html
※ 編輯: leo7283 (218.35.172.186 臺灣), 03/26/2021 12:42: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