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紅色口罩正夯,部長告訴大家男性也能戴粉紅口罩,在此響應一下,跟大家說一個冷知識,粉紅色在1840年代到1940年代之間的美國,其實才是男孩的標準色。
.
顏色的意義是隨著時代而變動的,由於彩色攝影是在1970年代才在全世界走向普及,那些早期黑白照片真正的顏色,時常不可考。所幸現代人還能透過一些紙本資訊試圖還原過去。如果讀者您搭上時光機器回到19世紀、20世紀初,很有可能會感到一陣視覺錯亂。
.
本文附圖二是1927年《時代雜誌》(Time)的一項統計,當時編輯邀集美國國內主要的十間百貨公司,請他們選擇粉紅色與藍色到底該配男孩還是女孩。而票選的結果在當時算是「不出意料」,男生穿粉紅色以六比四險勝。
.
你沒看錯。粉紅色和藍色這兩種顏色其實在19世紀中葉後就普遍被認為是適合童裝的兩種顏色,不過由於化學染料在當時才剛起步,衣服容易褪色,所以多數人還是只能穿白色。不過根據當時的英國王室的畫像顯示,英國阿瑟王子(Prince Arthur)年幼時就是身穿粉紅色衣服,證明男孩穿粉紅色絕不是一件值得害臊的事情。隨著後來化學染料更為普及,穿粉紅色衣服的男童已是隨處可見。
.
1918年,美國的《恩蕭嬰幼兒百貨雜誌》的一則評論在現在看來簡直荒誕不經,上頭寫道:「普遍被接受的規則是男孩穿粉紅色,女孩穿藍色。原因是粉紅色是更堅毅也更陽剛的色彩,適合男孩,而藍色則屬於更精緻而纖巧的顏色,較適合女孩。」此說還原了當年的主流配色,再搭配剛才提到的《時代雜誌》民調,顯然到了1920年代末期,男孩配粉紅色仍是主流。
.
只是到了1940年代,觀念又產生了逆轉,家長開始偏向讓女孩穿上粉紅色、男孩穿藍色。原因難以考究,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就差這麼一點點,粉紅色就將要成為男孩標準色。由於美國的強勢文化影響,很可能也會影響到台灣等其他國家。
.
1953年的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總統夫人瑪米.艾森豪(Mamie Eisenhower)穿著一襲亮麗的粉紅色連身裙,使得美國百姓普遍建立起了「粉紅色是淑女的顏色」的印象。1957年,由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主演的《甜姐兒》(Funny Face ,1957)更加深了這個印象。大概就是從那之後,粉紅色暫時離開了男孩的衣櫃。
.
但現代時尚觀念更為開明,女性可以穿著更中性的顏色,而男生穿著粉紅色服裝出門也不再罕見,性別之於顏色的選擇不再壁壘分明。如果還有人帶著顏色刻板印象去數落別人,請標記他來看看這篇文章吧!誰知道粉紅色會不會在21世紀又來一波逆襲,重新奪回「陽剛」的生命力呢?
.
.
(附圖一為1940年代美國小男孩肖像;附圖三為總統夫人瑪米.艾森豪肖像。)
王之逆襲統計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這些批評,有道理嗎?
🗣「竟然鼓勵大家去投 3 分的期刊,而不是 10 分甚至 50 分以上的 PNAS, Cell, Nature, Science, JAMA, Lancet, NEJM,目標低下,不可取,價值觀錯亂。」
🗣「Open access 直接跟作者收錢,就是花錢買刊登,不是正統科學價值。」
🗣「年輕人不按部就班,加入並在學會中往上爬,去那種像 mobile01 一樣的電子期刊混,學術名聲不好。」
🗣「與健保資料庫論文一樣,這種都不是『真科學』,應該研議升等與教職,不准使用這類論文,封鎖健保資料庫論文、封鎖臨床論文、降低 open access 期刊的計分權重。」
❚ 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第一點與第二點,如果您仔細看過我寫的文章(open access 與 PLOS ONE),也理解科學的進步,從來不是漸進,而一直是許多邊緣科學人,從逆襲到稱王的「典範轉移」過程(如:地動說、演化論、病原體發現……)。應該就會跟我一樣,一笑置之。
而且,我一直認為,用全職學術研究者的價值觀,去規範每天忙門診、手術、病歷、評鑑、申覆都搞不完的台灣臨床醫療人員,邏輯上完全不正確。
❚ 只練全壘打,才是不切實際。
就算你願意花十年完成一篇 JAMA 好了,實際的情況是,你在第 10 年文章投出去前,已經被 2/6/9 條款弄死 3 次,就算你有超強背景撐你到第 10 年,因為這 10 年間,你一點投稿與修正的經驗都沒有,這篇論文出去,還是有非常大的可能被拒絕。
想想,你會跟少棒選手講這樣的話嗎?「不要練安打、推打、犧牲打,就直接練全壘打。全壘打以外的得分,都是假得分,不可取、不正統、價值觀錯亂。」「報名要錢的棒球比賽,都不是真比賽,竟然還要我們自己準備機票、住宿?」你認為這樣的價值觀合理嗎?可以 work 嗎?
❚ 新進者的逆襲之道
你沒資源,當然是用沒資源的玩法:自己臨床工作中可以完成的主題、在自己的電腦可跑的資料庫研究。
你沒有學會人脈,當然是用網路去建立自己的人脈:用隨時都會被看到而且又有美觀平台的 PLOS ONE、用自己建立的部落格列出簡歷與研究成績,直接讓世界看到。
正因為這條路真走得通,而且造成強者的威脅與緊張,所以才有許多箝制手段與道德抨擊。
歧視鍊永遠存在,基礎研究者認為臨床研究不是夠水準的科學,現在做臨床研究漸漸被肯定,但這些人上去後,卻又開始歧視資料庫研究,順帶歧視一下自己沒登過的 open access 期刊。
❚ 發現了嗎?
只要新的東西,就會被歧視、被用量身訂做的新規矩排斥、被用道德批評,只要你的科學信念正確,合理合法,持續的耕耘,總會有你的一片天。
(以上僅擷取部分原文,完整內容請見連結。)
🚩 2020 / 4 / 12(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有!
✓ 成敗關鍵 revision,怎麼做才最好,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有!
✓ 提供範例論文的 revision letter 讓你學習參考,有!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有!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有!
臨床中的每個機會,都是發表的可能。
立即報名 ☛ http://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王之逆襲統計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這些批評,有道理嗎?
🗣「竟然鼓勵大家去投 3 分的期刊,而不是 10 分甚至 50 分以上的 PNAS, Cell, Nature, Science, JAMA, Lancet, NEJM,目標低下,不可取,價值觀錯亂。」
🗣「Open access 直接跟作者收錢,就是花錢買刊登,不是正統科學價值。」
🗣「年輕人不按部就班,加入並在學會中往上爬,去那種像 mobile01 一樣的電子期刊混,學術名聲不好。」
🗣「與健保資料庫論文一樣,這種都不是『真科學』,應該研議升等與教職,不准使用這類論文,封鎖健保資料庫論文、封鎖臨床論文、降低 open access 期刊的計分權重。」
❚ 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第一點與第二點,如果您仔細看過我寫的文章(open access 與 PLOS ONE),也理解科學的進步,從來不是漸進,而一直是許多邊緣科學人,從逆襲到稱王的「典範轉移」過程(如:地動說、演化論、病原體發現……)。應該就會跟我一樣,一笑置之。
而且,我一直認為,用全職學術研究者的價值觀,去規範每天忙門診、手術、病歷、評鑑、申覆都搞不完的台灣臨床醫療人員,邏輯上完全不正確。
❚ 只練全壘打,才是不切實際。
就算你願意花十年完成一篇 JAMA 好了,實際的情況是,你在第 10 年文章投出去前,已經被 2/6/9 條款弄死 3 次,就算你有超強背景撐你到第 10 年,因為這 10 年間,你一點投稿與修正的經驗都沒有,這篇論文出去,還是有非常大的可能被拒絕。
想想,你會跟少棒選手講這樣的話嗎?「不要練安打、推打、犧牲打,就直接練全壘打。全壘打以外的得分,都是假得分,不可取、不正統、價值觀錯亂。」「報名要錢的棒球比賽,都不是真比賽,竟然還要我們自己準備機票、住宿?」你認為這樣的價值觀合理嗎?可以 work 嗎?
❚ 新進者的逆襲之道
你沒資源,當然是用沒資源的玩法:自己臨床工作中可以完成的主題、在自己的電腦可跑的資料庫研究。
你沒有學會人脈,當然是用網路去建立自己的人脈:用隨時都會被看到而且又有美觀平台的 PLOS ONE、用自己建立的部落格列出簡歷與研究成績,直接讓世界看到。
正因為這條路真走得通,而且造成強者的威脅與緊張,所以才有許多箝制手段與道德抨擊。
歧視鍊永遠存在,基礎研究者認為臨床研究不是夠水準的科學,現在做臨床研究漸漸被肯定,但這些人上去後,卻又開始歧視資料庫研究,順帶歧視一下自己沒登過的 open access 期刊。
❚ 發現了嗎?
只要新的東西,就會被歧視、被用量身訂做的新規矩排斥、被用道德批評,只要你的科學信念正確,合理合法,持續的耕耘,總會有你的一片天。
(以上僅擷取部分原文,完整內容請見連結。)
🚩 2020 / 4 / 12(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 國際期刊 editor 與資深 reviewer 教你投稿重點,有!
✓ 成敗關鍵 revision,怎麼做才最好,有!
✓ 提供頂尖期刊範例論文,原作者讓你問,有!
✓ 提供範例論文的 revision letter 讓你學習參考,有!
✓ 資源稀少時代起步,給年輕伙伴的務實建議,有!
✓ 初學者最常用的統計,互動實作,有!
臨床中的每個機會,都是發表的可能。
立即報名 ☛ http://clip2014.innovarad.tw/e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