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大師埃里克•康奈爾博士 清華開講
2001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國物理學家埃里克·康奈爾(Eric Cornell)博士7月8日下午2點於清華學習資源中心旺宏館國際會議廳發表演講「基本粒子考古學: 在電子裡尋找早期宇宙遺留的化石」,曾在台灣待過半年的他,以流利的中文「我很高興跟你們談話」為演講開場,台下掌聲如雷,現場也來了不少高中學生,藉此機會一睹諾貝爾大師的風采。
演講活動推手清華物理系余怡德教授表示,康奈爾博士是原子物理研究領域的大師,而國立清華大學是國內原子物理研究的重鎮,因此熱忱邀請康奈爾博士訪台並進行學術交流,也期望讓他感受到台灣的濃厚人情味。
他分享第一次與康奈爾博士見面時,兩人從言談間發現原來康奈爾博士年輕時曾經到台灣。當時他教英文,也一邊學中文,學了半年中文後發現實在太難,決定還是回去學物理。因此余教授打趣地說,「在座各位大家的中文應該都不錯,學起物理來應該不會這麼困難,雖說這樣的推論不見得絕對正確。」不過他認為,學中文跟物理有類似之處,學中文類似敲門磚,了解中華文化的精華,同樣,學物理可以了解大自然宇宙的奧妙。
「康奈爾博士幫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叫『康愛理』,因為他愛物理。」潘犀靈研發長在代表清華致歡迎詞時,分享了康奈爾博士中文名字「康愛理」的由來。他表示,演講前跟康奈爾博士聊到最近台灣發生塵爆事件,其對燒燙傷特別有感觸,才知道原來康奈爾博士曾在燒燙傷加護病房住了6週。2004年康奈爾博士感染了一種肉食性細菌,身體組織快速被吃掉,不得不將手臂截肢,留下類似燒燙傷患者的疤痕,不過他很了不起在半年之後就迅速恢復投入工作,並且繼續打壘球,令人敬佩。
今年53歲的康奈爾博士,以「在鹼金屬原子稀釋氣體中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的成就,以及關於凝聚特性的早期基礎研究」,與沃爾夫岡·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和卡爾·威曼(Carl Edwin Wieman)共同獲頒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愛因斯坦於七十多年前所作的理論預測。他應用印度物理學家玻色對光子的統計理論,預測原子氣體在極低之溫度下將發生的凝聚現象。原子群經由「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而聚集於最低能量的狀態,如同單一的個體,稱作「玻色凝聚體」。「玻色凝聚體」使我們能夠以簡化的理論來研究凝體的超導、超流、量子相變等現象,「玻色凝聚體」具有雷射般的特質更在精密量測應用上有可觀的潛力。「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不僅與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相關,更是跨領域地直接與凝聚態物理、量子資訊/計算、精密量測、量子模擬、非線性物理、甚至超冷化學皆有緊密關聯,是21世紀物理領域的重要光環。
目前他的研究重點轉向挑戰尋找基本對稱破壞的起源。這個課題關係到宇宙的形成與誕生。我們的世界由物質所組成,那反物質呢?它們到哪裡去了?這個問題的解答很可能就藏在我們再熟悉也不過的基本粒子---電子之中。康奈爾博士透過精密光譜學的方法,檢視電子除了帶有電荷之外,是否還帶有電偶極?而這將解答宇宙起源之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OPfPQwAmo&feature=youtu.be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