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今天的事態發展,不禁令我想起一兩年前寫的文章….
早幾年,我已看到資本主義已開始步入盡頭。資本主義下的所謂自由經濟,造成「貧者愈貧,富者越富」的社會問題,當各個經濟板塊被資本家壟斷,底層通往上層的階梯斷裂,即意味著現行的資源分配機制需要調整,才能重回健康的循環。然而,這是一種既得利益者的取捨,對貪婪的資本家而言,這種取捨實在有如「切膚之痛」。
這種資源重新分配的機制最後往往要通過政府/政權去執行。然而,當一個充滿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權用它的方式去管理一個實行自由經濟多年、極端資本主義特質入血的社會,使用極端性推倒重來的政策是預料之內。
其實每一種「制度」都有它的好處和壞處,「制度」決定了資源分配的方式,而資源分配講求平衡。任何一種「制度」實施得太久,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會慢慢將資源分配推向極端,繼而將「制度」迫向盡頭。這個時候,政府的角色是在「制度」運行的過程中盡量取得平衡,而非一刀切地執行另一種「制度」。
香港,在「無為」的政府下,「制度」很多年來都沒有平衡過,一直以來都是傾斜的,直到水一滴不剩的向下流乾才發現問題,今天才正視可能已經太遲。
《資本主義的盡頭》
//別以為樓市回調,受惠的一定是未買樓的小市民,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短暫的樓價下跌,對大業主/有實力的投資者而言,只是純粹帳面上的損失,卻是他們增持有價值資產的入市良機;而小市民在失業率高企的陰霾下只會更沒條件、更不敢入市,甚至連部份有一兩層樓的中產、中小企老闆亦可能因為經濟壓力而被迫出售手中資產。
年輕時讀經濟,受張五常經濟理論影響,總是崇尚自由經濟,認為自由經濟下的價格機制(price mechanism)才是最有效率分配市場資源的遊戲規則,因為經濟理論告訴我只有「價高者得」的規則,才不會引致經濟浪費,即經濟學上所謂的「Deadweight loss」/ 「Economic inefficiency 」,資源才能最終分配到「最有價值」的人手上。
然而,經濟學中所謂最有「價值」的人只代表他是能出「最高價格」的人,並不代表他是「最有需要」的人。在完全自由市場主導的價格機制下,走到最後,所有資源最終都會落入最有錢的資本家手中。
一個發展中國家要發展,資本主義下的市場經濟絕對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正如鄧小平所講「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可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並不應該純粹追求經濟增長,而更應該投放更多資源於民生和教育。如果一個已發展國家的經濟增長,假設每年4%,當中的3.99%會落入資本家手,而大部份人只能去分那0.01%(正如倫敦、紐約、北上廣深以外城市的人均收入與一線城市之距離),這又有何意義?大部份人根本不能受惠國家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他們可能寧願拖慢經濟增長去換取更「平等」的資源分配。經濟以外,當權者/資本家為自身的利益著想,不應繼續極大化自己的利益,賺盡每一個銅板,置民生和社會問題之不理,因為當民粹主義抬頭,最後必然引致「物極必反」的結果,當社會「攬炒」發生,大家失去的將會更多。英國脫歐(Brexit)便是一實例。
如果我們能夠預視完全市場化的經濟模式走到最後的結果會是「所有資源都會落入最有錢的資本家手中」,那麼我們應該早就預視到貧富懸殊的嚴重及其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及早反思問題所在並改善,社會資源應該相對「平等」地重新分配,而不應只管「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因此,我非常認同大發展商應更主動地捐出更多土地,用以興建更多公營房屋,以滿足市場需求。幫助別人,即是幫助自己。李嘉誠十億十億派的應急錢幫助中小企,從另一個角度,其實也就是幫助自己。試想一下,李嘉誠,香港就是「李家的城」,其集團系內業務遍及地產、零售、電訊、民生,總之香港人的衣食住行都關佢事。如果中小企、零售商倒閉潮發生,市民失業,消費能力大受影響,導致樓賣唔出,商場無人去,商鋪寫字樓無租收,無人去豐澤買電器,屈臣氏無生意,到頭來自己一樣會受到傷害。因此,先不論他本身對香港的感情,在商言商,香港鉅富要在香港「長治久安、千秋萬載」,求神拜佛都希望香港平平安安,香港死,佢重傷;反之,香港繁榮穩定,他比所有人都要賺得更多。因此,他比香港所有人更不想「攬炒」,更緊張香港的前途,這是再合理不過。區區數十億撐住香港,何足掛齒,另一方面,對他老人家來說,更贏得「發財立品」、拯救香港的名號,成功創造了「李嘉誠經濟圈」,反過來逆市下促進了市民於李嘉誠經濟圈消費,這算盤從商業角度都打得響。
當一個人發覺自己賺錢賺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輕鬆之時,要思考一下究竟是誰造就自己的成功,而「他們」能夠生存嗎?如果「他們」是自己的成功因素,當「他們」都生存不了,自己安逸的日子還能長遠嗎?希望世界不會走進資本主義的盡頭。//
全文:
資本主義的盡頭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26.html?m=1
無為而治壞處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友善農業小旅行——南澳自然田的啓示】(2015年二月參訪)
上週前往南澳參訪自然田,此行受到雄獅旅遊/欣傳媒邀請,跟一群部落客與雄獅的朋友們一起從台北出發,當天來回。是的,南澳,當天來回。因為我說的南澳不是South Australia,而是Nan-Ao。一個出了台鐵火車站三分鐘走得到的地方,一個騎著自行車十分鐘可以上山下海的地方,一個可以在田間倘佯、又聞得到海風氣味的地方,一個有「後花園中的後花園」美譽之地——宜蘭是台北的後花園,而南澳又是宜蘭的後花園。
身為酒界人士,不難發現自然葡萄酒、有機葡萄種植農法,以及葡萄酒有機認證,近年來已經成為潮流。有機農法已經成為環境保護與永續經營的重要議題之一。這份崇尚自然的心意,以及背後隱含的哲學,其實是有機農產食品共通的,值得愛酒的人瞭解。這回,我走訪南澳自然田,聽了農場主人——阿江——的心路歷程,我深刻地感受到,不論是吃的農業,還是喝的農業,有機的自然精神,殊途同歸。
阿江哥是南澳自然田的主人,經營「換工客棧」。外地人可以到那兒,以勞力付出交換食宿,體驗有機農業與舒緩的生活步調。他充滿創意,透過各種有趣的方式推廣有機農業的觀念,甚至還發明了比有機認證標章更有效的、也更富有同理心的推廣方式——「直接找農夫種」,不但避免剝削,也完全消除了違反人性、鼓勵黑心牟利的因素。阿江哥說,這不但是真正慈悲的新制度,也是守護土地的策略。
這趟參訪,讓我更進一步認識有機農業,也讓我聯想到,歐盟如何推行有機葡萄酒,以及成功的原因。
【為什麼大多數的農民不喜歡有機?有機農產品又為什麼貴?】
阿江哥解釋道,有機農業其實並不是先進的發明,而是健康的回歸而已。然而,為什麼多數農民不願意回歸?因為消費者總是想要看起來又大又漂亮,看起來長得很好的農產品。然而,為了這樣的消費習慣,農民們陷入了惡性循環。
由於自然與健康意識抬頭,有機農業引起廣泛關注,然而利字當道,生產者多半不願意跟錢過不去。此外,慣行農法得到政府的用藥補助,也間接打擊有機農業,削弱了有機農產品的競爭力。因此,現在施行有機農業的面積少得可憐,只佔全台農地的0.62%。
【政府怎麼鼓勵有機農業呢?成效如何呢?】
懂得葡萄酒,就應該知道什麼是「慣行農法」。葡萄作為一種必需密切照顧的作物,歐洲的傳統葡萄園用藥很兇,他們稱為「傳統農法」,用藥少一點,稱為「合理對抗」;現在有些酒農全面停藥,也不再使用合成肥料,於是出現了「有機栽種」,甚至「自然動力」。歐洲葡萄酒若是獲得有機認證,背後代表的是層層把關的品質保證,算是一項難得的產品優勢。
然而,有機標章的制度在台灣卻顯得困難重重。首先,市場消費氣氛對有機農產品不利,對農民來說,申請標章也很花錢,有心做好的農民難以從中獲利,甚至難以生存。其次,有機農產的規範較鬆散,使得有心鑽漏的人有機可乘。原本有機農產品的售價就較高,鑽漏洞成為有機產品之後,賣的價格卻可以與真正的有機產品一樣,彷彿潑了有心走全有機的農民一身冷水。
【為什麼歐盟可以有效推行有機農產品的認證?】
在法國,葡萄酒產業有許多規範,有些甚至是身為台灣人無法想像的麻煩。但是為什麼法國的葡萄果農們,依然願意遵守?答案很簡單,因為農民們相信,政府不會害他們,法規不會害他們,照著做,對自己只有好處,不會有壞處。若是有人作弊,政府還有專職機構積極打擊仿冒品。
完整而嚴密的運作、審查、防偽體系,以及消費市場的氣氛較為健康,不會一味追求廉價,讓法國葡萄酒、乃至法國農產品,歐洲農產品,乃至歐盟體系之下的有機農產品,能夠贏得生產端農民的支持,贏得市場端消費者的信任。更重要的,歐盟的有機農產品,在健全的體制之下,還能做到量產。一旦進入量產,單位成本下降,有機農產品便能成為市場上平易近人的選項。而且,有機農產品的消費量提高,友善土地就不再是少數人的運動,而是隨著全民消費,進入良性循環。
【有機農業,讓大地母親重拾無限的孕育力,人也因此富足】
若是管理一座有機葡萄園,其實是閒不下來的,但若是一片其他作物的農地,卻很有機會讓農民更輕鬆,甚至到「無為而治」的境界。南澳自然田的阿江哥說,自然農場幾乎永遠不需要翻耕,也不需施肥,因為田裡的不同作物,甚至包括雜草,都能夠維繫自然的均衡,草根不僅能夠讓土鬆軟,也會釋放微量物質。只需要半分地,放在那兒,就能夠養活一個人,而且過著輕鬆閒散的農村生活。這是真正的回歸,回到農業最原始的樣貌,有機農業,原本就不是一種現代的發明,大地作為孕育人類的母親,有機農業只是還給大地原本就源源不絕的生命力。「土地自己會長東西出來。」阿江哥總結道:「這才是真正的富足啊!」
【比政府政策更有力的絕妙撇步:直接找農夫種】
阿江哥想到了一個推行有機農業的妙招,那就是鼓勵大家「直接找農夫種」。這個道理很簡單,偏偏現在還太少人知道。阿江哥說:「想要吃什麼,直接找農夫種,讓有良心的農民賺得到錢。消費者安心,農民生計也得到照顧。有機農地的面積也會增加。」
直接找農夫種,這樣可以讓已經實施有機栽種的農民,不用多花錢去取得有機認證,也不用擔心沒有銷路,也不用跟鑽漏洞的其他非真正有機農產品競爭。這樣能夠直接鼓勵農民更有信心實行有機農業,阿江哥很驕傲地說:「這才是真正慈悲的新制度。」
【有機農產品並沒有比較好吃,為什麼要選擇有機?】
其實我不是一個有機、無毒農業的信奉者,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是。尤其是「有機農產品沒有比較好吃,為什麼要選擇有機?」會這樣說,是因為大多數人其實並不知道有機農業的真正意義。
上個月,我剛好擔任一場法國奇異果說明會的法語口譯。會中有人提問:「有機園區種出來的奇異果,與一般園區種出來的奇異果,味道有什麼不同?」原廠的總經理說:「並沒有不同,品質也沒有比較好。但因為長遠來說,有機農法對土地比較好,所以我們依然會朝向這個方向努力。」當一個法國人這樣坦率直言,我心裡只有佩服。或許可以這樣說,有機農業不是為了讓食物更好吃,但也不會讓食物變得難吃,而是讓食物更健康。有機農業的真正意義,是對環境與健康更友善,是為了更長遠的未來。
【相關網站】
南澳自然田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site/nanaozirantian/
阿江的自然農耕筆記:http://ajnaturefarming.blogspot.com/
無為而治壞處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媽媽的少女心
「妳已經是媽媽了耶,妳會不會覺得妳還會XXX,有點奇怪」、「妳不是當媽了嗎?怎麼還一直買這種小東西」、「妳是媽媽了,已經不是少女了」…
用一個社會所認定的「媽媽」的刻板印象,來要求一個媽媽的行為。我們得要問,是單純對方不喜歡媽媽的行為,還是媽媽的行為只要超出社會認定的範圍,就會給大家帶來什麼樣的壞處?
有些行為,像是打人、罵人、偷竊…,可能會造成對方利益上的損失、身心方面的傷害,不管是由什麼樣的角色產生,這樣的行為通常在大部分狀況下一般人不想接受。可是,有些行為,對雙方並沒有損害,只是不符期待,那我們可以適度地就雙方能否接受來談,而不是什麼都要符合社會的刻板印象。
以我在臨床上為例,一個當事人,不管是大人或小孩,在發洩情緒的時候,難免有些不適當的言語,甚至行為出現。但是在我面前,只要不傷害我,在我情緒能容忍的範圍,不觸犯法律,我可以讓當事人做自己,這樣他能最輕鬆自在,也能把自己探索個清楚。當然,我同時要分析,當事人的行為,會引起他身邊的哪些人,可能有什麼特定的反應,幫助當事人敏感於他人的情緒。
有些行為,就是雙方講清楚就好,只要沒有影響到別人,雙方可以自行協調。像是媽媽也可以有少女心,喜歡打扮漂亮,喜歡浪漫愛情,喜歡粉紅小吊飾…。
換個方式來說,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當父母,在我們能提供的、孩子需要的,以及環境的限制之間,找到平衡就好。社會的刻板印象是一回事,我們大腦中認定的空間,會更能決定我們與對方的行為範圍。
通常是我們給彼此的空間越大,我們越自由。然後找到更多可能性,去面對環境的挑戰,追求身心的和諧。
我們從小的教育,常教我們不能怎麼做。但是花相對少的時間,教導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在臨床上,我如果要幫助一個當事人改變,談還可以怎麼做,相當重要。那麼,一個媽媽要過得快樂,要貼近自己,可不可以有不同的扮演方式?
有少女心的媽媽,無為而治的媽媽,中性的媽媽,嚴格的媽媽,付出的媽媽,有責任感的媽媽,寬容的媽媽,溫暖的媽媽,女強人媽媽,傳統媽媽,甚至是像小孩的媽媽…,媽媽其實可以很多樣。雖然這個社會給媽媽這個角色的範圍很侷限,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要不要被這樣的形象侷限住。每個人的優勢與喜好不同,因此產生了不同風格的角色扮演,很多時候跟既定的角色設定有相當的不同,但不見得礙到誰。
設定是死的,人是活的,角色靠當事人來扮演,不是靠他人的言語來扮演。與其活在他人的期望下,不如找到自己舒適的範圍,然後在環境的限制下,履行自己的責任。
因為他人的期望,常常過於理想化,常常是依據他人的投射,而非扮演者本身的能力與喜好。媽媽這個角色如此,很多角色也都可以從這個角度來重新思量,只是,媽媽這個角色的討論特別多,對扮演角色的當事人也產生了更多的困擾。
有些媽媽就是要把既定的形象,勉強套在自己身上,自己做不到,又心生挫折,徒增家庭的困擾。有些家人則是要透過社會既定形象,要求媽媽犧牲,想忽略媽媽本身的個性與情緒,這樣最終也對大家沒好處。
透過重新思索,我們讓「媽媽」這個角色自由,我們也讓我們自己自由。社會規範著我們,但我們還是可以適當地選擇用不同的方式承擔。祝福您!
--------------------------------------------
新書上市
《謝謝你知道我愛你:在關係中,面對愛,接受愛,學習愛,放下愛》
http://ppt.cc/fRaAk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