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故宮藝術節 #週末表演藝術不間斷
在故宮,除了能欣賞典藏文物之外,這次的故宮藝術節 #女子時光,更要帶您從視覺+聽覺,用結合音樂與舞蹈的表演藝術,演出屬於我們的「女子時光」🎶
📍11/22(日) #聽一幅山水畫
15:00-15:15 宋彤
15:20-16:20 Cicada(Taiwan)
地點:故宮北部院區至善園(碧橋西水榭)
Cicada 成軍於2009年,以鋼琴、木吉他、小提琴、大提琴四種樂器交織而成。2013年,Cicada 開始 #為台灣的土地創作,從海洋到山林,從海洋裡的鯨豚、珊瑚與海龜,到居住在城市的貓與山林中的鳥。Cicada 試圖用更遼闊的視野,描繪他們的家園。
Cicada 圖片提供:攝影師劉壁慈
📍12/05(六)第一場 13:00-13:20/第二場 14:30-14:50
地點:故宮北部院區正館戶外平台
優人神鼓- #來自山林中的傳奇
道義合一擊鼓表演,自1988年創立於木柵老泉山上,以「先學靜坐,再教擊鼓」為原則,奠定了劇團的訓練及表演形式。經過三十年思索生命意義的創作旅程,與經驗累積,如今已是享譽國際的知名表演藝術團體。
📍12/20(日)14:00-15:00
地點:故宮北部院區正館戶外平台
小事製作 Les Petites Choses Production- #互動舞蹈
小事製作成立於 2015 年,「藝術即生活,生活的藝術」為成員們的共同理想,舞團重心因之延伸出三大方向:實驗舞創(跨文化共製)、週一學校 Monday School(藝術浸潤與社會溝通)、一日編舞家(藝術推廣)。
📣特別預告
#女子時光 藝術裝置展
藝術家:謝旻玲、洪天彧、陳青琳
時間:2020/12/5(六)-2021/1/3(日)
地點:故宮北部院區正館戶外平台
同時也有17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臺灣都市傳說百科」介紹 訪問作者:楊海彥、阮宗憲、謝宜安 內容簡介: 都市傳說的研究並不在於「拆穿謊言」, 而在於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傳說,會讓我們想告訴別人」。 舊臺北車站的燈光招牌,如果有一字不亮,隔天臺鐵就會發生事故…… 在機器上擺放乖乖,機器才會乖,而且乖乖必須是綠...
「為台灣的土地創作」的推薦目錄:
- 關於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Cicada(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自然城市講座・「以土地為師」台灣天然畫材製作與創作 的評價
- 關於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願》為這塊土地的誠心祈禱~對台灣百姓深深的愛/ 真理的光 ... 的評價
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2020故宮藝術節 -女子時光 #週末藝文表演-聽一幅山水畫🌿
11/22(日)由演奏家-宋彤 以輕柔的歌聲與長笛演奏開場,後由為台灣土地創作餘十年的演奏團體-Cicada(Taiwan) 接力演出。熱愛山林與海洋的團員們,音樂取材來自台灣各地,讓Cicada的音樂帶領大家,透過耳朵#聽一幅山水畫。
📍宋彤:新生代創作型歌手、演員、音樂演奏家,並跨界主持,海外巡演三年,接演多部音樂舞台戲劇、及影視主要演員。於2020年推出個人音樂創作數位單曲《陪你等天晴》。
📍成軍於2009年,Cicada以鋼琴、木吉他、小提琴、大提琴四種樂器交織而成。之所以取名為Cicada(#蟬)是因為,人們察覺到蟬的出現,往往是聽到牠們的聲音,而不是看見其形體。
2013年,Cicada開始 #為台灣的土地創作,《邊境消逝》的主題是西海岸,《仰望海平面》描繪的則是台灣的東海岸,以及包圍東部小島的太平洋;2017年,以動物為主題的新專輯《不在的你們都去了哪裡》中,不僅有來自海洋的鯨豚、珊瑚與海龜,也有居住在城市的貓與山林中的鳥。在邁入成團第十年之際,Cicada #從海洋走向高山,於2019年推出以台灣的山林為主題的《走入有霧的森林》。此專輯如同透過音樂撰寫的登山日記,試圖 #用更遼闊的視野, #描繪他們的家園。
🎵🌊女子時光-#週末藝文表演-聽一幅山水畫🌿 🎶
時間|11/22(日)15:00-15:15 宋彤/15:20-16:20 Cicada
地點|故宮北部院區至善園(碧橋西水榭)
📣免費表演,自由入場。
活動頁:https://fb.me/e/1hYHXENBP
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Cicada(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Cicada ×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
新的一年,我們還有三場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的創作分享喔。第一場將於下週二在新竹分會舉辦。此演出不限荒野會員,歡迎新竹的朋友一起來玩 ❛‿❛
時間:105年1月5日(二),19:30-21:30
地點:荒野新竹分會2F
地址:新竹市東區公園路86-1號(大潤發忠孝店第二停車場旁)
#Cicada #仰望海平面 #荒野保護協會
【荒野週二見】※新年首場,免費音樂分享,免報名,歡迎自由入座※
主題:以音樂描繪台灣的海─Cicada《仰望海平面》創作分享音樂會
講師:Cicada樂團
時間:105年1月5日(二),19:30-21:30
地點:荒野新竹分會2F
地址:新竹市東區公園路86-1號(大潤發忠孝店第二停車場旁)
演講內容簡介:
Cicada是台灣的獨立樂團,以鋼琴、木吉他、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五種樂器交織而成。之所以取名為Cicada(蟬)是因為,人們察覺到蟬的出現,往往是聽到牠們的聲音,而不是看見其形體。
2013年,Cicada開始為台灣的土地創作,《邊境消逝》的主題是西海岸,《仰望海平面》描繪的則是台灣的東海岸,以及包圍東部小島的太平洋。Cicada以音樂模擬海的各種形態,包括柔軟的濕地、結伴飛行的水鳥、難以捉摸的海流、高高撐起的長浪、礁岩旁的碎浪、來回撫觸岸灘的浪沫……這兩張專輯皆用一種擬人化的方式,想像這片土地面對各種變遷時的心路歷程。
本次分享不同於一般演出,而是在現場演奏之外,也聊聊創作這些音樂的故事,並播放三支以台灣海洋為主題的音樂影像。期許能同時以抽象與具象的形式,讓大家看見不同樣貌的海。
Cicada團員簡介(2009年成軍):
江致潔/ 團長、作曲兼鋼琴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藝術評論組
現為出版社編輯,白天做書、晚上寫曲
許罡愷/ 小提琴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主修小提琴
現為音樂教師與小提琴樂手
鍾瑜/ 中提琴
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主修鋼琴,副修中提琴
MA Kinston University: Fashion Design and the Creative Economy
楊庭禎/ 大提琴
東吳大學音樂學系主修大提琴
現為大提琴樂手
謝維倫/ 木吉他
東海大學建築系
現為專職音樂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k0fMZFXc2E
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臺灣都市傳說百科」介紹
訪問作者:楊海彥、阮宗憲、謝宜安
內容簡介:
都市傳說的研究並不在於「拆穿謊言」,
而在於理解「為什麼這樣的傳說,會讓我們想告訴別人」。
舊臺北車站的燈光招牌,如果有一字不亮,隔天臺鐵就會發生事故……
在機器上擺放乖乖,機器才會乖,而且乖乖必須是綠色的……
據說某廟是陰廟,主神像因久未開光,進駐了各式各樣的鬼怪……
學校有這麼多靈異現象,是因為過去是亂葬崗……
不能用紅筆寫名字,否則會短命⋯⋯
車子經過辛亥隧道,廣播有時會自動切換頻道,甚至出現充滿雜訊的誦經聲……
行人號誌上的小綠人,每走兩萬步就會跌倒一次……
無論是巷說物語、靈異怪談、謠言耳語或小道消息,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傳說與事實共同形塑而成的世界。
《臺灣都市傳說百科》是臺灣第一本系統性蒐集各類傳說怪談的百科專著。從蒐集故事、追索脈絡,到研究詮釋,取材範圍涵蓋清領時期的地方誌,日治時期的舊文獻,以及媒體資料庫與網路論壇。三位執筆者耗時兩年,爬梳這些傳說怪談的起源與背景、騷動與擴散。全書總計收錄十大類100則台灣的都市傳說,兼具獵奇的想像與理性的趣味,也追索了這塊土地百年來,不同歷史時空下人心擾動的集體記憶。
作者簡介:楊海彥
一九九一年生,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
長期研究臺灣妖怪、怪談、民俗和文史,致力於實踐腦中幻想,並持續進行遊戲設計和小說創作。設計桌上遊戲《說妖 Legend Has It》、實境遊戲《光之屋》。
參與著作妖怪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旅遊隨筆《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小說《說妖 卷一:無明長夜》。
作者簡介:謝宜安
一九九二年生,鹿港人。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
著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對臺灣都市傳說進行源流考證與細密分析。關注都市傳說、怪談、民俗中的現代性、性別、政治等。希望藉由傳說解讀人心。
著有小說《蛇郎君:蠔鏡窗的新娘》。參與創作桌遊、小說《說妖》等。
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及若干文學獎。
作者簡介:阮宗憲
臺中人。
過著白天公司與晚上工作室的雙重生活,
將文史研究當作興趣,回過神來已經共同參與了三本書和兩個遊戲開發。
設計桌遊《說妖》,參與著作《尋妖誌:島嶼妖怪文化之旅》、《說妖卷一:無明長夜》
作者簡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以「城市還魂」為核心,從日治時期的妖怪神異世界觀創作開始,而後投入臺灣各地的神怪考察;期望以故事為載體,揉合歷史、民俗、文化等元素,讓城市成為充滿意義的地方。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與實地考察,每個月的例會一定要配著酒開。
作者粉絲頁: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出版社粉絲頁: 蓋亞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願》為這塊土地的誠心祈禱~對台灣百姓深深的愛/ 真理的光 ... 的推薦與評價
《願》為這塊 土地 的誠心祈禱~對 台灣 百姓深深的愛/ 真理的光照亮/謝鴻文牧師的 創作 ~在歲月中成為教會同心的祈禱.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 <看更多>
為台灣的土地創作 在 自然城市講座・「以土地為師」台灣天然畫材製作與創作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城市採集計畫Urban Foraging · 野外採集(Foraging) 正在世界形成潮流,但你有想過,這種採集方式也能在城市裡實踐嗎?讓我們一起回到生活現場,回看那壯闊的母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