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高雄燈會還回得來嗎?
#美感的累積需要很長的時間,但......
高雄燈會成為全市、乃至全國目光焦點,並不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而是在阿扁上台後,破天荒將每年固定辦在中正紀念堂廟埕的台灣燈會,於2001-02連續兩年移師高雄後,才打開口碑。
燈會成功的基礎,是謝長廷市長任內整頓愛河觀光區,改善親水河岸、設立電影館等景點、並引進了「愛之船」遊河,逐漸發展而成。
在陳菊市長任內,雖然燈會腹地雖流行音樂中心動工而縮減,但駁二藝術特區的壯大以及輕軌通車,也讓愛河觀光帶在空間與遊玩時間上都能延伸。
配合年節,在2017年首次推出 #駁二小夜埕 活動,去年高港土開公司的棧貳庫KW2 完工,更串連大駁二,真正把人潮進一步帶入港區。因此,2019年燈會,原本預定在1-10號碼頭,結合棧貳庫、棧伍庫...一路延伸,卻在韓領導上台後,一夕之間被推翻。有人說,韓領導討厭市民想起陳菊前市長駁二和港區的建設政績,有人說,韓團隊來自台北,除了愛河以外一概不識,連路都認不得。到底決策過程為何,從來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在僅僅一個多月的籌劃與準備期中,韓政府辦的「金銀河燈會」,除了不斷重複俗氣的發大財口號外,僅是鬧出一個又一個的笑話。
美感的累積可能需要二十年時間,但摧毀只要一個月。高雄的文化、觀光......在這短短時間完全綜藝化、口號化,抄襲盜用被局長說是「小事」、有意見的市民被官員公開嗆聲,這是我們一個多月前難以想像的高雄。
到底,高雄有辦法走回原本培養深度高質感觀光、厚植文化實力的路嗎? 還是回不去了呢? 身為愛高雄的市民,我們不願意悲觀,希望大家能從民間出發,找出不同的可能!
(圖為2017年燈會、2017駁二小夜埕)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