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had my double shot cappuccino this morning in my favorite reusable tumbler! Bring yours next time too!
Plastics take years to break down into microplastics, and most marine debris will eventually enter the ocean threatening the marine ecology. Research studies indicate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world’s sea turtles have ingested plastic at some point during their lifetime. The health of many other species and even human is also at stake! Establishing a new habit takes about 21 days, are you willing to step up for the ocean and live a plastic-free life?
8 June, No Straw Day, time to take action!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無飲管運動 #無飲管日 #走飲管 #走塑 #NoStrawThanks #NoSingleUsePlastic #PlasticFreeChallenge #NoStrawDay #NoStrawCampaign #OPCFHK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40的網紅MemoSonBB,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1800000 同老麥都加入咗無飲管日行列, 究竟係咪所有飲管消失晒先叫環保呢?? #Memo子 #環保 #走塑L ==================== ?《Memo子》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moSonBB/ ?《Memo子》I...
無飲管日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盧斯達:大企業走飲管的邏輯 — 與世無爭式的環保】
最近香港各大連鎖食肆,開始推行「無飲管日」,據說是「為環保出一分力」,極為擾民。因為凍飲有冰,被迫用杯緣來飲,冰粒和牙齒牙肉互相碰撞,不會是很好的感受。如果說是為了海洋生物不再為膠所困,那紙飲管的確是解決方法。但大多數都是直接取消飲管就算。
在網絡討論區看,這種政策惹來怨聲載道。但冠冕堂皇的 cut cost,總能夠自圓其說。因為環保總是對的。問題是「減膠」為甚麼只聚焦在飲管之上,例如某些餐廳一邊取消飲管,一邊用整隻膠杯來盛凍飲,其實是很自圓其說的。
陰謀或犬儒一點地說,減飲管才是「看得見的環保」,才有做的價值,「環保」從來是大企業競比身價的項目,可說是品牌之間的身價比拼。環保是一個 selling point。減了飲管,除了可以 cut cost,消費者馬上感受到自己的不方便。但這不方便在環保大論述下,便變成值得的,於是在消費的時候,我們同時得到了不方便,以及不方便背後的環保感覺。於是連結下來,這間食肆也因為這種對食客的小虐待,而置身於「環保商家」的行列之中。
例如我們購物的時候,只要主動不取膠袋,店員可能都會回贈一句:多謝支持環保。這是令我們感覺良好的安撫話。我們消費了,這本身就不環保。我們都已經消費,這消費之中,耗用了人力、原材料、能源之類,排放了溫室氣體,這些對地球的傷害,比顯形的飲管隱蔽得多。在最後不拿一個膠袋,只是殺了人,在他的墓前別上一朵花,是於事無補的事後漂亮。
這樣說也許有點犬儒,我也不是反對環保,我也相信氣候變化。但我們現時的「環保」,真是既擾民,又無謂,就好像以前的「公民教育」,也就是教大家不要拋垃圾、過馬路要守秩序、在大型活動要聽警察指示之類。這些不是不重要,但淺層得很。我們那時候的公民教育,是非政治性的,就是不會講到怎麼根本的東西,好像作為一個「公民」就是溫柔恭儉讓的順民罷了。
同理,我們的環保意識也經常是非政治性的,也就是在一個不妨礙消費主義秩序的意識形態之下,可以盡情環保。例如減去其實都算必要的飲管,在這不方便之中,商家得到了好形象,而極少數的淺層環保份子,也覺得這不方便是大家都有責任承受。但真正有效的保護環境,我們都知道不會是減去一支飲管就行。我們要減少消費、不能填海、城市要節制自己的擴張、要放棄用廉價但帶來污染的能源,後果可能是經濟增長減慢,有人會因而失業,消費品的市場會萎縮。
我們當然要減少人口,因為再節省,人還是有基本需要。人的存在本身就不環保。然後人會發展,國家要進步,以前我們三餐一宿就行,之後會提高要求。家裡要有冷氣、要有「彩電」,出門要私家車。這些可不環保了。
但每個發展中國家都說,發展是自己的人權。美國固然不想減排,因為製造業是國力所在;中國這時候也會說自己是發展中國家,所以減排標準不能定得太高,我們還要滅貧要發展。所以才有人說過,如果中國要崛起,十四億人,人人都要過上美國人的那種生活,地球很快就會完蛋。但說你們要為環保減慢發展?中國人又說不公平。
環保是十分激進的事情,一講就會去到政治經濟秩序,但這件事就像香港的政制架構和「憲政安排」一樣,一點也不能動,於是大家就只能在無關痛癢的地方講,互相麻醉。這種建構在消費之上的環保觀,只是生產邏輯的延伸。類似的實踐其實都不會為地球帶來「環境公義」。因為那飲管比起背後的整個體系,根本是九牛一毛。我們的世界觀就是發展,就是人口。以前曾蔭權曾狂言香港要有一千萬人口,現在 150 個單程證不斷湧港;有人說「源頭減人」就被批判排外歧視。這背後既是中國殖民主義,也是人口發展主義。因為人口就是經濟,這是香港人經典的經濟思想。既然人口那麼多,經濟又要發展,環保又怎能不淪為裝模作樣的花瓶,或者妝點都會中產精神生活的自我感覺良好?
好像歐美左翼近年講究都會社會的身份政治,好像女權、性小眾、種族問題,令大眾接受一種文化,好像大公司的企業管理層、中產階級或大學生的構成只要「多元」一點,就公義和進步了。這只是體制在適應新形勢,在「行政吸納政治」,吸納一些黑人、女人、性小眾,但整個社會固有的權力結構,因為新力軍加入而更加穩固。
Gay Pride 有那麼多大企業支持,因為表現「包容」有其文化紅利,對於吸納人才和營銷都有好處,「粉紅經濟」是個很大的市場。但多了些黑人明星,荷里活可還是荷里活;等於奧巴馬也是黑人做總統了,美國還是美國。
一件事變成「文化」,便是其失去實質的開端。例如企業也開始有「環保文化」,但環保的代價,首先轉嫁給最弱勢的大眾。美其名「環保要成為文化」,但其實只是向大眾轉嫁道德成本或經營成本。
無飲管日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大企業走飲管的邏輯 — 與世無爭式的環保】
最近香港各大連鎖食肆,開始推行「無飲管日」,據說是「為環保出一分力」,極為擾民。因為凍飲有冰,被迫用杯緣來飲,冰粒和牙齒牙肉互相碰撞,不會是很好的感受。如果說是為了海洋生物不再為膠所困,那紙飲管的確是解決方法。但大多數都是直接取消飲管就算。
在網絡討論區看,這種政策惹來怨聲載道。但冠冕堂皇的 cut cost,總能夠自圓其說。因為環保總是對的。問題是「減膠」為甚麼只聚焦在飲管之上,例如某些餐廳一邊取消飲管,一邊用整隻膠杯來盛凍飲,其實是很自圓其說的。
陰謀或犬儒一點地說,減飲管才是「看得見的環保」,才有做的價值,「環保」從來是大企業競比身價的項目,可說是品牌之間的身價比拼。環保是一個 selling point。減了飲管,除了可以 cut cost,消費者馬上感受到自己的不方便。但這不方便在環保大論述下,便變成值得的,於是在消費的時候,我們同時得到了不方便,以及不方便背後的環保感覺。於是連結下來,這間食肆也因為這種對食客的小虐待,而置身於「環保商家」的行列之中。
例如我們購物的時候,只要主動不取膠袋,店員可能都會回贈一句:多謝支持環保。這是令我們感覺良好的安撫話。我們消費了,這本身就不環保。我們都已經消費,這消費之中,耗用了人力、原材料、能源之類,排放了溫室氣體,這些對地球的傷害,比顯形的飲管隱蔽得多。在最後不拿一個膠袋,只是殺了人,在他的墓前別上一朵花,是於事無補的事後漂亮。
這樣說也許有點犬儒,我也不是反對環保,我也相信氣候變化。但我們現時的「環保」,真是既擾民,又無謂,就好像以前的「公民教育」,也就是教大家不要拋垃圾、過馬路要守秩序、在大型活動要聽警察指示之類。這些不是不重要,但淺層得很。我們那時候的公民教育,是非政治性的,就是不會講到怎麼根本的東西,好像作為一個「公民」就是溫柔恭儉讓的順民罷了。
同理,我們的環保意識也經常是非政治性的,也就是在一個不妨礙消費主義秩序的意識形態之下,可以盡情環保。例如減去其實都算必要的飲管,在這不方便之中,商家得到了好形象,而極少數的淺層環保份子,也覺得這不方便是大家都有責任承受。但真正有效的保護環境,我們都知道不會是減去一支飲管就行。我們要減少消費、不能填海、城市要節制自己的擴張、要放棄用廉價但帶來污染的能源,後果可能是經濟增長減慢,有人會因而失業,消費品的市場會萎縮。
我們當然要減少人口,因為再節省,人還是有基本需要。人的存在本身就不環保。然後人會發展,國家要進步,以前我們三餐一宿就行,之後會提高要求。家裡要有冷氣、要有「彩電」,出門要私家車。這些可不環保了。
但每個發展中國家都說,發展是自己的人權。美國固然不想減排,因為製造業是國力所在;中國這時候也會說自己是發展中國家,所以減排標準不能定得太高,我們還要滅貧要發展。所以才有人說過,如果中國要崛起,十四億人,人人都要過上美國人的那種生活,地球很快就會完蛋。但說你們要為環保減慢發展?中國人又說不公平。
環保是十分激進的事情,一講就會去到政治經濟秩序,但這件事就像香港的政制架構和「憲政安排」一樣,一點也不能動,於是大家就只能在無關痛癢的地方講,互相麻醉。這種建構在消費之上的環保觀,只是生產邏輯的延伸。類似的實踐其實都不會為地球帶來「環境公義」。因為那飲管比起背後的整個體系,根本是九牛一毛。我們的世界觀就是發展,就是人口。以前曾蔭權曾狂言香港要有一千萬人口,現在 150 個單程證不斷湧港;有人說「源頭減人」就被批判排外歧視。這背後既是中國殖民主義,也是人口發展主義。因為人口就是經濟,這是香港人經典的經濟思想。既然人口那麼多,經濟又要發展,環保又怎能不淪為裝模作樣的花瓶,或者妝點都會中產精神生活的自我感覺良好?
好像歐美左翼近年講究都會社會的身份政治,好像女權、性小眾、種族問題,令大眾接受一種文化,好像大公司的企業管理層、中產階級或大學生的構成只要「多元」一點,就公義和進步了。這只是體制在適應新形勢,在「行政吸納政治」,吸納一些黑人、女人、性小眾,但整個社會固有的權力結構,因為新力軍加入而更加穩固。
Gay Pride 有那麼多大企業支持,因為表現「包容」有其文化紅利,對於吸納人才和營銷都有好處,「粉紅經濟」是個很大的市場。但多了些黑人明星,荷里活可還是荷里活;等於奧巴馬也是黑人做總統了,美國還是美國。
一件事變成「文化」,便是其失去實質的開端。例如企業也開始有「環保文化」,但環保的代價,首先轉嫁給最弱勢的大眾。美其名「環保要成為文化」,但其實只是向大眾轉嫁道德成本或經營成本。
無飲管日 在 MemoSonBB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1800000 同老麥都加入咗無飲管日行列,
究竟係咪所有飲管消失晒先叫環保呢??
#Memo子 #環保 #走塑L
====================
?《Memo子》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emoSonBB/
?《Memo子》Instagram 專頁:
https://www.instagram.com/memosonbb/
☝☝☝☝☝☝☝
快啲 follow 快啲 follow!

無飲管日 在 西DorSi偽中產生活態度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話說KFC早兩日就出咗一款望落好似好有創意嘅新嘅炸雞,所以嗰日我就捉埋阿Yan一齊去試食呢款新產品啦~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aidorsi/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aidorsi/
Bilibili: https://space.bilibili.com/256669202/
============================================
A DAY OFF by Nicolai Heidlas Music https://soundcloud.com/nicolai-heidlas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CC BY 3.0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
Music promoted by Audio Library https://youtu.be/mOFG-G_GpG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