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抽書 #拖延癌
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就想到了自己!
簡單整理這本書的幾個重點:
1.之所以越重要的事情越不想做,那是因為「重要的事情」本身就會帶給你壓力。
2.人本來就是習慣逃避壓力的動物。逃避久了、不得不做了,就會回來面對了。
3.可是很不喜歡自己這樣子要怎麼辦呢?那麼就先從改變環境開始。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發現睡前沒有關電腦,隔天早上起來就會繼續念paper,這招也可以用在寫論文上,萬事起頭難,你能夠做的就是減少這個「難」,不要關掉文件(但一定要記得備份存檔不然會欲哭無淚),省下開頭的時間,一起床就可以做事。
4.善用你自己的「黃金時間」。你可以想一下一天當中自己比較有效率是什麼時候,書上說每個人的黃金不一樣(為什麼覺得這句話有味道),一般人最有效率的時間大概會落在三到四個小時之間。盡量拿那段黃金時間去做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
5.每天都有一點進度,累積起來就會有很多進度。不要太貪心,萬里路總是始於腳下。只決定一天要唸完的範圍,這個對我來說很有用,paper無窮多,唸完一篇是一篇。
6.留下彈性的時間。人非聖賢、腦殘難免,休息的時間跟認真的時間一樣重要,如果你經常嘴巴嚷嚷著說要做事但是因為太高的標準,結果就放棄,變成書裡面的「積極廢人」,那麼第一件事情應該處理的不是事情,而是你內心的焦慮。
今天我去被分析的時候,治療師跟我說,不要太苛責自己,有些時候平常心看待,大家都會有偷懶的時候、大家都會想要放鬆、大家都會想要逃避,當你可以放過自己、給自己小一點的壓力,反而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這本書裡面提供了非常多具體的法則、重點是每一個都很容易可以操作,當然裡面有一些我用不來的地方,例如說一開始就要叫你整理桌子、先做緊急而且重要的事情等等,還有相較於蕃茄時鐘工作法,我更喜歡番茄醬工作法。
儘管如此,這本書當中仍然有很多地方我覺得非常實用,例如幫每一件事情設定一個死線,雖然這個方法並不是每一次都有用,但比起那些沒有死線的事情,這些事情更可能實現。
對於拖延的人來說,死線等於實現。然後我可以補充一個我今天頓悟到的方式,就是:你是自己最好的老師。你可以回首過往,你已經完成的那些事情,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完成的,或許你也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對抗拖延的邏輯。練習稱讚自己,就是開啟規律生活的契機。(沒錯,自我稱讚也是一種規律的練習)
「書要念,電動還是要打的。」心理師慢慢來跟我說,今年考不過大不了明年再考,聽起來很廢,但有趣的是當我這樣想、壓力比較小之後,反而更有動力去讀書。
先求有再求好、妥善利用你最有效率的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剩下的時間就可以去玩了——玩樂也很重要。我發現,當你能夠好好的玩樂、好好的專心、好好的分配自己的時間,而不是拿大把大把的時間都在擔心,這時候的你會覺得自己過得比較有意義。
如果你還是充滿著許多的焦慮、那麼不如從現在你可以做的事情開始,著手做可能從現在開始算的10分鐘、1小時、或者是一天、一個星期你能夠做的事情,用這些事情,累積一點小小的成就感。
畢竟,未來是擔心不完的,你唯一能夠把握的只有現在。
#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_51種克服拖延與分心打造超級自控力的訓練計畫
標記你的 #拖延症 患者病友 一起加油
——
|贈書資格及辦法|
① 按讚加入「@海苔熊」
② 按讚&「公開」分享此篇PO文(權限請設定為公開)
③ 在本篇文章下方留言區,留下為何想看這本書?
完成以上步驟就有機會得到《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乙本。(共三位名額)
——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3/28(日)23:59止
◆中獎公佈:2021/3/29(一)
◆中獎回覆:4/2中午12:00前(須提供收件人姓名、地址、聯絡電話以便寄送贈品)
◆贈品寄出:4/16(五)前以掛號寄出 (僅限台澎金馬)
■博客來|https://reurl.cc/5od0Yz
Search
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_51種克服拖延與分心打造超級自控力的訓練計畫 在 [心得] 《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 -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閱讀札記:《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就讓我覺得很有親切感。因為無論是在學生時代,或如今出社會工
作後,「拖延」都常常是困擾自己的壞習慣。當真被書名說中,每當遇到理智上明知是很
重要且無從推託的事務,心境上總會有所排斥而一再推遲動工的時刻,每每都要等到時間
已迫在眉睫,才匆促地開始趕工,就算不喜歡被時間追著跑,十次卻總有七或八次,還是
循環著既定的模式拖延著,有時還會在成果不如預期時,想著若能有規劃地提早完成,就
能多出可供修正的時間,只可惜下一次仍不見得記取前一回的教訓,依舊能拖則拖。
基於想改善慣性「拖延症」的出發點,我翻開了這本《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
一開始最引起我的注意的還是其的編排方式,是採取星期一到星期日來劃分為七個主題,
每一個主題都安排數篇相對應的短文,提出應對那方面的「困境」的訓練方法。從星期一
開始的「打造遠離拖延的環境」直到星期日的「用自律換得自由」,予人某種有始有終,
能按部就班跟著去做的踏實感。首先打造出適合好好展開行動的合宜環境,接著設立目標
、發揮行動力、做好時間管理,同時客觀面對每一次的「逃避傾向」,重新建構對於展開
行動有所幫助的「思維模式」,最終達成充分的自律精神,就有機會迎接不被拖延的習慣
支配,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的自由生活。
以下,就這本書的七個主題,來簡單整理其內容與稍微對應自身狀況,期許在閱讀後也能
將這些心得,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如書中從星期一到星期日的編排方式,一天一天循序漸
進地調整,同時檢視自己在心態與行動力上的改變──
01. 打造遠離拖延的環境:為自己打造有助於培養「專注力」的空間
在本書的第一章,也就是「星期一」所探討的主題,正是打造合適「環境」的重要性。試
想當一個人處在鬧市之中,很難不被周遭的各式雜音所影響,若要聽清楚來自四面八方的
談話聲,想來也是十分艱鉅的任務。順應自己所需完成的事項,為自己打造實質或心理層
面的「空間」,主動選擇自身所待的環境,往往比起在充滿干擾因子的場所,強迫自己必
須「心無旁鶩」來的實際許多。
同時,作者也有提到選擇與「自律」的人們為伍,往往也能激發出自身的動力,相對於在
慵懶的氛圍裡消沉度日,與有共同目標且已走在實踐的道路的人們結伴同行,一方面激勵
自己不可鬆懈前行的腳步,另一方面也能彼此惕勵與見證,看似漫長的旅程中總有屬於前
行者的明朗風光。
02. 設立有確實意義的目標:讓每一個近程目標都確實可行
若只望著遠程目標,或說最終希冀達到的成果,形同還未規劃好路線圖,就幻想有一道憑
空出現的任意門,帶你前往心嚮往之的彼方。那是只有在夢中才可能實現的願望,現實中
仍須要按部就班,讓每一次的前進都有其意義。設立目標並確實執行,也是邁向希冀的成
果的必經之路,若總是漫無目標地前行,就容易一不留神往相反的方向走去,回過神時又
要耗費大量精力重回正軌,那是多麼得不償失的一件事。
設立並且執行每一個為了遠程目標所量身打造的近程目標,讓漫漫長路不再顯得遙遙無期
。正如書中提到的,將大目標分解為顯得輕便可立即實行的小目標,這也需要發揮分析與
判斷能力,為每一件事設定輕重緩急,同時有條不紊地達成每一個相互連貫的環節,就像
耐心去完整一幅巨大的拼圖,在看似繁瑣卻不困難的動作之中,就能預見並親手實踐,心
目中獨一無二的理想藍圖。
03. 成為高效能的行動派:立即行動所帶來的豐沛能量
俗話說,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就算是表面上看來縝密的計畫,欠缺實際行動就只能停留在
紙上談兵,那何時才是踏出那關鍵的第一步的好時機呢?有時人們只是擔憂付出行動後,
得到的回饋不如預期,甚至讓事態急轉直下。或者陷入對於失敗經驗的追悔,不斷檢討當
時未及留意到的缺失,反而浪費了全新的機會與動力,時間好似仍滯留在遲遲無法翻頁的
昨夜。
針對過度「擔憂」的消沉心態,書中也提到「活在當下」的解方。並非從深思熟慮轉為盲
目衝動,而是確認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就義無反顧地展開行動,讓行動引領每一次邁開
的腳步,客觀去檢視自身的不足與可改善之處,方能讓行動的效率大幅度地提高,同時增
加每一次勇於實踐的自信心。有時,人性中「趨樂避苦」的天性,也是影響個體展開必要
行動的罩門,當有所鬆懈之時,不忘問問自己,哪些事情是你寧願辛苦一點,暫時放棄眼
前的享樂,也想放手去做的?相信當答案浮現,邁開的腳步已不再輕易停歇。
04. 讓時間價值最大化:充分的「時間管理」讓行動更順利
這一部分,主要是在講述「時間管理」的重要。首先,要把每一件事列出輕重緩急,用象
限圖來客觀分析,先找出急迫且重要的事,在第一時間將這些事有效率地處理好,若是不
急迫且重要的事,則可以稍微放緩處理時間,但仍須更有規劃與列出要完成這些事,短期
內可供達成的小目標。使用象限圖來分析,也有助於排除那些不重要且不急迫,或者緊急
但不重要的事,若是那件事需要立刻處理,但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就可以適時地推辭掉,
避免將所有事情都擠在同一時間,造成每一件事都無從兼顧的窘境。
書中也提到可充分運用一天的「黃金時間」,像是早晨六點被公認為一天中,人腦的記憶
力最活躍的時段,學生或考生就可以好好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各式需要背誦的學習。且黃
金時間也可由自己去觀察與打造,視個人的心理、生理狀況,加上選擇適合的環境,為自
己保留一段可供運用的高品質時間。其他像是勞逸結合的「番茄工作法」,將時間、精力
放在最重要的事務上的「二八法則」,適時省略不必要的小細節的省時技巧等,都是這章
節很值得參考的部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也一邊檢視著自身在時間管理上,確實仍有許
多可調整、改善的空間。
05. 把逃避徹底刪掉:在嘗試的過程中克服得失心
拖延的習慣常常跟逃避心態密不可分,越想好好完成一件事,越可能在成效不如預期時,
自己給自己施加難以負荷的壓力,久而久之,就形成唯有自身有所自覺,才有機會擺脫束
縛的惡性循環。那麼逃避心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有時是跟過度要求完美有關,畢竟沒有
開始就沒有失敗,達成目標的過程中,也少不了犯錯而必須重來的時刻,若緊抓著失敗經
驗不放,就很可能失去再度嘗試的動力,反而將時間耗費在追悔與反省之中,反而忽略了
只要具體改善某個環節,失敗也能搖身一變,成為邁向成功的踏腳石。
在此章節中,作者也強調直面恐懼事物的重要性。越想逃避一件事,越要鼓勵自己勇於去
面對,同時在顯得煎熬的過程中,看清楚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方能讓踏出的每一步更加
堅定,就算痛苦與退縮如影隨形,卻也不至於半途而廢。只因每踏出一步,未知的恐懼也
隨之沖淡一分,甚至那些逐漸釐清其面目的恐懼,也有機會在卸下面具後,化為支持你繼
續往目的地前行的一股助力。因此不妨將得失心暫放一旁,專注於追尋目標的過程,同時
不忘勉勵自己,只要盡了最大的努力,就能迎來現階段最好的結果。
06. 拆掉思維的壁壘:讓積極的想法引領每一次行動
自我設限常常是趨使人們停留在原地,難以踏出下一步的潛在因素。正因為腦海中塞滿各
式擔憂與顧慮,光想著艱鉅的每一步就感到疲憊,帶著那些不請自來的消沉意念一同前進
,實是怎麼走都被無法自我支持的思維束縛,最終繞著繞著又繞回驗證「無路可走」的既
定模式。跳脫習慣成自然的思維模式,看似簡單明快實則須要更清晰的自知之明,那麼意
識到那些綑綁住自我的思維後,又該如何幫助自己擺脫那些空轉的念頭,轉而透過行動,
建立更全面且有助於自我支持的全新思維呢?
充分的自我認識,可以從生活中的各個小細節開始。消沉的思緒自有其脈絡可循,有的是
源自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當意識到成長過程加諸於自身,某些已成強迫式的直覺反映,
不妨試著反向思考,找尋拆解那些陳舊思維的突破口。書中提到的「心理舒適區」,正是
想創造全新的自己,成就看似遙不可及的願景,所必須意識到且勇敢跨出的思維壁壘。當
你嘗試在行動時,適度給予自己積極且實際的肯定,看到那些成敗得失中,值得學習與調
整的各種面向,相信那些本來認定是問題的問題,已逐漸轉為幫助你去面對與解決問題的
線索甚至,解答。
07. 用自律換得自由:重新打造充滿能動力的自己
能自由運用自己的時間,找出一套面對生活中的各式任務的準則,那是多麼值得欣喜的一
件事。如何用自律來換得自由,正是這本《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的最後一章,
所探討的主題。在這章節,作者也提出數則訓練方法,讓讀者可試著在執行的過程中,獲
得相對而生的自信,揮別慣性拖延的模式,將每一件事都在恰當的時機完成,減少因未能
把握時光而徒增的憂慮。如此一來,整個身心發展都會趨於輕鬆、自在,也更有機運開創
屬於自身的豐沛潛力。
書中提到一些有助於養成自律習慣的技巧,像是「延遲滿足」,將目光焦點放在完成某件
事後,收穫成果的喜悅,別為了一時的逸樂而耽誤正事,學會運用更為宏觀的眼光,來看
待當下的每一個抉擇。同時,為自己設定合理期望值,別去追求遙不可及的目標,在實踐
的路途中,多去發掘自身的長處,透過階段性的成就來為自己建立自信心,方能一步一腳
印地親身邁向更為遼闊的境地。
讀完這本書,讓我隨之檢視自己的思維與生活模式,確實仍有許多可供調整之處,無論如
何,改善拖延的習慣仍是當務之急,就算無法一夕間轉變為說走就走的行動派,至少在消
沉的意念與逃避心態升起時,提醒自己展開行動、自我激勵的重要。就於每個獨一無二的
當下重整想法與行動,且在每一次的嘗試與省思中,讓每一步更加輕盈自若、相互見證。
卓敬檸/2022.06.10 01:3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2.117.11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4797002.A.45D.html
※ 編輯: jean17 (111.82.117.114 臺灣), 06/10/2022 01:54:27
※ 編輯: jean17 (111.82.117.114 臺灣), 06/10/2022 01:55: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