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范瓊熹女士相識,是在新書分享會上。中場休息時,她朝我走來,告訴我她從演講裡得到的悸動、吿訴我那時的她也同樣辭去了工作,走上旅程,在28年前。范女士說話的時候,眼裡閃爍著光芒,一如那些熱愛旅行的人們。
令我印象深刻的,並不是乍聞她辭職去流浪,這年頭不乏流浪的故事;真正吸引我的,是她優雅的聲線裡,隱含著一股柔軟的滄桑。
那是種極為罕見的嗓音,尤其以五十多歲的婦女而言,她的措辭多了分空靈、少了點地氣,你可以感覺,她的生活並不像大部分的那代人,不只是打滾在柴米油鹽醬醋茶裡。
後來,在一個晴朗的午後,我們用一杯咖啡的時間,交換了彼此的故事。
「我才剛從南部流浪回來,衣服差點沒帶夠呢。」一見面,范女士瀟灑地笑著說。
聊天的過程中,我發現如果自己的生命歷程可以濃縮為一份espresso,范女士的故事,則是兩杯冰滴咖啡都說不完。
她在年輕時,辭去了穩定的工作,隻身遊走歐洲一年。在30年前的年代,當背包客談何容易,除了沒有手機網路、沒有GPS、沒有廉航之外,更得不到周遭親友的諒解,得到的,只有當時異地人們投射過來的歧視眼光。
范女士嚐盡了漂泊、吃足了苦頭,那段流浪歲月也改變了她的一生。會畫畫的她,養成了用紙筆代替相機、用街頭速寫紀錄旅行的習慣;她在旅途上結識了另一半,之後遠嫁法國,在巴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繼續用畫筆紀錄生活。
有人說天賦是上天的禮物,其實父母便佔了一半的天。范女士將藝術這份禮物傳承給了兒子,兒子自小愛畫畫,6歲時就舉辦了個人畫展,一路握著畫筆長大。
真正神奇的是,一年前,范女士返台期間,無意中發現了一本媽媽的小筆記。裡頭紀錄著住院日期、開刀時間、醫生姓名、藥物使用等資訊,令人訝異的,是那些伴隨在紀錄旁、充滿生命力的手繪圖,那就像是一片無聲卻茂盛的秘密花園,不小心闖入其中,彷彿觸探到媽媽生命中深層的隱憂、恐懼與思念。范女士接著挖掘出更多母親無師自通的畫作,猛然了悟,原來自己對繪畫的熱愛,是來自於母親,正如同自己的小孩一般。
「這次回國,有兩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件是辦范氏宗親會,另一件,就是幫媽媽辦畫展。」范女士神色認真地說。
「但她生性謙虛、低調,一定會不好意思而推辭婉拒,所以為了促成這次展覽,我大膽提出一個構想,將我和兒子的畫作加入陣容,辦一個祖孫三代展。這樣媽媽就會同意了。」范女士眼裡帶著笑意。
「儘管我們都不是職業藝術家,但我們都有各自的筆記本,長時間不斷地寫、畫、紀錄著各自的生活點滴。」
「這一定會是一場特別的展覽,開展時要記得通知我哦!」我說。
咖啡喝完了,我們就此告別。
_
兩個月後,范女士終於布展完成,邀請我去開幕茶會,在一所國小的美術館裡,鄰近范家老宅。走進小小的入口,只見會場裡人聲鼎沸,聚集了好多不一樣的人群,有國小師生、有藝文界人士、有范氏宗親、有范女士的親朋好友們。
學生管弦樂團登台表演拉開序曲,各界人士致詞時沒有政商客套、都是良師益友,紛紛流露真實的祝福與情感。
我看見范女士兒子那些充滿想像力、天馬行空的抽象畫作,看見一個年輕的靈魂正用無盡的熱情探索世界;我也看見范阿嬤在醫院治病之時,信手畫下窗台外花草鳥的寫實畫作,上頭寫下寥寥數字,阿嬤識字有限,卻字字真摯:「耳朵發炎、明天開刀、很怕、想念女兒...」。老年的不安與壓抑,只在私密筆記裡表露無疑。
我還看見范女士的速寫作品,一筆一劃,搭配繽紛色彩佐以手寫文字,一頁看過一頁,彷彿跟著她的線條一同去旅行。
「有畫畫的人就會知道,那些畫過的人物場景,你永遠都不會忘記,天空的色調、空氣的味道、那個人的樣貌。每回顧一次,就像再親臨現場一次。」范女士在導覽時說到。
「我常常刻畫旅行中見到的人,也許在電車上、也許在公園裡,畫完了就隨手送給他們,那些收到畫作、或是無意間發現妳在作畫的人,往往都是又驚又喜。我發現畫畫不只是一件讓自己快樂的事,還能夠散播快樂給周遭的人,就像一株吸引蝴蝶的美麗花朵。我由衷覺得,會畫畫的人非常幸福。」范女士的眼裡閃爍著光芒,我終於看見了,在熱愛旅行的背後,有一股更強大的力量,足以支撐她度過路途上的艱苦、度過千山萬水外的新人生、度過千里迢迢返鄉辦展的辛勞,那就是對繪畫的熱愛與初衷。
我滿懷感動,看著范女士忙著四處招呼、替大家導覽解說;她的法籍丈夫拿著手機,含情脈脈地為愛人紀錄珍貴的每一刻;我看見傳說中的范阿嬤,有著和范女士極為相似的五官,頂著精心吹燙的頭髮,開心地穿梭來去,看著這些後生晚輩們端詳著她的畫作。
我趁著空檔,走上前去,握住范女士的手:「謝謝妳,讓我看見那麼美好的展覽。」正如同當初范女士朝我走來那般地感動。
我和范女士一起在她的印度作品前合影,范女士笑得燦爛,對我說:「下次來巴黎旅行吧!或是我們一起出去旅行,用你的筆寫、用我的筆畫。」我笑著點頭,點得很大力。
范氏三代黑白展,這是一場免費的展覽,沒有販售任何物品,只有滿滿的無法被販售的愛、一張張真摯的畫作、與那貫穿祖孫三代的情感,充滿在這個溫暖場域裡。
_
展覽資訊:黑白展
地點:新北市中和區 秀山國小 學生美術館
展覽時間:至2020/1/3止
展覽時間:8:40-16:00
詳細資訊請見(圖10)
炎明熹父母 在 吳翰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𨍭貼)
這裏兩份名單中看看你認識多少個名字?
第一份名單:
傅以漸、王式丹、林召堂、
王雲錦、劉子壯、陳沆、畢沅、
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
曹雪芹、胡雪巖、李漁、
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
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名多一些?
答案揭曉:
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
後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
人生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謹以此文寬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們的父母。
人生真正的考場其實從來就不在學校 !
這篇短文乍一看很震撼,仔細一看經不起驗證,認真想想又覺得很有道理。
經不起驗證的有三點。
首先,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等人並不是“清朝落第秀才”,他們入清後拒絕科考,甚至“以死堅拒”。
第二,傅以漸、畢沅等人雖然如今知名度不如吳敬梓、蒲松齡,但他們的仕途和學問都很成功,傅以漸後代人才輩出,傅斯年即是他的七世孫。
第三,科舉1300年,狀元不過五六百人,落第者以百萬計,數量相差如此懸殊,這兩個群體有可比性嗎?
儘管如此,這篇文章的主旨卻很有道理:別太把考試當回事。考試考的只是書本知識,而人生需要歷練,也需要機遇,考第一未必成才,落榜也還擁有海闊天空。顧炎武、金聖嘆、黃宗羲、吳敬梓,等等,正是放棄科舉,才擁有了更廣闊的人生。
中國人過去太看重考試,太看重科舉了。
傳統社會是官—民二元結構,“官”是一種稀缺資源。科舉制度提供了“讀書—當官”、向上流動的途徑,吸引了幾乎所有知識分子終生孜孜以求。“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功夫”、“十載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些話曾深入人心,反映出全社會對科舉的熱望。
當社會需要多元化的時候,科舉過於強大的影響力就成為一種束縛和阻礙。而明清科舉以朱熹注四書五經為標準教材,採用八股文考試,全天下讀書人畢生精力投入其中,科舉無意之中成為人才的牢籠。而在同一時代,西方年輕人則有很多人生選擇:當海軍、當工場學徒、當藥劑師,甚至當海盜,都是有前途的職業。
“科舉是封建社會成熟完備的選官制度。” “晚清時期,不是說這個方法陳舊了,只能說考的知識陳舊了,指揮棒指錯了方向。”
衷心希望 所有學生都能找到 方向 方法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的
炎明熹父母 在 炎明熹父母 - 美國職籃NBA PTT 直播 的推薦與評價
炎明熹父母,運彩怎麼玩世足,2022世足冷門,運彩大小,2022世界盃數據,中華職棒特展,体育投注,英雄聯盟下載,運彩附近豐原,運動投注網站,運彩即時比分nba, ... ... <看更多>
炎明熹父母 在 晴報Sky Post - 聲夢傳奇 炎明熹與父母分開生活促獨立「長 ... 的推薦與評價
一click即睇:https://bit.ly/2X3YN1K 【#晴報娛樂】 炎明熹 自細跟 父母 分開生活,由姑丈衣不解帶照顧她成長,在《聲夢傳奇》比賽過程中,一直陪伴她經歷由平凡少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