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 x SOKO 和泉素行 遊歷香港> 坪洲篇(一)
瘟疫危機,許多人被困香港。難得與素行同遊坪洲,尋找一剎那的外遊快感。
坪洲古稱平洲,遠至唐宋年間已有水上人居此。水上人在海傍蓋搭棚寮居住。及至英國租借新界後,坪洲逐漸由發展海產及山貨轉運站。
由於坪洲四面環海,容易取得可燒製成石灰的材料,包括蠔殼、蜆殼、珊瑚等,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坪洲發展灰窰業,開設多達11間灰窰廠,以「東興」、「大利」、「勝利」等較具規模,有數百居民從事相關工作。直到三四十年代才因水泥興起而逐漸式微。
跟Soko San 遊歷坪洲,看歷史、風土人情,尋找地中海小島風韻。
全片:https://littlebigchat.com/
SOKO 和泉素行
我は何しに香港へ?
#遊歷香港
#大細講
#坪洲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人抗疫,許多人都去行山。現在每個周末郊野的盛況比旺角更旺。有50多年行山經驗的香港資深旅行家陳溢晃卻覺得,現時才湧去行山的這些人,全部都是投機分子,只是怕困在家悶,轉向山上走走而已。他覺得若是平日都往山上去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熱血行山人。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
灰窰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復活節一日遊
【😍海邊藝術小鎮】小島漫遊、五指山無敵海景、牛皮廠文創區、漁港獨有仙姐廟⋯⋯
坪洲,位處大嶼山和港島之間
站到高處,可以睇到各樣海景。
能遠眺迪士尼酒店,能環視港島高聳入雲的商廈,能看到青馬汀九⋯⋯
所有景色都映著海水,美不勝收啊!
🥰遊覽坪洲,分成兩部分:
一是漁港風情和美食,集中坪洲碼頭一帶和永安街;
先到永安街醫肚,祺森冰室很馳名,其他小食店的味道也很不錯。
沿大街慢遊,可以租來單車,順道一遊島上的天后廟和仙姐廟。
二是藝術打卡和行山睇海。
大街的陸日小店,和牛皮廠化活成的文創區,都很值得去逛逛。
黃昏前來到手指山,景色正好,盡覽無敵海景。途中會經過勝利灰窰廠遺址。
🥰因為小島面積細小,整日的路程都很輕鬆
環島一周也只需1個多小時,
適合情侶輕鬆拍拖/一家大小攜老扶幼來玩一整天。
☀️這裡早在唐宋時期,這裡己有記載。
舊時的工業十分發達,全島有超過100間廠房
30年代時更曾擁有全東南亞最大規模的火柴廠。
想不到吧?這裡除了漁港,更是工業重鎮。
現時呢,工業廠房變成了藝術集中地,很適合影相和閒逛!
https://www.guideguide.hk/?p=19312
#親子好去處 #拍拖好去處 #親子活動 #親子必去 #香港一日遊 #親子遊 #拍拖一日遊 #新年好去處 #親子200遊 #親愛52周遊 #guideguidehk
灰窰 在 貓町媽媽 親子 玩樂 扮靚日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不勝收的曝罟灣🌿
#多打卡景 #幼兒不宜 #量力而為
趁天氣仍未太熱,來多幾趟郊遊正好!
之前在網上看到在水中央有一個很美的半月彎位,原來那就是 #曝罟灣。由北潭涌出發,不用走太久,而且沿途可拍照的地方也頗多,決定挑戰一下。
北潭涌雖然有 #停車場,但🚘車位長期爆滿💢,要成功泊車似乎要很早抵達… 但那兒有巴士站,乘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也很方便! 巴士站旁有洗手間及小食亭,可先補給才出發。
首先,經過 #禁區閘口,沿馬路旁走,越過 #傷健樂園,便會看到 #發記士多,及 #上窰村 的路牌,跟路牌過橋便對了。 行了不久便會看到一大個 #石灘,小火子馬上衝去玩拋石頭了。不過要留意潮漲時間,當我們回程約5時多時,整個石灘也差不多消失了。
再往前行就會去到 #灰窰,旁邊有講解的指示牌,有興趣可以看看。
接着就是 #民族文物館,展館在疫情間沒有開放,但在門外打打卡也不錯。
好快就會去到第一個 #拍照點 #荒廢的小碼頭,細心看看旁邊的泥地還有小蟹與彈塗魚,但似乎就不能下去玩,惟有觀賞好了。
往小童群益會白普理營方向走,去到分岔路口,往 #起子灣村 方向走,經過草地及荒廢小屋後,便看到一個重要的 #分岔口!左邊是往上的樓梯,右邊是向下的樓梯,之前爬文兩邊都可以到達目的地,不過往下的會受潮汐影響,所以都是向上走比較安全。
一直走會看到樹枝上有 #絲帶標記,跟着絲帶走就對了!要⚠️說明一點就是,由於這開始是 #秘道,路會開始有點崎嶇,本人覺得比較 #適合五歲以上 才好挑戰。
往下一直走,離遠便會看到半月河堤,比較接近索罟灣的路段,石路有點起伏,要比較小心。在河堤的開端,路端也不算窄,拍照也很安全。
我們在河堤開端位置拍照後便止步了,之後也沿路回程。如果越過河堤,可以再去東壩那邊,不過河堤上有 #數個缺口,要行的話要當心,也要 #量力而為,現場所見,的確有不少人未能跨過心理關口,在缺口前猶豫了很久,也附上幾張相片,給大家參考一下。
旅程完畢,回到 #發記士多 喝杯紅豆冰,吃片多士,為行程寫上圓滿句號。
#郊遊 #曝罟灣 #北潭涌 #打卡 #親子 #戶外好去處
灰窰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人抗疫,許多人都去行山。現在每個周末郊野的盛況比旺角更旺。有50多年行山經驗的香港資深旅行家陳溢晃卻覺得,現時才湧去行山的這些人,全部都是投機分子,只是怕困在家悶,轉向山上走走而已。他覺得若是平日都往山上去的那些人,才是真正的熱血行山人。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灰窰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廢水。青衣另一個艇戶聚居地方是青衣灣避風塘,即今天的青怡花園位置,在1958年動工,1961年落成,收容大量本來停泊在荃灣漁船。青衣塘大約有500-600間木屋,居民約有2500人,他們的房舍全部建在岸邊,用一些殘舊的木條支撐著。因為沒有清潔服務,居民都將垃圾倒在屋腳下,臭氣沖天。全區只有三條街喉。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及方便居民,在區內設立臨時廁所,又在青衣塘設供水管道。政府又透過消防局訓練青年居民成立志願消防員。理民府曾協助青衣塘居民成立居民互助會。七十年代在附近設立新消防局。上世紀六十年代,青衣的漁民漸改在青衣大街對出的海灣設置魚排,養殖海魚。由於當時漁農處只批准漁民在「合適地方」註冊養魚,青衣並未列入合適地方,所以法例上屬於「無證養魚」。1980年由於政府利用魚排位罝作航道讓駁船運從青衣運載填海物料到荃灣,而且青衣亦填海在即,故當局決定清拆青衣灣魚排,漁民需將魚排搬往其他合法養漁區。由於青衣魚排屬無證養魚,政府不打算發放遷徙補貼,漁民則拒絕退讓。最後荃灣理民官許舒作中間人,一方面請求輔政司署向漁民發放補貼,另一方面遊說漁民接受補償安排,最後達成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漁民由內地來港。教會為了幫助窮人,向漁民派發麵粉和米糧。在1960年代,天主教的「美國經援協會」體恤青衣漁民困境,斥資26萬多元,取得青衣塘未端的官地(即青衣公園的小山上),為漁民建屋,約400平方呎,稱為漁民村,今天名為青衣漁民新村 (Tsing Yi Fishermen’s New Village)。後來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改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以短期租約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1966年政府設立魚類統營處青衣小學,為漁民及艇戶子女提供教育。但隨著青衣塘清拆,這所學校亦被淘汰。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由天主教香港明愛跟進青衣艇戶的徒遷問題,1973年在漁民村旁興建聖保祿村,約300平方呎,容納27戶水上人居住,村內曾有4家士多店舖。初由明愛管理,後來亦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讓村民自行組成合作社管理,以政府土地牌照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改名為青衣聖保祿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The Tsing Yi St. Paul Village Better Living Co-operative Society, Limited)。青衣大街是八十年代前青衣舊墟的主要商業街,居民衣食住行所需品都是主要在這裡所得。青衣公小原校也是在青衣大街中的一段。照地理位置,青衣大街應該是位於現時青衣邨與偉景花園的一段位置。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青衣島已進入全面發展,龐大的開山闢地放渠工程趕緊展開,島上的上下涌美村、大王下村、老屋、鹽田角、藍田、新屋村落原有舊村落,經已夷為平地,面目全非。舊墟一向是青衣島居民最重要的集散墟,其後更成為居民的購物中心。設有多種不同行業的商店,如電器、酒家、什貨店、餅家、冰室、藥房等。一九八六年,政府進行搬村收地計劃,將商戶及居民遷移,位置為現時青衣診所與青衣邨宜偉樓之間。原址90年代初興建青衣公園足球場及網球場。大街清拆後鄰近新建屋邨命名為「青衣邨」,以紀念昔日青衣大街及市集,而市中心路牌至今也是指向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當年在第一段棚屋的馬路對面,是一個果樹園,地方不算很大,園內主要是石榴樹。果園隔鄰是牛皮廠,每天,一塊塊染成藍色的牛皮掛在對開空地上,地下滿是細碎的「廢料」,廠內可見巨大的木輪在轉動,發出「隆隆」的聲響,也發出陣陣的惡臭。再隔鄰是一間灰窰廠,每天都冒出濃濃的白煙,沒有風的日子,這一帶都給濃「霧」瀰漫著,夾雜著濃濃的氣味。「黑橋」是當時的地標,也是在未興建馬路前,是當時南北的主要通道。每當颱風過後,潮退的時候,海水由港灣流出大海,橋底的水流很急,細心觀看,原來海面有很多細小的蟹隨水流飄出大海,「黑橋」上便站滿棚屋的居民,利用長長的抄網捕捉水面的小蟹,熱鬧非常。
(註:幾十年前青衣天后誕時是可以找到狗肉吃的,亦有賭檔,最刺激當然各堂口搶花炮,過程激烈,常起爭執。)
灰窰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旺角Mong Kok是位於香港九龍西油尖旺區北部的地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住宅區在西面。旺角的人口密度極高,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30,000人,現時其地積比率約4倍,超高層大樓非常多,是世界的一大都市景觀。自西九龍填海工程後,位於櫻桃街以南,渡船街以西奧海城至富榮花園一帶的新填海地段則被稱為旺角西。同時,由於早年地下鐵路車站命名的關係,弼街至界限街一帶的地方亦會被部分人稱為「太子」。旺角古稱芒角,因為古時此處芒草叢生,而地形像一隻牛角伸入海,故稱為芒角咀,而附近的村落便得名芒角村。旺角曾經發掘出大量東漢、晉朝和唐朝陶器和製陶工具,顯示早於東漢時期,旺角一帶已有人居住。今日繁忙的彌敦道,原海岸邊,前人就地取材燒貝殼造灰窰。根據1819年的《新安縣志》,芒角村以客家村民為主,約有200名居民。芒角村位於今日的弼街與通菜街、西洋菜街、花園街一帶附近,村民以種菜(以西洋菜及通菜為主)、種花、養豬和養雞維生。1860年起,芒角隨著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村民紛紛把所種的花朵、蔬菜和所養的禽畜運往香港島出售。當時,他們多乘坐蜑民的船隻渡海,由於蜑民呼「芒」為「望」,因此英國人依照蜑民的口音,把芒角叫作Mong Kok。
旺角這輯記錄了下列特式街道:
• 豉油街——相傳以前有醬油廠設於該地,因而得名。
• 女人街——即通菜街貫穿登打士街至亞皆老街之一段。因售賣服裝、化妝品、擺設等女士用品等而得名。
• 波鞋街——即花園街其中一段,因售賣運動鞋的店舖林立而得名。
諸聖座堂All Saints' Cathedral是香港聖公會西九龍教區的座堂,位於九龍旺角白布街11號,為一座具有農村式建築風格的教堂。在1891年諸聖日成立;2010年10月31日諸聖日祝聖為西九龍教區座堂。1891年,聖公會何約翰牧師在油麻地官涌火井(佐敦道官立小學附近)一小型樓宇開設講堂。1894年遷往榕樹頭側,由莫壽增伉儷開辦女子義學及布道所。1903年在彌敦道建立聖堂,因地方不敷應用,1922年曾紀岳牧師請聖公會杜培義會督向政府申請撥地,在白布街現址建立新堂。諸聖堂在1928年5月26日落成,1934年加建學校,在旺角區推展教育及傳播福音工作。日治期間,教堂被日軍徵作集議場及宿舍之用。戰後教堂重修復用,1951年加建兩校舍,1961年設立小學校舍,目前諸聖堂已有中學、小學及幼稚園各一所,為西九龍教區歷史最悠久之聖公會教堂。
灰窰 在 灰窯人文咖啡民宿- 首頁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小琉球美食|灰窯人文咖啡民宿Coral Cafe,小琉球質感海景民宿,正對漁港、花瓶岩附近Posted on2020/06/082020/06/08Author許小布Leave a comment 灰窯人文咖啡民宿,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