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鷥的抗議 ◎白樵
盤旋在遭受汙染能見度不高,朦朧的大氣
我小心翼翼地選擇航線
低空飛行,避免遇上飛機
發生失事的悲劇,用雙眼
被輻射線損傷的雷達,偵查
一處安全,適合落腳的地方
只敢在遠遠的沙洲
忍受汙泥侵襲,卻不敢停靠
河岸,生怕不測的危機
從發臭的倒影,我底身軀消瘦
羽毛披上灰色敗壞的外衣
營養不良,黑皺的腳爪攫住汙水
生活是越來越艱困
河中到處飄流垃圾、化學物質
魚蛤、貝類和牡蠣
正面臨動物界的經濟大恐慌
不景氣的食物、環境生態
像文明的黑死病再次蔓延
而這次,不知曉有沒有特效藥
回想,僅僅數十年前
祖先還在這個美麗如南風的寶島
這條豐碩潔淨如天使的河流
展開純潔雪白的翅膀翱翔
清朗如多瑙河的天空
魚族們穿梭在渡河快樂的舟楫
蘆荻搖曳著新世界飛舞的美夢
漁民們仍談論著,數百年前
從大陸海口攜帶過來的幸福感
雖有戰亂,卻滿懷希望
我也曾對生命滿懷希望
像每種存在的生物種族
繁衍在自然造化裏,充滿喜悅
但不知何時,我底信心勇氣麻木了
目睹同伴被獵殺,死亡的陰影
籠罩天上每寸自由,我也看見
魚族們一箇箇翻白肚,掙扎吐沫
而撿便宜,為了活下去的我們
也一箇箇抽搐,羽毛脫落
生存對我們,是一種神聖的負擔
暮秋時,我越來越孤獨
向南下避寒的灰面鷲揮淚訣別
牠們知道,歸途將有一半同族消失
我在河洲沉思,那句響亮的格言: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標語般,藏在環境保護局的貯存室
思慮著,上帝究竟賦予人類
何等權力,能忽視自然的公理正義制裁
用戰爭殘殺自己的同類
用獵槍、毒物消滅無辜的動物
用廢棄、工業遊戲毒殺僅有的地球
於是,我想邀集所有動物代表聚會
共同表決,通過避孕節育的提案
減少生產,或是絕種
向罪魁禍首──人類提出
歷史上最大的抗議:「這個地球
已經不是我們願意生存的地球。」
但是無力的哀的美敦書
如何用信使傳達,只能想像
在下個世紀靜寂的春天裏
鳥類昆蟲不再鳴叫
河川不再奔流,森林不再綠色
而現在,我決定靜坐沙洲
節食抗議,用不再純潔的灰羽
拍出最純潔的呼聲
*編按:「哀的美敦書」即Ultimatum,意指最後通牒。
--
◎ 作者簡介
白樵,作者資料不詳。本詩原發表於1983年《臺灣詩季刊》(林白出版社)第三期,被《1983台灣詩選》選入。
--
◎小編 #宇路 賞析
白樵的這首〈白鷺鷥的抗議〉,收錄在吳晟編選,前衛出版的《一九八三台灣詩選》。其背景正值台灣的現代詩論戰時期,因此分析這首詩以及下一篇將要賞析的陳斐雯〈養鳥須知〉,特別具時代意義。吳晟在主編序〈誠惶誠恐話編選〉一文當中特別指出,鄉土意識的崛起,或許使現代詩逐漸走向語言淺白,意象單純的的風格,但是卻大大擴張了詩的題材豐富性,也擺脫過去語言晦澀,意象混亂模糊,以至於意義主題不明確的詩風,他更主張,鄉土和現實才是創作的兩大根源,不該予以譏笑,應根植於鄉土而不囿於鄉土,開拓更寬廣的視野。就讓我們來看看在此種觀點下,詩如何表現其藝術性,以下為筆者對詩的解析:
〈白鷺鷥的抗議〉以白鷺鷥化成第一人稱視角「我」,控訴整個台灣的環境汙染問題,可預見的即是平白的敘述口吻,從第一段「我小心翼翼地選擇航線/低空飛行,避免遇上飛機/發生失事的悲劇……」就能感受到身為一隻大自然中的動物擔心害怕的心境,延續到第二段從牠的視角看見空氣、水以及土地皆被各種垃圾和化學物質汙染。二段六行處,突然跳出很有趣的比喻:「魚蛤、貝類和牡蠣/正面臨動物界的經濟大恐慌/不景氣的食物、環境生態/像文明的黑死病再次蔓延」以人類視角來看,動物並無文明,何來經濟?但此處的「經濟大恐慌」,不只生動地將食物短缺比喻為人類的經濟蕭條,更用了疫病的意象──文明的黑死病,在covid-19疫情中的現在,我們能非常深刻地體會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中的心情,「而這次,不知曉有沒有特效藥」,連即便有疫苗的我們,還是會擔心副作用的問題,更何況沒有呢?
第三段,作者將個體的生存議題,擴大為整個物種的延續,且明確地寫出了「死亡」,不只是因為這些環境中的汙染,還有人類獵殺的因素,剝奪了動物的自由。為了填飽肚子的白鷺鷥,即使看到死掉的魚,也只能飲鴆止渴而吃進重金屬和毒物。進入第四段,我們看到了其他鳥類──灰面鷲的出現,顯示出不只是留鳥,包含短暫過冬的候鳥也受到同樣的生存危機,並建立不同的物種之間也是朋友的關係,才會有「揮淚訣別」的動作,而在此處凸顯出失去朋友的孤獨感。接著才出現本詩的最大重點,也就是作者藉白鷺之口所要控訴的對象──人類,在動物和自然的眼中是多麼罪大惡極,上帝卻要賦予人類這些權力?
最末段,我認為是整首詩最奇幻的一段:「於是,我想邀集所有動物代表聚會/共同表決,通過避孕節育的提案/減少生產,或是絕種」作者寫出了一種超越擬人化的想像,將動物/自然的意志,化為一種民主的討論過程。為什麼這件事值得一提?我認為在過去的藝術作品中,大部分以「動物」來做政治比喻或描寫時,都是「上對下的統治階層關係」,就如自然界有食物鏈一般,是一層一層的關係,也就是「弱肉強食」的概念,對應的是人類社會中的不平等。然而在這首詩中,動物們是彼此平等的地位,透過民主,也就是「理性的」討論及表決,得出「減少生產或絕種」的決定,當然這也是一大諷刺,物種的數量減少,絕非自由意志的選擇,而是人類造成的結果。
綜觀整首詩,雖然語言平易近人,沒有各種華麗的文字技巧,但是將人類的情感,以及文明的產物如經濟與民主制度,以動物的視角寫出對人類的控訴,比起單純用人類角度還要更具衝擊性與說服力,此為這篇作品具開創性的特點,並且符合「根植於鄉土」的文學理念,可以理解為何這首作品會受到吳晟等編選人員的青睞。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白樵 #白鷺鷥 #年度詩選 #臺灣詩選 #前衛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9.htm
現代詩論戰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隻白鳥 ◎上官予
太陽從山巔升起,
展開在無涯際的海面。
一隻白鳥,
貼著翅子像背著雙手,
從金色陽光下走過;
他踱來踱去,
選定了個適當地方,
面海而佇立,
海上閃爍波光,
早潮舐著沙灘。
小小的他,
只專心地瞭望著
遠方。
他看到了什麼?
渴望的藍色的眼睛,
脈脈地凝視出神;
他的眼睛把夢想燃亮,
燦美如星。
熱血亦如洶湧的旭日,
凌空而飛騰,
他毫不猶豫,
展開那長帆似的雙翼,
微微向上傾斜,
在藍空滑行;
一瞬間 翻出雲端,
向遠天逸去。
--
◎作者簡介
上官予(1924-2006),本名王志健。山東國立暨南大學中文系、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
青少年時期即開始新詩創作,最早投稿於謝冰瑩主編的《黃河》。1945年創辦並主編《帶槍者》詩刊,抗戰前後在《武漢日報》、《益世報》上發表新詩。來臺後,於1957年創辦及主編《今日新詩》月刊。
曾任軍中《精忠報》主筆、國家文藝基金會總幹事、行政院文建會研究委員等職,並曾任教於世新、東海、輔仁大學等校。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金筆獎、世界文化學院榮譽博士獎、國防部光華獎、中山文藝獎等。
--
◎小編三進賞析
讀過這首詩的,應該都是小有人生歷練的學長姊。(咳嗯)
上官予(王志健)這首〈一隻白鳥〉,收錄於1989年修訂版的國中國文課本第五冊。打開目錄,很快就感受到時代的餘緒。
#雖然已是解嚴後
全冊第一篇為〈弘揚孔孟學說與復興中華文化〉,作者是辣個蔣中正。這篇課文是取自二十年前1969年,應對發生在對岸的「文化大革命」,蔣中正於是做出「中華文化正統繼承者」宣言,企圖確保國際地位上的「THE CHINA」。
上官予〈一隻白鳥〉一詩,與此文並於同冊,該教材編選的時代背景條件約莫如是,雖然1989已屬解嚴後,不過藏在教材內的戰鬥指示仍未完全消失。
不過這與上官予有什麼關係?
#誰是上官予
本名王志健的上官予,對許多讀者可能有點陌生。除了隔著時代的鴻溝以外,曾作為1950年代反共文學代表詩人的上官予,因呼應政策而誕生的「戰鬥詩」文學性存疑,因此並未進入主流的詩史、詩選文本脈絡中。
回顧寫作歷程,出生於1924年的上官予,來台前已常在文藝報刊發表詩作,不過相較於覃子豪、紀弦等前輩,寫作經歷稍顯資淺。1951年,覃、紀借《自立晚報》版面,開闢來台後第一份新詩專版「新詩周刊」,可以視為戰後詩壇的一次重建工程。而上官予作為活躍於1950年代的詩人,也常在那發表詩作。若非後來積極投入反共文學、給詩下了工具性的定位,或許今日也是一派大師。
除了早早便投身創作以外,在那個出版即霸權、詩選宛如生死簿的年代,上官予便一連串編輯了好幾本舉足輕重的詩選。
比如應為國民政府來台後第一本詩選的《現代詩歌選第一集》(1951)、來台十年回顧的《十年詩選》(1960),以及參與編輯慶祝建國一甲子的《六十年詩歌選》,與陳紀瀅、鍾鼎文、謝冰瑩等文壇大老並列編委。
從他參與編選的詩選特殊性,不難推測上官予當時在文藝政策底下,佔有怎樣的位置。
而這之間,他也入選了張默、洛夫主編,創世紀詩社出版的《中國新詩選輯》(1956),以及彭邦楨、墨人編的《中國詩選》(1958)。全都是「中國」開頭的大部頭詩選,儼然被定義為當代代表性詩人。
不過正因詩選的影響極大,在不久的後來,詩選也將成為各派眾英挑戰權力胖虎的「虎牢關」,奪回文學本質的戰役即將陸續登場。
#詩選虎牢關,眾英戰胖虎
當詩選開始定義當代詩壇,官方資源不斷投入,連國防部都斥資出版詩選集。然而誰也沒想到,一群新崛起的詩人,居然開始搶麥。
回顧1956-1983年間,有個人瘋狂的投入編集詩選,在一連串官方血統的出版品中,膽敢按下卡歌鍵。那人即是創世紀火車頭、詩壇CPU(這我自己加的)──張默。
張默在這段期間內編了11本詩選,編選的速度比顏良的繁殖速度還要快。(←大不敬)。一出手就是剛剛提到的《中國新詩選輯》;不然就是民國五十年出版,超前部署、搶先定義未來詩風的《六十年代詩選》;甚至開啟年度詩選傳統的《一九七O詩選》。
因著詩選不只有影響力,還頗有市場,因此許多有志的詩人紛紛加入編輯詩選的行列。慢慢的沖淡且抗拒了官方對文藝的介入,並且重新定義何謂當代的詩。
不過,不受市場影響的教科書,就沒辦法這麼簡單。這就是為何我們最後還是看到了某些詩人、詩作。
#讓詩回到詩
詩壇的權力重心,在各方作用下,產生巨大的轉移。決定了具有強烈非文學作用的「戰鬥詩」,與朗誦詩一起,在往後被視為詩史的特殊事件,而非文本影響力的血脈。
此處應將上官予視為一種理念的執行代表,而非任何惡意的源頭。在那個眾人以信念相搏的時代,雖然以不同方式使用詩,然而心中對於詩的熱愛,應該都是同樣值得敬佩的。
所幸時間再稍微往後轉,1971年龍族詩社成立,青年詩社的眾聲喧嘩時代揭開序幕;1972年第二次現代詩論戰即將發生。陳芳明、蕭蕭、蘇紹連、辛牧、林煥彰,及同世代的向陽、陳義芝等人,一整個善寫善論述的新世代,已經在牛棚熱身。
這就是我們後來所看到的詩,如何被建構起來的,其中一種過程。
--
美編:佳郁
圖片:自繪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1/20210109.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上官予 #王志健 #一隻白鳥 #戰鬥詩 #國語課本詩選
現代詩論戰 在 阮劇團 Our Theat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跨越文字.最實戰的經驗!💥💥
本次講座邀請嘉大中文系陳政彥主任擔任主持
政彥主任和作家李屏瑤會聊到哪些創作故事呢?💫
▒░ 主持介紹:陳政彥 ░▒
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博士
現任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兼任系主任
為《吹鼓吹詩論壇》主編,學術專長為現代詩、南投文學
著有《台灣戰後現代詩論戰史研究》、《跨越時代的青春之歌 : 五、六O年代臺灣現代詩運動》等作 📖
▒░ 講座內容 ░▒
採訪、劇本、小說、散文,
所有的文字都是載體,
而寫字的人該如何看待世界?
當社會瞬息萬變,真實變得比虛構更虛構,
要怎樣捕捉眼前一閃而過的概念,
寫出惟有此時此地能立足的經驗。
——
📍 《寫作的鉗形攻勢:劇本與小說的雙重實驗》
〖2020小劇場戲劇節〈異種注目〉周邊講座〗
時間|9/30(三)13:20-15:10
講者|李屏瑤(《家族排列》、《向光植物》作者)
主持|陳政彥(嘉大中文系系主任、《吹鼓吹詩論壇》主編)
地點|國立嘉義大學民雄校區 人文館J407視聽教室
費用|免費入場
——
👁 2020 嘉義小劇場戲劇節〈異種注目〉👁
❚ 場次:10/16 (五) -10/18(日)
❚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 票價:【一般票】200 / 500元
【超值套票】550元 / 990元
【天空套票】600元
❚ 《劇本農場VII》讀劇演出
劇目|李屏瑤《可寵》、邱筱茜×陳立唐《女鬼與城隍》、周玉軒《香纏》
購票|https://reurl.cc/GrXK3x
❚ 《亞洲專題》讀劇演出
劇目|莊梅岩 《5月35日》、岸田國士《蒂羅爾的秋天》、吳世爀《愛情化為粉末漂流》、別役實《沙拉殺人事件》
購票|https://reurl.cc/5q8O76
❚ 草草戲劇節-青少年劇場
劇目|《天空》
購票|https://reurl.cc/Md1Q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