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神
(刊登於本期《字花》雜誌。)
+
神走了。
回想起來,是一波迅速且確實的撤離。當世界挺過一場毀滅性的災難,每個國家開始緩慢重整秩序,國與國之間試著重新串連起來的忙亂中,神早一步離開了。
最先發難的是小鎮的某一個乩身,連續數週,她先是感覺訊號斷斷續續,難以連線,傳來的訊息十分破碎。最慘烈的那次也是最後一次,降駕到一半,突然沒了。像是拔牙手術中途,麻醉全消的清醒,她站在主殿前,切實地感到孤身一人,遠方的訊號源,真的什麼都沒有了。她繞圈圈,她踱步,她重新來過,皆無用。
起初沒有人相信她。宮廟裡的其他人快速推論,果然還是不能用女性乩身。
狀況漸漸傳開,其他仍舊可以問事的所在,問出來的全部背道而馳,甚至出現異象。沒過多久,連異象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困擾無解的時刻該怎麼辦?人們於是更加依賴大數據。
年復一年,許多詞彙逐漸被堆疊成另一個語義。
課堂上,老師詢問眾學生,信仰是什麼?幾乎同一時間,桌前投射出大小不一的圖案。許多相似的,是目前當紅的歌唱團體成員,也有知名演員,漫畫人物,甚至有政治人物。老師笑著一揮手,虛空就被收拾,連殘影都不剩下。光是消除殘影,就花了多年技術去研究,飛蚊症不再是教師必有的職業傷害。
教室的主畫面出現色彩繽紛、風格各異的神明塑像,老師解釋,不很久以前,有過供奉這些偶像的信仰。人們會在廟宇、教堂、禮拜寺等空間,對著實體的偶像、象徵物,或者一面牆壁進行儀式,在此尋求問題的答案,甚至心靈的平靜。文化課的基本教材大致如此,下一課談民族。
要不要對十歲左右的學生施行傳統教育,官方與民間數度激辯。支持者認為,需要理解舊社會的文化建構,才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反對者則認為,對年幼的兒童談論傳統信仰,只會造成人格養成的混淆。最後得出一個折衷版本,教,但不深入教,以概論的方式帶過。反正這是資訊全面平權的時代,有興趣的學生可以自行查詢。
放學時間,學生們各自回家,沒有路隊,三三兩兩地走。交通工具會自行偵測並避開生物,安全系統不斷精進升級,車禍早已經是歷史名詞。iGod系統覆蓋率在多年前已達100%,內化的生命體徵檢測裝置,讓人類的壽命一口氣延展至自然的極限。再長就進入器官複製的道德議題,仍屬爭論不休的領域。
十歲的小甯在放學途中路過舊城區,附近居民習慣將不要的傢俱物件丟棄在此地,小甯跟同學們喜歡來此做尋寶遊戲。空地中央有棵大榕樹,枝葉橫生,成為整年暑熱的最好遮蔽。
此地的更新計畫在多年前擱置,連棟大樓的後半部已被拆毀,卻意外保留前半的結構體。從正面看過去,一樓的店招外觀狀況良好,服飾店櫥窗仍有展示商品,雜貨店玻璃罐內的糖果零食鮮豔有光澤。抬頭看,某戶前陽台,竟還有緊急搬遷來不及收回的兒童衣物,另一戶陽台的植物,在無人照料下,照樣發出新葉。孩子們也曾試著進入空置的大樓,無奈四面八方均被封死,無處可入。整排大樓就是一座巨大的展示櫥窗,成為本城的特色文史景點。
小甯在新增的物件山中,看見一張熟悉的臉。她小心翼翼將整尊塑像挖出,一查,原來這個長鬚金袍的塑像名為福德正神。她趕著回家,無暇多做處理,將塑像藏回了衣物堆。
隔日為校外教學,全班去參觀博物館。有佔滿整間展覽室的電腦主機,可以實際敲打出聲響的鍵盤,還有巨型的實體螢幕。走到最後一個展間前,導師問,手機是什麼?眾人皆舉起手。導師笑著說明,過去的手機真的是一種機器,過去的人需要靠實體的機器通話以及查詢。
導師帶大家走進挑高三層樓的巨型展間,世界上最後一批被使用的手機,被灌膠封存成一座小山。帶著神秘光澤的牆面,盡數由過往的手機拼貼而成。導師指著其中一款機型,懷念地說,他用過這種機器與人通話。
導覽的空檔,小甯忙著跟同學們討論她的新發現。有人很快地查到福德正神又名土地公,找出各式各樣的圖像。從這些圖像他們歸納出,土地公常常待在樹下的小空間。
放學後,他們用廢棄桌板跟石塊,在榕樹鬚根的小洞搭出屋頂,將塑像放了進去。沒有特別說出口,但他們隱隱感覺到,這個新遊戲不能讓成人參與。孩子們開始特別留意周邊,帶來可用的資源以裝潢樹下的小房間。
遊戲在不久後碰到了瓶頸,他們不知道該搜尋什麼才能獲得更多資訊。下課後他們圍著老師,詢問課綱裡沒提到的許多細節。老師拋出了新詞彙:「祭拜」。
板材好找,他們用撿來的小板凳作為供桌,將吃剩的營養午餐、挑食不吃的水果,擺放在土地公桌前。香爐則實在難尋,翻找過舊城區的廢物堆,還是沒有近似之物。他們決定電繪,再趁著導師不注意的空檔,將香爐立體列印出來。形體可模擬,氣味難再製,拜拜用的線香實在遍尋不著,也難以製作。他們拔了一些長型的堅韌野草,硬是立在香爐裡。
他們不時來樹下遊玩,帶來吃食,強化空間結構。沒有新的遊戲玩法,小廟倒是愈來愈像樣。
某日有人在樹洞裡撈到十元硬幣,這個國家不採用實體貨幣已經很多年了,想必是很久很久以前的遺留物。以圖像搜尋得知,幣面上的頭像惡名昭彰。他們不懂,為什麼要將這樣的人物到處流通?不過這一點點疑惑,很快就被其他資訊掩蓋。他們發現硬幣可以用來跟土地公溝通,一正一反代表正面意涵,若兩正或兩反,則是失敗。他們胡亂地發問,發現答案意外地準確。
小甯不信,開啟當日分發的作業檔,投擲硬幣問著選擇題,A、否,B、否、C,是。或者也有緊湊的,A、是。每一次回答,右上角都跳出正確的綠色圓圈。土地公的答題正確率是百分之百。
消息漸漸傳開,高年級的學長姐們也會來此,使用珍貴的硬幣與神溝通。問的問題更為抽象了,通常都是喜歡或暗戀的是非題。
問神的小隊愈來愈長,小廟前堆滿小學生們熱愛的吃食,不意外地都是甜食,布丁、巧克力、汽水,孩子們的每日攝取糖量被嚴格控管,多餘的食物在此堆成一落落小塔,想要的人可以自行取用。畢竟這是個無人在乎的舊城區,孩子們以自己的規則維持秩序。
他們也想過要找出更多土地公,可以比較順暢地消化這些問題。小甯搜尋過資料庫,問過老師,甚至大費周章去圖書館翻找古舊的紙本書籍,沒有人知道其他神像的下落。
由宗教場所改建成的健身中心,也找不到蛛絲馬跡。屋頂上的剪黏或是門片的畫作尚在,那是作為傳統藝術保存的項目,但神像們似乎全員消失。神離去後,信仰退潮,作為具體代表的神像一波接著一波消失了。人們懼怕未知的內裝,也曾經轉化成憤怒,神像被丟棄在各處,在河流中漂流,堆成垃圾山,最常見的,是直接丟在香爐裡焚香一併燒毀。時至今日,健康才是最普遍的全球信仰,所有的儀器都不斷在創新前進,唯有肉體,仍舊需要傳統方式的鍛鍊。
也不是一無所獲,小甯在厚厚的民俗信仰書籍中,翻到另一個突破的可能。
秋高氣爽的下午,放學的小學生們再次聚集在榕樹下,小甯指揮大家鋪平榕樹前的沙地,要非常平整,非常一絲不苟。接著她點名兩個牢靠的高年級生,一左一右,輕輕扶住木椅的兩邊。
如同丟出一個短訊那樣的輕鬆,小甯問:你好嗎?
樹上有電子蟬的叫聲,風吹過來有焚燒過什麼的味道,大概過了一個世紀那麼久,或者沒有,在漫長的沉默過後,椅子笨拙的移動,然後停止。眾生探頭,無人參透這個神諭的用意。
沙地上有淺淺的痕跡,上書:QQ。
(全文完。)
照料的相似詞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齋主週一晚上將會直播討論《我們與惡的距離》,我認為這是近年來少有的好劇。不只是因為少見的題材,更是因為社會輿論對於無可理解的重刑犯向來都沒有包容的餘地,但本劇卻將加害事件過後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用有血有肉的方式呈現在觀眾眼前。值得你我深思及反省過去我們曾犯下的錯誤,以及思考這些罪惡真離我們那麼遙遠嗎?
以下為本文
《我們與惡的距離》絕對是近幾年最為優秀的台灣戲劇,因為本劇討論了台灣人最不想要討論也最不願意面對的課題。這幾年鄭捷捷運無差別殺人、王景玉小燈泡案讓社會群情激憤,多少次政府用死刑來安撫民心甚至是轉移政治焦點? 多少次法律人們總希望民眾靜心思考社會問題?我們又罵了媒體多少次嗜血卻又開心的點著低級新聞? 以上任一個課題都是個長篇大論且爭吵不休的主題,更何況要將多個課題譜寫成一部戲劇?
我們總說新聞記者愛編故事,媒體的每則新聞都是把事件編得合情合理,在如今媒體如此發達的年代,其實人人都不過是從新聞中找些說法,替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找個合理化的緣由。為什麼有人會搶劫? 因為他窮到沒東西吃;為什麼她會被強暴? 因為她穿著太暴露了;為什麼有人被撿屍? 因為朋友沒有互相照料。以上的說法合不合理? 我想這世界上所有的說法都是既合理也不合理的,適用於A的說法不見得適合於相似於A的B,所有的事件都是獨立事件和個案,不過人類基於建立制度的研究精神,才想辦法分門別類及找出原因。這也是為什麼社會對鄭捷和王景玉憤怒至極的原因,因為我們總害怕沒有原因的事情,那讓我們無來由的沒有安全感。
鄭捷家境優渥,生活無虞,有圓滿家庭,也有人際關係,但最後卻犯下了隨機殺人案,這是違背理性思維的行為,超越了多數人對於犯罪者的想像。我們可以想像因為貧窮、匱乏或病末而犯罪,也可以想像為了求生存而販毒、賣淫或勒索,這是多數人可以想像的故事,但我們沒法解釋鄭捷的行為。正因為謂之所以恐懼,也因為社會躁動的情緒,所以媒體跟著搧風點火,讓已經激憤的情緒更加火上加油。
從來我們目光的焦點就只在加害者身上,鮮少將注意力放在其造成的影響上。加害者的父母、加害者的兄弟姊妹、法扶律師、法扶律師的家人、受害者家屬、媒體從業人員、精神科醫師、精神科病患等等的角色,其實都是因為這事件而造成影響的人物,但我們卻很少思考過他們。我們很少想到加害人的家屬會因此而被社會歧視,無論他們道歉多少次都無法改變現況,也沒辦法想像他們會經濟崩潰,因為媒體只會簡單報一句「神隱」。我們也沒法想到加害人的法扶律師會因為替加害人辯護,而被社會大眾或者被害人家屬威脅或是傷害,更沒辦法想像律師家人得一起扛著多大的壓力。每每生活周遭出現了精神疾病患者、精神障礙者甚至只是阿茲海默病患時,我們只知道擔心受怕,卻沒想過家人必須負擔的經濟擔子有多重? 當我們罵著媒體無良和嗜血的同時,卻忘了他們也不過是為了收視率和點閱率而不得不為罷了。
其實任一個角度都曾有專家學者或當事人,曾經發表過他們身處的角色或困境。你肯定曾看過阿茲海默家屬發文抱怨自己面對的難題,也肯定知道為了照顧失智的長輩他們必須額外付出的成本。你肯定也見過法扶律師和廢死團體在公開媒體談論他們的疑慮、理想和方向,只是你從未想過他們與家人在生活上所需要面對的壓力和困境。你肯定也知道媒體被收視率和點閱率掐著脖子,但你肯定沒法想像外電等較有內容的新聞,需要收視率的營收來購買。《我們與惡的距離》把上述每個角色的生活都呈現在你我眼前,他們不再只是媒體口中「神隱的家屬」、「哭到崩潰的父母」、「義正嚴詞的廢死團體」、「跪下道歉的父母」、「道貌岸然的資深媒體評論員」,取而代之的是個有生活有家人有喜怒哀樂的活人。他們有無奈也有執著,他們不見得是個好主管,卻可能是個好家人,他們可能有些無可妥協的理想,卻在生活中願意步步退讓而交上朋友。
神奇的是任一個角度的文章都很難說服群眾,但如今一部劇選擇將所有角色在其中的心路歷程攤開在觀眾眼前時,觀眾反而多了些諒解和理解,說來還真是諷刺啊。不過齋主我衷心期待這部戲劇帶給社會更多的反思,希望某天我們談論這些難以理解的重刑犯時,能夠少一點恐懼也少一點憤怒,多一點冷靜。
照料的相似詞 在 Dolly's Leben in Deutschland 朵莉德國生活愛分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周末輕鬆一下
#德語中有趣的生活詞語
👉Kuckucksuhr咕咕鐘
👉Kuckuckskind咕咕孩子
有什麼關聯呢????
朵莉小百科上課了!!!
相信大家都聽過德國相當著名的布穀鳥鐘Kuckucksuhr,它產於德國黑森林地區,只要看到它,就會直接聯想到德國。
為什麼它又叫咕咕鐘呢?
它的內部有設計精巧的齒輪裝置,每到半點和整點,鐘上方的小木門就會自動打開,並且出現一個會報時的的布穀鳥,發出悅耳的「咕咕」的叫聲。因此,也稱作咕咕鐘。
那什麼是Kuckuckskind咕咕孩子呢?
話說有天我們一家人正坐在客廳裡看著咕咕鐘的紀錄片,它在介紹咕咕鐘的源由及如何手工製作咕咕鐘,對我而言,真的新奇有趣,一方面也可以練習我的德語聽力,就這樣耳朵一直很利的聽著,突然聽到Kuckuckskind咕咕孩子,我當下不太懂,立馬問他們甚麼樣的孩子叫咕咕孩子呢????
此時我們家另三個人,公婆、丹尼對著我微微笑了一下,由於他們都會講中文,就用中文跟我解釋什麼叫咕咕小孩了,跟德國人長期生活在一起,真的可以了解更多生活中的德國詞語,這是課堂很少碰觸到的,如同我們的歇後語般,只有融入社會,才能深刻體會!
實在是意想不到啊!Kuckuckskind咕咕孩子意思是,當一個女人懷孕了,肚子裡孩子的爸爸,其實是別人,媽媽欺瞞自己的先生或伴侶,而促使現實的爸爸不知情,繼續乖乖的把他當自己的孩子撫養成人,這樣的小孩叫做Kuckuckskind咕咕孩子,是不是很有趣的字,中文好像沒有一個詞語可以解釋這樣的孩子?
Kuckuckskind咕咕孩子這個詞跟咕咕鳥有什麼關聯性呢?
咕咕鳥就是布穀鳥,牠們有一個很特別的習性,叫做巢寄生,這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爲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爲。
簡單來說,就是牠們會把蛋放在別人的鳥巢中,讓別的鳥去孵化及撫養,因為鳥類沒人類聰明,會真的覺得那是自己的孩子,就算長不一樣也照養,但用在人身上這名詞就有點不同,因為媽媽會知道這是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就是形容爸爸在不知道的情況下養不是自己的孩子。
布穀鳥在繁殖期會尋找與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易仿的宿主,多爲雀形目鳥類。
牠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產卵。春末夏初,便向北飛。
牠們自己不會做窩,也不孵卵,平均每年產蛋2-10個,卻把產的蛋放在畫眉、葦蔦的巢窩里,讓這些鳥替自己孵化。而且牠每飛到一個巢窩裡只產一個。
不只如此,牠們常表現在產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產卵。
這鳥真壞啊!!!!!!!性情孤獨、殘忍,而且牠們的雛鳥一般會比别的鳥類早出殼、發育快,只要一出生牠就把其他的鳥蛋或雛鳥推出鳥巢,並發出淒厲的叫聲要吃的。而“養父養母”也會將自己的殺子仇敵當作自己的寶貝細心照料哺育。
周末給大家輕鬆、有趣的德語語詞小由來囉!!!!!
不過布穀鳥真是不討喜啊!!!!!!每回看見咕咕鐘,等牠出來咕咕時,真想敲牠的頭一下!!!!!
記得兒時有首兒歌:
布穀 布穀 快快布穀
春天不布穀 秋收那有穀
布穀 布穀 朝摧夜促
布穀 布穀 快快布穀
春天種好穀 秋天收好穀
布穀 布穀 千叮萬囑
以前小時候唱著這首歌,覺得布穀鳥在催促農夫快快布穀播種,好勤勞的感覺,長大之後,才知道叫布榖是在求偶,既然要生,就自己養嘛!!!丟給別人、還讓自己的孩子殺別人的孩子,這不像話啊!真的壞透了!!!
#部分資料參考網路
#周末愉快
#咕咕鐘圖來自網路
#分享設公開喔謝謝
想看看布穀鳥多壞多奸詐、多聰明,可以看看影片,牠們如何推蛋,如何不要臉,長得都比養父母大了,還要牠們餵,那對鳥父母也真的太天真,笨得太惹人憐惜了呀!影片雖然是德語,但是內容大致就是布穀鳥怎麼拿到專屬的愛!!!!!很容易懂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G1bFKKamGw
大自然真奇妙,千奇百種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特性,還能與環境和平共存,太不可思議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