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一個聰明人的方法,是讓他變成「解釋型人才」
A「解釋」的碎片
所謂解釋型人才,是指「根據表面規律,作出夾層解釋,並且愛上自己的解釋」的聰明人。
「解釋型人才」生產兩樣東西:安全感和希望。儘管二者都是錯覺。
對於一個擅長解釋的人,3個最大的陷阱是:光說不練、先入為主、事後歸因。
人類是基於想像的動物。對過去的解釋,對現在的幻覺,和對未來的預測,大多屬於想象的範疇。人們經常不由自主地像「解釋過去」那樣去「解釋未來」。
對於過去,統計比解釋重要;對於現在,行動比解釋重要;對於未來,信念比解釋重要。只有當你懂得了統計、行動和信念時,解釋才變得重要。梗,懸念,故事,傳奇,源自人們對因果的迷戀。藝術誇大了「解釋型人才」的能量。
對現實做太多解釋,就像在風景勝地花太多時間拍照而無暇欣賞。
所謂親密關係,是指你無需向他解釋。所謂自由,是指你無需向世界解釋。
當你試圖解決物理世界的問題時,解釋經常是沒用的;當你試圖解決人類世界的問題時,解釋經常有用。一個企業家要同時解決上面的兩個問題,所有他既要懂「第一性原理」,也要會解釋。即使做出錯誤的解釋,解釋型人才也有可能賺錢並成功,這是人類社會為「解釋的多樣化」所付出的進化代價。
並非我們在解釋大自然,而是大自然在解釋我們。
假如一個「解釋型人才」勇於質疑自己的解釋,並且開放地接納他人的解釋,他就會進化成為科學家或哲學家。關於簡潔的解釋可能會非常複雜。牛頓為瞭解釋他那幾個極其簡潔的公式,甚至不得不發明瞭微積分。
獨立思考者不依賴他人的解釋也能前行。
假如你花了太多時間用「言語」解釋你在做的事情,說明你的事情做得還不夠好。
換而言之,假如你的某個事情做得不錯,即使你自己都解釋不清,別人也會替你解釋得五彩斑斕。對於創造者而言,與其浪費時間解釋自己的創想,不如直接做出來,然後說:看!
一個厲害的「解釋者」,心底都渴望成為一個「被解釋者」;而「被解釋者」則大多沒有類似需求。
不依賴運氣的人喜歡用運氣解釋自己的成功,憑運氣成功的人則千方百計找尋運氣之外的解釋。
我對「解釋」作出了如此多的解釋,證明瞭人類對解釋的深深迷戀。
B.另外一些碎片
因懶而生的勤奮,經常創造思想和發明;因勤奮而產生的懶,令人放棄真正的思考。
聽說某位擅長教育的家長安排好了孩子的每個「10分鐘」,我所知道的另一個爭分奪秒的故事是白羽雞從出生到成才(成為食材)只要40天。
在不確定性的商業世界裏,最大的機會來自:敢賭的人和會賭的人通常不是同一個人。
概率是一種從大量看似無用的噪音中煉金的技術。人們不願意為「讓某事不發生」付錢,只願意為「讓某事發生」付錢。例如,中國80%的醫療費發生在病故前的一個月,儘管預防上多投入1元錢,治療就可減支8.5元,並節約100元搶救費。
「標題黨」盛行,是因為人們幾乎只看標題,甚至買書只看封面。
狗讓人類感知到生命不同形態的新鮮感與一致性。遊戲必須有規則邊界,方能給「無限」以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盛行養門客,看似混入不少「無用之徒」,其實是為了構建「認知冗余」。基於「無用之用」的「有用之用」,更容易枝繁葉茂。
傳統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通過「確定性」毀掉一個人對「不確定性」的理解。這種摧殘通常是不可逆的。
在線支付對街頭乞討是致命的摧毀,但卻催生了百倍的各類「在線乞討」。相同之處是乞討者通常比施捨者更有錢。
詩意一憋可能就淡了,屎意越憋越濃。
名校的本質,是一種高成本的智力測試系統。對社會而言是不合算的,對用人機構來說是合算的。一名設計師(尤其是室內設計師)的首要價值是阻止客戶亂來。
有時候旁觀者清,有時候當局者清。前者有廣度但缺深度,後者有深度但常常迷失於廣度不足。
開竅快和開竅深是兩回事。
人們迷戀喬布斯的簡潔與追求完美,卻忘記了他本人是一個充滿了混亂(也就是隨機性)的人。脫離了隨機性的「簡潔」,就像一把無物可剪的剪刀。
天才是這樣一種人:當他們不幸掉進坑裏,並奮力從中躍出時,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比原來地面更高的地方。
有些人、事、事物,你被觸動的第一刻即是其巔峰時刻。別太刻意去二次確認,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無需二次確認的設計。
作者老喻在加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打散書本上架分類,買書不打折扣反而送菜,說的是龐一鳴最近於深水埗開辦的「一拳書館」。 「知識有價,食物都是有價。」一鳴希望重新拋上架分類,如「香港有譯」、「無用之用」、「無政府主義」等,製造互動,讓大家重新思考書本的價值,更以本地新鮮農產取替折扣,改變大家的消費習慣,直接支持生產者。原來我們都可以用...
無用之用 故事 在 發酵迷 Fermen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存在的意義
當你某天從睡夢中醒來,是否也曾懷疑過存在的意義。
古希臘神話中,其中一段故事,發人深省。國王Midas 向森林之神 Silenus 問:到底人生在世,最美好的事情是什麼?森林之神回答:對所有人來說,最好的事莫過於不曾出生於世上。
從這裡開始了一連串哲學問題,來到蘇格拉底。他說:真理使人美好。然而,兩千年後的尼采,認為真理不會使人自由和幸福。超越自己(超人說),上帝已死.......
疫情期間,晚上的 #哲學線上課 總讓人期待。在哲學思考裡,可以短歇離開一個現象化的世界,彷彿回到自然、信手拈來做發酵般單純。
若問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我想...終極存在的意義就是來體驗 存在本身。
#無用之用
#發酵也說禪
無用之用 故事 在 劉中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週末夜晚,帶叔叔一起去城市舞台看舞台劇「莊子兵法」。
叔叔是我的繼父,從小照顧我長大。
他說,他上一次看舞台劇是30年前,在認識老媽之前。
演出前我到咖啡廳坐著等他。
點了一份蛋沙拉三明治,想說叔叔應該來不及晚餐,可以一起吃。
叔叔到了,他說他已經吃過晚餐。
「那這些三明治這麼辦?」我懊惱著。
就請店員幫忙打包,隔天當早餐吃。
三明治烤得酥脆,蓬蓬鬆鬆。
叔叔小心翼翼把三明治放進打包紙袋,再把紙袋小心翼翼放進他的包包。
叔叔一直都是小心翼翼的人,溫文有禮、輕聲細語。
「莊子兵法」一如每個「故事工廠」的作品那樣精彩萬分,只是在娛樂性之中蘊含更深層的哲學。
用密室脫逃的遊戲概念,來詮釋莊子,非常創意高明。
〈莊子 秋水篇〉「惠子曰:子非魚,安之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講的是不要評價別人的快樂,或不快樂。
痛苦與快樂都無法比較。
〈莊子 人間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講的是世上沒有沒用的人,甚至,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莊子 養生主〉「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
講的是放下,是順勢而為。
〈莊子 至樂篇〉「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講的是有生必有死,或者說,在生命誕生之前,生命本不存在。所以它的消失,是回到本初,回到自然。
我跟叔叔說,其實你的人生哲學就很莊子。
叔叔笑笑。
不爭不求,如果得到什麼,都是意外的驚喜。
叔叔説的是工作,但我想的是,我這個意外的女兒,還有接下來意外的外孫、孫女,應該都是驚喜吧?(不要是驚嚇就好)
節目結束,
我們一路散步去坐捷運。
以前我小,國中時候肺部開過刀,叔叔一直都很疼我,捨不得我提重物。
那天晚上我發現叔叔老了。
換我捨不得他提重物。
想起多年前我帶阿姨(老爸的太太)去聽張惠妹,阿姨那天特別從台中坐車上來,
興奮得像個小女孩。
那個夜晚,是我跟阿姨單獨的約會。
阿姨有智慧有幽默感,廚藝一流,一定是這樣可愛的她,才讓老爸梅開三度。
我糊里糊塗,做了大家的女兒,是難得的緣份,也是一種幸運。
#故事工廠
#繼續敲碗黃致凱你是怎麼辦到的
#我想莊子兵法會再加演請一定不要錯過
#郭耀仁你也真是夠了太搶戲
#斗哥是最帥的光頭
無用之用 故事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打散書本上架分類,買書不打折扣反而送菜,說的是龐一鳴最近於深水埗開辦的「一拳書館」。
「知識有價,食物都是有價。」一鳴希望重新拋上架分類,如「香港有譯」、「無用之用」、「無政府主義」等,製造互動,讓大家重新思考書本的價值,更以本地新鮮農產取替折扣,改變大家的消費習慣,直接支持生產者。原來我們都可以用一本書、一棵菜,選擇一個更公平多元的社會。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無用之用 故事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周澄剛讀完菲律賓作家Gina Apostol的書《Gun Dealer’s Daughter》,她特別喜歡最後部分--主角和舊同學在回憶過去的革命時代和審視現在。而作者故意用上花巧的文字,似是要表達作者想剖開自己的心卻又無法面對過去一些秘密的糾結情狀:「是文字的『無用之用』。語言和文字幫我們了解世界,卻不能拯救我們。但其實文字的力量在於面對真實,即使真實多麼難以面對。」文學、故事,有時比新聞來得更坦誠。它們往往是一種沉澱,讓過眼雲煙的事件得以另一種形式流傳下去。
閱讀全文請瀏覽:https://goo.gl/k3sy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