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澎湖海洋科技園區
澎湖是台灣唯一四面環海的縣市,海岸線總長約449公里,佔台灣海岸線總長的29.5%,所轄海域總面積計約8,000平方公里。海洋蘊藏豐富資源,澎湖若能導入科技,結合產業,設立「海洋科技園區」,將可創造永續的海洋產業。
海洋產業是新興經濟潮流,先進國家紛紛投入大量資源發展海洋經濟。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0年統計,全球海洋產業產值達1.5 兆美元,佔世界經濟總值2.5%,預估2030年海洋產業總產值將翻倍達3兆美元。
海洋產業潛力可觀,澎湖擁有無工業汙染的海水、成熟的水產養殖經驗、進步的海水淡化技術,以及澎湖海事水產職業學校、澎湖科技大學的海事人才等資源優勢。澎湖未來應規劃開發「海洋科技園區」,以稅捐、租金等優惠措施,鼓勵業者進駐,帶動地方發展,創造就業機會,吸引電機、材料、生科、化學、化工、機械、土木、資管、食品、企管、行銷等科系畢業生返鄉就業。
經向學者、業界專家請益,依據澎湖特性,海洋科技園區可優先發展項目,如下:
1、海水淡化技術
澎湖夏季每日用水量約25,000噸,約有一半用水由海水淡化廠供應。澎湖現役海水淡化機組是國內廠商自製,穩定可靠,效率媲美以色列等國際先進業者。
當前有130餘個國家、地區仰賴海水淡化系統供應用水,需求量龐大。放眼世界,澎湖是海水淡化技術最佳的展示櫥窗。未來,我們可鼓勵業者在澎湖設立海水淡化技術輸出中心,就地生產機組設備,以澎湖實際的海水淡化成效,向世界證明純熟的技術。
2、海鹽、鹼性水
澎湖海域無工業汙染,海水乾淨,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可分離出含高鹽量的鹵水,進而製造海鹽,海鹽經濟價值高,可用於烹調、化妝品等。此外,澎湖海水純淨、富含礦物質,製成瓶裝海洋鹼性水,深具市場潛力。
3、海洋生物科技
海洋生物科技主要是運用科技開發生物資源,例如水產養殖、魚類育種、海藻應用等,藉以製成食品、藥品。在此面向,澎湖具有先天的環境優勢,廣大海域、潔淨水質,有利海膽、藻類、魚蝦等生物成長。此外,澎湖科技大學可提供技術支援,透過產學合作共同開發健康食品、化妝品、藥品等,前景可期。
4、海洋水產品加工
水產品容易腐敗,且具季節性,加工處理不僅可延長保存期限,也能調整供需。更重要的是,經過妥善的加工技術,還能提升風味及價值,擴大銷路。未來,澎湖水產品加工可朝精緻化、多樣化發展,開發具地方特色的產品。
過去許多人認為,澎湖位處離島,受大海隔絕,交通不便,因此難以發展漁業、觀光之外的產業。現在,我們要改變思維,利用上天賜予澎湖的海洋資源,搭配便利的基礎設施,引進科技、研發能量,結合學界、企業共同發展海洋科技產業,為澎湖新闢一條繁榮大道。
#五星級縣長賴峰偉
#澎湖海洋科技園區
#海洋產業
澎湖海事 科 系 在 陳光復Chen Kuang-fu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能源.水資源.農漁業
能源、水與食物是21世紀人類生存中最重要之一環,澎湖亦然。
澎湖天然的能源,計有太陽能、風能、潮汐及海流等,其中太陽能與風能均已起步,其成效、環境影響與鄉親接受度等馬上受具體考驗;至於潮汐或海流發電,據國外海流發電專家表示,澎湖近海流場業已具備海流發電條件而且較潮汐發電為佳。據此,未來澎湖能源的發展,除了前揭太陽能與風能外,倘有人願意投資興建海流發電,未嘗不是未來可能選項之一。
澎湖降水量較蒸發量為少,嗣因地勢平緩水庫集水面積小,所能蓄積的雨水量本就有限,加上水庫集水區未劃定與未限制居住或使用,造成水庫水質污染與水處理上之困難。爰此,澎湖的水資源除既行之海水淡化或施打深水井因應外,水庫集水區之劃設與管理不失是一條較簡單可行的途徑。
水庫集水區外之降水,應儘可能收集貯存,包括家戶設置水撲滿貯存提供自家馬桶沖水,雨水下水道普設小型滯洪池及剩餘尾水之貯存利用與地下水補注。此外,未來馬公污水處理廠與污水下水道系統竣工營運後,污水廠處理後之放流水每天約有8,000公噸,經再處理後可提供精耕農業使用。
食物短缺是21世紀世界性之厄難,澎湖自不能免,所以澎湖海洋資源的復育與保護及永續漁業,絕對是正確的未來方向,任何一位澎湖縣長都必須堅持到底的一條路。據此,澎湖的漁業、漁業科技、漁產養殖及魚產品加工等技術深根與開發,是必要之配套措施,有待澎湖科技大學及澎湖海事水產職業學校相關科系(所)之經驗傳承與技術升級。
另,上揭污水處理廠每天約8,000公噸的放流水,經再處理後可提供60~80公噸左右精耕農業使用,是開啓咱澎湖精緻農業門扉的契機,對於澎湖農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大意義。
光復倘有幸當選,前述海流發電、污水處理廠與其放流水之再處理及精耕農業之灌溉系統、漁業養殖、魚產品加工等,都竭誠歡迎有興趣的投資人來澎湖設廠、興建及營運,與光復共同拚澎湖進步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