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寫的新書─《哥,就是個狠角色:不讀戰國,不知權力這樣玩!細數戰國風雲人物,誰能縱橫天下?》,已經可以在書店中購買到了喔!
這次的書籍我挑選出10位中國戰國時代的名將故事,話說,當初挑選10位名將時,有幾位強將也在我的考慮名單中,但因為各種理由,最終並沒有入選。那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有哪些遺珠之憾的戰國強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珠5 蒙恬
在戰國時代末期的首強─秦國,當時有兩大軍事家族。
一個是王家,代表人物是王翦、王賁父子,這對父子搭檔後來殲滅了五個諸侯國,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重要功臣。
另一個則是蒙家,蒙家的代表人物先是蒙驁,曾在秦莊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老爸),還有秦王嬴政的早期,攻下韓趙魏三國大量的土地;之後是蒙驁的兒子─蒙武,他曾擔任過王翦的副將一起攻破楚國,而蒙恬則是蒙武的兒子,換言之,是蒙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
蒙恬曾參與秦國攻滅齊國的戰役,並立有大功;接下來為秦始皇北伐匈奴,並大獲全勝,之後則加固長城防線,使匈奴10多年不敢向南侵犯,而依照秦始皇將大兒子扶蘇派往蒙恬軍中擔任職務來看,蒙恬應該是秦始皇最信賴的將領,或許也能間接推測出:他是秦始皇統治時期的頭號戰將。
內戰及外戰都表現優秀,為何蒙恬沒入選呢?原因在剛剛的描述中已經曝光,因為......蒙恬在戰國時期的戰歷太少,只有一場。
所以若論「戰國名將」,蒙恬的資歷只是菜逼八,無緣入選,但從他日後的成名,他有不輸前輩們的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珠4 項燕
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有遇到兩大阻礙,一個是趙國的不敗軍神─李牧(他的故事有收錄在新書中),另一個則是項燕。
項燕是楚國將領,當初秦王嬴政攻楚時,先是派李信領20萬大軍進攻,項燕雖然先吃了幾場敗仗,但都只是為了保存楚軍實力而實施的戰術性撤退,等到李信後撤時,項燕一路尾隨,並抓準戰機一舉大破秦軍,非但使秦國吃到為數不多的敗仗,甚至楚軍還一度要反推進攻秦國領土。
那為何項燕沒有入選呢?
首先,李信的敗仗有其原因(這收錄在新書中);再來,後來秦國派出頭號戰將王翦攻楚,項燕之後不敵被殺,雖然當時秦楚雙方的戰略資源有明顯差距,但項燕一來沒有其他戰績證明自己的實力,二來又輸給了戰國四名將的王翦,所以我覺得他的實力是無法與我書中的10位名將並列的。
也話說,項燕的記錄很少,有紀錄的戰績是一勝一敗,也不見得多出色。會將他列為遺珠是有兩大加分因素。
一個是我書中的10名將沒有一個是來自楚國,雖然這代表曾是戰國首強的楚國一向戰績難看,但沒個代表人物也實在說不過去,所以難得讓秦國吃虧的項燕算是楚國戰將中,為數不多的亮點。
另一個則是項燕有個好後代,也就是後來在鉅鹿之戰以破釜沉舟之勢,殲滅秦朝主力軍的超級霸王─項少龍......說錯了,是項羽!
有這樣的後代,好啦,多少幫項燕加分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珠3 司馬錯
司馬錯是戰國中後期的秦國軍事家。
當時秦國正在崛起,謀臣張儀(就是那個超有名的縱橫家),曾主張秦國應該往東進攻,奪取中原之地好進一步發展。
但司馬錯卻主張,往中原發展,可能因鋒芒太露而引起各國的圍毆,還不如先往巴蜀擴張實力(巴蜀就是今天的四川省一帶)。
秦惠文王最終採納司馬錯的意見,並由司馬錯領軍,多次對巴蜀用兵,最終打下了四川盆地,這也為秦國贏得一個穩固的後勤基地,使秦國日後揮軍東進時,擁有足夠的糧草供給。
滅蜀的戰績,證明司馬錯宏大且穩健的戰略觀,而之後司馬錯亦在對魏國、楚國的戰役中獲得過勝利,可見他在戰術指揮上也有一手。
那為何司馬錯是遺珠呢?原因是在司馬錯的後期,他曾與一個人搭檔,而這個人純論攻打戰國七雄的戰績實在是高出他太多,而那個人名叫:白起。
有這樣的同僚,只能算司馬錯運氣不好了。(這相當於你擁有皮朋的實力,但你有一個隊友叫喬丹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珠2 樗里疾
樗里疾是戰國中期的秦國人物。
(是的,又是秦國,或許其他戰國七雄諸侯國也有頂級戰將,但整體武將人才的深度,確實在沒有哪一國能與秦國相比呀。)
樗里疾的身分尊爵不凡,因為他是秦惠文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也就是位王族,軍事生涯先是大破韓趙魏三國聯軍,之後數次大破楚軍,為秦國攻取數百里的楚地,當時的秦國人以「智囊」來誇讚樗里疾的機智。
看樗里疾的戰績,也是非常的猛,為何我沒有把他編入書中的正選呢?
一方面是如果把樗里疾放在書中,那秦國的代表人物實在太多了。另一方面,司馬遷在史記中,是把樗里疾跟一位叫甘茂的文官並在同一個列傳中,說明樗里疾在司馬遷心中或許更像是位文官。而從「智囊」的評價,好像也讓樗里疾的形象比較有軍師的文人感。
當然,戰國時代其實文武沒有分得很開,李牧、廉頗,兩位趙國武將也曾擔任過相國(可以想像是宰相),所以如果要誇大一點的比擬,或許樗里疾像是軍事戰績更加優秀的戰國諸葛亮?
總之,樗里疾真的算是因為我的私心而未能入選,但他的戰績說不定可以跟後來的秦國王牌將領─白起,相提並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遺珠1 趙奢
趙奢是戰國時期的趙國武將。
論軍事概念,他與領導齊軍收復故土的火牛計達人─田單,曾有一段辯論,而最終,田單心服口服的承認趙奢更高出一籌。
論戰績,他先是擊敗過齊國,後來又擊敗過秦國,重點是,本來趙國王牌武將─廉頗認為當時趙軍是打不贏秦國的,但趙奢卻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看法在那一次勝過廉頗。
論識人之明,他最早預言自己的兒子不可重用,而事後證明,他的兒子趙括,還真在被重用闖下大禍。
有以上的經歷,其實我自己認為趙奢在某方面是蓋過廉頗的,但可惜的是,趙奢的經歷紀錄不多,我個人不太願意用少數的孤例去支持一個人的強度。(舉個例,有兩個投手,一個只投過兩場比賽,結果兩戰皆勝,勝率是100%、另一位投手投了十二場比賽,結果勝9場、輸3場,勝率是75%。那能說勝率100%那位就一定比較強嗎?)
不過,我其實用另一種方式,讓趙奢不斷出現在新書的不同片段,以此來肯定他在我心中的強度,這也是為何我把趙奢擺在遺珠第一名的原因,因為我私心是很讚賞趙奢,但卻沒有讓他單獨列傳。
(話說漫畫《王者天下》,可是把趙奢設定為趙國第一代的三大天之一,而與他同列的是廉頗,第二代三大天之一,則是不敗軍神─李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未能入選新書中的戰國強將們,不知道大家的意見如何呢?
又話說,這些遺珠之憾都已經如此之強,那入選書中的10位強將,又有有多麼強大?
想知道的朋友,趕緊去購買新書《哥,就是個狠角色:不讀戰國,不知權力這樣玩!細數戰國風雲人物,誰能縱橫天下?》吧!
好啦,雖然這是業配自己的文章,但不覺得我業配的很用心嗎?看在我那麼用心的程度上,真得趕緊去買來收藏,順便支持我一波啊!
購書可往這裡走: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266?loc=P_0004_181
然後再一次用圖片證明,新書已經在書店中上架,大家有心動的,趕緊用新台幣讓它下架,讓書店趕緊補貨、出版社趕快再刷、我趕緊賺錢呀!(呵,我現在講這些話已經臉不紅氣不喘了。)
王翦 南 中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秦始皇陵為什麼40來年不敢挖?
歷史春秋網
作者:銳峰作品團隊
中國考古學家們1974年春季就已經發現了秦始皇陵,而且秦始皇的埋身之處也已經找到,但是幾乎整整40年過去了,國家卻從來沒有要開棺的意思,一直以陵墓中探測到水銀含量嚴重超標來唐塞民眾……按理說,幾千年前的墓葬處理技術在現今如此發達的科技面前應該只是小兒科,難道是有人在發掘過程中發現了有關秦始皇的驚天內幕?或者上面有人在刻意隱藏我們不為人知的真相?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
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
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
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
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似乎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
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
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
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都有種有料有趣文章加微信 AMAMCHENG1976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 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
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陵地宮有無飛雁之謎
據《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飛去。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有一位三國太守張善還見到了這只金雁。
瀏覽史書,我們發現司馬遷和班固都留下「黃金為鳧雁」之說。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能飛到天空,一直飛到宋國城牆上。
不過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要像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都成問題。
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如果這個奇聞不是傳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
謎團七: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
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涂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
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八: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
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
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
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
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屍骨才運回咸陽發喪。
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謎團十:自動發射器?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置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而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
《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
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十一:兵馬俑伉被焚之謎
考古人員在清理兵馬俑坑時發現,一、二號坑中有很多火燒的痕跡,陵區有大面積的火燒土分佈,同樣考古人員在對秦陵陪葬坑的挖掘中也發現了大量火燒土和殘余焦木,坑中的棚木基本上都被化為灰燼。究竟是誰對兵馬俑坑進行了如此巨大的破壞?
從文獻資料推測,破壞兵馬俑的人應當是項羽。由於項羽的祖父項燕在秦滅楚時被秦將王翦所殺,叔父項梁亦死於秦將手下,因此與秦始皇結下深仇大恨。
但如果是項羽火燒了秦陵,陪葬坑裡完好保存著精美的銅鶴、銅鵝、銅鴨子等珍寶一件都沒有被運走卻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謎團十二:兵馬俑詛咒之謎
在秦末亂世,秦始皇兵馬俑軍團原型的秦京師軍下落不明,至今無從解答。
另據野史記載,曾經擊垮了秦帝國的楚霸王項羽,最後卻死於「兵馬俑」之手。最後在烏江邊斬殺項羽的5位騎兵將士,都是關中地區出身的秦人,也都是舊秦軍將士,都是秦兵馬俑的原型。
垓下之戰,漢軍60萬,楊喜、楊武、呂勝、王翳、呂馬童這5名騎士能夠留下名字,已經是奇跡了。在十二萬分之一的幾率中脫穎而出的5人,卻是百分之百的舊秦軍的將士,而且官職都合於秦京師軍,更是決非偶然了。
所謂史事鎖鏈一環緊扣一環,最後竟然在項羽之死和兵馬俑之間找到歷史鏈接點,引出「兵馬俑」殺死了項羽一事來,使人感到了歷史的深沉和神奇。
謎團十三:秦陵暗藏「九層妖塔」?
坐在飛機俯視秦陵封土,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見一個正方形錐體,所以美國人叫它「黃土金字塔」。
其實美國人錯了,秦始皇陵不是三層台階式「覆斗形封土」,而是建造在九層夯土之上的中華土木大金字塔,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更大。
還不僅如此,秦陵地宮也是一個同等規模的「倒金字塔」。更讓人難解的是,封土台九層夯土似乎暗合了「九層妖塔」之說,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九層妖塔」 雖是小說之言,但是空穴來風。《老子》講哲學以建築作比喻,有「九層之台,始於壘土」之說,可見在春秋就有「九層之台」建築了,可惜還沒有發現東周「九層之台」遺跡。
秦始皇是個怪人,他在地宮修建30米高樓,僅僅是供靈魂出遊地宮的,至於地表造「九層妖塔」之謎,看來要求救考古發現了。
謎團十四:秦陵封土取自何處?
眾所周知,皇陵的封土,是用方夯白灰、砂土、黃土摻合成的三合土,又用糯米湯澆固,加了鐵釘。不怕風吹雨打,十分的堅固。當時盜墓,一鑿子下去就一白點,用炸藥都炸不開。
體積龐大的秦始皇陵封土堆堪稱國內之最,封土堆呈覆斗形,高76米,長和寬各約350米,如此大規模的封土堆在國內堪稱之最。但它的土究竟是取自秦始皇墓中,還是挖自魚池一帶?
《史記·秦始皇本紀》:「復土驪山」。《正義》曰:「謂出土為陵,即成,還復其土,故言復土。」意思是說把原來從墓穴中挖出來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
而在臨潼地區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認為封土堆的土是從咸陽運來的,因經過燒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現在在秦始皇陵也看到,封土堆上石榴樹密佈,灌木叢生。
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究竟來自何方?這個謎團還有待考古學家們進一步查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秦始皇 #秦始皇墓 #謎題 #歷史謎題
王翦 南 中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國歷史上最恐怖的封號,誰得到誰就得死!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社會體制往往是有尊卑之分的,而這其中以帝王最為尊崇!除此之外,為了獎勵自己的親信大臣,帝王、君主往往還會對有功勞的人進行加封,賜予其稱號,這就是封號!在中國,封號最遲自周朝開始,直至清王朝伴隨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始終;在歐洲,封號自封建時代開始到現在的君主立憲國家一直存在;「封號」與「分封」一樣,很大一部分體現在「爵位」的賜封。
封號,是古代一種身份的象徵,只有為國家做過特殊貢獻的人物,才能夠得到皇帝欽賜的封號,這不僅是一種尊貴的象徵,也是權利的集合,對個人來講是一種榮譽、能力的象徵。許多名門望族的爵位不但是世襲的,同樣的封號也是可以世襲的,也就是說,你的父親被皇帝加封為XX王了,那麼在他百年過後,你就可以承襲他的封號,自稱為XX王!同樣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朝代的不同,許多封號也是會撞車的,比如說「淮南王」就是一個多次出現在歷史舞台的封號,這其中有漢朝的英布(又稱黥布)、劉長、劉安、劉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曹邕、司馬允、劉沖、石昭、符生、劉諱、劉子孟、直勒它、高仁光、陳叔彪、拓跋他、拓跋世遵、拓跋宣洪;隋唐時期的李鍔、李茂等。 除此之外,比較耳熟能詳的還有漢中王這個稱號,歷史上首位漢中王為劉邦,而他的後代劉備佔據巴蜀後也自封為漢中王,當然最後一個漢中王則是明末清初的吳三桂了。
歷史上許多封號均是世襲的,許多封號會給人物的運勢帶來好運,也有的封號讓主人的人生變得慘淡無光,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封號就是著名的「武安君」,「武安君」這個稱號是從西周時期開始流行,戰國時期得到這一稱號的人最多,當時的統治者為了嘉獎對安邦定國有益或者有特殊戰功的人才會用到這個最高的殊榮。可以說這樣的封號是榮耀的象徵,但是不知為何,這個封號似乎天生伴隨著厄運一般,他們的結局往往都很悲壯,以至於在後世之中,再也沒有人敢用這個封號了。
歷史上被稱為「武安君」的人並不多,只有四位而已,而這四位均是戰國時期響噹噹的英雄人物,比如歷史上第一位被稱之「武安君」的就是秦國的戰神白起!白起可謂是戰神級別的人物。同樣的,他也是最厲害的武安君。在當時,所有的國家對他都非常的忌憚,甚至聽說是白起領兵後,往往不戰而降。最著名的莫過於長平之戰,秦國為了讓趙國輕敵,甚至採取了讓白起偷偷指揮的戰略,也正是因為這樣,最終導致了趙國的失敗,而經此一役,白起竟然坑殺了四十萬的趙國士兵,也正是如此,讓當時戰國的許多人聞白起而變色!儘管白起打仗的本領十分高強,但是在朝政上則完全是門外漢了,最終他因為無法處理好朝中同僚的關係,只能落得個被秦王賜死的結局。
第二位被稱之為「武安君」的人也是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那就是趙國的李牧大將軍。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著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趙破匈奴之戰和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因其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從此得到了武安君的封號。而在公元前229年,李牧與秦國的大將王翦的交戰中,雙方進行了長時期的拉鋸戰,雙方彼此久攻不下,而此時,秦國買通了趙國的奸臣,在趙王面前說李牧有造反之心,多疑的趙王根本就沒有思考,就派人將李牧殺死。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令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在戰國末期,李牧是趙國賴以支撐危局的唯一良將,甚至後人評價「李牧死,趙國亡」。
第三位「武安君」較前兩位不遑多讓,他就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蘇秦作為鬼谷子的徒弟,精通各類戰法謀略,最厲害的是他在風水學的造詣也非常的高,甚至有傳言他有預測未來的能力。蘇秦在軍事指揮上並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而他的功勞主要是憑藉著一張嘴,一張可以說服天下君王的嘴。在當時的戰國時期,秦國的國力最為強盛,雄踞西方,隨時有吞併天下之勢,而其他六國國力略弱,單獨一國都難以抗衡秦國的侵略。於是蘇秦出世後,遍四處遊說六國,讓六國能夠團結起來,共同對抗強大秦國。蘇秦合縱六國後,返回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國不敢窺伺函谷關以外的國家,長達十五年。可惜後來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最後因為太過聰明,遭人嫉恨,被人陷害後,落得個被車裂的下場,連一個全屍都沒有。
最後一個被稱之為「武安君」的人名叫項燕,他的家族世代為楚國將領,受封於項,後用為姓氏。項燕是楚國著名的軍事將領,是武將世家出身,他的後代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在戰國末期,楚國的國力十分貧弱,軍事能力也不強,但是憑藉著項燕優秀的指揮能力,甚至在公元前225年大破秦將李信率領的20萬大軍,追其敗軍三天三夜,斬殺了七個都尉。直到後來,秦國大將王翦又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項燕終寡不敵眾,在和秦國的戰爭中兵敗自殺。
也許是歷史的詛咒,也許是歷史的玩笑,得此封號的人都沒有善終,也正是如此,「武安君」這個稱呼就再也沒有君王作為封號賞賜過,這個像徵榮譽的封號慢慢的被人們遺忘。即使封號不再,但是歷史卻充分的描繪了擁有這些封號的戰神們所作出的偉大成績。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王翦 南 中國 在 萊利非常識「三國以外神人系列」將會介紹中國戰國時期秦國 ... 的推薦與評價
楚軍因為兵少而無可奈何,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正當楚軍在調動之際,王翦就率兵出擊大破楚軍,殺項燕於蘄,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隨後又南征百越,取得 ... ... <看更多>
王翦 南 中國 在 【王翦】計滅趙國,攻破燕楚,南擊百越,戰國七雄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00:00 序言01:05 平定叛亂03:23 計滅趙國05:40 攻滅燕楚 王翦 ,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 ... (中字)曾滅六國並統一 中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