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法肯豪森的作為
賽克特就任顧問團團長的日子只有10個月,他對中國軍事的構想,許多才剛開展,有些則還未付出行動。繼任的法肯豪森所要做的,就是承接前任的措施並繼續發揚光大,而事實上,法肯豪森完全不負所託。
像在建軍方案,法肯豪斯於民國25年(西元1936年)提出強化過往曾被整編過的部隊,這個方案後來被定名為「調整師」。
順帶一提,現在若要在網路上搜尋中德軍事合作的相關資訊,通常會打上「德式師」或「德械師」等關鍵字。但當年的政府檔案可沒以上字眼,因為這些接受德國訓練的部隊正式名稱是「調整師」或「整理師」。尤其某些軍迷對「德械師」這個名詞非常反感,主要原因就是接受德國訓練的國軍未必拿德國兵器(大家可以回憶一下國軍的裝甲部隊就能了解狀況),所以如果你想在別人前面秀出你很懂民國軍事的逼格,可千萬別喊錯稱呼呀。
當時法肯豪斯建議:
一、
各步兵團應依照教導總隊步兵團之德國新編制盡速編齊,各團應裝備步兵榴彈砲、戰防砲各一連。
二、
為加強管支援火力,營迫砲排應增為四門、機槍連定數則增為九挺。
三、
各陸軍師應編成一個騎兵連,以落實戰場情資偵蒐。
四、
每個師中的戰鬥及勤務支援部隊,若是工兵及通信兵還無法達到營級規模,至少也要成立連級單位,另須特別重視通信裝備及光學觀測儀器。
五、
各師應加強炮兵編制,最好能成立內含三個營的炮兵團(其中兩個營裝備野戰炮或山炮,一個營裝備105mm輕榴彈炮)。
六、
兵器應統一使用中正式步槍、捷克式ZB26輕機槍、廿四式7.92mm重機槍。
七、
各陸軍師應設立修械所好保養維護兵器。
在此原則下,有30個師將率先調整,最終目標是完成60個調整師。而調整師的編制,以執行最徹底的88師為例,內容為:
每個師下轄2個旅,每旅各有2個步兵團(也就是從魏澤爾時代就確立的2旅4團制)
1個炮兵營,下轄3個炮兵連與1個通信排
1個工兵營,下轄3個工兵連與1個通信排
1個通信營,下轄2個有線電連與1個無線電連
1個輜重營,下轄2個連
1個高射炮防空營(這個編制後來被取消,因為後來格國顧問團決定成立專門的高射炮部隊,好將炮火集中使用,不過有些部隊仍保有此編制)
另有師本部直轄的特務連、騎兵連、戰車防禦炮連、野戰醫院各1個。
而作為戰鬥主力的步兵團,其編制為:
1個團下轄3個步兵營,通信連、步兵榴彈炮連各1,另有團本部直屬的特務排。
1個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迫炮排及特務排各1。(這裡特別註記一下,在原先魏澤爾編制的步兵營中,規劃的是配備2門20mm輕機炮的小炮排,而法肯豪斯此時則將小炮排升級成裝備2門八二式迫擊炮的迫炮排。)
1個步兵連下轄3個步兵排,每排下轄3個步兵班,每個班有14位成員並配給一挺輕機槍。
1個機槍連下轄3個機槍排,每排下轄2個機槍班,每個班配有一挺重機槍......
與舊有的編制相比,調整師特別著重提升支援兵種的質與量,像是增強火炮能力(輕機炮變迫擊炮、增加反坦克炮及口徑更大的榴彈炮),設立恢復傷員的野戰醫院,另外讓更多部隊都具有通訊能力以方便聯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裡我特別要提一下,在法克豪森任內多出來的新單位:野戰醫院
話說現代護理人員的精神象徵是南丁格爾,這位英國貴族小姐之所以能讓人意識到護理人員對醫療體系的重要性,是因為她參與了克里米亞戰爭。在這場英、法、俄三個歐洲強權對抗且耗時3年的戰爭中,南丁格爾改善傷兵醫院的品質,使她駐紮的傷兵死亡率從42%降低到了2%。
大家注意到沒有……傷兵死亡率原先是42%!這個死亡率高的可怕!
換言之,若是能提高醫療素質,將會有效減少軍隊人員的損失。後來在一次世界大戰,各國更是在慘烈的戰事中吸取經驗,像是1917年Wwkeen的《戰傷救治專書》就詳細說明傷兵收容、疏散及感染控制等内容,而1918年FrankKeeper的《軍事生基本手冊》内容也提及疾病、營養、飲食管理、野營行軍衛生、戰傷分類分級、排泄物處理、士兵培訓等基本常識。
國民政府在北伐成功後,於1927年設立軍政部軍醫司,之後在1935年4月將軍醫司與其他單位合併為「軍醫署」;順帶一提,法肯豪森是在1935年3月接任德國顧問團團長一職,或許這是國民政府逐步提升對軍醫的重視,才能讓法肯豪森在調整師的方案中,得以提出設立野戰醫院的方案。
截至1936年,軍醫學校培訓出1045名醫生、300名藥劑師,另有108名在校學員,每年則能加強陪訓50名醫生。而在1937年,林可勝編制出内容包含:毒氣戰、疾病控制、戰時衛生管理……等知識的野戰醫療手冊,可見軍醫的逐步發展。(這位林可勝被譽為中國生理學之父,日後擔任國防醫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是當時深受世界科學界推崇的中國科學家之一。)
雖然新部隊成立,如此里程碑值得掌聲喝采,但在後來的抗戰中證明……這些軍醫的功能極其有限。
首先很明顯的問題,是人數實在過於稀少。
當時國民政府包含陸海空三軍,粗略人數約300萬。1000多位醫療人員的比例有多麼稀少,那是不言可喻。事實上,當時一個陸軍師「理論上」設有2個衛生連,其成員包含:1名首席軍醫官、9名醫官、87名部屬;而他們的照顧對象大概是9000多人……當真需要能者多勞。
可真說到能者多勞,當時軍醫有第二個問題:素質堪憂。
剛剛提到有87名衛生連部屬,但這些護士、擔架兵、後勤人員其實並不具備醫療技術,因為他們大多是未經培訓的農民、苦力。大家想像當有士兵在戰場上被打到斷手,可是第一時間趕來的卻是耕田的王老先生……我想大家對結局應該是心裡有數。
那為何醫療人員素質堪憂呢?除了培訓資源稀缺外,這就帶出第三個原因:待遇低下。
首席軍醫官,聽上去非常威風,但實際上,軍醫官是沒有軍銜的。沒軍銜就代表沒加給薪水,在錢少事多沒資源的情況下,自然沒多少軍隊人員願意擔任或進行相關的研修。
甚至就連培訓機構也有問題,這就是第四點:醫療理念之爭。
在1934年以前,國軍的軍醫培訓走的是德日派路線。所謂德日派,起源來自於清末的北洋武備學堂,也就是中國現代化軍醫的起始點,而北洋軍在清末逐漸隸屬袁世凱麾下,袁世凱則在部隊內採用德國式訓練;而除了北洋軍,清末各省也有創設各地的新軍,只是他們的經費資源不如袁世凱豐厚,所以他們的軍官人才通常都是留學日本(因為比較近而且物價也比較便宜),而日本的陸軍也是效法德國,所以自清末以來的軍醫訓練,就以發源德國,再經日本轉化學習吸收,故稱為「德日派」,而此派特點是比較重視理論研究。但在民間的醫療體系中,卻有另一股強大的派系,那就是重視實踐操作的英美派,而看名字也知道,這源流來自英美兩國。這兩派其實並沒有明顯的優劣問題,可是在1934年,當時軍醫學校聘請一位來自民間醫療體系的學者擔任新任校長,而這位新任校長一上台就決定將軍校全面改走英美派路線,並將全校職員解聘後再重新招聘。還是強調,英美派與德日派並沒有孰優孰劣,但如此人事大變動,說不影響學生學習那是睜眼說瞎話。
在1937年的淞滬以及南京戰役,透過傳教士醫生的報導,當時國軍各部隊嚴重缺乏手術繃帶、破傷風血清、藥品、夾板、救護車……等醫療器械,亦無訓練有素的手術助理,而擔架兵的不足,導致大批傷兵直接被棄置於戰場,可見國軍的醫療體系的低下。
這樣說起來,我似乎Diss國軍,但其實我想說:當時的國軍就是在資源匱乏的萬難處境下,持續進行改革進展。雖說在就事論事的精神中,必須要檢討結果的不如意,但對創立以及成長的理念及付出,絕對值得旁人以及後人致敬。而以上理念,就是本人德式中央軍文章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說回來新成立的調整師,不只野戰醫院,其他單位雖在理想上應當擴增,但現實狀況卻是因為資源匱乏,許多部隊的裝備未能到位(像有些步兵團沒有迫擊炮,只能沿用以往的小型機炮,或是有些師沒有裝備反坦克炮),有些更慘的,僅完成表面上的編制重整,在武器及訓練上均不到位。加上後來抗戰突然爆發,所以國軍最終只成立35個調整師,以及還沒接受最新式改編但先前已有做到部分改造的24個整理師,以當時全國177個陸軍師來看,新軍的比例不算高,卻已是較具戰力的部隊。而這當中能夠達成顧問團設立標準的調整師可謂當時國軍中的戰力頂峰,這些部隊分別是:
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不過這支部隊成立的本意是樣板,也就是擺出來好看的,並沒有足夠的實戰經驗,但正因為要擺出來好看,裝備絕對在各部隊中最為先進整齊。)
接受德式訓練最老資格的陸軍第87師、第88師,以及從以上兩師抽出補充團而擴編成的第36師。
而有財政部銀彈支持的稅警總隊,同樣戰力超群,有時甚至能比陸軍更早領到最先進的武器(至於原因就是……有錢是大爺)。
民國二十四年,政府為了檢視德式訓練部隊的戰力,還有提升多兵種搭配的作戰經驗,並且趁機模擬上海至南京一帶的攻守實戰演練(這地區是國軍預設未來對日衝突的戰場),於是進行一場秋季操演。
這當中,陸軍出動87師、36師、教導總隊,讓以上部隊分成東西軍對抗,另外加上裝甲部隊、空軍也一併參與。可以說,這是多年德式訓練的整體展現,雖然空軍及支援兵種的數量依舊偏少,顯示國家整體實力還不以支撐足夠規模的現代化部隊,但是步兵的作戰水準及觀念與過往相比已有飛躍式成長。
除了步兵的提升,法肯豪森特別注意炮兵的整頓,他協助國軍將現有火炮進行整編,然後將全國457門火炮分成了4個獨立炮兵旅、5個獨立炮兵團、4個獨立炮兵營。之後更是向德國購入24門150mm重榴彈炮以及36門105輕榴彈炮,因而建立最現代化的支援部隊─炮兵第10團、第11團。
這兩個團除了擁有最先進的火炮外,相比其他傳統炮兵部隊還停留在用騾馬載重牽引,他們可是購入了重炮牽引車還有裝炮彈的載重卡車,所以在機動力上大大提升(但也話說,現代化的火炮重量非常驚人,真要用馬匹去拉,估計馬都快累死炮卻動沒幾公里,所以使用摩托化移動是必要的提升)。
另外,由於中日兩國關係越加緊張,法肯豪森與顧問團規劃出諸多對日戰略。其具體內容為:
以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為戰略規劃的重心,北方設定黃河為最後戰線,四川為戰略大後方。
以此為基準,四川需工業化,提供後勤。而長江會是整個戰略的核心,所以必要時須封鎖長江航道,防止日本海軍逆流而上的攻擊。黃河則作為最終防線,如果必要,需要進行有計畫的人工氾濫,增加對鄭州、武漢的防衛。(大家可以注意這一點,因為這將成為抗戰史上不容忽視且極具代表的一個事件。)
在賽克特─法肯豪斯的接力合作下,德式師日漸茁壯,但說了這麼多,到底這批耗費國家心血打造的部隊,相比其他派系軍隊會有何不同?接下來,老ㄕ就來好好介紹德式師的士兵有什麼特別的行頭。
圖片為: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
「炮彈擬聲詞」的推薦目錄:
- 關於炮彈擬聲詞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炮彈擬聲詞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炮彈擬聲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炮彈擬聲詞 在 爆炸聲擬聲詞的推薦,PTT、DCARD、YOUTUBE和網路上有 ... 的評價
- 關於炮彈擬聲詞 在 爆炸聲擬聲詞的推薦,PTT、DCARD、YOUTUBE和網路上有 ... 的評價
- 關於炮彈擬聲詞 在 爆炸聲擬聲詞的推薦,PTT、DCARD、YOUTUBE和網路上有 ... 的評價
- 關於炮彈擬聲詞 在 tips/日语拟声拟态词.txt at master - GitHub 的評價
- 關於炮彈擬聲詞 在 掌握這些象聲詞,寫作文再也不用擔心詞窮啦 - PTT新聞 的評價
炮彈擬聲詞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認錯和不認錯的力量 — 中國想要怎麼樣的香港?】
如果說無日無之的法律刑獄是「地戰」,那麼意識形態戰爭就是「空戰」。所謂空戰就是不只要肉身解除香港動亂的可能,更要「牢牢掌握觀念的話語權」。中國認為武漢肺炎使西方大亂,趕超美國的日程可以提前完成。中國自身則相對穩定,感染率低,則呈現了數字極權的體制優越性。不管真實是否如此,這是中國對自我的印象,就會成為政策制訂的依據。因此中國對自身的硬實力應該極有自信,但對於軟實力應該還是有力有不逮的自覺。
當外界指責香港有人權災難,外交官的反駁通常是前英殖民主也是殖民、也沒給民主,所以沒資格批判中國。反唇相譏不只是風格,而是具體上中國的確沒有比「民主自由人權」更高段更原創的觀念武器,批判外國「雙重標準」也就成了現階段唯一出路。
改造人權觀念
所謂「軟實力」即是主體紋風不動,但還是會對外產生吸引力,令對方自動跟自己合作。例如華盛頓體系、日本文化,都是對外產生極強吸引力的例子。中國明白自己對外吸引力不足,於是有了「大外宣」,付錢給西方媒體和學者做「中國觀察」:但這些都是要從國庫編預算的,不算是「軟實力」。
中國建立國際軟實力的方法,是「批判性使用」西方觀念。例如中國是聯合國的積極參與者,但並不代表中國人就那麼認同「大台」的講法,而是透過參與去改變國際觀念,使自己追趕吸引力標準的時候可以輕鬆一點。
例如中國在聯合國主導了「人權概念的擴大」,「人權」從經典的人權宣言概念,再加進了生存權、發展權等概念。於是中國的脫貧工程,在此概念下就可以成為促進數以億計人類人權向前大踏步的豐功偉積。上世紀有核子俱樂部,本世紀有人權俱樂部。後發展帝國們說,西方歐美國家壟斷了人權俱樂部幾十年,現在是時候東風壓倒西風。發展中國家現在可以憑著對外貿易,一一大有發展,數以百萬計人口脫貧,亦算是促進普世人權,因此可以跟西方的「經典人權理念」分庭抗禮。你們有人權,我們也有我們發展中國家的促進人權。
這種策略是期望以後在國際舞台,後發展帝國能夠在有效防禦「人權外交」,將「人權」的「民主」意味,延異為東亞古代的「民本」標準。就如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這樣評論明朝君主腦中的治國標準:
……這一帝國既無崇功的趨向,也沒有改造社會、提高生活程度的宏願,它的宗旨,只是在於使大批人民不為饑荒所窘迫,即在「四書」所謂「黎民不飢不寒」的低標準下以維持長治久安。
命令悔過的文化
然而在過程之中,出現了香港這個變數。香港在反送中過程中成為警暴現場,阻礙了「新人權對策」的推廣。香港出現很多逃亡海外的政治難民,而香港人又因為受過英國殖民,「政治時間」較快,不滿足於溫飽就是人權的低標準,不斷向外「發聲」。這不只是令中國尷尬,而是客觀打亂了「中國式人權」的面目美好。
所以香港官員對外國說的話,在這個高度下觀看才能 make sense。他們說逃離香港的是罪犯、他們說逃犯應該相信法庭為自己自辯,這都是在嘗試爭奪「對錯」的道德高地。他們要界定去年出現的事情是「錯」。他們要說明香港是錯,中國才是對。多判人入獄是地戰;在論述上能夠自圓其說,則是空戰。於是香港現在無疑是西方和中國觀念戰爭中的重點觀察案例。一方說香港做錯了,一方說香港沒有做錯。潛台詞是在問「中國模式是否行得通」、或者「非國族民主模式的實驗 (中國透過一國兩制管治已成為異質體系的香港) 是否已經失敗」。
所以現在香港人的確已成了一場道德戰爭中的人質。林鄭在施政報告突然放話,要 18 歲以下的犯事者「認錯」,認錯就萬事有商量,有出路。這是文化統識 (追求安定繁榮的混合式專制) 維護權威的本能,也關係中國對外的國際敘事。比起肉身消滅,中國更奇怪而偏執地追求觀念上的泯滅和齊一。也就是你可以「犯錯」、也可以曾跟他對抗,但最後你要承認自己是迷途、失喪,最後認回了祖宗和道理之所在。
整件事就像《發條橙》中被矯正的暴力犯。從遠古世代,香港的中國民運關注者被抓,要簽悔過書認錯;有些人要上電視悔過;最近的 12 港人,也有回信勸導其他人不要再搞事,自己已經深刻反省。有沒有人想過為甚麼中國那麼執著呢?這是公開的行刑,也是「教育」,也是深刻的關於對和錯的位置之爭。確定我對你錯,然後統治秩序、尊卑、擬父子的關係由此而展開。用中國國師強世功的話來說,香港政治問題不是實際政治問題,而是英美觀念和中國觀念的對決,是一個「文化政治」的問題。要贏得世界,必先贏得香港,要贏得香港,路徑便是「洗腦贏心」(winning the hearts and minds)。到那時就證明了中國模式優於西方,洗脫了 1841 年以來天朝崩潰的失落世紀。
孔子的理想
「移風易俗」是孔子的理想,這個理想也異型地隔代傳承於今日的中國人。改變異族的觀念,是精神領域的「入關學」,可能被不少中國人視為自己的「世界使命」。在中國網絡,有「加速學」和「入關學」兩種視角。前者認為中國正在加速毀滅,後者則認為中國在加速征服世界,尤如當日滿洲人跨入山海關征服漢人。
然而有識之士都會認同,任何強權都不能只靠武裝和金錢統治,它還需要製造一個巨大的意識形態力場,讓人「傾心服化」。美國有州自治、三權分立、美元霸權和巨大武力,中國則有第三世界的反美弱者道德光環和巨大經濟利益,然而當中國經濟不斷強大起來,弱者光環就受到挑戰。
美國認為中國已不是發展中國家、對中規格不斷升級,便是斷其光環,自我修正的行動。弱者光環失去之後,見龍在野,利見大人,但同樣也進入了被世界注視的險境,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說好中國故事」,向世界表示能夠分享中國比西方更好的「治理經驗」,作為更強的對外吸引力;
但「香港故事」無疑是這主旋律歌曲中的大雜音,所以「空戰」上演了,但那是沒有煙硝的戰爭。包括教育、傳媒、司法,都將被改造成發射炮彈的飛機,不是求肉身消滅,而是求精神認錯。就像鐵打的襄陽城,要承認對抗蒙古是愚昧的、被南宋民族主義者煽動的、更是阻礙君主「一天下」的站在歷史進步對立面的大逆不道。
香港認不認錯?
小小的香港,雖然沒有兵沒有炮,但似乎是世界靈魂於 21 世紀何去何從的風向標。一些發生於過去的事情是對還是錯,僅一個觀念,不涉及客觀金錢和權力,卻可量度不可量化的體制吸引力,具有獨特戰略價值,也是幾大強權之間爭持的重點。一個「故事」能否說得完整、是否獲得接受,可以牽動一個國家的興亡。日本德國的血統文化優越論、世界戰爭的故事被大洋的另一邊有效否定之後,就鋪好了開戰乃至戰敗的收場;共產主義被否定之後,蘇聯最終自我崩潰。
中國故事當然是進化、複合得多,但最終還是要上演故事之間的對決。是個人先於集體的故事、還是集體保護個人的故事會被傳頌下去,這是一個所有人都有份決定的事情,香港人在那場靈魂的大戰有自己的位置。
炮彈擬聲詞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認錯和不認錯的力量 — 中國想要怎麼樣的香港?】
如果說無日無之的法律刑獄是「地戰」,那麼意識形態戰爭就是「空戰」。所謂空戰就是不只要肉身解除香港動亂的可能,更要「牢牢掌握觀念的話語權」。中國認為武漢肺炎使西方大亂,趕超美國的日程可以提前完成。中國自身則相對穩定,感染率低,則呈現了數字極權的體制優越性。不管真實是否如此,這是中國對自我的印象,就會成為政策制訂的依據。因此中國對自身的硬實力應該極有自信,但對於軟實力應該還是有力有不逮的自覺。
當外界指責香港有人權災難,外交官的反駁通常是前英殖民主也是殖民、也沒給民主,所以沒資格批判中國。反唇相譏不只是風格,而是具體上中國的確沒有比「民主自由人權」更高段更原創的觀念武器,批判外國「雙重標準」也就成了現階段唯一出路。
改造人權觀念
所謂「軟實力」即是主體紋風不動,但還是會對外產生吸引力,令對方自動跟自己合作。例如華盛頓體系、日本文化,都是對外產生極強吸引力的例子。中國明白自己對外吸引力不足,於是有了「大外宣」,付錢給西方媒體和學者做「中國觀察」:但這些都是要從國庫編預算的,不算是「軟實力」。
中國建立國際軟實力的方法,是「批判性使用」西方觀念。例如中國是聯合國的積極參與者,但並不代表中國人就那麼認同「大台」的講法,而是透過參與去改變國際觀念,使自己追趕吸引力標準的時候可以輕鬆一點。
例如中國在聯合國主導了「人權概念的擴大」,「人權」從經典的人權宣言概念,再加進了生存權、發展權等概念。於是中國的脫貧工程,在此概念下就可以成為促進數以億計人類人權向前大踏步的豐功偉積。上世紀有核子俱樂部,本世紀有人權俱樂部。後發展帝國們說,西方歐美國家壟斷了人權俱樂部幾十年,現在是時候東風壓倒西風。發展中國家現在可以憑著對外貿易,一一大有發展,數以百萬計人口脫貧,亦算是促進普世人權,因此可以跟西方的「經典人權理念」分庭抗禮。你們有人權,我們也有我們發展中國家的促進人權。
這種策略是期望以後在國際舞台,後發展帝國能夠在有效防禦「人權外交」,將「人權」的「民主」意味,延異為東亞古代的「民本」標準。就如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這樣評論明朝君主腦中的治國標準:
……這一帝國既無崇功的趨向,也沒有改造社會、提高生活程度的宏願,它的宗旨,只是在於使大批人民不為饑荒所窘迫,即在「四書」所謂「黎民不飢不寒」的低標準下以維持長治久安。
命令悔過的文化
然而在過程之中,出現了香港這個變數。香港在反送中過程中成為警暴現場,阻礙了「新人權對策」的推廣。香港出現很多逃亡海外的政治難民,而香港人又因為受過英國殖民,「政治時間」較快,不滿足於溫飽就是人權的低標準,不斷向外「發聲」。這不只是令中國尷尬,而是客觀打亂了「中國式人權」的面目美好。
所以香港官員對外國說的話,在這個高度下觀看才能 make sense。他們說逃離香港的是罪犯、他們說逃犯應該相信法庭為自己自辯,這都是在嘗試爭奪「對錯」的道德高地。他們要界定去年出現的事情是「錯」。他們要說明香港是錯,中國才是對。多判人入獄是地戰;在論述上能夠自圓其說,則是空戰。於是香港現在無疑是西方和中國觀念戰爭中的重點觀察案例。一方說香港做錯了,一方說香港沒有做錯。潛台詞是在問「中國模式是否行得通」、或者「非國族民主模式的實驗 (中國透過一國兩制管治已成為異質體系的香港) 是否已經失敗」。
所以現在香港人的確已成了一場道德戰爭中的人質。林鄭在施政報告突然放話,要 18 歲以下的犯事者「認錯」,認錯就萬事有商量,有出路。這是文化統識 (追求安定繁榮的混合式專制) 維護權威的本能,也關係中國對外的國際敘事。比起肉身消滅,中國更奇怪而偏執地追求觀念上的泯滅和齊一。也就是你可以「犯錯」、也可以曾跟他對抗,但最後你要承認自己是迷途、失喪,最後認回了祖宗和道理之所在。
整件事就像《發條橙》中被矯正的暴力犯。從遠古世代,香港的中國民運關注者被抓,要簽悔過書認錯;有些人要上電視悔過;最近的 12 港人,也有回信勸導其他人不要再搞事,自己已經深刻反省。有沒有人想過為甚麼中國那麼執著呢?這是公開的行刑,也是「教育」,也是深刻的關於對和錯的位置之爭。確定我對你錯,然後統治秩序、尊卑、擬父子的關係由此而展開。用中國國師強世功的話來說,香港政治問題不是實際政治問題,而是英美觀念和中國觀念的對決,是一個「文化政治」的問題。要贏得世界,必先贏得香港,要贏得香港,路徑便是「洗腦贏心」(winning the hearts and minds)。到那時就證明了中國模式優於西方,洗脫了 1841 年以來天朝崩潰的失落世紀。
孔子的理想
「移風易俗」是孔子的理想,這個理想也異型地隔代傳承於今日的中國人。改變異族的觀念,是精神領域的「入關學」,可能被不少中國人視為自己的「世界使命」。在中國網絡,有「加速學」和「入關學」兩種視角。前者認為中國正在加速毀滅,後者則認為中國在加速征服世界,尤如當日滿洲人跨入山海關征服漢人。
然而有識之士都會認同,任何強權都不能只靠武裝和金錢統治,它還需要製造一個巨大的意識形態力場,讓人「傾心服化」。美國有州自治、三權分立、美元霸權和巨大武力,中國則有第三世界的反美弱者道德光環和巨大經濟利益,然而當中國經濟不斷強大起來,弱者光環就受到挑戰。
美國認為中國已不是發展中國家、對中規格不斷升級,便是斷其光環,自我修正的行動。弱者光環失去之後,見龍在野,利見大人,但同樣也進入了被世界注視的險境,這個時候他們就需要「說好中國故事」,向世界表示能夠分享中國比西方更好的「治理經驗」,作為更強的對外吸引力;
但「香港故事」無疑是這主旋律歌曲中的大雜音,所以「空戰」上演了,但那是沒有煙硝的戰爭。包括教育、傳媒、司法,都將被改造成發射炮彈的飛機,不是求肉身消滅,而是求精神認錯。就像鐵打的襄陽城,要承認對抗蒙古是愚昧的、被南宋民族主義者煽動的、更是阻礙君主「一天下」的站在歷史進步對立面的大逆不道。
香港認不認錯?
小小的香港,雖然沒有兵沒有炮,但似乎是世界靈魂於 21 世紀何去何從的風向標。一些發生於過去的事情是對還是錯,僅一個觀念,不涉及客觀金錢和權力,卻可量度不可量化的體制吸引力,具有獨特戰略價值,也是幾大強權之間爭持的重點。一個「故事」能否說得完整、是否獲得接受,可以牽動一個國家的興亡。日本德國的血統文化優越論、世界戰爭的故事被大洋的另一邊有效否定之後,就鋪好了開戰乃至戰敗的收場;共產主義被否定之後,蘇聯最終自我崩潰。
中國故事當然是進化、複合得多,但最終還是要上演故事之間的對決。是個人先於集體的故事、還是集體保護個人的故事會被傳頌下去,這是一個所有人都有份決定的事情,香港人在那場靈魂的大戰有自己的位置。
炮彈擬聲詞 在 掌握這些象聲詞,寫作文再也不用擔心詞窮啦 - PTT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象聲詞,又叫擬聲詞、摹聲詞、狀聲詞,是模仿自然聲音構成的詞。 ... 噝:象聲詞,形容炮彈、槍彈等在空中很快飛過的聲音,如:子彈噝噝噝地從頭頂上 ... ... <看更多>
炮彈擬聲詞 在 tips/日语拟声拟态词.txt at master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新日汉拟声拟态词典 ... うふふ(感到高兴或滑稽时,忍俊不住轻轻发出的笑声)扑哧。 ... しゅるしゅる⑴(炮弹等在空中飞的时候的声音及其样子)嗖嗖,咝咝。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