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問我係咪收咗無綫錢賣廣告,冤枉呀大人,你講我先知今晚明珠930播《Interstellar》,有冇咁巧合?我思疑係咪編節目表嗰位人兄被我嘅文章影響咗。
無論如何,不用再煩搵seed,今晚正是欣賞Nolan傑作的大好機會,就破例讓無綫賺一晚收視吧。請把全屋的燈關上,把音量校到最大。以下附上文章連結,全與《Interstellar》相關:
NASA偽造阿波羅計劃: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450067081710092&id=972393926144079
Hans Zimmer用管風琴做主力配樂: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01103036606496&id=972393926144079
Cooper錯過內在記憶: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10019419048191&substory_index=0&id=972393926144079
五次元書房的理念: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511439065572893&substory_index=0&id=972393926144079
《Interstellar》的缺點是太專業,沒有理科底子的觀眾會對很多細節一頭霧水,我姑且點出幾個「補習重點」吧。
地球缺氧
大氣21%氧氣不是自古已有,而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故事中全球植物逐一染上萎黃病,全人類將缺氧絕種。(補充一點,在未有藍綠藻誕生之前,地球氧濃度超低,海水因鐵離子而呈啡色,後來因藻類釋出氧氣改變了地貌和生態,鐵離子氧化沉澱形成鐵礦,海水由啡變藍,90%物種因氧氣中毒而絕種。)
重力
質量愈大,重力愈大,人能站在地上因地球的重力牽引(1G),當太空人在質量較大的行星上行動會分外吃力,因為要抗衡超過1G的重力。Cooper說戲中的黑洞比較平和,意指它的質量不至於吞噬一切,容許行星繞着它運行。科學家至今仍未解釋到重力的本質是甚麼,而戲中的Murph藉黑洞數據破解了,NASA發明出巨型殖民太空船擺脫重力的辦法。
太空船設計
太空船內失去重力,太空人如何腳踏實地行走?全靠環狀設計,自軸旋轉形成1G的離心力,人就可以像倉鼠跑圈般在內環走動。當Cooper快到蟲洞按停了自轉,所有太空人就回到漂浮狀態。劇尾Cooper Station麥田也是地面延展到天花的環狀設計。
相對論
引力導致時空扭曲率愈大,時間就過得愈慢。新星系有黑洞主宰引力,地球的時間比黑洞區快,以致Cooper十幾天的冒險,地球已過了八十年。重力不是唯一影響時間的變量,其實還有速度,太空旅行者高速移動,相比「不動」的地球人,時針會轉得較慢,孿生子實驗證明在太空站生活的人比地球的兄弟年輕。
蟲洞
Nolan真的找了物理學家Kip Thorne去確保一切盡量合乎科學,Kip猜想蟲洞是負質量所構成的時空隧道。一個3D世界摺疊會有一個2D的洞,一個4D世界摺疊是一個3D的洞,所以戲中的蟲洞有別於以前的科幻電影,是一個球體的洞。據說Kip寫了一條複雜的公式模擬蟲洞,Nolan的科技團隊用了幾日幾夜才把方程式運算完成,模擬太空船穿過蟲洞的畫面。
超立方體
無限書房是4D的洞?這一幕是幾何學上四維超四方體(tesseract)的構想。人的視覺只處理到3D空間,4D空間換成3D視覺,形成多胞影像。一個3D的立方體可展開六個2D的正方面,而一個4D的超正方體可展開八個3D的立方體。
黑洞
無限小的空間存在無限大的質量,形成物理奇點,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裡面會失效。光不能逃離黑洞,所以是全然黑色,電影中黑洞被光環星屑圍繞,名為吸積盤。彌散物質被黑洞吸引,同時以自轉的離心力抗衡,在引力帶積成盤狀。有趣是,早前NASA發現土星環一顆星塵也沒有,是純粹的光圈。(在Cooper墮進黑洞一幕,留意畫面右上方,你會見到全宇宙變成一個球體。)
梅菲定律
任何有可能出錯的事,都一定會出錯。解釋了為何Cooper在三顆類地行星中選兩顆降落,偏偏兩次都選不中宜居星球,死得人多。
牛頓第一定律
物件按慣性移動,高速移動太空船即使關掉引擎,仍照原有速度前進。在地球上車子關掉引擎會減速,因為有摩擦力。太空沒有摩擦力。
牛頓第三定律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成反比,你打人一拳,自己會因反作用力退後。Cooper駕船彈向黑洞,確保Brand有足夠動量擺脫黑洞。
重力助推
太空船不夠燃料時,可借助行星軌道進行加速,像擲鐵餅那樣。Cooper借助黑洞外軌道加速太空船,節省燃料。
網上有很多文章指出《Interstellar》的科學謬誤,有興趣自己看吧。記住,電影是像真的,捉着犯駁位死鑽空子的人,試圖顯得自己高明,卻會表露出惡意。惡意者用理性扼殺藝術,無法欣賞美感。
作者
==========
作者首本小說《地球另一端》現已接受網購,每本連郵費港幣$75,歡迎inbox洽訂。亦請期待下一本小說《捉姦》面世。
牛頓擺模擬 在 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幾天看到金石堂在台北東區的老店吹熄燈號,心裡滿感慨的。但這陣子實在太忙了,直到現在才有空找出照片發一些感慨。
希望50年後,我還能像現在一樣走進實體書店,拿起一本實實在在的書。
---
[英國‧London‧查令十字路]
我爸有句口頭禪:「什麼都能省,買書的錢不能省。」家裡經濟不是很寬裕,但從有記憶開始,每個房間觸目所及都是大量的書。有從第一集到150多集的小牛頓,那是爸爸從二手書店一本一本如拼圖般買回來的;有精裝本偉人傳記、百科全書與各式各樣的歷史、偵探、懸疑與武俠小說,印刻著每階段成長的記憶。閱讀像把錨,能將靈魂迅速靜定在一個定點,20多年後的現在,我仍覺得書是該被實實在在捧著的、是翻閱時發出刮擦聲,手指偶爾被銳利書頁畫開一條口子的。直到現在,我仍無法好好看完一本電子書,我能在觸控螢幕上畫重點、寫註記,模擬翻頁時喇叭甚至還能傳出紙張的聲音,但感覺就是不對。
大學時代,每次上台北會去重慶南路走一趟,挑選一個角落磨耗一下午。2012年,儒林書店吹熄燈號的那個冬天,我和旅伴規劃了以台灣4極點與5間獨立書店為主題的環島,剛好趕上其中一間暫停營業前的告別。接下來的日子,愈來愈多書店另闢一角賣起咖啡輕食。
「想單靠賣書賺錢,太難了」,一位開書店的朋友誠實又感慨地說。就氣氛而論,書與咖啡是種相輔相成,就商業考量,兩者如今互利共生。
去台北辦智利簽證那次,我路過重慶南路的雲五大樓,牆上黯淡卻依舊工整的「臺灣商務印書館」下,原本書架的位置現在吊掛批發服飾,大聲公喊著單調重複的「封館出清」。
---
能以一條書店路貫串城市中心,倫敦人真地很幸福。從特拉法加廣場出發,一路沿查令十字路往大英博物館方向走,櫥窗裡擺著迷人的老書與令人目不轉睛的古地圖。推開大門,肺裡立刻填滿文字與時光的氣息。
在倫敦的日子,我花掉大把時間在查令十字路的書店鑽進鑽出,看著書架上嶄新發亮的暢銷書、書頁薄如蟬翼,似乎一不小心就會碎裂的二手古董書。20世紀末期,一間間專業或特色書店像是沿著查令十字街散落的寶石,歐洲最大的女性書店「銀月」(Silver Moon Bookshop)、全歐首家犯罪偵探小說店「一級謀殺」(Murder One)、大型連鎖書店「水石」(Waterstone’s)、黑井(Blackwell's)和「疆界」(Borders)。但到了21世紀,書店一間間消失在地圖上,當我照著一篇2006年的遊記按文索驥,「銀月」、「一級謀殺」、「水石」,都從那些地址消失了,餐廳、咖啡店與服飾店悄悄重整書店街的樣貌,只有1903年至今的福依爾(Foyles)屹立不搖,以更嶄新壯大的模樣在隔壁開張,除了多到令人迷路的書,還有藝廊、展演廳與占據整層的咖啡館。
1970年讓查令十字路聲名大噪的「查令十字路84號」,作者海倫·漢芙(Helene Hanff)與古書銷售商Marks & Company老闆法蘭克·鐸爾(Frank Doel)間橫跨大西洋的魚雁往返如今已難復見。寫信已變成一種懷舊行為,當能透過臉書輕易且迅速地給每個路過手指的動態按讚,Line訊息不到1秒就能抵達大洋彼端的時代,當人們連打字都不必,一個貼圖能輕易抽換千言萬語的時代,有誰還想提筆寫信呢?2014年,真正的查令十字路84號是間餐廳,隔年5月,它租給一間麥當勞,旁邊牆上釘上一塊銅黃色的「84, Charing Cross Road」銅牌供遊客拍照。
再過半世紀,或許大笨鐘、西敏寺與白金漢宮仍屹立不搖,那些從櫥窗透出暈黃燈光的老書店,恐怕已通通不在了。
---
我花了半個下午在福依爾看冰與火之歌,另外半個下午耗在「書籤」(Bookmarks)。那時加薩走廊戰火正烈,這間左派書店在櫥窗掛出「I love Gaza」的T恤,下面是馬克思和切‧格瓦拉的小頭像。我埋進一本談華人移工的書裡,以異鄉人的心境讀來特別有感覺。
一抬頭已超過打烊時間10分鐘,店員老神在在坐在櫃檯為書編碼,沒催也沒趕人。我走到櫃檯前,問一個在心裡憋很久的問題:「你覺得實體書店會是夕陽產業嗎?」
店員抬起眼:「實體書店的經營很困難,但我不認為它是個夕陽產業。」他推推眼鏡,似乎已經看穿我的問題,「我們不賣咖啡、討喜的小飾品或可愛但與書店理念無關的東西。我們做出自己的特色,選書眼光獨到,在市場有區隔性,擁有固定客群。不過我們還是會把書籍放上網路販賣,這確實提升書籍的銷量。」他又把視線放回手上在整理的書,然後說:
「我們現在可以用很多不同的電子載具閱讀,但再先進的載具也無法取代把一本真正的書拿在手裡,翻閱、隨意瀏覽或字句剖析、丟在一旁或夾上書籤的感覺。我相信,很多人和我的想法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