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活動-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
這幾天大家過得好嗎?無論你的孩子是學齡前或者學齡期,到了週五晚上是不是跟我一樣有小鬆一口氣的感覺呢?這時候不想啃太艱深的書,剛好適合翻翻這本新書: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
我想只要是當父母的人絕對同意書名,很多時候腦子清楚要放手給孩子嘗試,但嘴巴就是不聽使喚...
======摘自博客來======
最近一項針對十四到十七歲青少年的調查顯示,二○○九年到二○一七年期間,憂鬱症患者增加了六○%。十二至十四歲的孩子得憂鬱症增加了四七%
為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協助?
黑幼龍老師長期致力推廣親子「慢養」教育理念
幫助父母了解:決定孩子一生的是性格,而不是考試成績
幫助孩子體驗: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生最寶貴的資產
對於父母常遇到的教養狀況題:小孩沉迷3C、過不完的叛逆期、失戀、自閉、被排擠……
特別收錄【請問黑老師!關於教養的10個Q&A】,由黑幼龍老師掏心掏肺親自解答。
「父母身分難以享受?!究竟,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①親子互動少,連在餐桌上也談學業。
黑老師告訴你:「做爸媽的,不要過早介入孩子的學習問題,要讓他們練習『自己解決』。」
②父母投資龐大時間與心力在孩子身上,到頭來,卻不知為了什麼而辛苦。
黑老師告訴你:「父母那麼努力,是希望孩子能幸福。我真正以我的子女為榮的,是他們都成為有愛的人,敬天愛人。」
③生活壓力大,夫妻關係緊張,對教養已經充滿無力感。
黑老師告訴你:「不要急,要慢慢來,孩子一生與父母之間,最重要的體驗是『關係』,這是上帝送給父母的禮物。」
=======================
雖然是可以很輕鬆讀的一本書,可書中有許多觀點是每天身處教養重擔的我們很難看到的觀點,總是需要一位過來人提點我們眼光要看向未來、20年後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現在徐老師想送出兩本『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黑幼龍給父母的15個教養叮嚀』給期盼培養孩子重要品格的朋友~~~
✅參加辦法:
⚠️1.在「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按讚、儲存並設定「搶先看」。
⚠️2.分享此篇活動於自己臉書,分享對象要設定為「公開」。
⚠️3.於留言處tag 4位朋友,並寫下想要這本書的原因。
✅活動截止時間:2021/9/6(ㄧ)晚上9點。
✅贈書寄送限定台澎金馬地區。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1萬的網紅文森說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父母用錯誤的方式來「愛」子女 只會讓他們學不會愛 購買傳送門: https://cplink.co/yFkVmgl3 欸欸 你沒孩子講什麼親子書啊!? 我拿到書的時候就這種想法 然後我就讀著讀著其實也沒想太多 後來我發現 書中很多情景 其實自己都很有感觸啊 所以我就決定要講這本書啦! 很多例子其...
父母憂鬱症子女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週末書房:《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看黑幼龍的教養】
#文末有分享抽獎得好書活動2本
關於於教養孩子的方法,沒有上萬也有成千,這樣的數字顯示著所有父母的焦慮。
父母之所以焦慮,當然是因為孩子難教,而且很難溝通,父母只好千里尋母萬里尋父般去尋找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法。
當所有父母照著方法上的指示,依循著步驟,一步一步的實踐之後,會發現自己與孩子的距離一樣遙遠,孩子一樣不聽話,孩子不是越來越叛逆,就是越來越不快樂。
根據調查顯示,2009年到2017年之間,14~17歲的青少年的憂鬱患者地增了60%,別說青少年,就連12~14歲的前青春期孩子的憂鬱症比例也增加了將近5成之多。
心理學家葛瑞說,現在的孩子比「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孩子還要鬱悶,也比在「冷戰時期」的孩子更焦慮。
憂鬱症藥物的銷售比起十年前增加了400%。
父母該怎麼養孩子?又該把孩子養到什麼樣位置上去才算完成責任?
世界上有那麼多方法,理性的、感性的,為什麼不出一條只要一個方法,就能讓父母搞定孩子,可以什麼都不用記、不用學,輕鬆教養?
其實「萬用」的教養法不是沒有,而是父母不敢用。
這個萬用的教養法則就是「不管」孩子。
聽到「不管小孩」,許多人就膽怯了。
《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說得就是「不管」的教養,將會如何改變孩子,又將孩子帶領到什麼樣的境地去。
作者黑幼龍老師,是中文卡內基訓練的創辦人,是現任卡內基訓練台灣地區負責人。台灣400年來最有影響力的200人之一,長期致力推廣親子「慢養」教育理念。
在我養育孩子的短暫11個年頭,我將「薩提爾模式」導入家庭的教養之中,越推行,越有一股很深的感觸,孩子很聰明,她們需要的不是大人教,她們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世界這麼大,人生這麼長,何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蕩?父母的不管,不是什麼都不管,而是基於一種愛與信任,「我深信你有自己的想法,受傷了,你知道我就在這兒陪你」。
哪個孩子成長過程不受點傷?不發生點失敗?不產生點迷惘?
既然這些都不會消失,父母還教什麼呢?世界上有個名為「現實」可以代替我們去教育孩子,我們只要放手讓孩子去闖蕩,當孩子最穩固的靠山就行了。
曾經有個歐洲的教育家對美國的老師說,你們的教育像是挖寶藏,挖掘到寶石後,幾經雕琢磨練,最後讓它成為一顆閃亮亮的鑽石。而我們歐洲的教育像是在種花、種樹,不管是玫瑰、康乃馨還是菊花,種類很多,顏色和品種也很多,她們可能長在山坡,可能在平原,也可能在低谷,不管它們在哪裡生長,它們都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這是我很喜歡《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裡的一個小段落,他將每一個孩子都是珍貴的寶藏,做了立體的詮釋,這樣的信念,一如薩提爾女士對所有人的信念。
這本書,是一個已經走過風雨走過教養之路,如今已經八十一歲的黑幼龍老師所寫,他的教養哲學讓他的四個孩子(三男一女)都受惠,四個子女如今各個有成就,也各個都成家立業。老大是耶魯大學碩士畢業,如今是台灣卡內基的執行長。老二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醫學院畢業,如今是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副院長。老三(女兒)的成績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第一名,本來可以進入羅耀拉大學法學院畢業,但她選擇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如今是三個孩子的全職媽媽。老么則是史丹佛大學碩士畢業,創辦過公司,如今是創投工作者。
這些看似傲人的學經歷,背後有著只有父母才能品嚐的苦楚,比如老二小學經常惹禍,選擇伴侶也選擇離過婚並且大他五歲的女子,結婚後有了自己一對兒女之後,還決定去柬埔寨領養一名孩子。
至於唯一的女兒呢,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化妝、打扮、捲頭髮、夾睫毛、塗口紅,然後結交男朋友,如今的丈夫就是中學時的男朋友。
叛逆又聰明的孩子,如何教?
這樣的孩子,父母越想管教,孩子就越叛逆,因為他們早已有著自己的想法。所以,「不管」才是最好的「管教」。
黑幼龍老師將最終的教養「結論」,倒著回放這些路徑,讓所有父母明白,真的有一種教養方式無須拆解步驟,也無須背誦,適合所有孩子的教養方法。
放手「不管」,爾後「陪伴」,亦是我目前體會最溫暖也最適合每一個孩子的教養哲學,因為每位孩子都是如花朵般的植物,而每位父母只要成為用心的園丁就可以了。
願我們成為真誠的園丁,陪著原野的孩子們。
博客來現在為這本書做限時優惠「折價券」
只有這本書才有,只要在期限內8/25-9/01
購買《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不含電子書)
結帳現領現折20元!
記得先領折價券再下單:https://bit.ly/3sFynzl
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reurl.cc/Dg0rRm
============
「週末書房《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贈書活動」
1. 參加資格:所有粉絲
2. 參加辦法三步驟:
✅ 在『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粉專上按追蹤
✅ 將此文章”公開”分享,並寫下「一本很想讓人一探究竟的教養書《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
✅ 在此篇文章底下留言「不管孩子真的很有用+分享自己實際的親身經歷」,例如:不管孩子真的很有用,以前吃飯都要一直叫,自從不管之後,小孩反而主動問什麼時候要吃飯)
符合以上三個動作,隨機抽出兩名,獲得《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一本。
活動期限:即日起至9/3(五)23:59 止。於9/4(六)的「週末書房」公布幸運得獎名單。
得獎者於三日內私訊回覆地址、電話與收件者,約兩週內就會收到好書囉。如未如期回覆,視同放棄。
父母憂鬱症子女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震震有詞 我知道這集的宣傳大綱很聳動!別擔心哦☺️
謝謝每一位因我的故事而感動並且特地傳訊分享自身故事來鼓勵我的人❤️
透過這樣的節目再一次的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與成長經歷
人在每個階段再回頭檢視過去都會有不同的感覺
而且更能讓自己看見愛是什麼 看清楚當下
過去曾經納悶自己是個內心沒感覺的人
原來是因為從小慣性逃避那些感受
是演員這份工作讓我開啟了解自己的路程
把許多不自覺築起的城牆一一打破
才能成為有血有肉的一個人
沒有辦法選擇出生
但我至少可以選擇自己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不是誰成為了誰 就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時候我們都太高估或者認為別人應該如何
卻不知道 就像爸媽一樣
他們不見得生了孩子就會知道怎麼當父母
而是
每個人永遠都需要不斷的學習與成長
每一件事情都不會只有一個面向
只要勇於接受錯誤與改變
在挫折的當下不做傷害彼此的事
有耐心 並且願意尊重與理解別人對事情的想法
最後陪伴與時間是最好的良藥 更是愛一個人最重要的事!
希望我的故事能夠成為鼓勵別人的一份禮物❤️
謝謝大家🙏
錯過首播的人請到Youtube 搜尋🔍
震震有詞 2021/08/24
「父母婚姻不幸福 不該成為子女一輩子的傷」
網址: https://youtu.be/9bQJSzFgATA
八點檔女星張家瑋的媽媽本想藉生下她挽回婚姻
不料兩人依然在她一歲時離婚
她就此淪為母親婚姻失敗的出氣筒!
不僅從小因莫名理由與長得像父親慘遭毒打
甚至經常被咒罵:「不該把妳生下來!」
在缺乏母愛下她還得獨自面對同學的霸凌
長期壓抑情緒竟導致罹患憂鬱症!
究竟這些經歷還對她的價值觀與人生造成哪些影響呢?
事隔多年對媽媽的恨與不諒解她有辦法放下了嗎?
來賓:
許聖梅 (資深媒體人)
張家瑋 Winnie (藝人)
邱文仁 -心理輕熟, 邁向中年強大 (心理分析專家)
邱竑錡 (律師)
#謝謝新聞媒體的關注
張家瑋自曝家庭缺乏溫暖險出家 哭喊:想幫助媽媽卻無能為力
https://www.google.com/amp/s/tw.news.yahoo.com/amphtml/%25E5%25BC%25B5%25E5%25AE%25B6%25E7%2591%258B%25E8%2587%25AA%25E6%259B%259D%25E5%25AE%25B6%25E5%25BA%25AD%25E7%25BC%25BA%25E4%25B9%258F%25E6%25BA%25AB%25E6%259A%2596%25E9%259A%25AA%25E5%2587%25BA%25E5%25AE%25B6-%25E5%2593%25AD%25E5%2596%258A-%25E6%2583%25B3%25E5%25B9%25AB%25E5%258A%25A9%25E5%25AA%25BD%25E5%25AA%25BD%25E5%258D%25BB%25E7%2584%25A1%25E8%2583%25BD%25E7%2582%25BA%25E5%258A%259B-115241538.html
媽痛打她「生女兒沒用」 張家瑋心結未解淚崩:希望妳來我夢裡
https://www.google.com/amp/s/star.ettoday.net/amp/amp_news.php7%3fnews_id=2063283
張家瑋遭媽毒打淚崩想出家 錯過最後一面悔嘆:來夢裡相見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setn.com/m/ampnews.aspx%3FNewsID%3D987422
父母憂鬱症子女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當父母用錯誤的方式來「愛」子女
只會讓他們學不會愛
購買傳送門: https://cplink.co/yFkVmgl3
欸欸
你沒孩子講什麼親子書啊!?
我拿到書的時候就這種想法
然後我就讀著讀著其實也沒想太多
後來我發現
書中很多情景
其實自己都很有感觸啊
所以我就決定要講這本書啦!
很多例子其實都是取材於身邊發生的事(看來我已到了適婚年齡!?)
才發現原來教養真是一門學問
父母有時一句無心的話
都會影響孩子非常深遠
那今天這本書呢
希望不管你是孩子還是父母
我們都能從中吸取到一些養分
我的付費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臉書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LoveVincent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jlcj0H7LXc/hqdefault.jpg)
父母憂鬱症子女 在 觀點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生活同樂會
主持人:蕭彤雯
節目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 - 11:00
#男女大不同
主題:微笑憂鬱
來賓:養心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卓別林、「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羅賓威廉斯、金凱瑞……
他們都是喜劇演員,但他們,也是憂鬱症患者。
英國喜劇演員史蒂芬‧佛萊則是在受訪時說:
「有時我笑著說『哈哈!對,對!』,
心裡卻是一邊想著,『我真想死。』」
在國外已被大量討論的「微笑憂鬱」,
儼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纏身,
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資優生、明星網紅、老闆、同志、不擅表達情感的男性,
乃至長照家庭及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三明治世代,
期待我們都能鬆綁「高情商」束縛、解放不合理的期待。
-----
按讚【觀點】FB: https://www.facebook.com/AllTheBestVi ...
訂閱【觀點】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觀點
▲生活同樂會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ufopartylife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
▲飛碟聯播網 APP下載 http://www.uforadio.com.tw/app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9phtcSQbaE/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AzeNoKM7N7yAPqmHjo_SQLtvZEw)
父母憂鬱症子女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介紹
訪問作者: 洪培芸
內容簡介:
▎全台第一本,探討現代人禁錮自我的牢籠:微笑憂鬱 ▎
他的嘴角只能上揚,不能向下;只能微笑,不能流淚。
他看起來那麼快樂,嘴上掛著哈哈哈,
心裡卻想著:「我好想死……」
他幽默風趣,是人見人愛的萬人迷;
她經濟獨立,是公認的女強人。
他/她家庭美滿,萬事俱足,
應該不會有憂鬱的情緒……
你也這樣認為嗎?
或者,你也是別人眼裡的開心果,只能獨自把淚吞?
▎愈是樂觀開朗、正向堅強的人,
▎愈可能是用陽光的一面,覆蓋內心的陰影
卓別林、「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羅賓威廉斯、金凱瑞……他們都是喜劇演員,但他們,也是憂鬱症患者。英國喜劇演員史蒂芬‧佛萊則是在受訪時說:「有時我笑著說『哈哈!對,對!』,心裡卻是一邊想著,『我真想死。』」
這些螢光幕上的喜劇演員、團體裡的幽默大師,都有著不被允許的脆弱及憂鬱。甚至我們的生活周遭,有些人悄悄殞落了,我們卻事後才知道,原來那個看起來很完美的他,那個你以為很了解的他,平時的開朗不是發自內心,而是為了掩蓋憂鬱、佯裝堅強的面具。因為我們常常這麼想:
˙要是突然不笑或表現出心情不好,會嚇到人。而且,我不想麻煩別人……
˙雖然工作穩定、經濟無虞,但我還是不開心。這樣的煩惱讓人知道了,會被討厭吧?
˙身為老闆,我不能有半點軟弱遲疑;遇到壞客戶得忍氣吞聲,員工態度不佳也要容忍,否則會被起底,發文抹黑。
˙身為偶像,他不可能有半點不完美,也不能談戀愛,違背我們的期待和想像。
▎「沒想到他也會憂鬱啊!」
對於美好的形象,外人總是存有夢幻的想像,以致這樣的批判,隨處可見:
˙沒想到她身為教養專家,親子關係卻這麼惡劣,虧她還在節目上大談教養理論,可信度高嗎?
˙沒想到他身為最專業的醫生,也會罹患癌症,還寫健康及養生書籍,會不會誤人一生啊!
˙沒想到她身為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也會情緒低落,甚至重度憂鬱,還在身心科掛號,她的專業可不可靠啊?
社群媒體盛行的年代,標榜正向思考、積極生活的文化裡,我們爭相在網路上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彷彿生命裡僅只美好,沒有悲傷與黑暗。這樣的文化,加之人們對他人美好形象的不實際想像,使得愈來愈多人內在的憂鬱問題一再被壓抑,只能笑著流淚,甚至連自己都對自己偽裝,不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美好笑容的背後,是與內在真實自我的隔離
與一般認知的憂鬱症不同,微笑憂鬱者能維持工作與日常生活的運轉,甚至表現優異;擁有活躍的社交生活,甚至還是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但對自己,卻有著強烈的自我厭惡,內心有苦,卻不能,也不敢說出。
在國外已被大量討論的「微笑憂鬱」,儼然成為當代人最容易纏身,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洪培芸心理師針對此現象,以親切好懂的文字,從社會環境、角色期待與心理狀態切入,探討對象涵蓋資優生、明星網紅、老闆、同志、不擅表達情感的男性,乃至長照家庭及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三明治世代,為我們打造一帖鬆綁「高情商」束縛、解放不合理期待的良方。
▎特別收錄:關於微笑憂鬱的6個問題
˙什麼是微笑憂鬱?
˙微笑憂鬱跟憂鬱症有什麼差別?
˙微笑憂鬱的徵兆與症狀?
˙哪些族群容易有微笑憂鬱?
˙如果發現自己有微笑憂鬱,該怎麼做?
˙若身邊的人有微笑憂鬱,該如何協助?
作者簡介: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中原大學心理學臨床組碩士。目前在養心心理治療所執業。
專長:人際關係、兩性情感、親職教養、關係失落、精神疾患與身心症狀、網路成癮、飲食障礙、自我探索與生涯發展。
打造共好社會,過好這一生是洪培芸的理念。她深信「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也是一生的作業。而幫助更多人過好這一生,就是她的一生志業及追求。
曾應邀到華視、年代電視台、News98、飛碟、中國廣播、台北愛樂、環宇、正聲、警察廣播、台北廣播、教育廣播、女子學、漢聲廣播、復興廣播、Needs Radio、網路節目等進行分享。
文章持續受到各大媒體轉載。也曾在《今周刊》、《大人學》撰寫專欄,曾在純青基金會擔任講師,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帶領女性自立團體。目前也是企業、扶輪社、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經常邀請演講的心理學家。
著有《人際剝削──為什麼我們離不開有毒的人際關係?78個原則,贏回人生主導權》(寶瓶文化)。該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版權。
作者粉絲頁: 洪培芸 Matilda 的心理觀察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YRCF0EAsA0/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