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現在最紅的、戲劇、電影、綜藝,
有哪些是台灣本土製作的?
亞洲現在最當紅的明星歌手,
有哪些是台灣公司培養出道的?
時間回推10-20年,
或許我們可以很自信的回答,
不管是電影、戲劇、音樂、
明星等流行文化,MIT出品,
就是品質保證,肯定叫好又叫座,
音樂好聽、戲劇電影好看、綜藝精彩又好笑👍🏻
⏳憶當年:
七八零年代,
中港澳所有想要發展的演員、歌手,
一定要來到台灣宣傳,因為 #台北正是當時 #華語流行文化的工業中心。
➤【1990年以前】
🎬電影
✨代表人物—林青霞
1973年以林青霞以瓊瑤的電影《窗外》正式出道,隨後紅遍中港澳及東南亞,
是瓊瑤式愛情電影巨星之一。
林青霞縱橫亞洲影劇圈近20年,
是走紅時間最長、從未被時代潮流吞沒的傳奇。
📝台灣言情小說家: 瓊瑤
瓊瑤寫了 65 本書,出產了 51 部電影,
1986 年後跨足電視,拍攝了 26 部電視劇,瓊瑤的名字可說是代表了一個時代。
小說改編的電影《庭院深深》和《女朋友》,分別獲得第9屆、第12屆台灣金馬獎優等劇情片獎,
小說改編的電視劇《還珠格格》
在東亞地區享譽盛名,
不僅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等地取得收視冠軍,在日韓和東南亞等地也深受歡迎。
🎤流行音樂
✨「永遠的軍中情人」--鄧麗君,
70至80年代為其事業高峰
知名度遍及中港澳、日韓甚至東南亞,
雖未曾踏上過中國演唱,
卻有著「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等盛譽,更被中國票選為「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足見其廣大影響力。
➤【1990年代】
🎬電影
此時台灣經濟蓬勃發展,
有大量資金投入拍電影💰
1993年的經典之作,主要資金與製片方皆來自台灣的《霸王別姬》,
囊括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也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此片代表了當時台灣在亞洲電影圈舉足輕重的地位,
#成為曠世巨作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亞洲娛樂圈有極大的影響力‼
👉為何《霸王別姬》缺席華語電影界最重要的金馬獎?
【因90年代初期,台灣電影審查仍有「電影主創團隊中的中國人不可超過二分之一」的規定,即便《霸王別姬》的主要資金與製片方皆來自台灣,仍為此受限】
📺電視劇
#90年代為台灣電視的三國時代
1993年公布的「有線電視法」
使第四台合法化,
各種頻道開始大量增加,
陸劇、日劇、韓劇等陸續被引進,
各類電視劇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
🎤流行音樂
#金曲獎成立,各家唱片公司推出當家最紅歌星力拼各大獎項,
此時銷量百萬的唱片成為「產值高昂的唱片工業」,以張雨生,李宗盛,陳昇,伍佰等為重要音樂代表人物,
其後有周華健,趙傳,張信哲,辛曉琪,莫文蔚等創作大量經典歌曲。
90年代中後期,以張惠妹、范曉萱,李玟,許茹芸為代表人物,
其中張惠妹為金曲獎最佳國語女歌手獎 入圍及獲獎紀錄保持人(共計14次入圍,得獎3次)
➤【2000-2010年】
🎬電影
2008年魏德聖導演所拍攝的《海角七號》帶起國片風潮,#此時的台灣電影市場正處長期低迷、#缺乏資金,
以致於電影在宣傳上並沒有大量花費,
而是靠著BBS、部落格,以口碑累積出高人氣,票房突破新台幣5000萬後才開始吸引新聞媒體的目光。
📺綜藝
於2004年開播的節目《康熙來了》,
在兩岸三地的演藝圈一直保持著高話題性和影響力,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長壽談話性節目,而該節目已於2016年停播。
📺電視劇
2000年代韓劇尚未盛行,
台灣有「華劇夢工廠」的美名,
期間代表作品為2000年《麻辣鮮師》、2004年《鬥魚》、2005年《終極一班》、2008年《命中註定我愛你》、
2010年《犀利人妻》…等。
🎤流行音樂
#台灣華語流行音樂的黃金十年
代表人物: 周杰倫、王力宏、蔡依林及後來的五月天、S.H.E…,也有許多馬來西亞、新加坡的歌手來台灣出道發展,
如: 林俊傑、孫燕姿、梁靜茹…
此時台灣音樂影響力遍及大中華地區🌟
近幾年國內雖持續有優秀的電影、音樂、戲劇輸出,卻已不能與台灣昔日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同日而語😰以往穩居C位的榮景不在,#如今已由南韓獨占鰲頭,
強勢韓流不僅在亞洲颳起旋風,更席捲全球‼ 無論是KPOP、韓劇、彩妝用品、流行時尚、汽車、電子產品、韓食等等,
在世界各地都足見其廣大影響力。
為什麼近二十年南韓強的如此有感?
對於1970年代的台灣人來說,
怎麼可能會把南韓放在眼裡?
遑論買韓製的東西、甚至接受韓國文化?
他們是如何在短短一、二十年間成功的將韓流輸出全球?
答案揭曉,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
南韓總統-金大中 提出「文化救國」方針,
#將文化產業列為21世紀國家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積極的推展文創業,#傾盡全國之力打造韓流,同時引導三星等大型財團組建文化產業基金提供支持。
1999年制定「文化產業振興五年計畫」基本法,規定政府每年總預算不得低於1%用於扶植南韓文化產業發展;
2009年成立「韓國文化創意產業振興院」,成為文創業最高推手。
金大中之後的每一任總統,也都將「韓流文化產業」當作國家的重要產業之一,🔺可以說是一場計畫性的 #文化攻堅戰!
👉南韓的「偶像文化」
偶像文化是 #最受親睞並 #具高黏著性的商品 (也可以說是另類的「造神運動」),
在成為偶像前,經紀公司軍事化的「練習生制度」,對於練習生進行嚴苛的訓練 (少則幾個月,多則能達到7、8年),
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練習生將獲得經紀公司全力支持,
投入資源大力宣傳,因此這些年輕、有潛力的演員歌手紛紛擠破頭都想要往南韓發展,連台灣女孩周子瑜也是在南韓培訓出道而獲得極高知名度。
👉YouTube 的普及讓K-POP能在全球快速傳播
K-POP 的 YouTube 點閱次數從 2004 年到 2011 年暴增了十倍 (達 23 億次),點閱數暴風式的成長也直接反映在政府發給的 #文化發展預算金額上。Youtube點閱數越高,政府補助越多,K-POP發展更有力!
👉「置入性行銷」(簡稱 PPL ),
在台劇中幾乎不可能看到的置入性行銷,在韓劇中可說是鋪天蓋地的使用,
在政府法規的支持下,
無論是主角使用的商品、
穿戴的服飾、去過的地方、吃的食物,通通為產業帶來無限商機。(韓國電影、戲劇中,主角使用的手機通常為三星或LG)
👉善用「國際社群影響力」
美國流行音樂指標Billboard的「最佳社群媒體藝人」獎項,自2017年以來,已由南韓團體BTS防彈少年團連霸五年至今,
終結小賈斯汀 (Justin Bieber) 連霸五年的紀錄,此獎項顯示 #韓團在社群上的影響力已具備超越美國歌手的潛力,
也是南韓文化推廣成功的最佳證明!
(BTS防彈少年團自2017年也開始擔任UNICEF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
為杜絕兒童暴力計畫募得大量資金,
將韓流影響力發揮到極致)
👉南韓電影產業模式
南韓政府成立非官方性質的「電影振興產業委員會」,積極推動電影製作產業永續發展的政策,使影視工業獲得龐大的資金挹注,#增強製作實力與產品輸出能力。
2000年,南韓政府更將外國片佔有率由八成降至六成,使南韓國片佔有率大大提升!
2020年,南韓電影《寄生上流》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電影等四大獎項🏆
事實上,南韓在剛開始開放歐美電影時,
國片票房同樣是跌入谷底📉
#但南韓政府以法令給予相關保護措施,
#使電影產業能夠良性發展。
電影就像是個商品,不僅要開發、設計、
製作、同時也要有行銷,
在台灣國片賺不了錢的殘酷情形底下,
即便台灣知名導演如李安、侯孝賢、蔡明亮,屢屢在國際影展上取得佳績🌟
卻難以翻轉產業嚴峻的困境。
台灣欠缺的不是獲獎能力,而是對於「電影」商品面的長期思考與規劃!
在政府的全力支持、偶像文化的蓬勃發展下,南韓文化產業規模日益擴大,
只有五千多萬人口的韓國,
正透過文化輸出「侵略」全球,
台灣應該趁勝追擊,學習韓國模式,
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國家發展及核心政策,
並鼓勵、補助資訊產業共同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異業合作,相輔相成;
同時以電影、戲劇帶動觀光,連動帶動國內產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找回台灣以往在流行文化產業中心的位置!!
犀利人 七 劇情 在 紫微師範學院 蕭傳顥-阿美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電視機
現代人對於電視
已經漸漸缺乏依賴性了
由於網路資訊的便利性與開放性
大部分人傾向於使用網路
網路成癮也變常態
而電視節目的客群也逐漸被瓜分
在我上課的時候
講到凶星的部分的時候
我都會說
你能夠接收到的資訊
不管是電視或是電腦
不管是新聞或是追劇
其實都是凶星造成的吸引力
所以凶星對於人其實是有許多好處的
遙想你最近讓你印象深刻的節目或是劇情內容
你會發現
都是會讓你感到不可思議以及新奇
最近電視在重播的犀利人妻
在當時推出的時候
震撼了大家的視野
原因就是
他把所謂寫實的東西極端化呈現在你眼前
每個人都會認為
這種情況一定是有發生過的
只是不是在我身上我也不曾經歷
但是劇情會引領你進入到那個狀態
去同理裡面的人物
並且去思考後續的發展與補足自己沒想到過的後續發展
一個任勞任怨永遠好人的家庭主婦
一個什麼都要得到的小三
搭配上一個搖擺不定也什麼都不想放手的男主角
在星象上面
也有所謂爛好人的形象與搖擺不定的主星
什麼都好的天相
人見人愛的天同
加上表面甚麼都順從的陀羅
如果你的星象有這三顆
自己要多多注意不要成為爛好人而委屈自己喔
而一個甚麼都要得到的星象就比較多了
畢竟人是在競爭下進步的
競爭性的星象自然就會佔多數
主星部分
要求完美自我要求高的廉貞
甚麼東西都不能沒有他的貪狼
嘴把有時候得理不饒人的巨門
做事快狠準不容許等待且有極高控制慾的七殺
而當這些主星碰到凶星就會各自發展出不同的形象
例如加上了擎羊
會增加控制慾與不安全感,但會變聰明
加了火星會變得更為急躁且火爆,但會變帥變美
加了陀羅會給自己更多競爭上的壓力與不愉快,但會在外維持好形象
加了鈴星會心急口快給旁邊人很大壓力,但會減低心理壓力
而從戲劇的角度
都一定要加上凶星才能夠凸顯故事的高低起伏
畢竟我們都希望看到他人的精彩與不幸
但內心其實是希望最後是美好的結局
因為人總是善良的
也總是有一部分的邪惡因子
你有在追得劇嗎?
或是固定觀看的電視節目等等
如果覺得學習到了一個瓶頸
可以試試看將你所看的東西轉換成個性特質去思考
這是一個會讓自己感到輕鬆且會成長的學習方式
畢竟誰喜歡一直看白紙黑字的內容
然後去憑空思考人生意義?
要能夠進步要從生活中去取才
也因為人生的過程才是造就命盤的邏輯
學習
是永無止境的
猶如命盤不能鐵口直斷
因為環境的改變也是永無止境的
犀利人 七 劇情 在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要再打了!」
「你打LOL的姿態像神靈附體,有種重生的力量。」
這是我最近跟愛打LOL的室友間唯一對話。
台灣的偶像劇一直都很神奇。
一部分是因為不管怎麼看都是那群人。(上一部是總裁,下一部是打工仔。)
而另一部分就是早期編劇創意真的沒有極限。
以我小時候對電視劇的了解。(沒有朋友只能看電視)
偶像劇大概有兩個走向:
一個是以年輕人的鬥爭為主,一個是以年輕人的美麗幻想為主。
前者以5566的「西街少年」為濫觴,後者以183CLUB「王子變青蛙」開始領跑。
我們先從第一個現象開始分析。
年輕人的鬥爭公式其實很簡單。
「A+B+C=D」
「對抗+活動+戀愛=熱血」
而基本上,對手跟戀愛部分比較重要,活動什麼彈性會比較大。
「敏鎬,真的有這麼簡單嗎?」
「不用懷疑,看到什麼,帶進去就對了!」
從最早的「MVP情人」(以籃球為主,然後談戀愛,主角是5566孫協志)為例,帶入公式後可以發現,對手顏行書(本人是籃球國手),加上跟張韶涵間的一連串的愛恨情仇(你們不是才高中嗎?) 整部串完就是一部讓我愛的不要不要的偶像劇。
而年輕人間血氣方剛,一言不合就打起來是很正常的。
請注意,此時的偶像劇還在「一言不合就打籃球」這麼正常的活動。
而一切暴走的開始,就在「紫禁之巔」的出現。
以下是年表:
【一言不合打籃球】(健康)
「MVP情人」
「鬥牛,要不要」
【一言不合真的會打架】(正常)
「西街少年」
「格鬥天王」
【一言不合就……】(???)
「紫禁之巔」 -一言不合就尬舞。
「愛情魔髮師」-一言不合就剪頭髮。
「微笑PASTA」 -一言不合就開始下麵。
「愛情經紀約」-一言不合就開始簽人。
「東方茱麗葉」-一言不合就開始做衣服。
「終極一班」 -一言不合就開始跳表。
「終極一家」 -一言不合就開始彈吉他。
一言不合就跳表?大東,你是計程車司機嗎?
而根據這個原理,你也可以開始編自己的偶像劇。
「重修之巔」 -跟老師一言不合就重修。
「愛情國考生」-跟室友一言不合就去圖書館。
「微笑乾麵店」-跟巷口老闆一言不合就開始下麵。
「東方皮諾丘」-一言不合某方面就開始變長。(鼻子)
「終極一攤」 -去夜店一言不合就不小心喝到吐。
沒有錯,因為對抗性跟戀愛性太重,所以一言不合就可以做的事比你想像中的多太多了。
食衣住行育樂,我們全包了。
(順帶一提,集大成者是《終極系列》,但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另一條線則是以年輕人的美麗幻想為主。
這類型的偶像劇歷史悠久,主要是由漫畫改編而來,最早可追溯到「流星花園」(F4主演,台灣最早偶像劇),之後則出現許多優秀後輩,像是「貧窮貴公子」、「花樣少年少女」,以及本人心中始終第一名的「惡作劇之吻」。
但我們這裡主要是要談台灣自製的偶像劇。(深具本土特色的那種)
台灣的偶像劇在一開始說過了,基本上都是由當時的偶像團體來演,所以都是同一批人家加綁定主題曲。(順便賣電視原聲帶)
以「王子變青蛙」為例(當時真的紅炸),主角是183CLUB的明道,而其他幾人也會在劇中擔綱一角,主題曲就是「迷魂計」(命中已註定,是我看不清。)
而劇情線公式則比「鬥爭類」的還要簡單,鬥爭類是疊加型,「幻想類」則是線型公式。
「懸殊背景---事件1意外相遇---摩擦火花---事件2----修成正果」
「敏鎬太複雜了,說清楚點!」
「就大總裁小職員的故事啦!」
【典型】
「王子變青蛙」(總裁)
「醉後決定愛上你」(知名室內設計師)
「放羊的星星」(小開)
「福氣又安康」(董事長)
「命中註定我愛你」(CEO)
「小資女孩向前衝」(總經理)
…….(族繁不及備載)
沒錯,因為劇情簡單易懂,加上很對青春期少女口味(長大有理智應該不會相信了),所以代入公式基本上都能求解。
但花無千日好,隨著小七該類愛情小說發展,此類偶像劇也開始求新求變,加入成人題材跟大人故事。
「犀利人妻」(婚變婦女+第三者妨礙家庭)
「敗犬女王」(男女適婚年齡過大+人口結構改變)
「下一站,幸福」(重組家庭,原諒與救贖,台灣版罪與罰)
「我的自由年代」(升學+大學故事,終於離開高中了)
「我可能不會愛你」(都會愛情故事,平凡的人生,沒有總裁故列)
怎麼樣?是不是覺得清楚很多了?
偶像劇的興衰伴隨著台灣偶像團體的發展起落,而約在2013年,開始跟本土劇出現黃金交叉,只因為那個時代出現了一個恐懼的名字。
「世間情。」
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