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婆碧納成願人緣膏❤️
#優尼膏
#史上最強南蠻派
#安心使用無副作用
#鎖心挽回強烈招財非常幸運力
#可擦可直接許願強烈成願
喜歡碧納師傅聖物的朋友都覬覦很久了吧~
從曝光就一直受到大家的詢問!
尤其是很多配戴優尼有感的人就知道這個可以加強優尼的功效,更是期待😏😏😏
那我們就直接來介紹這款成願人緣膏
這裡面除了有純灣花的人緣膏,還浸泡了將近30面的優尼,從收藏家那邊收過來的時候已經浸泡了至少30年以上了,可以說是能量滿滿💪
另外還加了極少許的「南蠻派」,
南蠻派 = 自然死的屍體煉製的油。
我知道大家看到這邊就會害怕,想說是不是陰的?會不會很可怕?會反噬嗎?
在這邊和大家掛保證,這款成願人緣膏 「 安心且毫無任何副作用!」
唯有修行到一定程度且法術高強的僧人才可以去除裡面的怨氣,讓此膏來幫助使用者
👉🏻推薦:每個人擁有。
可以塗抹自己:
💗增加本身運勢,財運亨通、幸運、桃花
塗抹別人:
💗愛人=鎖心/挽回
💗客人=成為你的回流客、對你的話言聽計從、捨得花錢
除了以上功能以外,還有加強聖物、古曼的功效
你沒有看錯,此膏塗為陰料正法的超級聖物,這次終於找到了價格優惠的可以分享給大家☺️
( ❌ 此膏不可以塗抹神佛法相的佛牌 )
塗抹的部位:沒有限制
使用上沒有任何副作用,無需供奉
唯一的副作用就是:反饋太好⋯
龍婆碧納童年期間,時常啼哭直至臉部發青,他母親經常帶他尋訪醫生進行治療。當地僧伽龍婆行告訴他媽媽,必須為其改名,取名「碧納」,意思是轉運、改變方向。自從更改名字之後,症狀有所減輕。自他父親去世之後,開始出家做沙彌,1939年(佛曆2481年)在濃濤寺,由塔曇-縣級僧長帕庫烏洞庫納蓬傳戒,帕馬哈唵弩崴作為導師,成為正式僧伽。導師們在-釦滴迪波寺,同年雨居節教導龍婆碧納修習不淨觀[2]。為期20天的修習,由於恐懼死亡,碧納師父感到不適。這或許是一種感應,他母親在不淨觀修習的第 11 天去世。奔喪收斂碧納母親時,導師囑咐切開亡者腹部,觀察已腐爛的屍體,碧納師父為此無法服食與安眠長達 3-4天,並要求導師允許他更換修行地點5天[3]。
導師隨後問龍婆碧納與另一位僧伽,為何人們畏懼鬼?為什麼你討厭鬼?經過這一次開示,龍婆碧納跟隨龍婆堪在珂滴波寺修習一個月。為期一個月修習後,龍婆碧納已不再畏懼鬼,導師並向龍婆碧納祝福,告訴他,從此以後,他的生命將發出光彩。龍婆碧納道別導師,準備修習精深禪定,隨後行腳至曇達釦寺。抵達曇達釦寺時,原任主持龍婆曇已經圓寂。因此寺方續任主持建議龍婆碧納留下,並做修行,龍婆碧納在這座寺院,渡過兩個雨居節(1939年-1941年,或佛曆2482年-2484年)。曇達釦寺修習兩年後,龍婆碧納參拜,禪修高僧尊者龍普曼(泰語:พระครูวินัยธรมั่น ภูริทตฺโต)(Luang Pu Mun Bhuridatta)學習禪定。龍普曼尊者除了教導龍婆碧納獨處修習禪定外,並敦敦教誨龍婆碧納。龍婆碧納跟隨龍普曼修習多年禪定,直到龍普曼圓寂。隨後行腳到沙拉武里府,見到一座廢棄寺院,詢問後得知這一座舊廟,是古代阿瑜陀耶王國首都[4] 寺院名為灑楠嘮寺。龍婆碧納駐錫灑楠嘮寺院 ,直到公元 2002 年(佛曆2545年)10月15日圓寂[5]。
圓寂前兩周,龍婆碧納寫下遺言:「遺體禁止禁止注射防腐劑,保持圓寂時盤腿姿勢,遺體遷入塔內,保持盤腿,不舉行葬禮,無需通知太多人,禁止火葬。我以灑楠嘮寺主持,佛法傳授理事會主席身份責令 2002年10月4日(佛曆2545年)親筆簽署這封遺書。」
龍婆碧納在2002年(佛曆2545年)10月15日清晨5時14分圓寂,享年89歲,圓寂時出現祥瑞。圓寂後12小時的遺體在依然柔軟散發香味,實屬罕見
龍婆碧納(Luang Phor Pinak), 生於佛歷2456年3月1日(公元1913年),身為苦行僧的他行走泰國和國外各地。於佛歷2507~2527年(公元1964~1984年)停泊在Wat Tam Thakuei。佛歷2527年成為Wat Sanomlao 的主持。佛歷2545年(公元2002年) 靜坐中圓寂,享年89歲。在泰國很多人相信只有聖僧才能有這修為和善果。
龍婆碧納
龍婆碧納(Luang Phor Pinak)來自泰國烏泰他尼府(Changwat Uthai Thani),大師本名叫Tawai Hansak Likit。由於自幼就好學佛法及法術,所以在他九歲時,便在當地的一間名廟Wat Nang Tai出家當小沙彌。當時的寺廟主持龍婆行(Luang Phor Xing)也就成了他第一個師父。在佛歷2481年時,他也曾經向龍婆曼(Luang Phor Man) 及龍婆範(Luang Phor Fan) 學法。佛歷2484年,因為戰爭所以便離開泰國而步行萬里到緬甸、老撾、柬埔寨及印度。
佛歷2486年他也成立了他的第一間廟Wat Tam Kiao,位於泰國洛坤府(那空是塔瑪叻府Changwat Nakhon Si Thamarat )內。第二間廟名為Wat Tam Thakuei 在拍尼春蓬府(Changwat Phakdi Chumphon) 。
佛歷2545年10月15日,龍婆碧納(Luang Phor Pinak)圓寂了~享年89歲。在他的遺言吩咐中
1、不能火化
2、不能打防腐劑
3、不能做超度法事
4、不能大肆宣揚
5、給於打坐形態
6、安放於舍利塔內
10年後(2555年)出塔,安放於大雄寶殿。並且預言2555年將會紅遍全世界,神跡不斷。
經過一番波折,聖僧龍婆碧納不朽金身法體已於佛歷2556年2月21日(公元2013年)出塔,關於延時出塔,廣大善信普遍認為這是聖僧慈悲,希望更多有緣人能擁有其聖物,一直受到聖僧的祝福和庇佑,以避免出塔後聖物價格暴漲導致的力所不能及。
神跡傳奇
龍婆碧納(Luang Phor Pinak)是一位修行極高的高僧,大師製作的佛牌聖物都以招財起運,招貴人而聞名,他的預言中還提到,當遺體取出後,他所鑄造的幸運星等佛牌將會紅遍全世界,而且神跡事件接二連三的出現。
神跡1--Phra Sood天神
曾經有幾位對於外傳師傅修行很高很不以為然, 於是去找龍婆碧納(Luang Phor Pinak)想試探大師的功力,大師就對這幫人說 我的佛牌在遇到危險時可以保護周邊8個人。這幫人心想保護一個人都是未知之數,更不用說8個人不相信大師所言,龍婆碧納(Luang Phor Pinak),就叫帶頭的那一位手上拿著一尊他的牌,另一隻手握著一把沙,其餘7人手上都要拿一把沙,8人全部躺下, 把手上的沙往眼睛里倒。奇怪的是竟然沒有一位眼睛入沙的當場令這一幫人心服口服,此事傳開後無不對大師尊敬有加,所製作的佛牌很受到藏家們的喜愛!
聖僧與聖物
在他修行法門時候,苦行僧的身邊常有孤魂和精靈的出現。他發現在天地人之間的孤魂和精靈未被善待。就造了些佛牌讓這些佛牌為媒介。這些聖物能讓那些含有善意的孤魂和精靈來幫忙人類,以期待造福各方。人類可因為這些聖靈的幫助而可克服障礙和活得一帆風順,而聖靈們因為造福人間得以大功德和善果。這種善意和無邪惡的做法是很值得我們去敬仰,這種意念和慈悲是不含任何邪惡或利己的思維。
龍婆碧納(Luang Phor Pinak)大師一生製作多種不同聖物,其中最受新馬泰信眾歡迎的聖物——幸運星,幸運星正面的五角代表著「五大聖佛」 而後方的八角星形則代表著「八方阿拉肯護法神」,
佛與生活
龍婆碧納(Luang Phor Pinak)不是一位富裕的僧人,所用的材料都是叢林里收集。因為他的佛牌通靈力很強而被充滿邪惡思想的人們濫用。原本是個善念的聖物被濫用為邪惡的利器,善意的孤魂和精靈被利用為黑暗的使者。很多人因此誤認為龍婆碧納(Luang Phor Pinak)聖物是個邪物。很多人都誤信謠言而把他的善意和功德都給埋沒了。就像一把刀,能致傷敵人也能誤傷自己。如何善用那就看個人的修為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為何 要被聖靈充滿 在 阿克曼樂團 Arkmenband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有我在這」這部作品影片中不難發現一個窗明几淨又有些莊嚴聖潔的白色場景串起了兩個時代的回憶鏈結,那就是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竹田村的東竹教會,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場景的內部其實相較於其他教會雖然小巧精緻,卻充滿了畫面語言,簡單幾個鏡頭提綱挈領下就可以知道為何這個地方成為影像團隊的首選,簡單的幾排坐席讓所有居民在禮拜活動中更為親近,尤其是那多面古老的窗戶在當地舒適氣候下的自然微風讓白色簾幕吹舞著清爽潔淨聖靈充滿的氛圍,讓每個低頭禱告沈思的鏡頭都渾然天成地說著故事。
教會的野外禮拜活動經費雖然為自由奉獻,但是常常協助想參加的居民交通與保險等等餐旅費用,拍攝的場景目前也協助提供門諾基金會做社區失智老人的協助據點。
拍攝當日也獲得了非常多當地居民的友善協助,我們喜歡這個很有人情味的地方,未來也會常常回來走走,要不要找個時間跟我們一起?:)
東竹基督長老教會簡史:
東竹教會原屬東里教會,主後1953年東里和會通過分設本會。當時公路汽車未暢通,騎腳踏車往返需費時一小時多,若遇雨期,常被山洪阻隔,因此經長老蔡龍,執事陳生、陳田、鄭大鶻、金春來等建議分設支會,經長執會及小會同意,即開始籌備興建事宜。
但當時東竹信徒甚少,一時尚難如願完成,後因張雲錦牧師鼓勵,又於1955年1月得信徒甘心奉獻一萬三千餘元,遂購得一律六分餘地之地皮,建築一棟32坪之木造禮拜堂,並於主後1955年3月27日竣工舉行獻堂典禮。
後因東里教會也無牧者,母會轉作富里教會。1992年得玉里教會小會關心,認養為子會,東部中會正式通過。並於主後1992年6月28日設立陳岑滿教師封牧暨就任玉里教會傳道牧師,派駐東竹教會事奉。
1992年9月增建牧師館廚房,1993年成立社區兒童圖書室,1998年重建教會圍牆並整修禮拜堂朽舊木窗為鋁門窗。(資料來源http://www.pct.org.tw/ChurchHistory.aspx?strOrgNo=C01035)
影片:https://youtu.be/Irnpe9h9cmc
為何 要被聖靈充滿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認真聽】#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 李長潔 🙏
.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為何 要被聖靈充滿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為何 要被聖靈充滿 在 乃要被聖靈充滿。 [19]當用詩章、頌詞、靈歌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願如何被聖靈充滿這真理,可以在我們裏面大大的發出光來,以致我們有這樣的事蹟在我們生命裏。謝謝主與我們同在。禱告是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求。阿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