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女「人」交流|廖雲章講座回顧】
「關心與你無關的人,和世界發生更深的關係,你便會發現,世界上沒有與你無關的人。」
獨立評論在天下總監廖雲章,用上述這句話總結了在【跨世代女「人」交流】的講座。對她來說,這是她在媒體業一路走來的信念,也是她對於人類學的認識。在本次的系列講座裡,三位講者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同樣的概念:人類學看似很遠,研究與你無關的人群,但其實這些人們,或是由這些人衍生出來的概念,其實離你很近。
廖雲章過去擔任《台灣立報》的記者,踏上了另類媒體的道路。後與成露茜、張正共同創辦多種東南亞語言的報紙月刊《四方報》。接著開展出多個與東南亞移民相關的計畫,如外婆橋計畫、移民工文學獎、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F24地板圖書館。
_
【兩位女老闆帶來的支持與鼓勵】
回首一路走來的經歷,廖雲章說兩位「女老闆」對她也帶來莫大的影響。一位是《台灣立報》的社長成露茜,她不停地叩問、提醒廖雲章,另類媒體的角色及使命。另一位是《天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以身為度地作為典範,不停不停地去思考臺灣的未來。
「她們在思想上、行動上,非常前進。她們在思考作為一個人,可以做什麼?思考超越女性的格局。活出精彩典範,會讓我們後面女性看著她們思考,如果他們80歲可以這樣,為什麼我們不行?」廖雲章提到這兩位時,彷彿可以從她的眼睛裡看見兩位前輩的樣子。
成露茜原先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後來返台接任《台灣立報》的總編輯。她耳提面命地告訴廖雲章,「另類媒體的原則是推動社會進步、公共財,不是要搶獨家,而是要問好的問題」。後來他們創立了《四方報》,在大眾眼裡已是一個替移工發聲的報章雜誌,但是成露茜仍然繼續提醒他們:能夠投書的是誰?弱勢裡的弱勢,有被聽到、看到嗎?正是成露茜的理念與使命,不斷地推動廖雲章注意自身創辦的媒體刊物,以及相關的活動,有沒有觸及到最需要的人?有沒有排擠到誰?
另一方面,廖雲章的行動力,或許也深受前輩殷允芃影響。廖雲章笑著說「因發行人都會問我們「台灣的未來怎麼辦?」,後面的回答就是括號(自己問問題,自己找答案)」。殷允芃和成露茜是摯友,兩人對於媒體有著相似的理念,而殷允芃多年深耕臺灣媒體界,也成為廖雲章最佳的典範。「老闆們從來都是支持,鼓勵我嘗試突破,她們知道這些都是養分,這些看似不相干的事,往往繞了一圈,為工作與人生,增添了多重滋味與餘裕。」雲章的回顧貼文如此說道。
_
【人類學讓她更理解關係】
在問答環節,有聽眾提問廖雲章如何進行公私生活的平衡,雲章以他人的疑問作為回答。廖雲章說有些人看見她在假日,跑去北車大廳舉辦地板圖書館的活動,問她說「你休假日還去工作不會累嗎?」廖雲章說她從來沒有把與移民相處的時間看成「工作」,對她來說那就是去找朋友聊天相處的時光。
「這裡(北車地板)很像是火堆,大家在曠野很無聊,就會開始交談⋯⋯」
正因為如此,當有其他記者問她「你為什麼有很多故事?能不能介紹給我?」時,廖雲章這麽回答「我幫你介紹沒有用啊,人脈並不是把人介紹給你,事情就會發生。地板很重要,因爲她一次次看到我,我一次次看到她,她一次次決定要告訴我事情。」
不斷地出現在同一個空間,一次次的相遇與熟悉,替她與這些移工們建立起不可取代、不可複製的關係。她選擇將人類學田野工作的方式,運用在媒體的報導寫作上,也繼續關心著那些「看似與你無關的人」,持續地讓人與人的關係發展更深的關係。
.
.
【展覽持續開放中】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同時也有23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民國57年,美軍在雲林水林鄉展開一起長達七年的醫學研究計畫,由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周田博士在現今水燦林國小內建立一座「美軍營養工作站」,因屋身潔白,被人們暱稱為「白宮」。美軍營養工作站在台灣從事營養研究,並僱用許多台灣人。當年美援時期台灣人民普遍生活貧困,不少民眾也帶著幼童參與這項飲食研究計劃。 ...
「燦爛時光」的推薦目錄:
- 關於燦爛時光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燦爛時光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燦爛時光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燦爛時光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燦爛時光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燦爛時光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燦爛時光 在 [心得] 補完了《燦爛時光》 - 看板TaiwanDrama 的評價
- 關於燦爛時光 在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Brilliant Time bookst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燦爛時光 在 奇蹟的女兒youtube 的評價
燦爛時光 在 紀錄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周末活動推薦 🎞遇見南國紀實影展 #免費線上觀看🎞
🎞9/17 19:00 克里斯.凱利《#柬埔寨之春 》
映後座談:管中祥策展人、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9/18 19:00 小林茂《#風之波紋 》
映後座談:奚浩策展人、林鍵樺/後壁仕安社區發展協會
🎞9/19 19:00 伊勢真一《#奈緒與家人的35年》
映後座談:奚浩策展人、黃以曦影評人
★限時放映 免費線上觀看
★放映平台|遇見南國紀實影展主題網站 https://southern.tncsec.gov.tw/
----
今晚的《柬埔寨之春》之前觀點有播映過喔 ! 非常推薦 !
導演蹲點六年以鏡頭見證,充滿血淚的 #土地徵收 抗爭,武力鎮壓頭破血流的悲劇,殘酷地揭露政治威權的黑暗,刻劃社運戰友間的矛盾分岐.....為了信念抗爭,你又願意犧牲多少?
★榮獲2018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國際競賽首獎
#遇見南國紀實影展
燦爛時光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北韓「頭號影癡」】#金正日
金正日大概是北韓境內最瘋狂的「電影迷」了。除了擁有專屬於自己的電影資料庫,還將電影當作一種意識形態武器,透過製作深具意識形態的藝術電影來教育群眾。
為此,他甚至不惜大費周章綁架了當時南韓重量級演員崔銀姬和名導演申相玉⋯⋯
>>https://bit.ly/3tH0kXX
●下篇:你沒想過的北韓「頭號影癡」金正日(下)──抓來的名導、影后加持,締造北韓影界的燦爛時光>>https://bit.ly/39arehy
燦爛時光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民國57年,美軍在雲林水林鄉展開一起長達七年的醫學研究計畫,由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周田博士在現今水燦林國小內建立一座「美軍營養工作站」,因屋身潔白,被人們暱稱為「白宮」。美軍營養工作站在台灣從事營養研究,並僱用許多台灣人。當年美援時期台灣人民普遍生活貧困,不少民眾也帶著幼童參與這項飲食研究計劃。
逢甲大學通識中心教師李建成在一次回雲林老家整理的過程中,意外得知這棟當年遺留下來的建築物,也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父親就曾在此工作。李建成開始爬梳資料、遠赴美國查看研究檔案,還找來當年受僱的員工故人重逢。遺世的工作站,也在水燦林國小校長與文化局的努力下,去年獲指定為歷史建物。這段埋沒在時光流轉中的歷史記憶,將在李建成執導的紀錄片《再會啦白宮》再次呈現。
燦爛時光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燦爛時光會客室】資安疑慮中暫緩施辦 eID政策有什麼問題
數位身分證eID政策近年推動時,民間不斷對政策、法規的不足提出質疑和建議,內政部則持續推行與發包標案,直到近幾個月議題受到廣泛重視、執政黨立委也紛紛表達疑慮才煞車喊停。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指示,將在完善法規後才重啟推行。
數位身分證在功能面提供資料整合等便利性,然而除了資訊安全受到大眾關注外,隱私權同樣引發保障不足等侵害疑慮。而隱私權亦不單是個資保護的層次,數位足跡等資料也具有統治層面的意義。原本應是美意的數位身分證在政策推行上出現什麼問題?內政部面對民間質疑,又做了什麼樣的社會溝通?本集節目邀請台灣人權促進會專員周冠汝,聊聊民間團體的看法。
相關報導:
➡ 數位身分證暫緩 蘇揆指示法制完備再啟動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08482
➡ 台權會告數位身分證有風險 今第三次開庭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07480
➡ 新竹市試辦數位身分證引資安掛慮 今宣佈暫緩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06101
➡ 數位身分證資安疑慮 徐國勇、唐鳳開直播釋疑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05337
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7X2b5D
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Podcast線上隨時聽
▶iTunes版: https://reurl.cc/lLx0XE
▶Spotify版:https://reurl.cc/Gk3dlD
▶KKBOX版:https://reurl.cc/7o41Q9
▶Firstory版:https://reurl.cc/pDzaka
▶MyMusic版:https://reurl.cc/mnR5j7
▶Cloudflare版:https://reurl.cc/Mv2QY4
▶Google版:https://reurl.cc/1x4ed8
燦爛時光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留下,還是移民?面對中國的虎視眈眈,台灣人或許會感到憂心、更不希望民主自由的生活型態遭到毀壞;而對香港人來說,中共極權統治卻已是現在進行式。前幾日發生的大抓捕,一再顯見香港的一國兩制不斷崩解。感受到威脅的香港人,要留在故土奮鬥還是出走他國,成為須要認真評估的選項。即使是選擇移民的人,也不免帶著徬徨不安、是否愧對故土的複雜心緒。
朱漢強是來自香港的移民,現已歸化中華民國籍。他過去在台灣求學、曾任港台記者、也關注環境議題。在本集節目中,朱漢強聊著自己帶著妻兒選擇移民的心路歷程,也分享他對中國近十年透過媒體、學界等場域的洗牌,逐步掌控香港社會的觀察。
「你看過去那兩年,你會知道沒有一個地方會是永遠的東方之珠。你不去保護的話,那個東方之珠就會黯淡。」
➡ 燦爛時光會客室 https://www.facebook.com/628203450612701/
➡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PNN https://pnn.pts.org.tw/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https://www.civilmedia.tw/
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 podcast,線上隨時聽!
iTunes 版: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id1489272644
Spotify版:https://open.spotify.com/show/2m8zl28uCEPB2XDIzzrvrg
Firstory版: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2fw0kkocn850833khjgupua
MyMusic版:https://www.mymusic.net.tw/ux/w/singer/show/649705
Cloudflare版:https://player.soundon.fm/p/e031b220-7ad3-44f7-9191-a251e8ef8ed1
Google版: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vcGVuLmZpcnN0b3J5Lm1lL3Jzcy91c2VyL2NrMmZ3MGtrb2NuODUwODMza2hqZ3VwdWE
燦爛時光 在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Brilliant Time bookst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燦爛時光 :東南亞主題書店Brilliant Time bookstore, New Taipei City. 34171 likes · 631 talking about this · 5100 were here. 一間只借不賣的書店,一處非主流的 ... ... <看更多>
燦爛時光 在 奇蹟的女兒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6] 《奇蹟的女兒》改編自作家楊青矗於1978年出版的小說《工廠女兒圈》,是鄭文堂繼《燦爛時光》後第二度執導公視時代劇,全劇共4集。 ... <看更多>
燦爛時光 在 [心得] 補完了《燦爛時光》 - 看板Taiwan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因為腿斷在家中休養無事可做,
而補完了之前看《一把青》時,同時被推著要看的《燦爛時光》
我幾乎是一口氣把20集看完,包括前半段被大推的10集,以及後半段WTF的10集,
所以也許講的東西會比較偏後半,因為比較少人關注到這塊。
雖然只是一年半以前的戲,但也許已經足夠對現在的板友,造成時空穿越感XD
另外因為是補完的劇,所以可能會摻雜一些較晚出的作品做對照。
首先說說貫穿這部戲的主題:白色恐怖。
很奇怪,這明明是台灣史裡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但是這部戲卻命名為「燦爛時光」,顯然,就像新聞裡所述,
導演刻意淡化了現實的殘酷面(例如刑求),
而將重點放在殘酷現實裡,人們在黑暗裡等待天光時,人性中始終不滅的光明面。
在前半段裡,特別「光明」的人,是像文淑、月儒這類正值燦爛年華的少年,
他們是這個時代裡的主角。也是後來受迫害時,死傷最慘重的一群。
但有一些人,「曖曖內含光」的模樣,藏在他們的行為細節裡,
雖然戲份不多,卻讓人更印象深刻。
像是文雄。文雄一開始雖然感覺對美琴「不懷好意」,
也看過有人在討論文雄對美琴的情感,他究竟為何會喜歡她?
我覺得一開始他只是被美女煞到XD 加上軍旅生活許久,好不容易「返陽」,
所以看到美女,他便毫不掩飾那種「求偶」的欲望。
另一方面,大概也是覺得光陰蹉跎,沒死在敵人砲火中,卻差點死在日本兵手裡,
歷劫歸來後的願望,大概也就是討個老婆,好好過日子,把握當下,
但這個心願,卻狠狠地被冷淡的美琴打破了XD
可即使如此,當美琴「自投羅網」式地跑來央求他帶她去找明強,
他大概心裡有小糾結,可身為一個大男人,大概不得不服這個小女子的勇氣與固執,
最後也真的為了保護她而犧牲,大抵是有欣賞她骨氣的意思。
所以便對她再無非分之想。
同樣喜歡美琴而不得志、最後竟不顧美琴懷孕讓美琴被抓的陳世昌,便是反面對照。
美琴同樣信任他們,卻換來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而比較少被提起的人,是美琴的爸爸,
但其實他情感層次之豐富,遠勝於前半段出場的所有人物。
美琴的爸爸,很明顯是這四個主角的父母群裡,最為冷漠自私的一個。
他是大茶商,家住傳統的閩式大院,
要求女兒的婚姻必須順從父母言、看待女兒的「貞節」比什麼都還要重要,
他幾乎就是整個傳統中國父權社會的象徵。
但有兩個行為,可以看出他對美琴、對身邊的人,不是完全沒有情感,
他的情感表達非常彆扭,卻令人動容。
例如在餐館巧遇美琴跟明強時,他先是板起臉來說「我認識妳嗎?」
最後卻又在離開時,強把錢塞進美琴手裡--
強硬地希望女兒順從他的安排,完全都是為她好。
這就是他對別人表達情感的方式。
同樣類似的情節,則出現在明強爸爸抱著孩子來找他們家的時候。
美琴爸爸同樣堅持著他已經「不認這個女兒」的原則,可是在原則之外,
又同樣無法對處在弱勢的阿豐伯、還有他懷裡那個剛出生的小孩子袖手旁觀,
而這次,「切割」不只是為了捍衛門風,更有現實的考量,
為了保護他的家庭、不讓無辜的其他人再受到牽連,他必須切割。
否則,我猜就算老爸心再怎麼硬,也不可能不認外孫的。
另外還有姜鐵跟月儒,緣慳兩面,卻是一命換一命,讓月儒得以擁有「撿來的餘生」;
又如幫助文雄逃走的Hana姊,明明是歡場無真情,但卻對文雄的才華與風流惦記不已;
還有在漁村接濟明強跟美琴的黑狗伯,一開始黑著臉說這裡不給白吃白住,
但後來卻被明強跟美琴的樸實打動,說著「沒想到要離開竟然有點捨不得」,
那些在黑暗時代裡若有似無、外冷內熱的人情,人心短暫交集,卻長久明亮,
正是亂世裡的「燦爛時光」。
而這幾個例子雖然都藏在細節裡,但在那個時代轉變的關鍵點,
人與人在相處態度上的轉變,卻可以見樹知林--
白色恐怖,毀掉的是人與人之間可貴的「信任感」。
不再有人可以像美琴那樣,可以無條件地去相信別人;
也不再有人可以完全信任。就連至親至友亦然。(大家還記得師娘跟小周吧)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再像傳統農村社會那麼密切,
各人皆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但這種「自私」是被迫的--
免得下一個就換自己出事情。
也不再跟別人交心。為了明哲保身,人心的距離逐漸遙遠。
這其實可以呼應到天明對父母的感覺:
「他們雖然愛我,但他們似乎有很多事情不能告訴我。」
另外,因為白色恐怖而毀滅的人性,還有知識份子的道德堅持與自我價值感。
這點在月儒身上非常地明顯。
雖然,在劇情中沒有看見他受到跟現實狀況強度一樣的刑求,
但光是那種「堅持做對的事卻受其害」的陰影,
讓他雖然離開了有形的監禁,但在未來的人生裡,永遠都脫離不了這樣無形的精神桎梏。
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例子,並不是孤例--
在《一把青》裡,被迫「自清」的大隊長;
還有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裡,小四的爸爸,
原本對兒子教誨諄諄,說「沒做錯事的人不需要懷疑自己」,
但離開監牢之後,卻開始懷疑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其實他們懷疑的事,都是一樣的:
在這個年代裡,做正確的事,才是錯的。
(而牯嶺街這段因為影射白色恐怖而被剪掉的片段,是在2016年11月修復版上映,
才得以還原並完整播出)
然而,
人性的光輝,雖然在白色恐怖時代,被深埋不可見光,
但它只是被藏了起來,並沒有消失。
而由一些不肯熄滅的人們,隱晦而親密地傳承下去。
雖然上位者可以隻手遮天,但權力在日常生活中,總有它鞭長莫及的夾縫--
食物、音樂與娛樂,正是在這部劇中,表達情感、思想與精神傳承的重要媒介。
《燦爛時光》的後半段,花了大半篇幅在陽光濾鏡下談戀愛,
其實想表達的,或許就是這樣的意旨吧--
想表達出在解嚴之前、那個即將「天明」的時代,
那時候的人們,最勇敢、也最有機會突破高牆的封鎖。
而解嚴前的民運人士,他們的故事雖然跟前輩一樣血淚,
但他們的精神卻同樣燦爛,就像50年代的人領著70年代,
70年代從事民主運動的人們,也領著我們,
他們是現代台灣走向民主的第一道光。
而這種因遮蔽而燦爛的光芒,
在最近,則是在《燦爛時光》上映前一年、
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
再度於台灣人民的心裡被喚起。
首先,是食物。其實很多報導都有提過,劇中的「食物」是一大亮點。
粽子、糕餅、麵茶、螺肉蒜,是台式人情,香噴噴的、油油亮亮,
就算冷了,也能想像剛出爐時有多好吃;
飯糰則是日式人情,內斂而優雅,就像文淑跟美雲前輩之間的感情,
而到戰時,則又象徵情感的壓抑,例如文淑給明強的救命飯糰,急急忙忙,只能充饑,
什麼話都還來不及說。
醬瓜繫著文淑對父親手藝的記憶;而文淑也在成為母親後,替兒子醃水果乾,
文淑的好手藝,大概不只來自於父親,也來自於月儒的母親--
月儒的媽媽也寄過一堆果乾到大學宿舍裡,成為鄉愁的媒介。
父母親的愛,像醃漬物,酸酸甜甜,卻能夠長久保存、帶到家鄉的遠方,
甚至成為兒子追女朋友時的關鍵寶物--
「一看到妳吃我媽做的水果乾的那個眼神,我就喜歡上妳了」
聽起來滿扯的,但能夠融入對方的家庭,其實正是戀愛走向婚姻的決勝點呢。
(其實雯麗的決勝點很多,能夠走進天明心裡是關鍵,
但從天明帶雯麗見媽媽,還有天明的室友只知「麵攤美女」卻不曉得倩倩的存在,
也只有雯麗吃過天明的水果乾,大概就可以知道雯麗才是天明的真命天女)
此外,文淑家開餐館,而雯麗家也是。
雯麗家顯然是外省族群,爸爸是通信官,媽媽是遺眷。(雖然軍法後身份應該會革除)
而單家麵館是一家外省麵館,但此時,
好吃的東西早就沒在分本省外省,去他們家吃飯的客人,也不僅僅只有外省老兵。
雯麗帶朋友到家裡,一定先請他們吃一碗她家的麵,便是她透過自家食物,
向朋友示好、交心的表現。
雯麗的大方熱情,有文淑的影子。這大概是天明對她下意識有好感的原因。XD
而雯麗的短髮造型,以及正義到近乎固執,還有對愛情的勇敢,則跟美琴相互呼應。
再來提到音樂。
每個年代都有自己的歌。「音樂」在劇中,象徵著時代精神的改變。
一開始,是堅固文淑他們這一代年輕人信念的「少年前進之歌」
說來非常諷刺,這時候的他們,依然是以別人的語言,唱自己的歌。
而這首歌在月儒離開律師生涯前,被哽咽地唱著,他孤單、且走音,正象徵信仰的動搖。
來到70年代,在中美斷交之後,台灣也逐漸嘗試由美式文化脫離,
西洋歌雖然好聽,但終究不能代表自己,在這種氛圍之下,造就了國語民歌的誕生。
雖然我也看到了這樣的聲音: https://linmiou.blogspot.tw/2016/01/40.html
但其實我認為,在國語政策的影響下,的確,能代表那一代大學生的語言,
也只剩下國語了。(這的確也是非常諷刺的一件事)
而70年代的三位大學生主角,也透過民歌串起彼此的愛情。
(倩倩跟天明是社會系的同學,但卻是因為民歌演唱會讓雯麗牽線,才進一步認識)
而跟漢人/平地人做對照的,則是高砂族/山地人/原住民們的音樂。
阿飛他們用自己的語言、唱自己的歌;
而秀鳳、吳修雖然為了生活必須離開家鄉,跟漢人打交道,在政策下有了漢名,
但依舊忘不掉自己的歌,不時便會哼唱起來。
而原住民這種精神,在《燦爛時光》裡,是反過來感染、鼓舞漢人/平地人的。
就像明強跟著阿飛唱起他們的歌,小白、雯麗跟著秀鳳他們一起唱歌跳舞一樣。
漢人/平地人對待原住民不好,對原住民而言是壓迫者,
雖然如此,但人性的良善與熱情,卻會超越這種族群認同,
在個體相遇的時候,音樂裡的情感,是能夠超越語言,把人跟人的距離拉近的。
我想,這也是天明那段很做作的話語「音樂無國界」在這齣劇裡的具體表現。
再來講到娛樂,前半段大家都有發現「柔道」之於兩位男主角的關係,
而明強約美琴在看電影時,偷偷把小手牽了起來。
四位主角及他們的朋友,則都是在讀書會裡發展出更緊密的情感。
而後半段,同樣是由社團活動,來把這些充滿理想的年輕人牽繫在一起。
校內有因為文字而結合的校刊社、因為音樂而結合的吉他社。
(而非常巧合地,明強他們也正好是校刊社)
小白他們辦地下刊物,也算是一種校外的社團。
另外,在體育活動上,則選擇撞球、還有籃球這兩種元素來說故事。
撞球間的確是那一代年輕人的「地下娛樂」,雖然說是球類運動,
但其實更像是麻將,在一張桌上對弈、言談,
表現出雙方的競技心態、又同時用言語傳遞思想與情感,
天明跟室友的不打不相識、天明跟倩倩說要來到他的地盤他才要跟她講事情、
天明教雯麗打球、雯麗哥哥對天明的挑釁以及毆打......
都發生在這塊「地下社會」裡。其實正是表現那一代年輕人,
在樣板教育之外,他們另外有自己的一塊思想地盤。
而那些都不一定被父母、學校所看重。
台灣人的表裡不一,還有世代鴻溝,
也是在威權社會下這種「你不告訴我、我不告訴你」氛圍下形成的啦。XD
河堤邊的籃球場,則是雯麗心情不好時的秘密基地。
所以這個球場其實不太「典型」,常常出現在雨天裡。
「球賽」也常常都是一對一的進行,這種效果就類似撞球桌。對弈是其次,
主要還是想要一邊打球、一邊聊心事。跟天明熟悉之後,她也帶他來這個球場。
投球也象徵對目標的追尋,在雯麗不順心時,投個球居然也可以被籃框卡住,
在此時,她的人生似乎也處於一種卡住的狀態;
跟天明之後在撞球桌上表現不佳,對手馬上就知道他有心事一樣。
其實這些年輕人私下的結社活動,現在人們看起來雖然覺得很日常,
但在那個時候,卻是一不小心就可以惹上麻煩。
即使如此,人跟人之間渴望結合與牽絆的心態,卻也在戒嚴之後三十年,
開始壓不住。
就像鄭教授說的,年輕人的力量,不是他們說擋就能夠擋住。
其實大家一開始也只是想找三五好友做做「運動」,動動身體、聊聊天、交朋友,
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很多同心者聚集的「學生運動」、「社會運動」。
而從這些運動演進史看來,上位者的強權壓制,是阻力、卻也是助力。
正是因為有不合理的迫害,所以讓人們想團結的願望更為強烈,力道也越強大。
而我私心覺得,《燦爛時光》的後半段,也表現出鄭導對「太陽花運動」的省思。
雖然對學運反思的作品,也見於《女朋友。男朋友》,
但這部作品的主題聚焦,還是在性別與情感上。
我自己覺得《燦爛時光》在對運動的反思上,表現得比女男更全面一些。
而在「太陽花運動」之後,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其實更能夠理解「運動」這回事。
很多充滿既視感的話語,例如爸媽叫我們不要參與政治,
或者是「你參與活動可以,但不要傻傻地站在最前面」。
我都還記得,2014年我大二,我室友當時已經北上,
而我的父母打電話來說叫我不要像那些傻瓜一樣,
我差點脫口而出,那些人才不是傻瓜。
而要不是我當時重感冒,我應該等不到爸媽打電話來阻止我。
爸媽是因為害怕孩子受傷、想保護孩子,才阻止孩子參與政治,
就跟天明的爸媽一樣,也跟月儒媽媽、文淑爸爸一樣。
但更多超越性的省思,則類似「不是不一起作運動,就不當好朋友」這樣的話,
因運動而結合,因理念不合而分道揚鑣,這是社運圈裡常有的現象。
而年輕人於公領域上擁有滿腔理想,但私領域卻未能言行合一的狀況,也常見於運動中,
例如雯麗,她願意「無私」地投入社會運動,
但其實她是很自我中心的一個人,把一個人當成朋友,卻忽略他們的感受;
以公眾利益為理由,要求朋友一起參與她自己在乎的事,
自己卻不曾參與她的朋友們所在乎的事。(明明寫了民歌報導,卻沒聽過倩倩的歌)
而在「年輕人」這個群體中,也有很多「太陽花」之外的人物,
並不是不參與抗爭,就代表他們毫無理想、或不願意對這個社會付出。
例如天明,天明並不是不管事,他到處給予別人的「舉手之勞」,也是一種社會工作呀。
又像是倩倩,倩倩雖然提倡「唱自己的歌」,
但她絕對不是那個會在抗爭時站到第一線的人,
可是,就像她讀社會系的理由一樣,「為了創作」,
她是在這個社會中,企圖透過音樂(藝術)去改變社會的人。
而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夾縫,她很幸運地遇見了知音兼財主,
同時滿足了現實與理想。這點我覺得有些過於浪漫,
但就像很多想做八大賺個幾年錢、然後讀書的女孩子一樣,
要完成理想,先得滿足現實......
相較於雯麗,倩倩對自己生活的經營,是更接近於天明的。
天明打撞球、收房租,他賺錢是為了讓生活更舒適。
但跟倩倩不太一樣的是,倩倩的努力是為了「圓夢」,為了自我實現;
而一剛開始的天明,並沒有自己的夢想。
而像天明與倩倩這類年輕人,雖然看起來不管他人死活、自私自利,
但其實年輕人表達理想的方式,本來就不只有一種。
像雯麗、小白那樣的社運份子,或許是火,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多少會對倩倩、天明那樣的人,造成一定程度的正向影響,
但這樣的影響力,並不依靠「共同的理想」去連結,
而更有賴於「個人的特質」吸引。
例如雯麗的單純、熱情,縱使倩倩、天明因為個人因素與個性,
並不一定會投身去幫她完成她想做的事,
但卻會因為對她的友情,而讓他們開啟新的視野,或者敞開心胸面對世界。
跟月儒、文淑、美琴為了友情而跟隨、保護明強,那種犧牲自我的友情,並不一樣;
越到現代,年輕人越重視「個人有個人的選擇」這件事,
天明、倩倩跟雯麗的選擇雖然不同,但他們也會擔心雯麗的安全。
雖然他們不會為雯麗犧牲自我,但友情依舊是存在的,
在這樣的友情中,
「我們都是自由的」
「自由」這一詞,在中文裡的定義,
不只包含freedom,單純指涉思想、言論和集會結社的「自由權」,
也包括透過個人行為與情感去體現的自由意志,
個人不一定要被群體綁架,在情感關係中,可以「來去自如」,
不一定要擁有一個共同而單一的意識形態,
但自由意志,會成為每個人的共同追求。
這就是「多元化」社會形成的條件。
另外,關於70年代的「愛情」戲,雖然拍得有點不知所云,
但我覺得,導演或許是有意要這樣安排的。XD
一方面,區別於50年代那種史詩般的壯烈與濃厚的自我犧牲意念,
在這個年代,一旦要為愛情「犧牲」時,
是會像雯麗那樣猶豫的,「我雖然愛你,但我還有很多想作的事情」
也可能像天明那樣,因為無法對人敞開心防,在拒絕自己喜歡的對象又同時感到心痛,
而像倩倩在必須做出犧牲愛情的決定時,心裡也會掙扎、感覺自己失去了什麼。
不是說月儒他們就不會猶豫,而是在他們那個年代,雖然猶豫,但別無選擇;
可在70年代之後,人們自由交友、戀愛,會有猶豫,是因為擁有其他選擇。
另一方面,我覺得導演想要拍出別於現代偶像劇、韓劇那種「灑狗血」式的戀愛,
不會在一開始就讓男女主角跌倒、曖昧、接吻、上床,
讓彼此產生「性的吸引力」之後,才開始談戀愛,
而是慢慢從交朋友開始,從團體活動、最後兩人相處,
跨越公領域的交集後,介入對方內心更私密的一面......
在那個找人都只能靠室內電話的時代,戀愛的節奏也會更慢。
但這樣慢節奏、反狗血的呈現手法,
對已經習慣重口味的觀眾,也是一種審美挑戰。
最後,還是不免把《燦爛時光》跟《一把青》作個對照。
鄭導也有提過,《燦爛時光》能夠在公視上檔,算是託《一把青》的福,
因為需要另一視角的歷史詮釋來平衡一下。XD
但兩檔戲看完之後,我會覺得兩者的關係與其說對照、平衡,不如說是參差。
首先,兩部戲都有分前段跟後段,粗略推定了一下發生年代:
1945年,墨婷7歲、月儒18歲,
228事件是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前發生的,
美琴領便當的時候,天明還小,應該不滿周歲,所以大概不超過1950年前後,
《一把青》的第二段故事,則開始在遷台數年之後(1954年),
所以《燦爛時光》的第一段故事,事實上是介於《一把青》的第一代與第二代之間。
《一把青》的結尾(其實也就是開頭)在1973年,墨婷牽著不到10歲的女兒出場,
而天明、雯麗的故事發生在中壢事件前後,也就是1977年。
由此可知,兩部戲的事件時間軸,幾乎是像齒輪一樣巧妙地銜接在一起。
《燦爛時光》的第二段故事,其實就是《一把青》結局之後,台灣即將發生的事。
台灣的歷史是一件事推著一件事往前走的,
《一把青》第二段描寫美援、小顧為美國秘密作戰而亡,
《燦爛時光》第二段則描述在十幾年的美式文化影響之後,
台灣人透過民歌與社會運動,企圖找回自身文化與歷史的過程。
但在表現上,《一把青》跟《燦爛時光》的「敘事語言」不太一樣,
(當然不是指國語、台語、日語的這個語言,後者的確多很多台語跟日語,
但這個應該不用特別說,觀眾也知道XD)
而由於兩者表現手法的差異,觀眾對於兩個故事情節的接受度也不太一樣。
《一把青》是依靠台詞去撐起整個故事的架構,是用文字來說故事的,
很多曲折的情節發展,文學性較高。
《燦爛時光》跟一把青相較,文字運用淺白、生活化,幾乎沒有什麼警句,
這讓劇情看起來比較流暢,不需要停下來對文字做太多的思考與斟酌。
但這也表示《燦爛時光》的故事結構並沒有那麼緊密,
情節推展也幾乎是「理所當然」,沿著史實進行發想,並沒有什麼意外的發展。
而《一把青》幾乎是對我們過去認知的「史實」進行翻案、
揭露被官方掩埋的事件,包括國民黨戰時的神話、還有戰後高層為了利益不惜犧牲他人,
這部份的細節必須寫得很細,所以情節發展總有意外產生。
但《燦爛時光》的畫面感很強,尤其是靜物特寫,
因為導演選擇拍攝的「內容」充滿象徵性,所以常常只需要一個畫面,
就把整段故事的精髓濃縮進去。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是,月儒從學校返家,阿母替他煮了麵線,
但月儒一口麵都還沒吃,就跟阿母說要去參加青年軍,
阿母就火大摔門走人了。
那一場畫面就定格在熱騰騰的麵線上--熱騰騰的親情散在空中,
而月儒則在親情與理想之間掙扎。
《一把青》依賴劇本語言,情節發展扣人心弦,
讓觀眾產生像是看小說一般的懸念,是文學劇場。
《燦爛時光》則依賴影像語言,透過具體意象去感染觀眾的情緒,
而選擇的意象又同時具有時代象徵性,是文化劇場。
在這方面我覺得紀大偉形容得非常好,就是「刺點」跟「知面」: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8401
而最近on檔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在我看來也有同樣的情形,
每個人都可以在照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被劇中某些日常生活乃至景物細節「刺中」,
這就是看台劇最動人的地方:它幾乎就是在你身旁會發生的事。
這是描寫特定族群歷史的《一把青》無法完全涉及的。
(《一把青》的同名原著收錄在《台北人》,
白先勇筆下的「台北人」、「紐約客」,都是一小批的特定族群。)
再者,兩者的史觀其實不太一樣。
當然我指的也不是國民黨視角跟台灣人視角,這個也太好判斷了。
我是指人物在面對「歷史」的態度不太一樣。
兩部戲的第二代,墨婷與天明,都擔任起劇中說書人的角色,
最後自己也涉入故事之中。
但墨婷在第一代的歷史裡,並沒有缺席,她自己親身經歷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
而月儒與文淑卻不想讓天明知道他們的故事,天明在第一代的歷史裡,成為缺席者,
於是在敘事上,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
《一把青》墨婷敘述歷史、放下歷史;《燦爛時光》天明發現歷史、找回歷史。
《一把青》的經典名句之一,便是師娘的「日子到了頭」,
最終,師娘、副隊娘相繼離世,一段歷史即將成為過去,
可以看得出這部戲處理「歷史」的態度其實是「遺忘」。
他們經過了那麼多痛的事情,
最後是選擇放下、選擇遺忘(朱青裝死、偉成片段性失憶都算是遺忘),
就這樣靜靜地把日子看到頭。不再回首過去。
但《燦爛時光》並不是如此,正因為兩代人的生活經驗傳承產生斷裂,
所以天明擔任的角色,就是找回那些時間軸上的碎片,
去拼湊出上一代人經歷過的事件樣貌。
兩部戲都非常棒,但還是想提一些我個人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
就是結局,兩部戲的結局感覺幾乎都是硬拗成Happy Ending,收尾莫名其妙地匆促。
像是墨婷跟焦飛重逢的故事,明明就還可以再多著墨一些,
怎麼莫名奇妙就結婚生小孩了,挖哩勒,啊不是說不要嫁飛行員......
《燦爛時光》的平行時空婚禮,我就更不能理解了,
尋根就尋根,啊幹嘛一定要鋪敘跟想像一個「完美」的結局,
感覺真的很像沒經費所以硬要作出來的結果。
雖然我知道,經費問題一直是兩位導演非常頭痛的項目,進而也影響到製作品質,
但自從在學校演講聽到自爆「有金主」的魏德聖導演,也常嚷嚷著沒錢這件事時,
其實會發現「沒錢」真的是台灣影視圈共同的困境。
但我還是覺得,如果《燦爛時光》的結局,可以把時間軸再拉後個兩年,
拉到1979年,讓天明和雯麗在美麗島事件重逢,留下一個開放式的結尾,
讓觀眾想像他們重逢後,緊接著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或許能夠給予觀眾更多「承先啟後」的意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5.131.12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497261712.A.2A9.html
※ 編輯: Erostupid (123.195.131.128), 06/12/2017 18:02:07
原來沒有劇本嗎!
邏輯問題真的要吐槽又可以是一篇XD
事實上我覺得前半段就有這樣的問題了,但後半段更嚴重
尤其很多人一出場與之後的性格相對照,簡直就是人格分裂
我是覺得要變2.0沒關係,但中間的轉承要做好
就像朱青,《一把青》改編補足了朱青為何會變成另外一個人的原因
而看《燦爛時光》,我覺得有被「交代」到的,只有月儒、文雄跟天明
文雄因為戰爭、月儒因為白色恐怖,而天明則是被雯麗啟發,才造成他們的價值觀轉變
但倩倩我就真的問號,Frank如何感動她的細節,應該可以多交代一些吧
否則Frank在觀眾劇中就是一個很扁平的「好人」,
哪有金主幫情婦開趴還讓情婦跟心上人跳舞?
Frank有錢,但西餐廳老闆在當時應該不算是一個太被上層社會瞧得起的工作吧?
休學結婚這種事,爸媽會輕易同意?
還有雯麗的家人也讓人摸不透,
哥哥一開始感覺是懂雯麗理想的人,但後來卻跟單媽一起變成她的阻礙
明明做著壓抑的工作,怎麼一瞬間突然辭職,
辭職說要考大學,之後又說要幫助雯麗出國,最後還是把她弄到南部去
對待天明也是,明明不認同他,哪可能因為一場撞球談判就放手,
只因為天明說他更了解雯麗的理想,所以哥哥你到底是懂不懂你妹?......
(題外話,整部戲我都一直在想:錢從哪裡來?
明強讀書的錢、月儒當律師擺爛時的家庭收入、林家跟葉家不做生意時的收入、
雯麗若真的出國,除非她拿獎學金,否則是要靠學長養嗎......所有人都用愛發電欸)
要讓人物性格轉變,中間劇情應該要做好足夠的交代
但觀眾在劇情中沒看到這一塊,變成只能腦補
所以我覺得整個劇本結構並沒有串好
鄭導可能想用串珠式結構來冷熱調劑
但11~18集真的太鬆了,我大概從第13集開始一邊打鯉魚王一邊看...
那我覺得不要再改編白先勇好了XDDDD
雖然我非常喜歡《台北人》的〈冬夜〉跟〈國葬〉
但白先勇就是個中華民國人啊
其實《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也是,在講外省一二代的窘迫處境
要看到更多不同史觀的話,我喜歡黃春明跟王禎和的作品XDDD
非常喜歡宜農新專輯XDDD
但在看《燦爛時光》之前,還沒辦法體會這歌裡「相信我吧雖然我也一樣害怕」的心境
為什麼是光,又為什麼是Pride
看完後才覺得這光......與眾不同啊~
※ 編輯: Erostupid (123.195.131.128), 06/13/2017 00:52:22
我覺得還是有賴於史料的發掘,
以及作者能否跳脫「官方視角」去反思歷史與連結當代的創作觀。
這點不可否認地,中華民國的作家「基礎」比較好,
中華民國以前夠神、夠邪惡,現在夠爛,
所以到了當代,的確也可以做出比較有力度的批判與反省,並且讓人產生共感。
台灣人的台灣史,尚處於兩造爭議的階段,
很容易就淪為意識形態之爭,直接把本土視角跟台獨劃上等號。
所以想平反的人,把鄉土寫得太糟當然不行,但寫得太好又太美化,變成另一種樣板,
很容易在作品中投射對當下現實發展的個人情緒。
白先生是非常優秀的作家。我個人非常喜歡他。但同期優秀的作家真的不只他一個。
關於美化,魏導跟鄭導、或者說目前「台灣人的故事」的主流作品,都有一樣的問題
身為文院本科生,我真的很想推王禎和,因為他比較不紅(咦)
而所謂鄉土文學,真的不是只有樸拙、土氣和溫情,
就像《花甲男孩轉大人》,
誠實地呈現出人們有錢卻無知、彼此為利益互相撕扯傷害的「真實」樣貌,
觀眾想看到的東西,並不一定是經過「美化」之後的人情味。
反而是藏在醜陋現實中不易被察覺的溫情,
大部分的時候人人為己,但有時卻又因為情感可以為他人付出......
現代觀眾想看到的應該是這種吧。因為缺少所以珍貴的人性善良面。
所以萬一大家都無敵光明善良,這種戲就死翹翹了。因為沒看頭。
※ 編輯: Erostupid (123.195.131.128), 06/13/2017 01:50:45
※ 編輯: Erostupid (123.195.131.128), 06/13/2017 01:51:33
龍瑛宗先生的困境
謝謝推薦!
但其實包括下面推文提到的影視
我都會想到底是什麼造就一把青、燦爛時光,或者現在在上映的花甲好了
(花甲的阿嬤瀕死→家族鬥爭與團結的故事骨幹,在《藥笑24小時》裡就看過啦XDDD)
能夠比這些所謂的「優質影視」來得更廣為大眾注目
是戲劇本身沒有兼顧到大眾的審美,還是媒體的推播效應
叫好不叫座的戲劇(其實劇評也是),是製作者本身鎖定的客群就比較小眾
或者只是因為沒錢打廣告、沒anti,所以曝光度相對低落
有,c大跟p大說的,我都有注意到
但我有看到Live文在罵,大家都注意到的事,就懶得再說了XD
下女的誘惑?XDDDDDD
我對王先生大不敬(哭)
我是指他的文字風格,可能比較不像黃春明、白先勇那樣平實易讀,所以讀者又更小眾
也因為文字比較難,所以在改編上有難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