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2 黃偉民易經講堂
看來,美國和台灣,快恢復邦交了。
斷交40年以來,美國最高級別的官員,國務院次卿,走進蔡英文的總統府。同樣時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約見台灣駐紐約代表,共晉午餐,對記者,話題是協助台灣重回聯合國。
跟著,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在Twitter帳戶上,加上了「台灣駐美大使」的頭銜。
蔡英文和國務次卿的晚宴上,中間又夾了台積電的張忠謀。看來,復交的關鍵因素,是台積電。
台積電和英特爾,是世界晶片的龍頭企業,是華為的主要晶片供應商和代工。
最近,美國邀請台積電到美國設廠,轉移南京的生產線,主要是停止供應華為。
沒有了台積電的華為,一劍封喉了。
美帝步步進逼,撤了駐華大使,但又不公佈繼任人選。
趕盡殺絕華為,禁了WeChat、抖音,關閉全美孔子學院,禁止與解放軍有關的大陸學生,進一步收緊大陸學生赴美的簽證,限制中共外交人員的活動範圍……,全方位要令北京難堪。
美國在等,等北京主動宣布斷交,等解放軍武力犯台,航母戰鬥群在南海等東風導彈。
他們睇死中共無力用武,不敢斷交。
北京的應對,是習近平突然打起「公私合營」的大旗。
習近平兩年前曾突然提到,民營企業家,也是我們自己人。
他不提,也不知道,原來他們之前一直不當因政策致富的是自己人。既然由他道出「自己人」三字,商人和黨,就有道義責任了。
中共中央辦公廳日前推出《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文件,指示要整會民營企業的力量,並加強管理與控制。
這是中共建政後,第二次發出這樣的指示。
1951年,發出過統一戰線工作的指示,為1954年公私合營政策作理據。
所謂「民營經濟人士」,包括:投資者、控制人、持股人、民營中介合夥人,以及在內地投資的港澳人士(不包括台商)。
要對這些人士進行統戰!
「要這些民營經濟人士,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意思是這些人,很多目前「不是明白人」,只顧自己賺錢,不理大局。
「樹立國家情懷,以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為己任……」
中共建政之後,用公私合營的政策,吞併了所有私產,再推行老毛三面紅旗的經濟政策。舉國再無私營經濟人士。
鄧小平改革開放,反共走資,其中最重要一項,就是不對商人搞統戰。
他用他的橋牌拍檔丁關根任統戰部長,就是不對商家搞統戰,任其在市場自由發展。但這個放任看來要結束了。
突然說,公私合營,要商人做明白人,在金錢至上的商界,要樹立國家情懷,以產業報國……會很嚇人的,要有一個大背境才來得自然。
如果國難當前,這些話就來得恰當,激盪人心了。
所以,他們要製造一個全球針對,阻我中華崛起的形勢,國難當前,公私合營,就是國家內循環需要,是全國商人「實業強國為己任」的時候了。
國有國難,港有港難。
香港警察,竟然和廣東公安聯手,合謀設阱,出賣十二名逃亡港人!
特區政府,完全失去管治意志,保護港人的天職可以如此不聞不問?
鄙視專業,醫護說,並非反對全民檢測,只是要三管齊下。一,先封城;二,要全市禁足;三,才作強制全民檢測。這是武漢做法,但政府只說跟武漢經驗,但只做第三部份,如何有效呢?
沒有註冊的醫護在香港工作,先例一開,將來只要港共認為有需要,便可以照辦煮碗了。
國內醫護來了,大陸教師來港普教中還會遠嗎?改變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市民價值觀,一定要由教育做起。這點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知道,共產黨也知道。
未來港共的重點工作,一定在教育政策做大手術,楊潤雄沒有包袱。他的兒女從沒有參與香港的校園,中小學在國際學校,目前在澳洲大學。他本人對教育,也沒認識,沒熱情,沒所謂,最主要,他本人也沒良心。
邱騰華還在死纏爛打,對WTO說:
Hong Kong is not China.
整個政府幾年來都在大力搞什麼中港融合,什麼沒有香港只有大灣區。警察的夢想都想退休後在惠州置業,在深圳嘆海底撈。美國三令五申,實行國安法後,香港過往的特權,有別於大陸城市的特權,便會被取消。
求仁得仁,為什麼又大叫:
Hong Kong is not China?
當年游惠禎議員在立法會同樣說了這句:
Hong Kong is not China.
被港共政府,建制喪屍,窮追猛打,封殺至今。
邱局長四百多萬年薪,只懂重覆大叫游議員這句口號時,有否問心有愧!
林鄭心血來潮說香港沒有三權分立,只有三權分工,三權都要向她本人負責。終審庭的非常任澳籍法官施覺民立即辭職,唔同你班契弟玩了。正直君子離去,骨牌效應會開始來臨。沒有了司法獨立,如何留住全球資金?如何做金融城市?
不務正業,單靠炒賣中介致富的時代完結了。
制度崩壞,價值淪喪,官員埋沒良心,警察喪盡天良。是留是走,家家戶戶都舉措艱難。
亂世,最好讀杜甫。
他的詩,都在生活,都在人間。用一個尋常百姓的眼光和高度,見證時代的不堪。
用中文思考、說話、寫作的,都懂背誦他的《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杜甫生於盛唐,理論上,是歷史上難得的盛世,唐朝中的最好時期。但社會上最底下的階層,一樣是悲慘的。
唐朝武功鼎盛,就會四處用兵。用兵,就要找壯丁。民間的壯男要逃,政府搵人去捉。杜甫活在基層,用他的路人眼界,記錄他的所見所聞。他像是今日的民間記者,用詩記錄見聞,歷史的初稿。所以,杜甫詩又稱為「詩史」。
詩一開始,杜甫擠在混亂的街頭,像九龍旺角彌敦道一帶。車在趕路,馬在嘶叫,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點出了捉壯丁入軍隊的畫面。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基層,貧窮人士,也有父母,也有妻子,人人都有的親情,香港警察讀過這首詩,對示威市民,就不會那樣瘋狂滅絕。路面送行人多,泥路灰塵揚起,大到連整座咸陽橋也看不到了。
這樣的送別,很可能是永別,以後都見不到了。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這樣的畫面我見過,在九龍城的啟德機場。八二年戴卓爾夫人訪華,就香港前途見了鄧小平。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八九年六四。那些年的移民潮,啟德的離境大堂,就是這個模樣。香港人用腳對共產黨投一票不信任票。一家入禁區,幾家人送行,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道旁過者,這是杜甫本人,他走過路邊,是過路人,看見這個景象,他問行人,做街頭訪問。過者與行人,不認識,都是過路人,交談了兩句。
對方說,點行頻,政府徵兵頻繁啊,民間不堪其苦呀!一個頻字,點出時代的慘況。
有個人插嘴,你知道嗎?有些人才十五歲就捉了去北邊河西,又些四十了,都要去西邊造軍事工程。
杜甫個人沒有說過一個字反戰,只是街訪,由路人自各表述自己知道的見聞。由你自己感受現時的政策毛病。
去時里正,住家那區的里長,與裹頭,幫他們綁頭巾,表示少年從軍了,很多回家的時候已經頭髮全白了。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邊疆戰事的慘烈,死者流血像海水一浪接一浪。武王開邊意未已,武王,這裡不敢直寫當當時的皇帝,便用漢朝比喻,其實是直接批評唐朝的政策。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君不聞,你知不知道,華山以東兩百多州的農家村落,已經無人耕田啦,因為男人都去哂打仗,田地都長滿野草荊棘。
即使有武曲一樣的壯碩女人,沒有男人在家,便拿鋤頭做農務,但始終農村男丁不足,稻禾亂長,田間阡陌不見了。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被捉去當兵,在前線,奴役程度不異農村雞犬。
長者,老人家,行人對杜甫尊稱,雖有問,關心問有人虐待你嗎?服兵役的人,點敢回應說有呢。
這類官差,人民對他們恐懼到了極點,那有投訴制度。今時今日香港,你也無法投訴警察濫權過度武力吧!役夫敢申恨?像今年冬天,關西那邊都未停過徵兵。當地地方政府,仍繼續收稅。人都像你地捉咗去打仗了,無人種田,如何收成交稅呢?
租稅從何出?千古問題,唐朝農民問,杜甫問,今日香港人也問!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這個時代,這年頭,人人都話唔好生男孩子了。生個女,還可以養在身邊吖。
你沒有看到青海,那裡戰場的屍骨,到現在都無人收。新死的怨恨,舊那些仍在哭泣。每逢雨夜寒風,魂魄的怨咒就好似撲面而來了。
這個星期,最令人振奮的新聞,是香港流亡海外的羅冠聰,竟然在《TIME》時代周刊Man of The Year百人誌中,經四百五十萬讀者投票,他排名第一。
本來是一個尋常的香港青年,公屋長大,嶺南大學畢業,但因為港共暴政,苦難,打壓,成就了一個國際級的政治人格局。
如果他2017年不是被DQ立法會議員資格,他今日仍在屆滿去留中,被冷嘲熱諷。
苦難令一個二十七歲的香港青年,有國際級的政治人物格局。
香港局勢令人悲觀,但看羅冠聰的例子,香港的苦難,可能是修行,提升這個城市的格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就是昨晚的一陣秋風,吹落了大樹茂密的樹葉。壞事帶來了一個新境,茂密繁枝空了,視野竟然闊了,獨上高樓後,竟然可以望盡天涯路。
活在繁華順境當中,不會對人生有什麼領悟,對世情有什麼睇法。生命的眼界豁然開朗,往往是由順轉逆,繁華下落那個階段。西風凋碧樹,落葉了,才懂珍惜,失去才對生命中曾經擁有過的眷戀和珍惜。
第二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眼界開了,便知有所追求。
為伊,是人,是物,是夢,還是理想?
消得人憔悴,這是癡。
這是一個執迷不悟的過程。這個過程,最痛苦,最長久,可能煎熬一生。過不了這關,永遠到不了第三境。
第三境界: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夢,這麼艱難,我們準備放棄了。但無意的,驀然回首,他,就在這裡。不必天涯,就在這裡,我們太執著,預設的,經驗裡的模式。以為理想一定遠在天涯,觸不到,摸不著。原來,他一直就在身邊。
三個境界,一環扣一環,每個境界,都必須自我完成,體會。獨上高樓,只能獨上,做事業,本來就寂寞,沒人能幫你,沒人明白你。不是一番寒澈骨,無法感悟複雜多變,悲欣交集的人生。
香港不會倒下,我們有約,在煲底相認!
https://youtu.be/-lwx5Icbj9I
澳洲兵役制度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加坡:非典型強權》中譯本合時面世
John Perry的著作《新加坡:非典型強權》,可謂研究新加坡的國際經典,喜見終於有中譯本面世,值得詳加介紹。提起新加坡的獨立故事,相信不少讀者都有所認識:原本作為馬來西亞一部份的新加坡,在1965年被其國會全票通過驅逐而「被逼」獨立,李光耀由一州之長,一夜間,變成一國總理。當時他在鏡頭前落淚,訴說其「大馬來西亞情意結」、說星馬兩地血濃於水云云的片段,成為經典一幕。但李光耀又隨即堅定地向世界宣告,新加坡將不分語言、文化、宗教而團結一致,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更豪言「新加坡會生存下去」(Singapore will survive)。
李光耀沒有嘗試乞求馬來西亞讓新加坡「回歸祖國」,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一個明智的決定:當地經濟在獨立後快速增長,人均生產總值遠遠拋離同區國家,超過前宗主國馬來西亞四倍以上;新加坡擁有區內最負盛名的大學,亦是區內高科技產業、金融服務業等高端產業發展最蓬勃的國家,同時擁有堅實的煉油、做船、機械等工業基礎。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9年的評估,新加坡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在189個國家當中位列第9,再一步印證當地的整體發展程度,達到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在東南亞各國中鶴立雞群。新加坡不但「生存」了下來,而且活得比大部分地方都要好。
不過若我們是1960年代的新加坡人,卻一定會對自己家園的未來,充滿徬徨和不安。而這一份徬徨,相信今天不少其他地方的華人,都有所感。
事實上,新加坡也不是一直屬於馬來亞。當英國人在十九世紀初開始殖民統治馬來半島時,他們是把新加坡、檳城、馬六甲這些港口合組成「海峽殖民地」(Strait Settlement),與當時的柔佛王朝及其他土邦分開管理。到後來,英國重組馬來半島的殖民地,成為馬來亞聯邦,也沒有把新加坡併入其中。事實上,新加坡只有在1963至1965這兩年,是被納入馬來西亞版圖。
換言之,可以確定的是李光耀那「大馬來西亞情意結」並非甚麼家國情懷,而是赤裸裸的現實政治考慮:新加坡這片彈丸之地面積,只有香港的一半,缺乏經濟發展所需的一切資源,內需也極為有限,沒可能支撐當地上百萬勞動人口的工作需求。失去了馬來西亞,新加坡就是一個沒有腹地的港口,空有航運便利,而沒有相應的進出口需求。更嚴峻的是,在新加坡居住的民族多樣化,有馬來人,有華人,有印度人等,各自有其文化傳統,故當地從來都沒有一個自然生成的民族身份,也就是說新加坡這個地方,確實有可能被民族矛盾及衝突瓦解。
不過,新加坡的人民行動黨政府卻很成功的把這些先天劣勢,轉化成建構新加坡國民身份認同的上佳材料。新加坡政府很清楚這個地方的最大、且唯一優勢,就是它位處全球最重要海上貿易路線之一的要衝,於是他們相信,既然新加坡無法利用馬來西亞這個近水樓台,就只能夠全力開拓海外市場,運用其地理優勢大力發展轉口貿易,把歐洲、美國、日本這些強大經濟體,通通轉化為自己的腹地,從而賺取比單單依靠馬來西亞市場豐厚得多的經濟利益。
因此,新加坡政府花了很多心力,去為當地打造國際海洋貿易樞紐的品牌。舉例說,他們在早年發展新加坡的工業時,都集中資源發展造船、煉鋼等與海洋航運相關的產業。他們特意設計一個教育制度,去迎合新加坡發展成國際港口的需要,包括着重於培養國民的英語能力,讓新加坡男女老幼,不論是什麼種族的國民,都操得一口流利英語,於是新加坡就消弭了他們與歐美先進國家之間的語言隔閡,方便外商與新加坡人合作做生意,或是聘請當地人為他們打工時的溝通。他們着重培養國民的實用學識和技術,亦相當與時並進。譬如近年資訊科技產業發展迅速,新加坡政府就要求學生必修編程語言,以迎合國際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新加坡政府一直擁抱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盡量減少政府對市場的規管,把稅率維持在相對低的水平,並致力把這些特點向世界宣傳。這些種種,曾經都是香港的強項,但此消彼長下,世事變幻無常,恐怕未來就是另一副光景了。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又成功創造了另一個奇蹟:超越當地民族社群差異的強烈國民身份認同。新加坡突然「被迫」獨立,當時的新加坡人自然是晴天霹靂,憂慮這個小港口會從此失去靠山,無法生存。但李光耀和其他建國元老,卻把握這個機會,在國民間,營造新加坡勢孤力弱的氣氛,藉此刺激新加坡人的憂患意識:「新加坡人必須不分種族,團結一致,才有活路」這種思想,從那時起就植根於新加坡人的思想中,成為新加坡人國民身份認同的堅實基礎。而這股隨時會「國破家亡」的危機感,也成為新加坡人發奮自強建設國家,造就驕人發展成就的推動力。
即使到今時今日,新加坡那亞洲航運及金融中心的地位早已蜚聲國際,並經常被拿來跟功能近似的香港作比較,但上述的憂患意識,仍然存在,擔心當前地位,可能會因為國際政治格局變化而失落。李光耀生前不時這樣那樣的警告,一旦國際形勢大變,新加坡可以不復存在。但新加坡人又擔心要是一面倒擁抱西方價值觀的話,又會失去新加坡一直擁有的獨特性,畢竟這是一個華裔主導的社會,不得不顧及另一邊的世界。因而新加坡仍然用各種方法,維持其國民的「愛國情懷」。
要在彈丸之地、小國寡民當中建構這個「非典型強權」,教育和兵役,是兩個重要的渠道。新加坡國民還是兒童時,就開始愛國教育,培養他們對新加坡國民身份的認同感,並將國民身份塑造成壓倒所有其他民族、宗教、文化身份的第一身份,對一個多民族國家而言,這是殊不容易的。而且新加坡毫無戰略縱深,萬一遭別國軍事侵略,其實完全無險可守,只能依靠美國、澳洲等盟友出兵解救。儘管如此,新加坡仍然實行強制服役制度,所有新加坡男子只要滿18歲,就會被徵召入伍兩年,箇中原因之一,自然是要培養他們不論是什麼種族,都要效忠國家的意志,其次也是訓練勇武意志。結果,新加坡政府一直以來,不斷努力地鞏固國民身份,總算讓新加坡免於因為種族矛盾而撕裂甚至瓦解,並可集中精力,繼續走只有這個港口城邦才能走下去的成功道路,假如這不算奇蹟,世上還有奇蹟可言嗎?
澳洲兵役制度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教育與兵役
旅居海外長達 16 年,最近回到故鄉服役的作者說,這幾個月的服役生涯,令他感到許多的「不理解」與「不認同」,更難以想像多年下來,為何仍有這麼多的落伍制度和軟硬體配套,彷彿停留在當時離家時的《報告班長》年代?
此外,在服役過程中,有另一件事也令他相當震驚:「這些平均年紀 26 到 27 歲的替代役青年們,儘管擁有令人稱羨的高學歷,社會歷練卻幾近於零──替代役,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深夜痛哭』、『我要見爸媽』也在此上演。」
究竟,在自稱「浪費時間」的背後,他看見了什麼樣的問題?這和他在在澳洲以及國際職場上長年下來所見的情況又有什麼差異?一起看看 →
▍看看作者:沒有富爸爸的人生,來個「驚天一手」──從偏鄉「學渣」到國際顧問,我的離家路 → http://bit.ly/2ISu3cD
#評論 #當兵 #服役生涯 #制度 #落伍 #體制 #H2 #推進未來世界工程遊歷
▍換日線 3 月徵稿活動:交換生的私房景點 → bit.ly/2GMC1Cd
▍換日線 2019 春季號《一畢業,就出國》→ bit.ly/2G3bn6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