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過烏山頂泥火山嗎?
那邊有著持續噴發的泥漿,從惡地竄出!
高雄的惡地地形,最有名的應該是田寮月世界。
想到月世界,你想到什麼?我想到土雞城🐥🐥🐥
不過,高雄惡地地形,住著另一種厲害的雞,喔不是,是草鴞🦉
本來以為惡地光凸凸的,什麼也沒有,但是實際上,這邊的動植物生態非常豐富,包含大片原始的莿竹林,台灣特有種的 #厚圓澤蟹、溪蟹的天敵 #食蟹蒙,還有 #穿山甲、#水鹿 ... 等早期台灣淺山生態系常見的物種。
🐾生態旅遊+地質觀光🦋🦌
生態旅遊比較著名的例子,是目前恆春半島。恆春有很多景點,是必須經由當地解說員帶領,才能進入。
經由導覽,從走馬看花進化到霧裡看花(XD喔是看門道),經由解說員的介紹及自身經驗分享,真的會讓遊客有種,原來有這麼豐富的生態跟文化!
解說員經由培訓,也會對於自家的環境,有更多認識外,當然也會創造額外的收入來源,這就是一種經濟跟環境的雙贏。
好,那回到高雄惡地,其實目前僅有 #烏山頂泥火山 經文資法公告為「地景自然保留區」,所以目前燕巢、田寮、內門,在地十個社團,正聯手希望推動附近的惡地地形,都能夠劃設為地質公園。
⛰台灣第一個惡地地質公園,推動ing
今天的地質公園劃設說明會,現場大約有60名在地民眾參與,大家都蠻期待地質公園的劃設,能夠為老鄉村帶來新活力。我也在場分享了一下恆春的經驗。
特別提一下,內門,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每年三月份的宋江陣,但內門其實還有一位大家都在歷史課外讀物中聽過的:「鴨母王」朱一貴。
朱一貴在內門鴨母寮(現內門區光興里)養鴨,後也在內門起義進攻突襲岡山塘(現阿蓮區崗山里);後來在清朝末期,英國攝影師湯姆生跟馬雅各醫師,也曾經到過內門一帶記錄平埔族的生活,因此留下台灣第一張惡地地形的照片。
以上是高雄惡地的簡單介紹,百聞不如一見,有空去走走吧!除了土雞城,也來顆芭樂。芭樂葉還有特殊的療效喔!
🌻生態旅遊豆常識🌻
生態旅遊近幾年琅琅上口,但真正的生態旅遊,是以 #資源永續利用、#收益回饋在地、#以旅遊促進保育 的精神,來推動社區保育生態來增加收益的雙贏模式。
我還在高雄市政府環保局時,工作之一,就是負責社區的生物多樣性調查,曾經跟燕巢在地的 #援剿人文協會 #金山社區發展協會 合作,培訓在地居民進行附近的生態調查。後來金山社區也真的發展出,種植光臘樹吸引獨角仙,夜間可以觀察獨角仙交配的行程!
烏山頂泥火山介紹 在 旅行沙舟 張J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燕巢。05-烏山頂泥火山]
⠀
在第4集裡分享的外星泥火山,不過是我家後山上的滄海一粟,在這座神奇的山頭上,隨機分布著型態各異的噴泥口,走在路上,偶然間聽見冒泡的聲音也不意外。
⠀
其中噴泥口分布最為密集的地方,已被劃做自然保留區,名為「烏山頂泥火山」,這個全台範圍最小的自然保留區裡,有著密度最高的泥火山群。沿著筆直的步道走進來,在兩旁綠蔭的簇擁下,就會看到高達四五米的泥火山錐,在盡頭處迎接你。
⠀
這裡有四五座山錐,型態各異。有些已經乾涸,表面開始風化侵蝕,露出險峻之勢。有些依舊生氣勃勃,噗通噗通地冒出灰色泥漿,泥漿不斷湧向森林的深處,風乾龜裂後就像是巨龍的尾巴。
⠀
除了火山錐之外,這裡還有噴泥洞、噴泥地、噴泥盆,以及上次介紹的外星小泥火山。每一個噴發處的泥漿成分、黏稠度、氣味與堆積型態都各有特色,是大自然的即興藝術創作品。
⠀
「轟隆隆!」
⠀
每隔一陣子,就會聽到地底傳來較大的一聲悶哼,遊客們則會「哇!」地一聲,聚到那個洞口去看。在這裡,你能夠感受到地球的生命,人類和大地彷彿在進行一場純真的對話。解說員大叔說,每天不同地方的噴發量都不固定,也會隨著潮汐氣候而變。現正意氣風發的噴泥口,可能某日說停就停,接著在某棵野生桃花心木旁,重啟新的爐灶。
⠀
時間不留情地走,烏山頂上的風貌也不停地更迭,我望著那座死去的泥火山,體會這個世間的無常,就隱含在萬物裡。
⠀
#旅行沙舟誌 #高雄 #燕巢探索 #烏山頂泥火山
烏山頂泥火山介紹 在 輕旅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全台唯一全區都在泥岩惡地裡的丘陵鄉鎮「田寮」,除了著名的月世界惡地地形,還可以來玩玩竹筒敲敲樂、搓搓天然黃麻繩,燕巢DIY泥火山、玩泥巴之樂...等。
最後一定要到烏山頂自然保留區欣賞獨特的泥火山地景生態,讓這一天兼顧好玩及環境生態教育唷~
【駐站玩家- Hank媽】詳細圖文介紹:
https://travel.yam.com/Article.aspx?sn=108914
#快樂的過每一天 #田寮一日遊
烏山頂泥火山介紹 在 烏山頂泥火山簡介~~~會有人把它看完嗎? - 看板CLHS-49-305 的推薦與評價
泥火山(mud volcano)是指在某種特定地質條件下,泥漿與氣體同時噴出
地表所造成類似火山型態之小地形。早版一郎(1935)也曾對泥火山這個名詞
提出解釋,他指出由地底下冒出泥、水及天然氣之混合物,在噴口周圍形成了
錐狀低丘,且泥漿噴出情形彷如一座典型火山,故名之為「泥火山」。
烏山頂泥火山位於高雄縣燕巢鄉,本區是全省所有泥火山區中噴泥口最密
集且噴泥錐最發達之處,平台上共有四座泥火山,其中最大的一座高約二~三公
尺,是一座典型的噴泥錐。
由於噴泥口噴出泥流之供應來源,礦物大小結構或成分變異或水流速度介
質能量變化,每使早期噴出的惡地或泥岩有層理現象,在烏山頂的泥岩中,則
有槽狀交錯層出現,在主噴口四周,因泥流呈間歇性噴出,在噴口附近及下方
水分較多處呈泥漿狀,往下延伸水分稍減,則出現泥紋,若水分再減,則成泥
粒或泥塊,泥流每成扇形瀉注,扇端部因半乾結並承上側重力,推擠出現趾狀
隆起。
泥裂構造亦為泥火山主要景觀之一,通常發生於噴泥盾(丘)四周外圍地
區,主要為乾縮及重力兩種作用形成,平面泥裂常為五角或多角形垂直裂面則
呈口大下小之V字形,某些裂塊平坦,某些裂塊周緣翹起,當泥裂開始時成網
狀裂痕(窪地呈圈狀裂痕),繼之為塊狀破裂,至後期表層泥塊又與下層呈片狀
剝離,其中某些大型龜裂塊中又含若干小泥裂形成複泥裂形態。由重力拉曳作
用的泥裂,則視坡度、黏稠度與粒度等因素而定,在早期噴出的泥流層,則常
有泥流緩滑而形成類若圖案地者,在平坦面呈五角或多角形之土網(earth nets)
或土流(earth ring),坡度5~10度時,則呈橢圓和舌狀之土花環(earth garland)ꄊ^,超過10度,泥裂拉長成土條(earth stripes),泥流若發育之溝狀窪地,則乾裂後
呈人字形交錯裂面。
在舊期噴泥中,經常可見突瘤狀的結核構造,蓋因在沉積作用時,含有微
量元素的礦物(氧化矽、鈣或鐵),因內聚力而呈同心圓狀凝結,其成分、顏色、
硬度和風化特性有異,通常直徑在1~10公分之間,結核(concretion)或團塊
(nodule)在經過侵蝕與風化之後會更明顯。
紋溝(rills)、雨溝(gullies)以及雨谷(dongas)均為泥火山周緣惡地常見
之侵蝕地形,雨水沿原始斜面下切之細小淺溝,深僅數公分者稱為紋溝,若經
繼續刻蝕其底土,可造成深邃的溝壑稱為雨溝,此為最醒目的惡地景觀。若繼
續擴大,或若干雨谷因側蝕而擴大兼併,則可造成較大的雨谷,平時乾涸,降
雨時有水,為乾谷的一種。
至於本區的自然植物並不繁多,見有白茅、鋪地黍、狗牙根、藤菊、冬青
菊、艾納香、白花牽牛、過江藤、冬葵子、海棗、銀合歡等植物,且具有鹽生
植群的特性,故本區之植群及泥火山地景急需加以保護。
以上即為烏山頂泥火山的簡介。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