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45)
端午與屈原
(以下是由2017年和2010年端午節寫的兩篇文章,彙合而成。)
發表在2017年5月30日的文章。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紀念中國第一位詩人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是戰國時代楚國人。與中原各國文化相比,楚文化有顯著不同。屈原之前,中國的詩篇只有無法考證作者是誰的《詩經》,屈原是第一位詩人。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戰國之世……在韻言則有屈原起於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較之於《詩》(即《詩經》),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詩經》)三百篇以上。」中國後來成為詩的王國,可說是屈原帶動的。
由於語言年代久遠,《楚辭》也像《詩經》一樣,讀來不似唐宋詩詞那樣流暢易明。但《詩經》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會啟動你無限遐想;《楚辭》中的「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今天讀來仍然艷麗感人。又想起《紅樓夢》中「襲人」這名字,最早典故應該是屈原《九歌》的「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花氣襲予,帶來一陣淒美。
屈原最動人的詩篇當然是《離騷》了,其中一些句子,我年輕時讀後深思,就抄在筆記本上:「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脩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那份對百姓和家國的深情,對追求良政的執着,終句是:「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以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彭咸,是殷代賢大夫,諫君不聽,於是投水而死。屈原這個結句預示了他會作出與彭咸相同選擇,並因此而為後世留下悲壯的傳說和端午節的種種習俗。
近年有大陸學者對屈原之自沉,認為是不懂得政治需要妥協的不智,一死無助於政治的改進,反而忍辱妥協還能夠伺機施行良政。這或許是當今一些知識人為與極權政治合作而尋找的心理托詞。但屈原在《漁父》中已作了回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既然是舉世皆濁、眾人皆醉,混入權力層中,除了同濁同醉之外,還能夠有甚麼作為?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屈原就被稱為「愛國詩人」。他的「愛國」,不是愛統一的中國,而是愛周朝各諸侯國之一的楚國。他畢生的政治追求,是抗擊強秦的侵略,維護楚國的獨立,實行清明的政治。實際上,分離狀態的春秋戰國時期,才是中國文化、思想、學術百家爭鳴的最輝煌時期。秦統一之後,焚書坑儒,百家寂滅,楚文化也消失了。
抗暴秦,避秦,移民潮,讓人想起屈原的《哀郢》。
2007年 6月19日端午節,我發表的一篇文章,講到《哀郢》。89年六四後,畫家黃永玉畫了一幅題為《哀郢》的大畫,全畫是穿大紅袍蓄長髮伏地吟詠的屈大夫,畫的上方,畫家抄下了屈原全首《哀郢》,最後畫家寫:己巳年仲夏日黃永玉接家書後奮筆作之於山之半居。己巳年即89年,這年夏天何以有此奮筆之作?當年我初看此畫,心中已戚戚然。詩句中的「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和結句的「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使人聯想到當時的中國局勢,並引起共鳴。
一年來,香港局勢大變,兩制的人身安全和自由的保障,日日向一國靠攏。《哀郢》的「去故鄉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是香港人成為中國人之後,擺脫不掉的秦以後專制時代中國人的宿命。
焚書坑儒典故 在 Kelena 杰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頭鹿,是不是馬,看似是一個不重要的問題,卻成了最大的政治問題,那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指鹿為馬的典故
當秦始皇一掃六國,威加海內的時候,曾經夢想大秦帝國千秋萬代。這時,圍繞在他身邊的三個人:胡亥,趙高,李斯,如果秦始皇知道幾年之後發生的事情,一定會在焚書坑儒之前,先把這哥仨一起送入地獄。
胡亥,秦始皇的小兒子。趙高,秦始皇的近臣宦官。李斯,大秦帝國的丞相,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功臣。
沙丘之變後,胡亥成為了大秦皇帝。李斯,如願以償,繼續擔任大秦丞相。趙高,則成為胡亥最信任的人。矯詔賜死扶蘇,處理掉扶蘇餘黨蒙恬蒙毅後,這三個人開始了幸福的新時代。結果,沒想到的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現在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怎麼才知道下屬是否忠心呢?歷史上看似最大的鬧劇上映了,那就是流傳了近2000年的成語--指鹿為馬。
在帝國的核心大殿上,面對權力,面對屠刀,大臣們紛紛表示:這就是馬。沒錯,管他是啥,上面說啥就是啥。總說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沒錯,少數人也成為優先上斷頭台的人。
在真理和腦袋面前,能選擇的真的不多。
自指鹿為馬後,惟上是從就成了一種職場哲學。槍打出頭鳥,成為職場年輕人經常受到的教育。指鹿為馬的結果是不到幾年,大秦帝國就完蛋了,導演這一切的趙高,被殺,而當時附和這一切的大臣們,基本也在秦帝國滅亡後,在劫難逃。
指鹿為馬,看起來很爽,不過是用大家的命換來的苦澀結局,要知道如此,還不如說不是馬呢!
from https://www.google.com.hk/amp/s/kknews.cc/history/2a9v2zr.amp
焚書坑儒典故 在 焚書坑儒,其實是保健品騙局惹的禍 - PTT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秦始皇焚書坑儒,中小學生都知道。但花點時間翻一下《史記》,便不難發現,焚書是焚書,坑儒,恐怕不是你想的那樣。公元前213年,嬴政46歲, ... ... <看更多>
焚書坑儒典故 在 題目 的推薦與評價
(A)楚漢相爭(B)焚書坑儒(C)七國之亂(D)黃巾之亂 ... 將「孔方」借代為錢的典故,乃源自某朝代制定外圓內方的半兩錢,請問該朝代為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