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
曾被宣告只能再活半年...臺大醫師罹癌後存活45年,奉行「生理時鐘養生法」,從此不生病 !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的《李豐》醫師,赴加拿大進修,就讀研究所第3年時罹患淋巴癌。
返回台灣後,曾任教臺大醫學院及擔任臺大醫院病理科醫師,專業是細胞病理。當年為她治療的醫師,有人已過世了,《李豐》卻還活得很健康。
若問為什麼,可能的答案是: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尊重細胞」。
李豐醫師說:「我的細胞病理專業讓我明白,生病都是咎由自取。
是我們置自己的細胞於死地,讓身體沒有機會復原。罹癌後,我開始自我反省,改變了飲食、作息、運動與對生死的看法,朝對的方向堅持下去,至今已和我的癌細胞和平相處超過45年。」
當我40多年前被診斷罹患癌症,並被預估只能再活半年時,我有接受手術,無數次電療,還有一次化療,但是腫瘤始終屹立如山。
當我改變主意不再治療以後,我做了很多改變,堅持下來的結果,我的細胞的自癒系統發揮了功效,讓我與我的癌細胞和平共處。
而且,如果我繼續努力,我相信我的癌症不會再發。
當我30多年前因為背傷,一再復健都好不起來,甚至要靠輪椅過日子的時候,主治醫師認定,我的背傷會越來越壞,一直到我死的那一天。
那個時候,我才警覺,我又要靠自己了。於是我非常辛苦地開始學瑜伽、靜坐、並一點一滴地在進步,
如今,我不但不需要輪椅,可以走來走去,常常爬山,還爬上過玉山。
當我把我的經驗,及細胞自癒功能的理論,與病人分享後,如果病人肯認同,又肯靠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自己的細胞的話,細胞的自癒功能,自然會顯現出來。
很多癌症病人的癌症因此沒有再發,很多症狀不再依靠藥物。也有高血壓的病人血壓下降,可以不再吃藥。
也有皮膚病,像紅斑性狼瘡之類的病症,可以因為改變體質而緩解。
我的專業是細胞病理,當我對自己的專業研究越深,研究越透徹,才發覺,生病幾乎都是咎由自取,自己置自己的細胞於死地,不給它超生的機會,身體才會沒有機會復原。
如果透過自我反省,努力作飲食、生活及心態上的改變,建立起善待自己的細胞的習慣,細胞自然會樂意地配合,讓細胞的自癒功能茁壯,有病的人自然會獲得改善,沒有病的人也會更健康。
人可以不生病!
我的身體本來還蠻好的,可是罹患癌症以後,又是手術、又是電療、又是化療,體質便慢慢變差,很多副作用都一一出現,我也免不了在住院又出院的模式中過日子。
1986年10月,我又因為肺炎而住院,卻在治療的第3天,因為受不了藥物的毒性而發生了中毒性肝炎,主治醫師不敢再用藥,又不敢讓我出院。
因此我在醫院裡住了一個月,每天的活動只有靜坐與睡覺,一個月之後,肺炎竟然不藥而癒。
現在看來,這不就是細胞自癒能力的明證嗎?
當時我沒有想到這個,卻明白,藥不能再吃下去了。
因為一向生病或疼痛所用的藥,已經使我變成肚量很大的藥罐子。
藥吃太多,肝臟早就到了生病的邊緣,輪到這次住院才吃幾顆抗生素,便成了最後一根稻草,肝臟抵擋不住,於是呈現中毒的現象。
果然從那以後,我沒有再吞進任何一顆藥丸,包括維他命丸。
設定「要健康」的目標,努力就有可能達到 !
肝臟如果不加以照顧,以後還會再出事。可是在西醫的眼裡,肝中毒之前,我的肝功能檢驗是正常的,也就是他們認為我的肝臟是正常的。
在肝中毒之後,再抽血檢驗,肝功能又已回復正常,所以西醫是認為沒有什麼需要照顧的。
這件事情,讓我看到了西醫的極限,我決定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索醫療問題,並以自己為實驗對象,去嘗試,目標是:不要再住院。
我的嘗試,有成功、有失敗,但總的來說,健康的情形是在進步,體質在慢慢的改好。20多年來,我沒有再住院。
這次住院,果真是我的最後一次住院。而且,這些年來,我也沒有再看過西醫,沒有做過癌症追踪檢查,除了看幾次牙齒以外,我也沒有用過健保卡。
現在我的目標是:臨終無障礙。也就是說,我不要再生病,不要再住院,到臨終的時候,笑笑地跟大家說再見。
辦不辦得到呢?
如果我不定下這個目標,我是鐵定辦不到,定下這個目標,有了努力的方向,也許就會辦得到。
何況20多年來我都辦到了,近幾年來我的健康狀況進步更多。我已經滿70歲,隨時說再見,我都非常快樂了。
《生活要規律》
在細胞世界裡,細胞在不同的時段,會進行不同的工作,這點非常特別。
因為體內任何工作,都需要血液,可是血液有限,不可能同時提供給所有組織,於是在設計上,血管會在不同的時段,依不同的頻率而共振,讓某一經絡上的所有組織,氣血特別充盈,工作更加順利。
一、早上5~7點,是解大便、排廢物的最佳時段
譬如早上5~7點,大腸的氣血充盈,大便應該這個時間排出,把昨天生產的廢物排光。如果這個時段不排光,廢物堆在腸裡,便會變成宿便,或者養細菌,或者產生毒素,都對身體不利。
又譬如早上7~9點,胃的氣血充盈,這個時候吃什麼都容易消化。
到下午3點以後,腸胃道的氣血便比較不足,吃下去的東西,比較不易吸收。
古語說:早餐要吃得好,中餐要吃得飽,晚餐要吃得少。其實就是指出,早餐中餐吃得好,身體比較容易得到養分,晚上吃的,卻往往成了身體的負擔,所以要吃得少。
可是,現代人剛好相反,早餐常常不吃,或者吃得很簡單,但是晚上卻吃大大的一頓,堆在腸胃裡,不易消化,也不易吸收,於是變成廢物,到處堆積,久而久之,身體怎麼可能不生病?
二、晚上11點到早上3點,應熟睡讓細胞專心工作
又譬如晚上11點到早上3點,肝膽系統的氣血最充盈,這個時候,最好已經睡熟,讓肝膽系統的細胞可以慢慢把白天所造成的廢物或者毒物解決,以便利排出去。
同時,這個時段也是造血的時候,因為血液細胞的耗損率很高,不隨時製造新的細胞來補充,便會不敷使用。
所以,這個時段,應該是熟睡的,細胞才能專心工作。
早睡早起身體好,這是古人傳下來的教訓,誰都讀過,可是現代人卻顛倒做了。
自從發明了電燈,電燈普及的地方,人們開始晚睡,電視出來之後,又更晚了,上網聊天、網路遊戲流行後,連學生與兒童都睡得越來越晚。
晚上該睡卻不睡時,所有氣血便硬是被抽調去大腦、去眼睛、或者手腳,肝膽系統及造血系統的工作便沒法順利進行,久而久之,誰能不生病呢?
三、把吃飯睡覺時間調好,細胞自然給主人好的回饋
知道了細胞的運作方式,如果我們想不生病,或者是現在已經身體很衰弱、體質很不好的人,想要改善體質,起碼就有了個下手處。
把吃飯的時間與方式改好,把睡覺的時間調好,完全配合細胞世界的規律,那麼,慢慢地,細胞自然會給主人很好的回饋。
不過,要看到效果,這樣的生活規律,便必須持之以恆,日日如是,時時如是。不可以做做停停,或者常常犯規,或者一日捕魚,十天晒網。這麼做,都會給細胞世界帶來困擾。
在軍中,要把所有軍人的心都帶到萬眾一心的境界,並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情,因為每一個軍人都有各自的一顆心,雖然在同一時間,有可能卻在想不同的東西。
可是,在細胞世界裡,情形便完全不一樣,細胞不會有二心,不用考慮到細胞的層次,只要想辦法把念頭管好就好,這比軍中管軍人們的心要簡單得多。
要把念頭管好,說容易很容易,說難也很難。
說容易是因為念頭的主人就是自己的心,只管一個人的心,要比管那麼多軍人的心,當然容易得多。
可是,要管好一顆心,其實也不容易,因為外面的誘感實在太多了。
晚餐的時候,人最放鬆,太太又煮了一桌好菜,說不定還有孩子在旁邊,說著說著,便吃撐了。
或者面對著電視,看到好節目,又逢週末,明天不用上班,於是放任自己,看著看著,便天亮了。
這樣的情景很熟悉吧?
以前,病人也常常跟我討論,要如何才能做到生活有規律,以及到底怎樣才算規律這一類問題,不過還是很難克制自己。
一直到我向他們說明細胞世界的運作情形,要求他們要尊重細胞及悲憫受苦的細胞之後,很多病人就做到了。
他們說,一想到那些細胞又要受苦了,他們的念頭便回來了。
我維持規律的作息。
我每天清晨4點起床,先喝一杯水,再準備早餐,把早餐放進電鍋去蒸之後,便有便意,要去解決這件大事。
解決之後,開始做運動,包括拍打、拉筋、瑜伽與啞鈴等。
之後是靜坐,吃早餐,8點多出門去上班。如果是週末,運動免了,靜坐、早餐之後,六點不到便出門去爬山。
每天晚上8點多,當大部分的都會上班族還在辦公室裡加班,我已開始靜坐,準備9點多睡覺。
我維持清淡的飲食,我都是自己煮午餐,通常是糙米飯和蔬菜。吃午餐時另外裝一小半碗,有三口飯、有少許菜,那就是我的晚餐,這樣我一定不會吃過量。
這也是我現在感到最舒服的份量,我也知道,有一天我會連晚餐都不需要。
至於電視,我家連電視機都沒有,很土吧?可是,這卻是避免誘惑最好的辦法。
生活不但要規律,而且要有恆心地持續做下去,身體的健康才會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
《李豐》醫師
臺大醫學院醫學系畢業,赴加拿大進修,就讀研究所第三年時罹患淋巴癌。
返回台灣後,曾任教臺大醫學院及擔任臺大醫院病理科醫師,專業是細胞病理。
現為李豐病理中心負責人。
當年為她治療的醫師,有人已過世了,李豐卻還活得很健康。
若問為什麼,可能的答案是:她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很「尊重細胞」。
她每天清晨四點起床做運動,包括拍打、拉筋、做瑜伽與舉啞鈴等。
之後是靜坐、吃早餐,然後出門上班;週末時,則會出門爬山。每天晚上八點多,李豐已開始靜坐,準備九點多睡覺。
她的飲食清淡,以五穀雜糧加蔬菜為主;時時保持心情愉快、常懷感恩心,最愛哈哈大笑,也常帶著病人一起笑出健康。
她最大的健康目標,就是「臨終無障礙,走得自在」。
本文摘自《善待細胞,可以活得更好》
玉山五糧液 在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與期貨天王面對面】感謝股海筋肉人邀請,讓我有機會進到券商VIP室,直接坐在百億大戶、過去的期貨天王張松允旁邊,跟他請教各種問題!徵得天王本人同意,把這兩個小時的筆記中的大部分(近期操作的個股細節拿掉)分享給大家。
過去操作比較閒散,除了分散,持股還有相當大一部份偏冷門,跟張松允和筋肉人等專職高手的作法差別頗大,但聽完覺得他們汰弱留強的風格,也有許多值得思考之處。我蠻建議把這篇跟樂金文化出版的「主力的思維」對照著看,藉由比較不同國家超級大戶的思考模式,應該會對這本書有更深一層的體會,文末有本人推薦序。覺得內容優質的話,記得給個大拇哥,多多擴散,作為對創作的支持喔!
博客來這裡買:
【主力的思維:日本神之散戶cis】
https://www1.oeya.com.tw/2b-wK
【從20萬到10億:張松允的獨門投資術】
https://whitehippo.net/2cmRA
以下為訪談筆記:
分析選股
關注創新高的股票,講求效率,找現在熱門,而非冷門但自己認為未來會變熱門的,因為不知道要等多久;等公司的市場接受度高,媒體報導的時候再注意;重視公司未來展望,未來會漲的股票就是便宜的股票,不在意短期估值。
不做轉機股(例如最近的面板,很難判斷真轉機假轉機),小型股重點是利基、未來性如何,成長率5-10%不叫成長。籌碼跟技術線型不是重點,重點是市場對公司的評價(e.g. 銀行業中國招商、台灣玉山評價好),評價好的容易變主流。
多研究主流裡成長率跟市場認同度都高的公司(e.g. 白酒關注茅台,而非五糧液),法人資金一直進來的股票,走勢不容易結束(本益比評價拉升)。業績沒出來則看題材是否認同(生技股不瞭解就算創新高也不做,但立積受益去美化這種就可能進場),研究機構報告大型股的比較可信,小型股的參考價值較低。
換股只因為公司成長性護城河消失,或者持股嚴重高估,又有相對低估很多的標的可轉移。科技業比較容易出現典範轉移(e.g.前幾年的三星,目前台積電無敵手,但未來若出現,估值修正會很可怕)。
對公司如果有疑慮就賣,像認為amazon做一日達會讓成本會拉高很多,就將持股出清。出清之後通常一段時間不再關注,不會賣出後短期內又買回,不買FB google是因為可能有反壟斷問題。
15年前因茂迪大賺,當時選到就是因為創新高,且太陽能產業各國政府支持補助,公司成長率高,後來果然變成主流;宏達電也空了好幾年,因為看不到公司核心價值,賺到的只是機會財,又遇到三星跟中國崛起,從800撐到50塊。
對公司的看法要客觀,不能選擇性接受訊息,蒐集多空的看法,當看壞的證據邏輯都不足時,代表這比較可能是好公司。
產業宏觀
ETF成分會持續變成主流(白馬股),指數看起來漲很多,但傳產股票很多整年沒動,不需要考慮市值,看資金往哪裡流,族群裡主流股不見得要挑最強的,不如都持有。產業趨勢有分直接跟間接受益,3G時代讓手機產業直接受益,其實社群網站也是因為smartphone普及而崛起;5G零件變多,高階半導體受益。
對產業來說政策很重要,經濟好政策打壓很難好,反之亦然,例如:中國房地產政策打壓 / 銀行業有潛在問題,LPR會造成銀行業互相殺價競爭 / 低利率會影響整體保險業 / 騰訊被遊戲禁令 / 5G看中國(去美化國家支持 未來會出現中國AMD 中國QUALCOMM等等)。
基本上不看短期總經數據,長線投資人衰退扛過去就好。QE把不景氣抵消,錢的成本太低,有錢人會把錢放最好最安全的股票(e.g.巴菲特買apple)並長期持有,讓籌碼安定,這個趨勢要改變沒那麼容易。
AI可能會改變投資生態,很多外資都開始用大數據投資了,短線會越來越難;近年已經不做期權,長線相對影響較小,但要關注全球產業的變化,一天花30分鐘研究,主要靠經驗。中國推薦東方財富網,可以看到公司研究(報告規定要放在網路上,可以免費看到)。
不看壞中國,貶值抵消關稅,貨幣管制可以限制資金外逃;共產國家相對民主國家,政策反而不會說變就變,國家引導的政策產業可以多注意。
操作邏輯
重點看對+下大。看對加碼,看錯出場,沒有看固定%數停損點,個人幾乎都是滿持股,不做槓桿,單一持股沒有上限。不要一次被打敗就爬不起來,投資可以是一輩子的事,跟一般工作不一樣,沒有退不退休的問題。
短線才需要在意波動,長線面對震盪要淡定,資金少可以部份短投,部份長投調配。短投一直被洗,信心容易被擊垮,長短線股票分不同帳戶對心理有益。多思考為何自己看好後來也漲很多的股票。卻抱不住?(持有好的股票要能忍住震盪,不會一直漲停但會一直漲,主流不輕易減碼)
30年前做法類似虎尾幫,找快漲停的股票鎖漲停,一轉弱就出,但這方法只適合在行情熱的時候用。15年前轉長線,現在台灣部位不大,主要做中股跟美股(當時開始做是因為大戶條款,後來發現海外世界更大,就轉移重心)。
操作大部分順勢,但特殊狀況,例如突發事件造成市場不理性下跌時會逆勢(e.g. 香港的遊行現在已經相對和平,其實最亂的時候最適合進場),主流股回檔考慮加碼。港幣跟美元遲早有一天會脫鉤,但脫鉤不見得是利空。
近期操作開始多空對沖,目前看好5G題材,中國4G手機銷售已經開始衰退,大家都買5G手機。
持續思考怎樣的股票,怎樣的心態會讓自己賺到錢,太分散容易讓自己混亂。自我訓練判斷力,出手必須要精準,靠時間累積經驗,把成功變成慣性。
【主力的思維推薦序】
https://www.facebook.com/mktsurvivalkit/posts/2902511276437303
【股海筋肉人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E8%82%A1%E6%B5%B7%E7%AD%8B%E8%82%89%E4%BA%BA-461412868006989/
【投資資源庫】
https://www.facebook.com/mktsurvivalkit/posts/2931348396886924
玉山五糧液 在 酒類專家 王 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課程資訊】中式白酒初階班(專為零基礎/初學者設計)
別以為中式白酒「難喝」。因為,你可能從來沒有機會喝到頂尖的中式白酒,也或許,愈是頂尖,就愈讓人喝不懂,也或許,你需要有人帶領,幫你開竅。其實,中式白酒不是難喝,而是難懂。現在,酒類專家王鵬要帶你一次喝懂中式白酒。
全台灣沒有人開過這樣的中式白酒課程,尤其是由一位像是王鵬這樣的酒類專家主講的中式白酒課程。王鵬是布魯塞爾國際烈酒大賽的評審團成員,並主編、定期更新《烈酒風味評判準則》,作為評審團的評分參考依據。既然有能力引導國際評審團正確評判中式白酒的品質水準,當然也有能力帶領一般酒類愛好者,很快掌握中式白酒的精髓。
我們擁有中華血統基因,擁有華語能力與文化背景,理解領悟的速度,絕對比外國的酒類專家更勝一籌。王鵬透過解說與引導嗅聞將近50種酒樣,帶你認識不同白酒類型的風味特徵,並印證歷史傳統、生產環境、人文技術、市場生態等外在因素,如何造就不同白酒的個性。而且,認識了中式白酒,你可能也會對日本酒、啤酒、葡萄酒、威士忌、干邑白蘭地開始感到興趣,甚至忽然開竅。因為酒類領域,有其相通之處。
【課程綱要】
中式白酒概論——歷史沿革、地理分佈與原料製程
中式白酒的香型分類方法與品評標準
引導品飲、風味描述與品質溯源
中式白酒在世界酒類版圖裡的發展趨勢與展望
【課程預定使用樣本與酒單】(約半百種)
數種不同原物料製成的烈酒樣本(小麥、大麥、裸麥、高粱)
數種氣味樣本(中式白酒常見氣味嗅聞與描述訓練)
四川宜賓 五糧液(海外市場專銷版52%)
四川宜賓 五糧液(中國舊版 39%)
四川綿竹 劍南春
四川 瀘州老窖
四川 瀘州老窖 國窖1573
四川 瀘州老窖 大麴酒
四川 瀘州老窖 二麴酒
四川 情義酒
河南 杜康酒
河南洛陽 綿柔杜康
江蘇宿遷 洋河大麴酒(38%)
江蘇宿遷 洋河青瓷(42%)
江蘇宿遷 洋河天之藍(52%)
山西 老白汾酒
北京 紅星二鍋頭
北京懷柔 二鍋頭
北京牛欄山二鍋頭
北京匯成特製二鍋頭
山東曲阜 孔府家酒(39%)
陝西西鳳酒
貴州茅台(飛天)
貴州茅台(紅星)
貴州 御品古茅
廣東 石灣玉冰燒(29%)
廣東 珠江橋牌鼓味玉冰燒(29%)
馬祖東湧(東引) 陳年高粱酒(2011出廠) 45%
馬祖南竿 八八坑道淡麗 38°高粱酒(2007年出廠)
馬祖南竿 八八坑道特級高粱酒42%(2011年出廠)
台灣菸酒 台南官田(隆田酒廠) 五八金高粱58%(民國94年出廠)
台灣菸酒 嘉義民雄(嘉義酒廠) 玉山金黃金八年陳高40%
金門高粱酒 53°(101-104年春節、端節、秋節配售專用酒,擇要比較品飲)
金門高粱 行軍酒(53°)
金門紀念酒(灰盒)58%
金門酒廠 金門高粱酒58°(特級,白標,俗稱白金龍)
金門高粱酒 戰酒43%
金門高粱酒 58°(第十二任總統副總統就職紀念)
金門高粱酒 53°(第十三任總統副總統就職紀念)
金門高粱酒 53°(第十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紀念)
金門高粱酒 53°(慶祝金門建縣一百年,家戶配售酒)
金門酒廠 瓏讚60(建廠60年紀念酒,2013年出廠)60%
金門(特級)高粱酒(罈裝,民國90年出廠)
金門酒廠 先總統蔣公百歲誕辰紀念酒
金門陳年大麴酒66%
金門酒廠 陳年特級高粱酒(俗稱黑金剛)56%
精選金門高粱酒(823金門紀念酒,民國86年出廠,舊裝扁瓶黑盒)57-59%
金門酒廠 特選高粱酒(民國83年出廠,橘標)58%
【課程時間】
2017年11月18日星期六13.00-18.00
【上課地點】
台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松江會議中心10樓第1教室
(台北市松江路350號)
【課程費用】
每人5,280 N.T.
【報名資格】
歡迎所有程度學員報名參加,您將在這門課堂中得到豐富的收穫。
【報名手續】
一律以電子郵件報名,請勿透過臉書的私訊洽詢報名事宜。報名程序由王鵬老師的助理林小姐統籌。請寫信到王鵬老師助理林小姐的信箱(yinbarbe@gmail.com),同時寄送副本給王鵬老師([email protected]),附上你的聯絡電話,並留下中文全名。王鵬老師與助理在收到你的來信之後,會在第一時間替你保留名額。請你在接到預約成功的通知信之後,前去匯款(如果在銀行匯款,可附言你的名字)。然後再次來信通知已經完成匯款(如果是用ATM轉帳,請附上末五碼以供核對)。
銀行:台灣銀行(004)松江分行
戶名:王鵬
帳號:050 004 668 627
【課程講師】
王 鵬 Paul Peng WANG
酒類文化教育工作者,專注於品飲技術訓練與研究,有豐富的酒類品飲教學經驗。多項酒類出版品的作者、譯者、審定者。著有學術論文〈法語葡萄酒結構語彙的漢譯〉、啤酒專書《比利時啤酒:品飲與風味指南》與《世界啤酒品飲大全》、威士忌專書《蘇格蘭威士忌:品飲與風味指南》(預於2017年中出版),譯有品飲專著《葡萄酒的風味》(Le Goût du vin)、紀錄片《葡萄酒世界》(Mondovino)。
‧ 曾任酒廠品飲顧問與生產顧問;曾任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兼任講師
‧ 常年受邀擔任國際酒類競賽評審,包括啤酒、葡萄酒與烈酒
‧ 布魯塞爾世界酒類競賽〈烈酒風味評判準則〉編纂計劃總召集人
‧ 法國國立葡萄種植暨釀造科學研究院(ISVV)品飲文憑
‧ 法國波爾多葡萄酒學院(L’École du vin, CIVB)國際認證講師
‧ 法國干邑白蘭地公會(BNIC)國際認證講師
‧ 蘇格蘭Springbank威士忌蒸餾廠實習結業
‧ 美國BJCP啤酒評審認證組織成員
‧ 德國杜門斯學院(Doemens Akademie)認證啤酒侍酒師
‧ 比利時啤酒釀造者協會榮譽騎士勳章(表揚事蹟:文化教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