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IoT #智慧農業 #智慧工廠 #汽車電子 #能源採集 #熱電發電TEG
【溫差驅動 TEG】
熱電發電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TEG) 能源回收裝置,可利用溫差產生微弱電壓,作為農、工、汽車應用的補充/備援電力;透過 DC/DC 進行升壓,便可供簡易電子設備的微處理器 (MPU) 工作。演示影片中以暖暖包做加溫動作,電表顯示 TEG 輸出電壓開始上升;至 3.3V 時,MPU 的 PC 板即可工作,例如,用來量測環境溫度。
演示視頻:
《ADI IoT:LTC3108 TEG 能量採集裝置的應用》
http://www.compotechasia.com/a/CTOV/2017/1030/37084.html
#亞德諾ADI #淩力爾特LTC #LTC310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葛洲壩水利樞紐,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壩」,是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上游的三峽水電站38公里,距下游宜昌市主城區約6公里。因壩址處江中原有一小島葛洲壩而得名。」大壩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北抵...
熱電發電 在 再生能源資訊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國內焦點新聞
#能源轉型 #綠電先行
《東大師生團隊攜手工研院研發地熱溫泉發電系統》
臺東大學應用科學系及綠色與資訊科技學程師生團隊,利用 #臺東溫泉地熱資源,與工研院合作,研發地熱溫泉發電系統,成功將熱電發電技術應用於溫泉發電,盼能翻轉東部地區再生能源不足的問題。👍
🌳 推動再生能源,從來就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能源轉型,我們一步一步來實現!
👍 全民按讚支持 #台灣發展再生能源
🔎 欲知詳情《 ⬇點圖看全文 》
熱電發電 在 創業小聚 Meet Startu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斷訊重開】
創業小聚 #87 【從0到1,如何打造出世界級的產品或服務?】
Youtube直播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
【創業之星】
★ CellWine智能酒窖APP / 共同創辦人 方亮
智慧酒窖App
透過酒標擷取專利技術、國際酒價變化功能,打造加值的智慧酒窖App
★Uspace 共享車位•收入加倍 / 執行長 宋捷仁
IoT共享車位平台
與中華電信合作打造NB-IoT智慧物聯地鎖,即時監控車位狀態,精準的使用大數據
★ 雷豐熱電科技 / 執行長 許家展
熱電發電裝置
提供企業最佳分散式電源解決方案,應用工業IoT,只要有溫差變化就能發電
★ Deep Force / 創辦人暨執行長 陳忠偉
IoT+AI 終端應用
結合終端裝置與深度學習,使AI不再依賴雲端運算,解決效能及成本問題
【主題分享】
打造「世界級」的產品與服務,需要那些條件?
從台灣做到全世界,又要如何達成目標?
創業小聚邀請到LINE台灣區前總經理陶韻智分享打造世界級產品的秘辛!
熱電發電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葛洲壩水利樞紐,被譽為「萬里長江第一壩」,是長江幹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三峽末端河段上,距上游的三峽水電站38公里,距下游宜昌市主城區約6公里。因壩址處江中原有一小島葛洲壩而得名。」大壩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北抵江北鎮鏡山,南接江南獅子包。長江水流由東急轉向南,江面由390米突然擴寬到壩址處的2200米。由於泥沙沉積,在河面上形成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大江為長江的主河道,二江和三江在枯水季節斷流。工程上游流域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300立方米/秒,水庫總庫容15.8億立方米(三峽大壩水庫393億立方米)。安裝發電機組21台,總裝機容量271.5 萬千瓦(三峽2,250萬千瓦),投產後,通過擴建一台機組和實施兩台機組改造增容,現裝機容量為277.7萬千瓦,年均發電量157億度。 工程自1970年12月30日動工,1988年12月10日竣工,1989年1月3日,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宣布建成。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常簡稱三峽工程或三峽大壩,是中國長江上游段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項目。分布在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幹流上,大壩位於三峽西陵峽內的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並和其下游不遠的葛洲壩水電站形成梯級調度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的水壩。三峽水電站的機組布置在大壩的後側,共安裝32台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右岸地下6台,另外還有2台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年發電量約1,000億千瓦·時,相當於計熱電發電效率後燃燒標煤0.319億噸的發電量,年直接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而它在發電、防洪及航運方面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附帶引起的移民、環境等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繁雜的各種爭議相伴。三峽工程的總體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工程共分三期進行,總計需17年,目前已經全部建成。
一期工程從1993年初開始,利用江中的中堡島,圍護住其右側後河,築起土石圍堰深挖基坑,並修建導流明渠。在此期間,大江繼續過流,同時在左側岸邊修建臨時船閘。1997年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標誌著一期工程達到預定目標。
二期工程從大江截流後的1998年開始,在大江河段澆築土石圍堰,開工建設泄洪壩段、左岸大壩、左岸電廠和永久船閘。在這一階段,水流通過導流明渠下泄,船舶可從導流明渠或者臨時船閘通過。到2002年中,左岸大壩上下游的圍堰先後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2002年11月6日實現導流明渠截流,標誌著三峽全線截流,江水只能通過泄洪壩段下泄。2003年6月1日起,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到6月10日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閘開始通航。7月10日,第一台機組併網發電,到當年11月,首批4台機組全部併網發電,標誌著三峽二期工程結束。
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導流明渠截流後就開始了,首先是搶修加高一期時在右岸修建的土石圍堰,並在其保護下修建右岸大壩、右岸電站和地下電站、電源電站,同時繼續安裝左岸電站,將臨時船閘改建為泄沙通道。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主體部分完工。2009年年底全部完工。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公里處。都江堰是由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約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依然發揮巨大的作用。都江堰周邊的古蹟甚多,主要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橋、玉壘關、鳳棲窩和鬥犀臺等。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1980年7月7日列為四川省重新確定公佈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2月24日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000年,都江堰以其為「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與青城山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