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的事情,韓國也有在關注。但我沒在關注韓媒在關注什麼(這不是繞口令XD),比較引我注意的是周玉蔻在記者會場生氣的事件。
我的記者朋友們,立場各異。有人覺得周沒禮貌,只是要搏名氣;有人覺得周有guts,做了記者該做的事。
有一句話,以人廢言。通常用在教訓人,不該因為話者的身份,對他說的話下判斷。
不過在做批判性思考時,「誰」在說話,其實是一個重點。了解話者的背景,可以猜測他的價值觀偏好。
講個簡單的例子。「大學四年所學,在職場上很少用到。還不知直接去工作,省下學費又可多賺錢。而且很多賺大錢的人也沒上過大學啊。」
價值觀→物質成就比智慧重要。
覺得智慧比錢重要的人,就可能覺得上面那段話狗屁不通。
而每個人的家庭環境、就學背景、工作經驗、宗教、種族…都會型塑出自己的價值觀。
像是我有當老闆的朋友覺得,太陽花只顧著反反反,不去看看外面景氣多差。也有做社運的朋友,覺得中國鯨吞蠶食的手段,最後得利的依然不會是台灣人。
當然同個環境出來的人,不一定就會有同樣的價值觀。但依然是個判斷的方法。
那知道價值觀要幹嘛?是說價值觀跟我不同就不用看了嗎?欸不是啦。這只是批判性思考中的一小步而已。批判性思考是啥?就是能看穿字裡行間的意義,不會被看起很威的文字唬一下就驚到呆惹。
(想知道更多步驟的話,推薦閱讀《問對問題,找答案》這本書。)(已絕版~請找二手)
我會想到這件事,只是因為臉友之中,對於周玉蔻事件,反對 vs. 認同的人,剛好政治偏好都類似。有感而發。
這篇文章跟韓國好像沒啥相關厚…那來補充小趣事。台灣朋友最近問我是不是該來訂明年返鄉投票的機票了(但她每天都要上課,只能旋風來回)。看來馬習會有提昇投票率的作用?科科
#應該沒什麼人會讀完吧...
簡單整理了周玉蔻事件,以及馬習會期間各項台灣媒體內鬥(?)的訊息,當作自我警惕,也希望朋友們一起討論,樣本取自我經常Follow的諸位前輩(皆以公開動態為主),若有失禮,不足之處仍請見諒,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看到的好文章。
周玉蔻當天以「美麗島電子報」身份申請採訪證(另有一說是「台北之音」電台節目主持人),並進入會場做了三件事情
a.在馬習兩人握手期間,要求習近平向記者們揮手
b. 雙方密談後,由於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主持的記者會僅點名三家親中媒體「新華社、香港中評社、台灣旺報」發言,並提前10分鐘結束。周玉蔻因此怒嗆張志軍沒有誠意,限制新聞自由,要求他回應「一中原則是不是一中各表」,卻反遭現場部份記者訕笑、報以噓聲,她接著大喊「你們噓什麼,記者不會問問題嗎?台灣記者為何不抗議?」
c.馬英九記者會回答了14家媒體提問,但遲遲沒點到周玉寇,她便吼說「馬總統你有沒有在習近平面前講中華民國?」更罵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為何不理她,接著在其他記者舉手發言時,仍不斷大聲鼓譟,遭新加坡記者反嗆「請尊重別人的發言權。」最後被星國維安請出場外。
14題Q&A記錄
goo.gl/9PrZoV
這個事件怎麼談?
我們必須先拋開「周玉蔻」的長期負面形象,單純以本次言行而論,她究竟是一位在新聞現場捍衛採訪權的記者,或者表達個人訴求的抗議者?
以後者來說,不論是道德或行為論,每條路線最終(或源頭)終究會導向你我的意識形態問題,再以此套上各種論述,所以這裡先省略不談(我也沒能力XD),只從「記者」角度去看周玉蔻事件。
究竟在這個不可能聽到中台代表們回應敏感問題,抗議雖然有助上版面,瞬間靠著反馬習輿論風向爆紅,卻會干擾其他記者工作權,引發媒體圈內戰的案例下,大家可以怎麼思考呢?
1.前「新頭殼」記者林雨佑將三事件拆解,並逐一分析他對周玉蔻以「記者」身份進行抗議的看法。
http://goo.gl/L9JTof
林雨佑強調,在場記者身兼工作需求、利益與政治考量,不跟著抗議很正常,但也不代表不出聲就是對的,只能視為對職業現實面的妥協,反倒事後台灣媒體報導周玉蔻事件時,多半帶著嘲諷和批判,或僅批判她鬧場,少有論述,這便是媒體的自我設限。
2.現「三立新聞網」編輯黃郁棋則質疑:「如果周玉蔻教了記者一課,那請問,最後她問到了什麼答案?」
http://goo.gl/6m9LJ4
黃郁棋指出,雖然周玉蔻成功凸顯雙方記者會上的矛盾之處,但她以記者身份來到現場,卻沒有真正完成自己的職責,只是靠著個人名氣搏版面,當天的周玉蔻是「名嘴」,並非「記者」。而記者的專業除了問問題,更多時候其實是「在不搞壞關係的情況下,想辦法讓對方願意回答,並且讓雙方還有下次合作機會,很可能是獨家!」
(這則動態下面有許多媒體圈外人的看法)
3.諸多資深記者其實對周玉蔻的表現不以為然,認為現場已經有蠻多犀利提問,她只是個跳梁小丑,坐擁資源、名氣、爭議,才敢做出這些言行,真正的記者必須「比氣長」。知名網路工程師王景弘(TonyQ)便針對部份媒體人在臉書、網路上的批評進行回應。
https://goo.gl/e9J7NK
王景弘說明:「有些記者認為周玉蔻的行為不可取,認為在場多位縱橫兩岸多年的大記者被忽略。只有做秀的周玉蔻被注意到,而且他的提問其實其他人都有涵蓋到。」
他卻覺得,在場記者的問題都沒打到重點,資歷是一回事,資深記者們的貢獻與才華值得被尊重,但「在馬習會這個重大事件中」寫出什麼內容給讀者?這才是現代閱聽眾們想看的重點。王景弘說,記者們一定做的到更深入的辯證,卻沒有想證明自己、公開揭露判斷的意思,並反對資深記者們對網路、年輕人的刻板印象。
4.隔天「端傳媒」發表這則現場側記《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周玉蔻》,以古典新聞學的浪漫想像重建周玉蔻言行細節,並詢問她本人「為什麼這樣做?」
https://goo.gl/yrLwvO
我很喜歡端傳媒台灣區主管、資深政治記者李志德分享本文時的感想:「說真的,我不一定贊成她的做法,但不正常的做法滋生於不正常的環境,誰敢說她批判那些事不存在?」
以及udn許柏崧前輩的評論:「周玉蔻不管她的形象走的多偏鋒,但至少在這件事上我認為她是做對的。這件事也許錯就錯在不該是由周玉蔻提出的,但也很悲哀,只剩她還記得要憤怒。」
總結四篇,記者周玉蔻的「演出」的確荒謬,但嗆聲受訪者並非獨家,誰說沒有其他記者在新聞現場與官員、警方、民眾發生過衝突?尤其主跑抗爭線便知,許多人對民眾、權力階級的言行總抱持差異,即便為工作粉飾臉色,戴上「人無貴賤之分」假面,文字、影像卻是騙不了人的。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周玉蔻一開始便心懷抵抗意識,憑身份取得證件,進入會議鬧場,即便她是個你我都討厭的名嘴,就算她真的只是愛出風頭,這也是行言論自由之實,行為有異,正當性無礙。(除非要接著去談,周玉蔻拿採訪證卻不做新聞工作,是否違反道德?又或者以議題的重要性來說,結果跟方法哪個比較重要?)
再回歸脈絡,正因為她是「周玉蔻」,才有資源、後援、名氣做出這件事,我認同前輩們藉此抒發對「新聞理想」的渴望,或闡揚心中看待「專業素養」的現實建議,但仍然不知道,身為一位沒有名氣、資歷、資源的菜鳥記者,該如何在類似情況實踐所謂「記者真正應該做的事?」
常聽人笑說,妄想台灣獨立之前,還要先統一島內意識形態。我想,對媒體改革、台灣新聞的未來而言,大家仍需要在現實vs理想的無解矛盾中,嘗試建構出某個能取得多數人認同,不分輩份、立場、媒體大小的嶄新價值觀。
PS.管中祥老師則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周玉蔻》這個標題太去脈絡化了,可見端傳媒和台灣還有點距離 XDDDDD
同場加映
5.馬習會前,天下獨立評論專欄作者黃丞儀發表「立法院應即彈劾馬總統」一文,遭天下編輯無預警撤稿,獨立評論平台過去以「清明、公義」為宗旨經營,卻在聲明中回應「為平衡報導,才暫時下線,之後有不同觀點的文章時再發表」,此舉有編輯室內部控制之餘,許多作者憤而辭職。
作家瞿欣怡便沉痛地說「我不介意微薄的稿酬,為的就是珍惜這個平台,珍惜每一次評論的發表。因為我深信,這是個追求進步價值的、公道的平台。」
https://goo.gl/vXmIGv
6.經濟學者林明仁等人也發表聲明「一個媒體是不是能夠堅守他的信念,只有在受到試煉之時才能顯示出來。媒體的信譽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不能平常西線無戰事時就高喊獨立評論,博取社會清望跟市場佔有率,但一碰到壓力就東躲西藏,東拉西扯。」
https://goo.gl/VePAeR
7.社會學者、udn顧問曾柏文的專文,則詳細談到天下「限縮言論」的錯誤何在,以及他們仍舊以「傳統紙本」思維經營網路媒體,面對公關危機時藐視讀者與作家,反倒激起異議的窘樣和改進方法。
http://goo.gl/4is3v9
8.意想不到的是,天下獨立評論遭逢巨變之際,更隨後引發了「網路時事評論」發展是否過度膨脹,收割網路意見領袖、寫手們的名氣創造假公共包裝,擠壓「深度報導」點閱率、生存空間的討論。(這系列又長又深)
a.作家朱宥勳(正方)
http://goo.gl/Dnehlo
b.作家黃湯姆(反方)
https://goo.gl/h7GAaE
c.作家朱宥勳(正方)
https://goo.gl/RQXiF7
d.udn鳴人堂主編許柏崧(正方)
https://goo.gl/YClVRj
e.作家黃湯姆(反方)
https://goo.gl/iVPevd
9.馬習會一早,獨派群眾聚集松山機場抗議時,負責實況轉播的公民記者「蜜蜂公民、阿凱-公民覺醒紀錄記者」被警方逮捕,疑似破壞兩人正在錄影的手機,
剛好今天(11/9)有場探討反課綱運動中,教育部拘留、提告翻牆進入辦公大樓自由時報廖振輝、苦勞網宋小海、獨立撰稿人林雨佑事件的座談會「新聞報導與刑罰規範-難以捉模的界線」,詳情可上林雨佑臉書看簡單記錄
https://goo.gl/dhH00a
明日(11/10)早上10點,公民記者們則會在立法院群賢樓外抗議
http://goo.gl/rOxzT4
10.與此同時,前「沃草」記者林雨蒼則分享他以另類媒體角度,如何看待在立法院中工作的主流媒體,並簡談記者與受訪者之間,互相依賴又厭惡的矛盾關係,也提到了「部份」主流記者會輕視不必顧慮各種壓力,可以暢所欲言(當白目、不守潛規則)的小媒體、小記者。
以及勞動環境惡劣、中產階級意識霸權、缺乏時間深度進修等問題,奪得鄉民一片讚賞。他呼籲網友們,不該一昧把亂象推到基層身上,媒體問題源自管理階層、財務現實和閱聽眾素養,很多好記者們仍在默默耕耘,希望總有一天能找回大眾的支持與鼓勵。
https://goo.gl/9fhH2s
圖片出處:盧翊銘/端傳媒
後記:這只是篇簡單的整理(而且還是轉貼一堆專家評論)自產論述的部份非常少和淺,但我認為只要能稍微促進討論風氣,網摘便仍有它的價值,感謝各位朋友們願意留言和分享。
「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的推薦目錄:
- 關於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Fion的韓國生活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Re: [問題] 相依樣本or獨立樣本? - 看板Statist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第6單元相依樣本的推論統計| 心理科學基礎統計 的評價
- 關於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CH12 相依樣本T檢定 的評價
- 關於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問題] 獨立樣本設計與相依樣本設計的差異- statistics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成對樣本t檢定公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成對樣本t檢定公式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問題] 相依樣本還是獨立樣本- 看板Statistics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學生t檢定(Student's t-test) 作者:謝維馨 - Facebook 的評價
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第6單元相依樣本的推論統計| 心理科學基礎統計 的推薦與評價
相依樣本 是指觀察的個體在一段時間的開始與結束,接受某種處置所表現的行為,所以要處理的資料是一群個體在兩個時間點的表現差異。雖然同一位個體貢獻兩個觀察值,統計分析 ... ... <看更多>
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CH12 相依樣本T檢定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介紹「 相依樣本 T檢定」的基本概念並利用實例以SAS EG進行操作。影片使用資料集下載: http://bit.ly/EGvideoDATA. ... <看更多>
獨立樣本相依樣本差異 在 Re: [問題] 相依樣本or獨立樣本? - 看板Statist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如果你的測試是:
: 實驗組 控制組
: 對象 老王 老王
: 老陳 老陳
: 老李 老李
: 老林 老林
: 那就是相依樣本,因為嗽一個人進行了兩次不同的實驗對照。
: 如果你的測試是:
: 實驗組 控制組
: 對象 老王 老李
: 老陳 老林
: 這則是獨立樣本,因為一個人只進行一次實驗。
: 不知道這樣畫圖你會不會比較清楚?
不盡然正確
要注意的是 他根據了某種分數來分
也就是說
雖然
實驗組 控制組
第一次 老王 老李
第二次 老陳 老林
是不同人
但是在分組的時候 已經採用的是配對分組的方式
那就是配對樣本
要將這個分數視為相依樣本
採用的檢定是這樣的
d_i=實驗組分數_i-控制組分數_i
必須求得各個d_i才能做檢定
至於您所舉的例子
是標準的相依樣本沒錯
但是是重複施測的例子
這位同學的實驗
是成對的
他先將樣本依照分數配對
再將其中一個人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或者控制組
然而 只要其中一個人的組別決定
另外一個人的組別就決定了
如果是完全的獨立樣本
則是完全隨機的分派到組別去
千萬不要以不同人就當作是隨機樣本
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5.36.73
※ 編輯: tew 來自: 125.225.36.73 (08/05 22:52)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