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專欄鏤空與浮雕
#儂好胡歌
胡歌安靜下來的時候,是真的安靜。像什麼呢?像最深的嚴冬,夜裡靜靜落下來的雪。聽過和他同組拍戲的演員形容,胡歌一走出鏡頭,整個人就「嘚」的一聲,自動把渾身的光芒熄滅了去,然後慢慢的背轉身,往燈光照不到的地方走去——於是我想起北京。北京一下雪就變成了北平。北平的雪下得特別凶,凶得可以把胡同裡的喧鬧和動靜都掩蓋下去,而那靜,靜得連故宮都一眨眼就變成了紫禁城,紅牆宮裡萬重門,那紅門遠遠望過去,出奇的溫柔,出奇的嫻雅,隱隱帶著少女的嬌羞。我也想起胡歌演的梅長蘇,因為患有火寒毒,常年撐著單薄的病軀,在寒冬里抱著炭盆,坐在窗台前,憂患著家國的憂患,而死亡其實離梅宗主很近很近,近得彷彿就在積著厚雪的門外靜靜地守候,梅宗主一個大意把門打開,祂也就一臉冷峻地竄了進來。
後來胡歌說,出事之後,他發了一個夢,夢見了那位和他一同出車禍然後不幸離世的同事,夢裡頭,他把對方送到機場,大家沒事人一般,說說笑笑的,然後對方轉過頭來,告訴了他航班的時間,隔天胡歌醒過來,酸酸楚楚的把那夢回味一遍,赫然發現,那航班的時間,其實就是哀悼會的時間——於是胡歌把臉埋進手掌,肩膀抖動得像一隻僥倖躲過獵人子彈的松雀鷹,原來死亡曾經靠得那麼近,近得像是被誰在臉上吹了一口氣,甚至那撲面而來的氣息,胡歌到現在都還記得清。他記得本來是他坐在副駕駛位置,那同事說,「胡歌你坐到後面來,睡起來舒服點。」那時他們趕完通告,從橫店開車回上海,胡歌累得全程都在車上睡癱了,因此當他終於知道跟他換位子的同事已經因車禍去世的時候,整個人嚇呆了,又內疚又自責又傷心,哭著對瞞住他的經紀人叫喊,「不管怎樣,我一定要飛回上海出席葬禮。」經紀人聽了大聲叱喝,「怎麼回?從香港回上海的夜機已經飛走,就算明天一早飛回去葬禮也已經結束了,而且你現在臉上還纏著紗布,要怎麼出境?還有你眼皮還腫著,不許哭,不許流眼淚——」那一刻,胡歌整個人徹徹底底奔潰了,慢慢蹲到地上,然後把頭低下來,好讓眼淚可以一滴一滴地往地上掉,不會傷害到剛在香港動了手術,把整塊眼皮都割掉,然後將耳朵背後的皮膚移植過來的那隻右眼——當時胡歌那委屈我懂,委屈得像個最好的同學突然轉校離開了可卻又傷心得不敢在老師面前哭出聲音來的孩子,原來在生離與死別面前,命運的樓板掀了開來輕輕響動,我們除了用盡氣力的傷心,其餘的都無能為力。
我突然想起金宇澄談起《繁花》的時候,回到了江蘇黎明里的祖宅,然後搬了張椅子坐在破敗得像個荒園的屋子裡望出去,剛好望見一棵娟秀的老樹,枝葉晃動得像金線一般,金燦燦的,很是漂亮,金宇澄說,「這是棵野生樹,小鳥吃了它的果子,飛到這兒來拉屎就長出來了,江南特有的樹。」而人生誰不都是這樣呢?不管你長在哪裡,到最終落了下來,就好像一張樹葉一樣,飄走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這道理當然胡歌都懂,胡歌比誰都懂,生命如果不是那麼脆弱,我們又何苦那麼驚慌焦慮?我記得胡歌說過,人的一生或長或短,都不必太計較,這一生來不及完成的事情,就寫進墓誌銘吧。而他唯一沒有放棄的是,既然活了下來,就把自己活成一個堅毅的、寬容的、赤誠的男人,給未來留下一點什麼,而且肩膀也不必太寬,擔得起人生的波瀾就足夠了。其實我何嘗不是那樣?特別抗拒把十年或廿年拉過來設定成一個年限來評估自己活出了一些什麼。在命運面前,歲月太單薄,十年廿年算得了啥,可能明天發生的一件事,就足以把經年累月累計下來的一切都崩解了,都改變了——「就好像一根羽毛,風吹過來,它就跟著飄走了」,而胡歌這感慨,不知咋的就和金宇澄說的給對上了,兩個不同時代的上海人,在上海飽滿的風月當中,不約而同地,一眼看穿每個繁華時代的背後,其實也陰晦,其實也貧乏。
也可能是因為那場車禍吧。胡歌臉上結結實實地縫了一百多針,整張臉差點毀了,胡歌醒來之後,為了不讓大家擔心,他渾身裹著紗布讓護士從手術室推出來,還故作輕鬆地沙啞著聲音說,「瞧,著是我最新的造型。」然後他看見經紀人神色凝重地背過臉去,這才把吃力舉起的包扎著石膏的手緩緩地放下來。之後醫生到病房替他上藥,拆掉了臉上的紗布,胡歌隱隱發現大家的眼神有異,開始覺得不是太對勁,於是央父親把鏡子遞過來,父親多番推搪,怎麼都不肯,後來胡歌藉故要進洗手間,在鏡子面前看見自己的臉腫得比原本的大上兩倍,顯然是大大的破了相,而且肌肉組織很多都移了位,傷得最重的是右眼,腫得根本張不開,幾乎自己都認不出自己來了,可他當時的第一個感覺竟然是如釋重負,回過頭來對父親說,「太好了,終於可以不用當偶像了,終於可以不用當演員了。」父親聽了,以為兒子受不了刺激,盡說些痴話,難過得不得了,眼眶紅紅的,但當時胡歌是真心的,當偶像壓力太大,大得讓他開始想逃想避,就算今天問起,胡歌還是會說,「如果可以把光環都褪掉,那我肯定會更舒服更自在一些」——於是我想,這和金城武是多麼的相似啊。明明兩個都是天生必須在強燈之下戲耍風流的男人,卻偏偏想方設法不把自己當一回事,而且所謂偶像,不外只是光環,不是志向,不是職業,至於帥哥——帥哥怎麼能算是一種藝術成就呢?
「既然活了下來,便不會白白地活著——」《琅琊榜》里的林殊逃過劫難重生,化身梅長蘇之後這麼說過,胡歌於是也一直把這句話懸掛在心口。尤其是,角色有主次,但人生沒有,每個人都只公平地分配到一個角色,每個人也都是自己人生唯一的主角,並且最終也都只能活上那麼一次。因此一旦決定了繼續留在演藝圈,胡歌第一件事就是必須丟掉古裝小生和螢屏偶像的包袱,於是他重回上海戲劇學院上課,於是他遠走紐約放空自己,於是他表達了想要上台演話劇的意願,於是他還不介意角色的主次,爭取參演賴聲川的《如夢之夢》———而賴聲川的話劇,主張的是一種依賴靈性激發的創意體系,所以常常在他的話劇裡頭,從舞台的氛圍和設計,故事的主幹和佈局,還有隱藏的枝椏和線索,都埋伏著人生的體悟,而往往演員在演完之後,在對生命的思考上,漸漸都有了深刻的改變,尤其是胡歌——在某種程度上,胡歌和《琅琊榜》裡的梅長蘇有點相似,都經歷過浩劫,都毀過容,都在涅槃之後重新再活上一次。最特別的是,賴聲川的《如夢之夢》,每一年年底都安排在北京上演,意即是今年這一天的晚上八點,胡歌在戲台上說出這一句台詞,明年這一天的晚上八點,胡歌也會回到北京的戲台上,說回同樣一句台詞,胡歌感慨地說,「這兩個點的距離,感覺就好像只隔了一天從同一張床上醒來,可實際上卻間隔的整整一年,一年裡頭的遭遇、經歷和生活,其實更像是一場長長的夢」——生命是循環,總有長短,也有圓缺,而在無常裡頭,我們都希望可以守住同樣的循環,守得緊緊的,守得牢牢的,所以我們才都愛說,「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其實我們忽略了,今夕是何年根本不重要,越是像夢一樣的,才越是真實的人生。
胡歌是個聰明的演員,他的演技,不狂妄不輕浮,總是收的時候比放的時候多,最好像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不見端底的,總是要到最後一刻才恍然大悟——啊竟然是這樣,啊居然是那樣。人如是。戲如是。所以胡歌用他自己的歷練,壓抑了梅長蘇的感情線,豐富了角色的孤獨感,有些人的人生,是必須經過不斷的否定自己,不斷的推翻自己,到最後才能慢慢地重新建立起自己。我喜歡胡歌,是喜歡他居然在這個粉絲可以兌換程貨幣的「新粉絲經濟時代」,一再千方百計地撲滅身上的明星光芒,把自己從明星退化成一個演員,然後再從一個偶像,「破帽遮顏過鬧市」,恢復一個演員最純粹的本質,這對胡歌來說,終究才是他最樂見其成的反其道而行的進化方式。胡歌說過,他是一個簡單的人,簡單是他的葉綠素,「有時候演了一場很牛的戲,我自己就會沾沾自喜,樂上好幾天,而這種樂,比起摘掉影帝或視帝什麼的,更加讓人開懷愜意。」無論演員還是明星,顯然都是趕熱鬧的行業,因此胡歌總是盡量在精神上讓自己傾向於「貧困」,而胡歌的貧困,是一層層的壓抑,是一步步的排斥,以及一些些人為的刻意的疏離——胡歌本身已經具有太強烈的存在感,他需要的反而是化繁為簡,是返璞歸真,是從喧囂的螢屏中退下來,扭轉頭,從表層鑽回內在,然後適當地給自己一種撕裂——胡歌老愛說,「我真正想要討好的,到頭來不外是在心裡頭經常給自己進行告解的另外一個胡歌而已。」
我隱約記得胡歌好幾年前已經開始在讀《繁花》,很有禮貌地稱金宇澄為 金老師,那時候他輕描淡寫,談起他讀的書,談起余秀華,談起村上春樹,也談起《蘇菲的世界》, 把《蘇菲的世界》當作哲學入門書,長期帶在身邊,邊走邊讀,然後說,「慚愧啊,到現在都還沒讀完呢。」也是在那時候吧,我開始覺得我應該喜歡他,喜歡他的不自戀;喜歡他對名利寵辱不驚;喜歡他帶點憂鬱和哀傷的自負;喜歡他明明是明星類型化最早的受益者,卻也是最快自覺性擺脫被明星類型化捆綁的明星;也喜歡他和金城武一樣,總是一逮到機會就轉過身把明星的光環都拆除都摘掉——
而胡歌在上海出生,說得一口正宗的上海話,聽上去特別的風流,一種隨時隨地和談話的人在調情的風流,我記得他說,他對1960到1990年的上海總有一絲念想,「當時上海的物質可能還挺匱乏,可精神世界卻很精彩很豐富,我特別嚮往能夠經歷那樣一個年代。」然後王家衛開拍《繁花》找上了他,說是因為他說得一口漂亮的上海話,但造型照一曝光,我心裡靈光一閃,胡歌出場時華麗而迷離的氛圍和造型上的耐人尋味,看上去竟和張國榮的阿飛有太多的似曾相識——都自戀,都憂鬱,都俊美得不容逼視;不同的只是,張國榮的阿飛難免太輕浮太跋扈太傾向自我毀滅,而胡歌的寶總,是大上海溫文爾雅但工於心計的商賈,可兩個人都同樣的對人對感情,對命運的起落和跌宕,有著太多的遲疑和不信任。
胡歌是個愛書人。 據說他刨書刨得近乎出神入化。常常劇本唸熟了,在劇組等其他對手進入情況的時候,他就順手把書給抽出來,能匆匆忙忙給瞄上幾段也是好的,他最開心的莫過於,能夠來來回回在一段給他衝擊最大的文字段落里徘徘徊徊,對他來說,也就是心滿意足的一件事了。我記得有一次他在內地得了個最有影響力的男演員什麽的,記者要他說出他心目中最能代表這個時代的人物,他特別配合地說了——我一聽,當場就呆呆地怔住了。因為我真的是天打雷劈都沒有想到他會說余秀華,並且還面不改色地說,「如果沒有這些詩,余秀華不過是一個身體有缺陷的普通農民,但讀過她的詩,就知道她的靈魂原來這麼自由,其實已經飛到很高的地方去了。」胡歌懂詩,佐以他的俊色,端到我們面前來,怎麼說都是一件性感的事。
更驚訝的是,胡歌說他這一生的第一根煙是為村上春樹抽的。那時他還在唸著高中吧,陰差陽錯地讀到了村上的《挪威的森林》,被男主角極度頹廢的氣質給吸引住了,於是讀著讀著就禁不住推開門走到街上買煙去了,而且他還很記得,那是十七塊錢一包的大衛杜夫,價錢還真不是普通的貴。所以我常常在想,不讀書胡歌照樣可以像其他明星一樣喝喝紅酒穿穿名牌日子過得挺好的,但或許是因為胡歌擔心一不讀書就會讓自己處於一種內心沒有著落的狀態,空空的,虛虛的,因此他需要書本來支撐他自己,讓自己看起來不像是個只識得在鏡頭面前背對白的行屍走肉,而且書本開啓的世界和提供的養分,從來沒有讓胡歌失望過,他笑著說,「書本擊退了我的焦慮,讓我不再搖擺不定。」而我想說的是,在劇組偷時間讀上兩頁好書,然後從書裡抬起頭來恍如隔世的胡歌笑起來真好看,讓我想起木心說的,「風啊,水啊,一頂橋。」胡歌是一頂溫柔的橋,情深款款,和河道依偎在一起,讓人禁不住想走到橋心去站一站——站一站就好,站一站其實已經很好。
王家之戀凶宅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Happy Ending II ◎徐珮芬
你是否和我一樣
擁有一把不知道用來開啟
哪扇門的鑰匙
衣櫃裏有件不再穿的外套
忘記自己從何時開始
失去遺棄的能力
你的心事是否跟我很像
藏了一間凶宅
裏面活著幾個
已經離開的人
希望我們很像
在愛與被愛間
選擇當炸彈客
手中拿著藏寶圖
對世界打了個
大大的叉
我知道你在等待我走向你
可是我不知道我在哪裡
對不起,我不知道
我在哪裡
——徐珮芬《夜行性動物》P.92-93
--
◎作者簡介
徐珮芬
花蓮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周夢蝶詩獎等。曾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2015)、《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2016,啟明)、《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2017,啟明),《夜行性動物》(2019,啟明)。
(簡介修改自《夜行性動物》作者介紹)
--
◎小編鋼筆人賞析
這首〈Happy Ending II〉收錄於徐珮芬《夜行性動物》,是該本詩集中最後一首詩。在這首詩中,許多殘缺的事物用各種面貌重新出現。
失去目的的事物:不知開哪扇門的鑰匙、不穿的外套。
失去能力的人:失去遺棄的能力
殘缺的活著的樣貌:心的凶宅中活著已經離開的人。
敘事者我失去遺棄的能力,這或許可以被視為某種疾病,所以鑰匙和衣服就算失去目的,敘事者我也還留著,離開的人也不斷放在心底。但這樣的病,卻也讓敘事者我所擁有的一切全都是殘缺者,這些殘缺的事物構築了他的世界。
他知道,這世界是一幅寶藏,對世界打叉,一方面是承認世界的珍貴,另一方面卻也是直接否定了這世界。他愛這世界,但也寧願當炸彈客,炸毀這殘缺的一切。
正因為這樣,即便敘事者我知道「你」在等我,敘事者我也已經無法到達「你」的那邊了,失去遺棄的能力後,敘事者我只得切斷與世界的聯繫,但一旦自身缺乏與世界的關連,那連自己在哪裡,也會無所依歸。
徐珮芬此詩表達出的茫然感,是當代青年意識中常見的現象;但相對來說,以前並不一定如此。以前的青年即便茫然,在日本時代,卻還有人創了《無軌列車》這樣的雜誌。火車必須要有鐵軌才能往前,而無軌列車並不通往某處,他們渴望打破世界的規則;而相對而言,當代的我們早已知道世界的殘忍,但即便只是想循著某種軌跡好好過生活,這樣的軌跡卻已不復見。
值得一提的是,此詩放在詩集結尾有相當的韻味,這至少可從兩點來講,一是在此詩集目錄的下一頁,就赫然出現一句「你在哪裡」,對應到最後「我在哪裡」,我們便可知道,即便知道對方的位置,自己要怎麼到達彼方,又是另外的難題。
二是在此本詩集中間,還有一首〈Happy Ending〉,全文如下:
Happy Ending ◎徐珮芬
——致黎耀輝與何寶榮
別管那些還沒曬乾的枕套啦
脫掉用來遮住刀痕的袖套吧
想活需要錯覺
清醒需要幻覺
七月的尾巴
無風的午後
突然想拍部莫名其妙的公路電影
畫面上最好只有我
一手開著偷來的車
一手隨意地摟著你
一鏡到底
這首〈Happy Ending〉致意的兩人為王家衛《春光乍現》的兩位主角,這是一對同志戀人在阿根廷發生的故事。相較於〈Happy Ending II〉,雖然這首詩仍時而可見敘事者的殘缺與疾病(比如活著與清醒必須仰賴幻覺與錯覺),整體氛圍仍是較為陽光、戀愛的,並有種放蕩不羈感,不顧世界的規則。這種放蕩不羈是為了快樂。
相較而言,〈Happy Ending II〉某方面而言也是不顧世界的規則,但最後自己卻迷失了方向與世界的位置。在詩所呈現的精神狀態上,正與〈Happy Ending〉相互呼應。放蕩不羈、自由,隨之而來的是無法認知自己的位置。
此詩放在詩集的最末,或許也呼應了詩集名稱《夜行性動物》,這樣的夜行並不是天性,所以才失去了方向。
-
美術設計: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疾病詩 #徐珮芬 #夜行性動物 #HappyEnding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5/happy-ending-ii.html
王家之戀凶宅 在 對我說髒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笑話高手的養成源自一個敏感而寂寞的童年。本名王裕仁的他,父親是滿人。父親本姓葉赫那拉氏,是廂黃旗子弟,民國之後改姓王,王家在東北幫日本人種鴉片很有錢,騎馬繞整個家園要一小時,1949年後來台,在退輔會當公務員,教老兵種田,月薪8000元。他家境優渥,他說他和弟弟是小學朝會唯二有皮鞋可以穿的小朋友,像卡通小丸子裡的花輪。
花輪男孩個性閉俗,害怕與人互動,唯一的嗜好是讀書,讀三國紅樓等中國古典名著,也讀卡夫卡沙特新潮文庫。數學英文很差,但靠著記憶力很好,背書可以連標點符號一字不漏背下來,考上台大,先念圖書館系,然後轉中文系,「中文系一班50個人,只有7個男生,女生都很疼你,簡直跟賈寶玉一樣。我在大學組詩社,找顏元叔當指導老師,社員有詹宏志、羅智成和廖咸浩。那是人生最無憂無慮的一段時光。」
其時,他愛上一個名為苓的學姐,他第一本詩集《李白的夢魘》即學姐隸書手寫再去印刷,該書題名送給學姐,取名苦苓,苦戀阿苓,昭告天下二人關係。不顧女方家長反對,2人愛得轟轟烈烈,但學姐畢業出社會,他去當兵,戀情無疾而終。當兵期間,他和外文系學妹在一塊,2年兵役期間,二人一天一封信。學妹畢業在即,計畫到台中教書,他也申請了明道中學。退伍當天,他和學妹、還有部隊的政戰士、學妹的朋友,四個人開車去玩,卻在屏東三地門出車禍。
他被送去醫院,昏昏沉沉只聽見病房有人大喊「快縫舌頭,他舌頭斷了」,「我口才這樣好,應該是舌頭有斷過吧,就跟九官鳥學講話一樣都要先剪舌頭。」但口才好並無法挽回學妹愛上別人的事實—後來,學妹愛上了政戰士。最好的朋友和女友雙雙背叛他,他憤恨不平,把往事寫成文章,但竄改事實,他寫他醒來找不到人,因為學妹重傷不治。他用文字寫死了心愛的女人。
1979年,他去明道中學教書,教了9年書。這段期間,和學生蘇玉珍結婚,二人育有一子王霖。地方中學教師同時化名「托斯基」之名,幫《美麗島雜誌》、鄭南榕的《自由時代》等黨外雜誌寫稿,「我沒有特別尊敬的事情,特別喜歡挑戰權威。稿子偷偷寫,因為寄信、傳真都會被攔到,和編輯相約台中金馬戲院A廳,坐靠走道位置,手中拿著《時報周刊》,他會問:『電影好看嗎?』我要回答:『天氣還不錯。』他才把稿子拿走。我們自以為很聰明,但寫沒幾期,國民黨文工會打電話給我,就說:『聽說你用托斯基的名字幫黨外寫稿喔。』」
他好發議論,「我寫到我們去喝酒碰到一個女侍,是餐飲科,我說你們這樣學以致用喔,但我疏忽了我們學校剛成立餐飲科,任何教育問題大家都會聯想到你的學校,不得已只好離職。我人生的一切好像都是不得已,因為英文不好,不得已念中文系,為了學妹不得已去台中,因為丟了教職不得已只好寫專欄。」
為養家糊口,他一週寫7個專欄,寫著寫著也變成暢銷作家,自己暢銷,也幫助別人暢銷。他是希代出版社顧問,有年輕校園作家要出書,當時最紅的少女偶像團體是紅唇族,他跟出版社老闆說:「我們也可以有小說族。」用偶像的概念包裝作家,捧紅張曼娟、吳淡如、郭強生、侯文詠等作家。
他事業蒸蒸日上,婚姻江河日下,2001年,他因外遇,和蘇玉珍簽字離婚。外遇錯了就是錯了,沒什麼好辯解,問他在這段婚姻得到什麼教訓,他說不該不給前妻留面子,父子聯手嘲笑她的衝動購物,也不該仗著自己好口才,在所有的爭執中咄咄逼人,不留餘地,「我給前妻2800萬元,70幾坪的住宅,一個可以設3家公司的辦公大樓樓層都給了她。另外每個月給四萬元當贍養費,直到小孩完成學業。」
他以為可以重新開始。2年後,蘇玉珍和情夫賴燿村出書《一個作家之死》影射苦苓淫亂情史,「她上節目控訴我,離婚外遇這件事對我的傷害很有限,那是我活該,但出書把我從陳世美搞成西門慶,等於是殺一個人變成殺十幾個,形象更加毀壞,連我上山辦入山證,警察都曖昧地虧我說:『你查某用得很凶喔。』」
小說家用文章賜死了前女友,自己最後被前妻的小說殺死了,「我走在路上都覺得大家對我指指點點,在高速公路開車,接到記者電話,問小說人物是不是影射誰誰誰,我百口莫辯,當下想踩油門撞死。」
這世界待不下去了,只好躲到烏來的小套房。他去考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員,編號724號,因為植物和動物不會嘲笑他。最開始鳥類只知道麻雀,植物只認得榕樹的城市鄉巴佬,把所有看過的動物和植物畫下來,他把主持節目那一套用在解說上深受歡迎,找到了肯定。不寫文章,不在媒體露面,也沒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