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 先知(李怡)
年輕時買了一本《人間詞話》,是我的至愛。王國維的「境界」說,一則一則對古代詩詞的美學評論,讓人反覆咀嚼,浮想聯翩。其中談及「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三種境界分別援引古人詞章,不只作美學闡釋,更是講人生對事業、學問的追求。
王國維是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寫於1910年的《人間詞話》,以西洋美學觀點欣賞中國古典詩詞,見解獨特。王國維的學問廣泛超卓,國學大師陳寅恪指他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
晚清開始的啟蒙運動在未被救亡意識壓倒之前,中國作家、學者名人輩出,辛亥後的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在思想自由、學術自由中出現眾多人才。1925年清華大學設國學研究所,聘請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做導師,號稱國學院「四大導師」。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四位大師,創辦兩年,聲望即超群出眾。
當年我沉醉於《人間詞話》的美學境界,卻不知道王國維那幾年的事。
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思潮在世界泛起,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國民黨引入蘇聯專家向列寧式政黨轉型,並採取「以俄為師」和「聯俄容共」政策。這一年,王國維在一篇題為〈論政學疏〉的文章中寫道:「於是有社會主義焉,有共產主義焉。然此均產之事,將使國人共均之乎?抑委託少數人使均之乎?均產以後,將合全國之人而管理之乎?抑委託少數人使代理之乎?由前之說則萬萬無此理,由後之說則不均之事,俄頃即見矣。」要平等分配財產不可能由全國人一起去均分,而必然要由少數人代理,這少數人成為特權也就無可避免。這種特權會越演越烈,以致成為極權。
王國維又在給朋友信中說:「觀中國近況,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產終。」其後近百年歷史證明了他的先知預言。
1927年北伐軍即將打到北京的消息,在清華園引起兩極反應:青年學生欣喜若狂,國學院的「四大導師」卻個個憂心忡忡。6月2日,王國維往北京頤和園,於園中昆明湖自沉而死。從其衣袋中尋出一封遺書,上寫:「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死時僅49歲。1929年,陳寅恪在清華園為王國維所立之碑文上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俗諦」是佛經中指世俗變幻的法則,有別於穩固不變之「真諦」。「三光」,是指日月星。
王國維之自沉原因,數十年來眾說紛紜。但從他對當時政局之憂慮,預見到隨着民國北京政權的覆滅而容納「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環境也將消失,「以共和始,以共產終」的局面將臨。他說「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似預見後來附共知識人「經世變後再辱」的共同遭遇。這是當年先知對國人的「死諫」,但幾乎無人領會。
改一下《Vincent》的歌詞:「中國根本配不上擁有一個美好如王國維這樣的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三境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獻給正在面對挑戰的我們】
給我即將上考場的孩子們,與正在面對挑戰的我們。
每當我覺得辛苦的時候,總會想起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人生三境:
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會想:眼前的困難無比巨大可怕,而我,正在哪一境呢?
___
三場簽書會都收到相似的詢問,那是:「在遭遇那麼多挫折之後,為什麼還能堅持初衷,並繼續給出愛?」
我相信當每個人若能發現自我的意義,就能因內在的使命和信念去多堅持一點,即使等待結果的過程漫長而痛苦,但相信「累積會有意義」就能持續。
可是另一部分,「直面黑暗」有時也是不得不的生存本能。
當你覺得痛苦難耐,坐在原地哭泣抱怨,甚至等待奇蹟,最終都只會換來更多的沮喪。
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當你痛苦到受不了,卻又不得不繼續生活時,或許和困難直球對決,迎向挑戰,讓一切有機會變得更好,才是真正有效的解決之道。
當你直視黑暗的深淵時,一直看、一直看,就能讓恐懼的情緒因為適應而逐漸習慣;當你越看越久,你會發現:這個原以為深不見底的黑洞,其實也有盡頭,你以為黑洞底下藏著無法打敗的怪獸,或許只是水光映照下的幻影,或許只是虛有其表的小獸,或許裡面什麼都沒有,根本不需要害怕這麼久,只是你的情緒而已。
日子終究要過,而且要為了自己越過越好,所以,請勇敢凝視那個深淵,直到眼睛適應,心理適應,然後大刀闊斧去拚出一個結果,直到可以瀟灑離開為止。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年紀越大,越是體會:「越大的挑戰,包藏著越大的禮物。」就像準備三年的大考,就像突如其來的一句抨擊,就像無法想像的真相,一切都在面對的當下讓人感到前途茫茫,不知方向。
有時候,應該說多半的時候,或許會有好友陪伴訴苦,但談完後,終究還是得一個人耐下性子把事情做好做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逃避雖可理解,但逃避衍生的問題只會讓黑洞越發巨大,就像疾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程序走完,又是好漢一條。
你問我:「這樣做下去,真的會成功嗎?」我總說:「擔憂是不必要的情緒,只會讓人更焦慮,所以記得『盡我所能,但順其自然。』」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我不知道「好報」什麼時候來?但我知道:「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你專注前行的時候,不知不覺你就改命了,也改運了!
如果可以選擇,大家都想要輕鬆安穩,平靜無波的人生,但人生有時也不是我們所能選擇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關要過,有責任要扛,一關還有一關,常常緊接而來,常常猝不及防。
但,該來的,就不要躲;勇敢承擔,向前一步,沉靜去做,終究能跨過這三個境界,來到下一個新的起點。
🔸時間到了,我們出發;夢想再遠,終將抵達。
🔸努力跑向你想去的座標上,沒有不可能!
🔸辛苦終有盡頭,我等你的好消息!
願我親愛的孩子們,與正在面臨挑戰的我們,都能寧靜致遠,未來更棒!
___
❤️每個成功學生背後,都有一個人生導師。
❤️我是嘉嘉,用充滿勇氣與省思的好書,陪你一起更強:【#最難的一堂課:充滿挑戰的教育現場,老師如何帶著愛和勇氣站在台上】
博客來:https://reurl.cc/1gYZlX
王國維人間詞話人生三境界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舊作選篇(之28)
三種境界 - 李怡
(今日三元宵,中國的情人節,選舊作一篇。)
書架的一本《人間詞話》,1961年中華書局香港版,薄薄的小開本,正體字,標點用旁點(現在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那是甚麼)。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定價港幣七角五分。這是我不時拿來翻閱的書。全書都是一則一則獨立論述,看其中一則,就可以讓人想好久,調冶性情,是一種享受。
王國維是清末民初大學問家,博學通儒,早年治西洋哲學,後轉治中國文學,對學術界之影響為近代僅見。《人間詞話》以西洋美學觀點作古典詞學評論,見解獨特,每則都有深義,是劃時代的經典。對我來說,一讀再讀不足以形容,每翻閱都引發一些聯想就是了。
許多人寫過,我也寫過的,是《人間詞話》中提到的三種境界。這是王國維在這本書中唯一的人生論述,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三種境界所引的三段詞,分別摘自晏殊、柳永、辛棄疾的詞章,但不是作美學闡釋,而是借用這三個形象生動的句子,來講人生對事業、學問的追求。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思是要站得高,看得遠,在沒有花繁葉茂遮擋下,在廣闊視野中,望盡天涯,立下人生追求的理想目標。
接下來是下苦功夫,對所追求的理想堅執無悔,艱苦求索,是進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第二境。這是最考驗一個人的毅力和勇氣的漫長階段。很可能你會覺得無論怎麼努力都徒勞無功,又或者覺得勢單力薄,怎麼奮鬥都敵不過社會的守舊勢力,於是經常有是否應該放棄的煎熬。
當你經多年努力也未見成果,經多次氣餒想放棄而又再堅持,這時候,第三境界可能就出現了:「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新的發現總是突如其來,山窮水盡疑無路,往往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國維說的是「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但我想,即使不是要成大事業、大學問,即使做小事業、小學問,或者對一種信念的堅持,一種人生的追求,也會經歷這三種境界。登高望遠,不要只看到鼻尖下的世態,甚至不要只看到自己生命的局限,是要立下人生志向。然後是漫長的努力而不見成果的日子。德國哲學家尼采說:「也許你感覺努力總是徒勞無功,但不必懷疑,你每一天都離頂點更近一步。」
縱使最終沒有見到「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你已經離開人世。但你度過自己選擇的人生,而不是別人期待的人生,沒有在年輕時已經行屍走肉。你邁向頂點,可能你達不到頂點,但會由別人接力而達到。這樣你晚年「回首」生命,也等同見到「那人在燈火闌珊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