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5了!
我從小只知道父母告訴我舊曆生日,那是農曆3月22日。在登記香港身份證那年,也許是鄰近新曆5月1日,因此就胡亂寫上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妻子女兒及朋友們都在5月1日為我慶生。後來有朋友幫我查到,我出生那年(1936年)的農曆3月22日,是新曆的4月13日。這以後,每年就過兩次生日,新朋友被告知是4月13日,老朋友還會跟我過5月1日。
近年最熱鬧的一次,是2016年4月16日,友人Felita 為我主辦的一次生日晚會,有數十人參加,大部分是年輕的新朋友,也有老讀者把二三十年前我主編的《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帶來作回憶。我那時的一些老同事也被我請來了。那是我八十歲生日。那年我出版了《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
不經不覺又過了5年,今天進入85歲了。5年前,我開始了《世道人生》的專欄,今年,我告別這專欄。
今天,我在實體上,一個人過;精神上,就把過去幾篇與生日有關的文章在這裡重刊,算是與讀友談天,一起過生日吧。
八十自述
(發表於2016年4月13日,已收入《世道人生之八十自述》一書中。)
我出生於1936年廣州。童年經歷戰前香港、淪陷的上海南京、戰後的上海北平,動亂中於1948年來了香港,在這裡穩定生活了68年。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給我更多,使我更愛。
在左派中學畢業,1955年進入親共出版社工作,在那裡得到知識的成長,1956年第一次在《文匯報》文藝版投稿獲刊登,從此走上編輯寫作之路,畢生沒有轉行。一個甲子了。
人生最大的改變是在1970年創辦《七十年代》(後改名《九十年代》)月刊,它開始時是一本左派背景的刊物,其後轉變成獨立的刊物。我也從一個服從中共領導的文化人,轉變成一個具獨立人格和批判精神的文化人。我創辦了這刊物,擔任總編28年3個月,實際上也是這刊物創造了我。沒有它,就沒有我的認識的改變,也沒有我下半生的事業,包括停刊後的寫作。
有黨派背景的報刊把報刊視為宣傳工具,講「立場、觀點、方法」,立場是第一位的。宣傳品不是以報導事實為主的媒體,不是監督社會尤其是監督掌權者的媒體,而是要把黨派的政治觀點和政策措施向讀者灌輸的媒體。辦《七十年代》之初,我向讀者宣示我們的理想雜誌,是「讀者是它的作者,而作者也是它的讀者」。也就是說,它不是由編輯組稿、作者寫給讀者看的雜誌,而是讀者和作者一起在那裏交流知識、經驗、見地和所聞所見的事實的雜誌。編者也是讀者、作者之一。我堅持開放園地,以文章的質素而不是以立場作選稿準則,終於不為左派所容;也因這主張,使雜誌緊貼時代,我的知識和思想也在讀者作者交流中不斷從自我反省得到拓展。卡爾·波柏的「批判精神就是科學精神」是我一生的座右銘。
在認識上固然需要不斷地糾正錯誤,但在明確媒體必須尊重事實、一切讀者關切的事都要如實報導,一切只要是充分說理的好文章都不拒絕刊登,這些基本價值觀卻必須堅持。由於在1970年自主決定報導海外的保釣運動,受到周恩來的關注,我也因此與中共香港工委有過比較緊密的聯繫。其後由於我100%堅守原則,而被掃地出門,但也因此給了我機會,去開闢獨立自主的媒體生涯。
「100%堅守原則,要比98%來得容易。」這是哈佛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的一句話。堅持100%,難關挺一下就會過去;堅持98%即表示你在名利權面前放棄自己2%的堅持,但放了2%就會繼續放,終於會變成一個沒有原則的人。
人生有許多時候要妥協,但既選擇媒體工作,那麼堅持不做宣傳工具就不能有2%妥協;堅持一切公眾關切的事都如實報導不能有2%妥協,寫政論須以事實為根據和忠於自己的認知也不能有2%妥協。就這樣,我見證了中國抗戰以來的變遷、文革、民運,台灣民主運動,香港則從九七問題出現到現在的所有階段,報導和評述這些變化幾十年。
父親送我的生日禮物
(發表在2019年4月9日的文章,記下對我人生最有影響的生日禮物,就是父親在我16歲生日時送的《魯迅全集》。)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至於對別國文明宣戰,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裏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讚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這是現代人寫的文章嗎?不。這是100年前,1918年11月15日魯迅發表在《新青年》的文章〈隨感錄三十八〉,後收入他的文集《熱風》中。
摘錄這小段文字,就明白為甚麼魯迅的時論文章在今天讀來都不覺過時,也明白為甚麼這位在延安時期備受毛澤東稱道的作家,他的小說、雜文近年在中共國的教科書中不斷被剔除了。中國歷代的專制政權,都是植根於這種「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中,也利用這種「自大」去凝聚民眾的奴性,經久不息,延綿至今。
1952年我16歲生日那一天,我父親送了一套《魯迅全集》給我作生日禮物。他那時約略知道我喜歡看文學著作,在學校的中文作文成績也較好。這套全集我一直保留到現在,許多本都佈滿蟲蛀的痕迹,紙頁也有點脆了。
這套《魯迅全集》是中華民國27年6月15日初版,民國37年12月15日三版的版本。民國27年是1938年,魯迅去世後兩年。全集20冊,前十冊是他的著作,後十冊是他的譯作。
父親送我時,大概沒有想到,這套全集是我思想和寫作的瑰寶。我至今仍然感懷父親給我這個畢生受用的禮物。我通讀了全集前十冊,後十冊的譯作讀了一部份。
魯迅舊學根底深厚,又留學日本,博覽西方文學和思想論述,在他的小說和雜文中,有傳統文化的底蘊,西學的淵源,和針砭時弊的邏輯思維。後來認識雜文家羅孚先生,他說他是吃魯迅的奶長大的。我想我也是。我甚至認為,只通讀魯迅,就兼具國學與西學的基本認知,和一定的寫作能力。
文革時中共把所有的中外文化都批判為「封、資、修」,但因毛澤東曾經極力推崇,因此香港左派書店除了大量毛著之外,還有魯迅著作。我這時期又把魯迅所有的小說和雜文再讀一遍,並寫過一本叫《和青年朋友談魯迅》的書,編輯過他的語錄。魯迅晚年參加中共幕後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但他沒有被中共體制收編,反而批判左盟領導者為「拉大旗‧作虎皮」的「奴隸總管」。魯迅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魯迅作品不僅針砭時弊,而且深挖中國人的劣根性,更使我畢生受用的是他的這句話:「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我後半生的思想認識的轉變,正是秉持這種批判現實也批判自己的精神而來。魯迅是我思想和寫作的基礎之一。
鼠年的生辰雜感
(取自2020年4月13及14日的文章與網誌。)
農曆3月22日是我的生日,2020年正好與我的新曆生日只隔一天,是4月14日。
我生於1936年,鼠年。回顧我生平經歷的所有鼠年,對我的人生都有意義。出生那年,是抗戰前夕。1948年,在中國內戰中,父母帶我從北平重回香港,由此在這裏開始了與在大陸完全不同的人生,我有了香港人的身份,儘管許多年後才對這身份有認同感。1960年,結婚,太太在大陸寶安縣教書,我們分離兩地直到1974年她重回香港。1972年,我辦的《七十年代》在左派陣營中崛起,那一年被邀到北京,見到一些要人,體會到的卻不是中共官方想要給我們的觀感。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開始面對表面明朗實際上卻灰暗的未來,社會從此開始了新的、延綿至今越趨激烈的矛盾。1996年,主權轉移將臨,港督彭定康預言,「香港的自主權……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2008年,與我相伴超過半世紀的妻子離世,我一度陷入長久的困惱中。2020年,香港繼反送中的絕望抗爭之後,來到全球疫情大爆發的時代。香港也在這一年實現告別一國兩制的「二次回歸」。
人說本命年是人生的一道坎。不過精通術數的哲學家勞思光生前對我說,本命年之坎,並非應驗在所有人身上,而是還要有其他命數配合的,所以毋須戒懼。但對於我來說,鼠年至少是人生的一個關口,悠長歲月中的每一個鼠年都像是一個里程碑。或者如弘一法師遺言所說的「悲欣交集」,悲是悲眾生,欣是欣幸走了過來,欣幸在自主命運中有新的覺悟。
過去幾年,每年都有新老朋友同我慶生。今年最冷清。有朋友問我:會不會悶?會不會感到孤獨、寂寞?孤獨與寂寞不是同義語,孤獨的人不一定寂寞,反而許多朋友一起鬧鬧哄哄的人往往是寂寞的。寫作人大都孤獨而不寂寞,一個人在那裏思想飛揚,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昨天看港台的視點擂台,兩個年輕人黃之鋒和民建聯的林琳一對一辯論,糾纏着一個問題,甚麼是幸福?好像各說各的,沒有定論。
現代人的所有人文思想都從來沒有超越過古賢,而只是不同角度去解讀古賢。幸福的定義,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一語道破:「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氣。」
人的不幸不僅是物質的匱乏,而且是在物慾追求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奴隸:權力的奴隸,金錢的奴隸,色慾的奴隸。
自由並不等同於行動上的自由。自由的意思是自主,是為自己的準則而活的藝術。
×××
今年的生日,我也懷想到去年(2019)今天告訴我她也是農曆3月22生日的朋友Venny Lai,去年十月她在大阪旅行時突然過世,我知道時震驚不已。她妹妹一直放不下傷懷。我生日的願望之一是希望她妹妹和朋友們不要被不受操控的事情困擾。
人生有困難,有困擾。困難是你可以解決或經過努力也解決不了的事情;困擾是已經過去的或不受人為操控的事情。人的逝去是其中之一,目前的疫情何時結束?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操控的。作為個體來說,不須為這樣的事困擾。
敏儀傳送一首歌給我,是1943年歌手Vera Lynn演唱的We'll Meet Again,來自Vera Lynn主演的同名電影。這首歌是1939年由Ross Parker和Hughie Charles作曲作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著名的歌曲,激發士兵們的戰鬥意志以及他們的家人和愛人的共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5C4meGkNyc&feature=youtu.be
朋友們,我們會再次相見。在這之前,仍然可以在網絡中以文字或聲音相見。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意思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世道人生:疫情下的生辰雜感 - 李怡
昨天是我84歲生日。今天是我農曆生日,3月22日,父母只記得和只告訴我農曆生日。
我生於1936年,鼠年。回顧我生平經歷的所有鼠年,對我的人生都有意義。出生那年,是抗戰前夕。1948年,在中國內戰中,父母帶我從北平重回香港,由此在這裏開始了與在大陸完全不同的人生,我有了香港人的身份,儘管許多年後才對這身份有認同感。1960年,結婚,太太在大陸寶安縣教書,我們分離兩地直到1974年她重回香港。1972年,我辦的《七十年代》在左派陣營中崛起,那一年被邀到北京,見到一些要人,體會到的卻不是中共官方想要給我們的觀感。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香港開始面對表面明朗實際上卻灰暗的未來,社會從此開始了新的、延綿至今越趨激烈的矛盾。1996年,主權轉移將臨,港督彭定康預言,「香港的自主權……會一點一滴地斷送在香港某些人手裏。」2008年,與我相伴超過半世紀的妻子離世,我一度陷入長久的困惱中。2020年,香港繼反送中的絕望抗爭之後,來到全球疫情大爆發的時代。
人說本命年是人生的一道坎。不過精通術數的哲學家勞思光生前對我說,本命年之坎,並非應驗在所有人身上,而是還要有其他命數配合的,所以毋須戒懼。但對於我來說,鼠年至少是人生的一個關口,悠長歲月中的每一個鼠年都像是一個里程碑。或者如弘一法師遺言所說的「悲欣交集」,悲是悲眾生,欣是欣幸走了過來,欣幸在自主命運中有新的覺悟。
過去幾年,每年都有新老朋友同我慶生。今年是最冷清的一年。有朋友問我:會不會悶?會不會感到孤獨、寂寞?孤獨與寂寞不是同義語,孤獨的人不一定寂寞,反而許多朋友一起鬧鬧哄哄的人往往是寂寞的。寫作人大都孤獨而不寂寞,一個人在那裏思想飛揚,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昨天看港台的視點擂台,兩個年輕人黃之鋒和民建聯的林琳一對一辯論,由黃毓民、謝偉俊、陶傑作終極評論。辯論和評論中糾纏着一個問題,甚麼是幸福?好像各說各的,沒有定論。
現代人的所有人文思想都從來沒有超越過古賢,而只是不同角度去解讀古賢。幸福的定義,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一語道破:「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氣。」
人的不幸不僅是物質的匱乏,而且是在物慾追求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奴隸:權力的奴隸,金錢的奴隸,色慾的奴隸。
自由並不等同於行動上的自由。自由的意思是自主,是為自己的準則而活的藝術。
在許多人無手機就無法生存的時代,我至少知道有三個我尊敬的朋友是不用手機的,其中一個是剛剛從網文中知道的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政治系教授吳國光,他從中國出來,曾經在中文大學任教。在他寫的一篇〈全球疫期的生活隨感〉中說,「這次大疫與那種以喧鬧為特點的生活很有關係。……很多很多人,仍然害怕孤獨到了病態的地步。他們不知道,當尼采在自傳中開卷自問『為甚麼我這樣智慧?』之後,他自己給出的答案就是:孤獨與清潔。是的,孤獨與清潔,這不也正是克制病毒的兩大法寶嗎?」
孤獨與清潔,指的應該不只是生活,更重要是思想上的自主,和不被權、錢、色所污染支配。這需要勇氣。勇氣是獲取自由的秘密。
這是疫情中過生日的雜感。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希望有朝一日,看不見的內心傷痛可以和看得見的身體傷口相提並論。」
與精神科醫師的14週療癒對話,
陪伴「輕鬱症」的你,與不完美的自己溫柔和解。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的暢銷,
為我帶來了許多名氣與關注,同時也帶來了批評:
「只是在無病呻吟」、「又在扮演受害者了」、「意志力薄弱」、「老是煩惱一些微不足道的煩惱」……
憂鬱/輕鬱/躁鬱……如果是那麼容易治療,就好了。
事實是,就連獲得理解,都好難。
我的病情不斷在反反覆覆,
我想我需要肉眼能見的傷口,來證明自己不是無病呻吟。
總想著:「是不是要大鬧一場,才會被人認為是真瘋而不是裝瘋。」
如今我學會與自己溫柔和解。
我的心裡仍有許多尚未治癒的傷痛,透過接受精神科醫師的治療,
使我逐漸明白那些傷痛的種類以及背後成因。
我逐漸領悟,憂鬱症或許不會就此痊癒,但我已經不再討厭自己,
因為發現自己也有許多發光發熱的部分;
從今以後,我將練習,駐足在內心開朗明亮、綠意盎然的空間。
我繼續將這「14週心理治療」的對話完整記錄下來,
或許能成為某些人安慰的信念。
★要是能藉由自揭傷疤來讓大家發現從未覺察的內心黑暗面,
那麼我認為這樣便足矣。
我已經牽起許多人的手,我還想要牽更多人的手。★
取自《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2》
************************************
各位朋友,早安:
今天一大早,就以這個話題來開啟新的一週,是有些沉重。但這同時也幫助我們,願意以理解的角度,去面對憂鬱症者這一週,可能即將面對的挫折與壓力。
之前以「不知足」來談憂鬱症的事件,已經有不少相當優質的文章進行探討,我就不再贅述。我想把這本書拿出來,去理解在這些看似「鑽牛角尖」的對話中,看到當事人的努力—鑽牛角尖的思考方式,並非當事人所願,當事人為此承受著痛苦與無奈!
內心傷痛常被忽略,甚至被污名,這常造成二次傷害。我很感謝作者的勇氣,出一本書,除了會有相應的收入與名氣,但同時也要承受指指點點與攻擊,這常常加重情緒負擔,甚至不一定能在自己的負荷範圍。
然而,她站出來,讓我們看到一個人如何掙扎著面對自己內在傷痛,這很值得尊敬。說實在話,沒有人敢保證,憂鬱症不會在人生某個時刻,悄悄找上自己。
讓我們以理解的態度,去展開我們這個禮拜的工作與學習。祝願您,看見自己內心的黑暗面,牢牢牽住自己的手!
************************************
第二十六週──總之,人生還是會繼續走下去
【文/ 白洗嬉】
現在的我,沒什麼特別有營養價值的想法,但也不至於空無想法。日子裡沒有領悟到任何意義,就這樣一天又一天地過著,也沒有特別激烈的情緒波動或事件發生。時而無聊,時而自在。
我總在想,要是繼續過著這樣的日子,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會變老,同樣的日子會重複上演,我的思想可能會停滯不前,四周也可能築著一道又一道的高牆。然後我只會和對我死心塌地的人往來,在廣闊無邊的世界裡與無數個他人擦肩而過,最後茕茕孤立。認為這樣的人生不怎麼樣的我其實更不怎麼樣,甚至發現自己沒什麼計畫、意欲與好奇心,就是個沒有特別想做之事的人,打從娘胎出生就是個既無聊又無趣的人類。
要走入某個空間本身就可能是一大挑戰,要面對某人也可能比現在更加困難,我開始思考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現在的我究竟是處於什麼樣的狀態。距離相當遙遠,意欲則顯示為零。我一邊懷疑自己是否會產生好奇心,一邊吃著藥、接受治療。
***
我
我目前正在將第二本書的錄音逐字稿做收尾,我會再整理好拿給您看,不過內容有點多。
醫生
整理這些錄音內容時,都沒有感受到痛苦嗎?或者又再次體驗到當時的感覺?
我
這倒沒有,我只覺得彷彿是在聽別人的故事一樣,整理第一本書的諮商內容時,我有很難過,因為會自我憐憫,甚至還有流淚,但是當我在整理第二本書的錄音檔時,反而有「唉,怎麼活得這麼累,真是個麻煩人」這樣的想法。我很開心自己可以保持一點距離去思考,但是另一方面又會心想:「既然不論如何還是要把書寫完,那麼與其又像第一本書一樣草草結束,不如好好做個收尾。」其實即便是現在,也不可能為了幫書做個結尾而寫下「我已經痊癒!」這樣的字句,更何況這也並不屬實。
醫生
是啊。
我
所以我有想了一下自己有哪幾點變得比以前好。首先是憂鬱感有控制住了,躲在棉被裡的時間幾乎不見,而且以前會有「今天還算活得下去」這樣的念頭,現在則是會想「今天有點累」,等於思考模式有了轉變。再來是我變得經常運用身體,以前有失眠困擾,如今只要感覺睏了就會自行入睡。就算煩惱某件事情,也不會再像以前一樣鑽牛角尖,會懂得適可而止,因為我知道這會是守護自我的方法。除此之外,還有思維變得更有彈性?變得會努力讓自己改掉以一小部分去判斷整體、以偏概全的習慣。然後自殺衝動有明顯減少許多,但是情緒還是很容易有起伏,也依舊心思細膩敏感。
醫生
很棒。
我
我覺得自己已經沒有什麼事情想對您說,接下來只要持續接受治療、吃藥,假如情況有逐漸好轉的話也會慢慢減少藥物,甚至可以達到順利調整情緒、不再需要來醫院的程度也不一定,對吧?內心恢復力會變得很好,也不再容易受人影響。總之人生就是會一直這樣活下去,我這個人也不會變得多麼戲劇化。我可能會慢慢改變,也可能會重回原點。當我這樣暗自心想時(突然流淚),突然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接受人生即是如此的事實。
醫生
當時的妳是妳,如今的妳也是妳。
我
嗯,都一樣是我。
醫生
是啊,總不可能當時的妳是錯的、現在的妳就一定是對的,這也很奇怪。
我
與其說是錯的,應該說是生病的。生病的我和稍微康復的我,至少這點我是區分得出來的。
醫生
但也有可能是這樣,有些人只有做一次刺青就覺得痛到要死掉,有些人則是刺了好多地方卻認為一點也不痛,就如同妳說的,很可能跟刺的部位有關,疼痛程度不一。以前的妳被人揍一下只覺得好痛,所以會心想:「我全身都好痛,看來我很弱」但其實假如是其他部位被揍,很可能就不會感到疼痛,抑或是對方偏偏打在妳最弱的地方,所以使妳感到疼痛無比,而妳卻渾然不知。
我
您的意思是,我可能其他地方都很結實,只有最弱的部分遭受攻擊,自己卻不知道嗎?
醫生
對,妳光是發現「這裡雖然很痛,但自己還有其他結實的部分」這樣的事實,就已別具意義,正因為瞭解自己哪裡軟弱,才能夠進而去保護那個部分。
我
那麼我會想要再多找找自己比較強韌的部分,因為我總是聚焦在自己軟弱的地方。說個題外話,我很羨慕那些完全投入在某件事、喜歡並樂在其中的人,羨慕他們可以盡情、充滿熱情地投入。我當然也有喜歡的事物,但是我認為自己並沒有特別強烈熱衷於某件事情,也可能是我還沒發掘。關於這點我覺得有點悲傷,我真的很羨慕不論別人怎麼說,依舊堅持自己熱衷之事的人,儘管那件事情再怎麼微不足道也是,我羨慕他們可以大聲地說:「我就是喜歡!」所以我告訴自己,應該要更專注在這種心態上。
其實我非常喜歡「聖誕醜毛衣」(Ugly Sweater),但是從字面上便可看出這是一種很醜又俗氣的毛衣,有些款式因為顏色或圖案太誇張所以害我不敢入手,不過您看我這次買了這件(聖誕醜毛衣)。
醫生
一點也不醜啊,很漂亮呢。
我
我應該會不分早晚地一直穿到聖誕節那天,因為只能穿到那一天。
醫生
我從剛才就覺得這件毛衣顏色很好看。
我
真的嗎?謝謝。喔對,然後雖然說來有點尷尬,但我覺得自己活像個看破紅塵的人,其實每個人活著的方式都不盡相同,就算沒有特別喜歡什麼也能活得好好的,對吧?就只是普通地活著,適當地喜歡、厭倦。有些人一開始熱情如火,但是隔沒多久就瞬間冷掉,有些人則是走細水長流的路線,所以這不禁令我心想,難道我一定要瘋狂著迷於某件事情嗎(當然,我是很渴望自己可以有這種事情)?但假如我不是這種人就要否定自己嗎?不能按照現在的自己過日子嗎?其實我也很著迷於書,但是書這種東西很難拿出來說,我怕大家會人為我很假掰,或者認為我在說謊,當對方問我「興趣是什麼?」的時候,我要是回答:「閱讀。」也會很容易被調侃:「咦?這裡可不是什麼面試場合喔~」
醫生
(笑)是啊。
我
最後,我不想要再貶低自己,如果停止去說那些貶低自己的言語,會有幫助嗎?
醫生
會的,妳所講的話很容易對你產生關連性,等於是自己的發言會營造出自己的氛圍,舉例來說,假如妳講了一句:「這真是爛透了!」那麼與其用爛透了這個單字,不如用更具體的句子,就算不用用到六何法,也希望妳可以嘗試多用一些形容詞來為這種句子添肉,而不是只有簡單的好或壞、棒或爛,這樣就可以將自己的情感更具體化表達,也有助於妳理解自己。
我
那麼空虛感、無奈感是沒有辦法的嗎?醫生您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嗎?
醫生
孤獨感當然是會有的。
我
所以差別在於這種感覺會維持多久嗎?
醫生
其實這都是理所當然會有的感覺,正因為我們會感到孤單、空虛,所以才會與人維持關係、交往聯絡,也可透過定期性地做某件事情來降低孤單感。這是任何人都會有的情感,但是可能因為妳太常感受到這些情感,導致會有「又來了,怎麼我每天都這樣,我就是個孤單寂寞的人」這樣的念頭出現。不過這些都是人類需要的情感,可以促使妳與人建立並維持關係。
我
所以您的意思是,我必須感受空虛、寂寞,才會有動力去與人相處、維持關係,這樣的說法倒是不錯。要是我自己一個人也活得開心滿足,應該就不需要與人建立或維持關係了,也不必見任何人,是吧?
醫生
這其實是任何人都有、也很自然的情感,可總是自己帶入一些負面的感覺,導致妳看待這些情感時比較負面。
我
這倒不至於,因為有時候我還滿享受那種身體彷彿有個大洞一樣空蕩蕩的感覺,我都會默默接受,只是那種情緒持續個半天以上就會令我感到很痛苦。
醫生
也許妳的課題是如何讓那些情緒不要維持到半天以上。
我
雖然我不需要讓自己的心情總是維持在豐富澎拜的狀態,但是當我想要填滿心靈時,要用什麼方式去填補,或許我該思考一下這個問題,我會回去仔細想想的。
***
◆尾聲◆我已經不再討厭我自己
有一段時期,明明家裡只有我一人,我卻會因為討厭看見自己,所以把棉被從頭到腳蓋住,感受著想要用刺青畫滿全身的衝動,在昏暗處戴著眼鏡,將大部分的臉遮住才會感到心安。那段時期,我恨不得希望這個人不是我。
接受治療、出書以後得到的最大收穫是我變得不再討厭自己。接下來我也會繼續接納從我眼睛以及內心各角落所看見的自己,然後不再對自己說那些糟糕的言語。
我憑著有些故事對某些人來說很無聊,對某些人來說卻可以成為安慰的信念寫到這裡,我想要特別感謝單憑一個路人的內心黑暗故事與自己相似為由而閱讀至此的人,以及雖然與我是兩個世界卻願意嘗試傾聽的人,最後要感謝這一路走來幫助我可以成為我自己的醫生及身邊珍貴的親友。
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迎來這樣的一天──心理生病的人也能像呼吸一樣理所當然地去看病、不因此而遭受任何不利、周遭人士也不再將其視為是意志力薄弱的問題,讓看不見的內心傷痛可以和看得見的身體傷口相提並論。
.
以上文字取自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2:陪伴「輕鬱症」的你,與不完美的自己溫柔和解【與精神科醫師的14週療癒對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9723
【已因疫情取消】3/28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意思 在 玉映軒藏館- 許多人把「行香」稱之為「香道」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許多人把「行香」稱之為「香道」,余獨不以為然,人生有三重境界,行香亦是。 ... 的落實及體現~ *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獨自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