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叫做薯伯伯
文:薯伯伯
本來沒有打算寫一篇文章,去說自己的網名為何叫做薯伯伯,但問的人不少,然後有朋友建議我寫文解說一下,於是就有現在這篇文章了。話說我是在 1996 年首次上網,當時上網的公司叫 ABC 佳訊,如果你不查維基百科也知道這家公司的名字,估計就是香港互聯網走向大眾能接觸到的商業世界後,最早一批上網的用家。
話說當時我走到銅鑼灣皇室堡的 ABC 佳訊中心(是個很小的店鋪,店鋪裡有幾台電腦供人免費上網,當年是新鮮事),我說想在家中安裝上網戶口,不用接駁網線,而是靠普通電話線撥號,還要交所謂的 PNETS 費用(公共非專利電訊服務費)。
開戶的時候,職員跟我說,要用一個「用戶名」。記得那時媒體對於網上世界一無所知,經常報道說甚麼有人上網時用了真名,結果被人在家中放了炸彈。我當時的隱私意識就很強,於是我就乾脆用個化名。
我本身沒有英文名,記得有次參加中學的英文辯論比賽,英文老師跟我說:「你應該要有個英文名啊。」我的中文名是阿剛,我便跟老師說用 Kong 便可以了。老師聽罷,面有難色,說這個 Kong 字不太像英文名,好像長一點會好些,於是我就跟老師說,不如用 Kongkong 這個名字。老師沒法子,只好在辯論台的名牌上,寫了 Kongkong。中學最後一年,身邊就有些同學叫我做 Kongkong,連英文老師也叫我做 Kongkong,喜感極強。
說回上網之事,我當時被問到要有個「用戶名」,但如果要用化名,就不能用 Kong 或 Kongkong ,始終這個算是我的真名。於是我想來想去,反正自己一直很喜歡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就叫自己做 Pazu。網上對這個名字的拼法有兩個,一是 Pazu,二是 Pasu,但當時我查了一下該名字的日文片假名,寫作パズー,按轉寫規則,我覺得寫成 Pazu 較合適,就用了這個串法。
又過了一會,我上了一些 BBS 的論壇世界,如果你沒有聽過 BBS,又或是連新聞組也不知道,那麼只能說朋友你太年輕。反正當時有種感覺,就是在這些論壇上要用中文名字,我就把 Pazu 按音譯,變成「伯薯」,反轉過來,就是「薯伯」,再弄個疊字式的懶可愛版,就是「薯伯伯」了。
記得有次公安打電話來找我,大概以為我真的姓薯,劈頭第一句居然就是:「請問薯老先生在嗎?」我當時還以為是詐騙電話,把電話都掛了,及後他們再打電話來,說出我的真名,我才搞清楚是真的找我。
除了伯薯,薯伯,薯伯伯,薯老先生,名字其實一直在演化,身邊有些較我年紀大一點的朋友,可能認為叫我「伯伯」不太妥當,就乾脆叫我做「薯薯」,唸的時候還要變調,讀成第六聲及第二聲,變成「薯鼠」。以前替香港的《爽報》寫專欄,專欄的名稱,還真的叫做「All 薯薯」。
然後有些人,可能一時手民之誤,把「薯」字,寫成「著」,於是就有著伯伯、署伯伯、者伯伯之類,還有人乾脆叫我做薯條伯伯,而我有時稱好友林輝做蝦條伯伯,因為他經常吃蝦條零食。(係啊,我當然是因為他愛吃蝦條零食才叫他做蝦條伯伯了,難道讀者以為「蝦條伯伯」還有別的解釋嗎?嗯嗯。)
所以我從小到大,其實一直都是阿伯。當自己年紀漸大,我發覺叫自己阿伯的最大好處,就是別人總會誇你很年青。記得因為拍《山林道》的 MV,第一次跟歌手謝安琪見面,她就很驚訝地跟我說:「哎喲,你咁後生,點解叫做伯伯呀?」我相信就算我到了五、六十歲,別人還是會不停說「你這麼年青,怎麼會叫薯伯伯?」之類的話,經常被人說年青,心境自然就年青了,算起來還是撿了個大便宜呢!
反而我在西藏,有幾位好朋友身份證上的真實名字叫作「普瓊」(Pu-choong),藏語的意思就是小孩,還有人叫做「普沖沖」,那就是小小孩。朋友跟我開玩笑說,將來他到了七老八十,別人大概心裡想,都一把年紀了,還叫作小孩,多麼不好意思。
———
照片:我的 Gmail 截圖,似乎很多人認真給我寫信,查詢西藏的資料,但都不慎把「薯伯伯」叫成「著伯伯」,感覺就是沒有戴眼鏡的「薯」。除了經常收到發給「著伯伯」的信件外,我其實還收到發給「Paul」的信,我的英文網名其實是 Pazu,可能是 auto-correct 犯的錯。
———
感謝閱讀此文!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啟發,請隨緣分享文章,因為分享不單是美德,更是對寫作人最大的鼓舞。
如果一篇文章還不能滿足你的閱讀慾望,那麼現在是好時候了,《西藏西人西事》(白卷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已經加印第二版,並且在旺角序言書室、誠品書店及香港各大書屋發售!有關詳情,請看:https://www.facebook.com/…/a.200788675944…/2203844616515005/
無安打比賽日文 在 啟點文化 Turn-Key Solu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凱宇老師【潛意識筆記#335】
關鍵不是「你覺得」自己會什麼,而是你「創造」了什麼
「我覺得我看人很準~」
『怎麼說?』
「因為我都看得出來客戶不想買的原因~」
『你怎麼沒看出來想買的客戶?幫自己創造業績?』
「...........」
(過了好一陣子,有點不服氣的回頭找我)
「我看得出來想買的客戶了~就說我很會看人吧!」
『這樣啊~那你這段時間的業績怎麼樣?』
「.................................」
以上不是我針對特定某個人的對話,是我在無數次的授課經驗裡,重覆發生的剪影。
尤其在招生的時候,遇上防備心比較強的朋友,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卻總喜歡跟你「討論」的人。
(不知道是不是要跟我證明他們「不需要」,只是如果真的不需要,又何必特別跟我「證明」呢?)
有時候我會覺得很可惜,因為這些找我討論的朋友,都畫錯了重點。
讓我用村上春樹怎樣成為一個小說家的過程來分享一下。
村上春樹在小說文學領域的成就,無需我贅述,只是他怎樣成為小說家?又如何找到自己文字風格的過程?就不是一般人知道的了。
他原本是一家Jazz酒館的老闆,過著辛苦的創業生活。
在1978年4月1日的下午,到神宮球場看養樂多燕子隊的棒球比賽,養樂多第一棒打者擊出安打、響起清脆碰撞聲的瞬間,村上突然有了「對了,說不定我也可以寫小說」的念頭。
於是,下一個場景就是「村上春樹」成為文學大家的畫面囉?
當然不是!
老天爺的啟發可以是一瞬間的事,但是把啟發化作成就,則是一輩子的功夫。
村上離開球場,幫自己準備了紙筆,在每天酒館打烊後、黎明前的幾個小時,伏案寫作。
大約半年的時間,寫出了他的成名作《聽風的歌》的初稿。
在這之前,他並沒有認真地鑽研過日本小說,對「純文學」也沒什麼概念。
他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試著寫寫看。
你以為他就這樣紅了?
不!這疊初稿,連・自・己・都・看・不・下・去!!
一般人可能就放棄了,於是現在的世界會多一個小酒館老闆,少了一個創造美好文字的作家。
面對這樣的結果,村上挺平常心的,他自述:
「我重新想一想,小說寫不好,也是理所當然的。這輩子從來沒寫過小說,不可能一開始就流暢地寫出優秀的小說來。或許一開始就想寫高明的小說,像小說的小說所以才行不通。」
他用很多方法找出「自己的聲音」。
他嘗試用英文打字機寫作,也就是必許使用不熟悉的語言。
他被迫「只能」用簡單的詞彙、避免華麗的手法,因為英文不是母語啊!
村上沒有操練自己的「文學」,他專注在「自己聲音的探索」。
後來他發現某位匈牙利女作家流亡到瑞士,不得已要用不熟悉的法語寫作,反而一舉成功的例子裡,找到了呼應。
於是,他把自己的原稿「砍掉重練」。
村上先把自己的第一章用英文重寫,然後再翻譯成日文,據他自己的說法:「雖說是翻譯,並不是僵硬的直譯,應該說是接近相當自由的『移植』。」
村上春樹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文體)。
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得以讀到《聽風的歌》,還有後來令人心醉神迷的村上春樹。
說到這兒,我們回頭想想,村上春樹追求的,是「文學」?還是承載自己獨特口氣的文字呢?
如果他一開始就「畫錯重點」,會發展出往後的一切嗎?
為什麼繞出來說這些?
重點不在於是否能證明自己識人的準確度,
重點在於能否幫自己創造出真正想要的結果。
如果真的能創造出圓滿的結果,
關於各種能力的素質與條件,
就不証自明了,不是嗎?
(村上春樹的文學成就,早已受到世人的肯定,多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
【03.21 開課】 《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6期)
僅剩 “二” 個名額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IzDw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