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隔空抓藥續集,安寧團隊約好即將訪視,一早還在上班路上,又接獲家屬提問...。護理師不是萬能,招架不住所有問題,趕快向後台呼救,對安寧醫師留言「線上急,快幫我」,得到解惑的「八字箴言」。請出Google大師解釋再委婉回覆案家,汗都流出來。醫學又深又廣,學無止境,中西醫都必須涉略貫通,我以為我厲害,結果連個邊都沾不上😅
下班要去牆角懺悔了!
來吧!午餐時間,大家一起來上課。
----------網路搜尋--------
臨終老人,在生命之燈徹底燃盡之前,往往有一個細節。這就是「手亂摸」。什麼是手亂摸?有的,手會不住地摸摸自己的袖口、衣扣、衣邊。有的,不能地撫摸床邊、被子。有的,手會不能摸地摸牆。還有的,會在空中捻動針手指,在理一段線…對這種現象,坊間有傳言,說這是老人在為自己做臨走時的衣裳。
中醫有「撮空理線」、「循衣摸床」現象。
「撮空理線」是指:伸手在空中撮東西捻線之類,老人病情危重,邪盛正虛,或元氣將脫快要臨終的表現。
「循衣摸床」是指:摸索衣服和床,陽氣渙散的表現。
在中醫而言這屬於危重症導致的意識昏迷的表現,非常危險。
#撮空理線:是指患者神識不清。無意識地將兩手伸向空中,象拿東西一樣,稱為“撮空”。如兩手伸向空中,拇指和食指不斷地捻動,稱“撮空理線”。出自《溫疫論·補瀉兼施》。“證本應下,耽遲失治,或為緩藥因循,火邪壅閉,耗氣搏血,精神殆盡,邪火獨存,以致 循衣摸床,撮空理線,肉筋惕,肢體振戰,目中不瞭瞭,皆緣應下失下之咎。邪熱一毫未除,元神將脫,補之則邪毒愈甚,攻之則幾微之氣不勝。攻之不可,補之不可,補瀉不能,兩無生理。不得已勉用陶氏黃龍湯。”
#循衣摸床:指 病人在昏迷時,兩手不自主地經常撫摸床沿和衣被的癥狀。出自於《傷寒論》212條。“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 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220的網紅大醫道 Mighty Healing Institut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藏府相違,其病必下,脅鬲[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方]四十九。(用前方。) 李博士《傷寒論》網上免費Youtube...
理中湯傷寒論 在 柴胡中醫不中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朝的市長也是醫生?
而且還發明了一道料理!
#中西醫IGer揪你輕鬆讀醫學史
#柴爸講古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這是個連年戰亂、疫癘流行的年代,有才高八斗之稱的曹植在《說疫氣》中提到:「建安二十二年,厲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是有號泣之哀……」,其疫情絕對比當今的#COVID-19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就是這樣艱困的年代,才有了「醫聖」張仲景的誕生。
張機,字仲景,南陽人,曾任長沙太守,為東漢末年醫學家。自幼目睹疫病流行,屍橫遍野的慘狀,建安紀年以來,不到十年間,家族兩百餘人因患疫病死亡三分之二,「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刻苦鑽研醫術,研讀黃帝內經等醫書,並行醫各地大量累積臨床經驗,有系統的整理古代醫學,終於成就了被後世譽為「中醫四大經典」、「方書之祖」的「傷寒雜病論」,張仲景也被醫家尊稱為「醫聖」。
#是市長也是醫生
擔任長沙太守時期,他還是時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在封建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接觸老百姓。於是他選定每月初一、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讓有病的鄉民進來看診,從此形成慣例。後人為紀念張仲景,便把坐在藥鋪裡給病人看病的醫生,叫做「坐堂醫生」。(相對到家中看診的醫生)
#發明一道料理
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在河岸邊見到很多鄉民飢餓孤單寂寞覺得冷,耳朵都凍爛了,心裡非常難受想哭。他為了救治百姓,將羊肉、辣椒等祛寒食材放入大鍋燉煮,撈起剁碎成餡後再包入麵皮,最後下鍋煮熟再分送給百姓。 張仲景將這道菜取名「祛寒嬌耳湯」,百姓們喝了之後渾身發熱,逼出體內的寒氣,不久後爛耳朵都好了。
原來發明水餃的竟然是我們的醫聖啊!
看完覺得肚子也餓起來了
下一棒 @cminstitute 告訴你東方CSI—宋慈的故事!
#醫學 #醫學史 #故事 #歷史
#人文 #醫生 #市長 #中醫 #中醫師 #柴胡中醫不中二
理中湯傷寒論 在 陳家駒中醫師.門診不能說的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中西藥退燒原理】
昨天打了AZ疫苗之後,果然還是發燒了😂
(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
自己配合中西藥合併使用之下,
加速發汗退燒解熱效果,
今天才能很順利的看診。
下面就來分享一下中西藥的退燒原理吧!
▎為什麼會發燒?
發燒,是身體的主要免疫反應之一。
當人體接觸到「致熱源」,便會將下視丘的「體溫定點」(set point)調高,於是人體體溫便會逐漸上升以達到新的高體溫定點(如:38-39度),這就是發燒的過程。
致熱源包含了「外來性」的細菌、病毒,所產生的毒素,他們會直接刺激人體的體溫中樞觸發發燒反應。
或者是「內生性」致熱源,由人體免疫系統面對感染發生時(或是施打疫苗可能觸發),自行產生的發炎介質、各種細胞激素(Cytokines),像是白介素-1(IL-1)。
▎發燒會畏寒?退燒會出汗?
人體在進入發燒的過程,首先體溫定點會被升高,例如從37度升高到38度。
這表示,只要在體溫在上升達到38度之前,大腦對體溫的感受是「認為自己很冷」,進而觸發各種能夠幫助升高體溫的機制:畏寒、顫抖、雞皮疙瘩、血管收縮⋯等反應,最後達成「體溫接近高體溫定點」的結果,這便是發燒。
反之,一但體溫上升超過體溫定點之後,身體便會覺得熱,於是開始進行散熱:流汗、毛孔擴張、血管舒張⋯等反應,而後體溫開始下降,回到正常原始的體溫定點。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想要讓身體快點「進入退燒狀態」,有三個方法:
1. 把體溫定點下調,加速回歸發燒前的低體溫定點。
2. 把人體溫度升高,加快體溫達到體溫定點的過程。
3. 體溫定點下調的同時,也將自體體溫上升,加速兩者接近、觸發出汗的效果。
▎西藥的退燒原理
西藥常用的退燒藥有兩大類(類固醇之外),
一類是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
一類是NSAIDS(非類固醇消炎藥,如Aspirin、Ibuprofen、Diclofenac....)。
像NSAIDS藥物,主要是中斷發炎反應鏈,減少人體自己產生的「內生性致熱源」,於是導致體溫定點下調,因此可以消炎、止痛、退燒。
而普拿疼,則是被認為是直接影響中樞神經內的發炎受器(COX-2),導致體溫定點下調,造成退燒效果(但無法明顯消炎)。
因此,這些藥物都是以上面說的第一種方法-「降低體溫定點」做為退燒方式。
▎中藥的退燒原理
中醫來說,治療這類感染發炎性病症,有一本很有名的著作-傷寒論,便是為此而生。
書中記載了人體遭遇感染之後的各種發炎反應以及病程變化,同時也紀錄適應於當下病理情況的治療方針。
其中以「太陽病」篇,描寫了最多關於「發燒、惡寒」的相關情形。
像是最基礎的條文:「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其實就是在描述人體「即將發燒」之前,「體溫定點上升而體溫未至」所導致的惡寒怕冷反應,頭項強痛則是人體中各種發炎介質所引起的症狀表現。
而關於人體發熱後「是否出汗」,對中醫用藥上是很重要的鑑別。
因為,根據上面提到退燒出汗的原理,我們可以知道,當已經有出汗現象,表示發燒情形不嚴重,已經進入退燒階段,人體有自行緩解的能力,僅需要幫助發汗順利即可(桂枝湯、熱稀粥)。
而相反的,當體溫已經持續上升,人體卻遲遲沒有出汗反應、同時持續有惡寒現象。
這就表示身體設定的體溫定點很高(體溫已經上升還是覺得冷),可能是較嚴重的感染、發炎反應所導致,以中醫的名詞來說,屬於「傷寒」。
這種「傷寒」的情況,有很大一部分會使用到「麻黃」這味藥材,因為麻黃可以興奮交感神經、提高心律、加速血液循環、升高體溫、改善呼吸道功能。
服用麻黃的時候,會讓人體體溫更快上升達到高體溫定點,於是便能產生出汗退熱的效果。
無論出汗與否,其實都顯示了人體在遭遇發炎反應之後,不同的免疫系統反應情況,也因此需要使用不同的中藥物組合。
中藥來說,要退燒,許多情況會使用所謂的「解表藥」,故名思義,就是「解除人體表層的症狀反應」,諸如:發熱、惡風、畏寒、脈浮、頭頸僵痛⋯。
這類的「解表藥材」,能夠藉由不同的藥物搭配組合,發揮出不同的效果,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讓人體體溫能夠更快速接近體溫定點」,以達到退燒的效果。
像是常見的麻黃湯、葛根湯,便是如此。
(藉由興奮心血管、提高代謝、升高體溫、最後促進發汗)。
更強效的發汗藥方,像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則是用在患者同時具有「畏寒、發熱、無汗、嗜睡、脈沈」,顯示患者身體過度虛弱、免疫力嚴重發動不足的情況之下,其中使用了三種能夠興奮神經的藥材,來達到提振精神、升高體溫、幫助排汗的效果。
總而言之,中醫在於治療「發燒、發熱、畏寒」等症狀,使用的藥物組合與治療模式非常多樣,與西醫退燒藥物的原理並不相同。
▎中西藥是否能夠合併退燒?
在清末民初的一位中醫名家-張錫純,
曾經提出一種有趣的藥物組合:「石膏+阿斯匹靈湯」
他的服用方式很特別,發燒時先服阿斯匹靈,等患者進入出汗退熱狀態時,身體因為體溫定點下降,反而會有燥熱感,此時再服用下石膏煎湯退掉身體的餘熱。
不過以近代來說,較少聽過這樣的使用方式。
以個人的經驗來說,如果要結合中西藥加速解熱退燒效果,一方面除了使用西藥加快降低體溫定點之外,同時也可以使用溫陽、解表藥材,讓體溫提升,加速排汗現象的發生。
要注意的是,因為今天是施打疫苗造成的發燒現象,就好像是火災警報演習,演習中的警報器作響之後,把它關掉是沒關係的。
但是如果是因為外在病源體感染所造成的發燒現象,其實並不建議太早使用西藥退燒(降低體溫定點),因為適度讓體溫升高是身體用來抵抗病原體感染的方式。
太早退燒,如果發炎感染原因沒有解除,依舊又會再次發燒起來的。
一般的輕中度發燒,反而可以服用中藥加速發熱、帶動身體的免疫反應,達到抗病目的之後自然會發汗熱退。
另外有些情況則需要注意避免過度發炎情況,可能會造成「細胞激素風暴」,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反而傷害到人體本身的組織。
因此在面對感染發炎反應,無論中西藥,在用藥上的每個步驟都需要小心謹慎,隨機改變作戰策略。
#中西並存的時代
#找出更佳的配合
#大家可以更健康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筋膜圓針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理中湯傷寒論 在 大醫道 Mighty Healing Institut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藏府相違,其病必下,脅鬲[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方]四十九。(用前方。)
李博士《傷寒論》網上免費Youtube課程:https://goo.gl/FP3w4e
歡迎追蹤「李博士中醫教室」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李博士個人網站【李大夫・上醫方】http://leeyuming.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iXNsTE7sfw/hqdefault.jpg)
理中湯傷寒論 在 大醫道 Mighty Healing Institut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97.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藏府相違,其病必下,脅鬲[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方]四十九。(用前方。)
李博士《傷寒論》網上免費Youtube課程:https://goo.gl/FP3w4e
歡迎追蹤「李博士中醫教室」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Dr.leeyuming/
李博士個人網站【李大夫・上醫方】http://leeyuming.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FspKbznHvdw/hqdefault.jpg)
理中湯傷寒論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醫聖張仲景特輯2 傷寒雜病論(上集) │談古論今話中醫
本集佳賓 張閎運 張仲景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陳旺全 中醫師全聯會常務理事 義守大學教授
第一單元 《傷寒雜病論》的前世今生
我們常說,有病要看醫生。
那你可知道,醫生是怎麼「看病」呢?
中醫看病,沒有精密儀器,何以能憑著眼睛(望)、鼻子(聞)、一張嘴(問),幾根手指頭(切-把脈),就能精準找到病因?
你又可知道,中醫的辨證論治看病準則,是1800年前,仲景勤採古訓、博採眾方後,流傳給後世的不朽瑰寶!
仲景告訴我們,病的侵襲是有路徑與方向的,所以擊退疾病也是有理可循的!
沒有印刷術,更沒有影印機,傷寒雜病論走過歷朝歷代的命運大不同,從漢末的連年戰亂到遣唐的飄洋過海,再至宋朝皇帝下令修書,
一本傷寒論,也看盡中華歷史興衰~
第二單元 六經辨證 放諸四海
經方名家陳旺全醫師說:自他師承張步桃老師後,用藥也越來越像仲景方的簡便廉效。他曾用只有4味藥的大承氣湯,讓一位肝腦病變已經昏迷的患者醒了過來…
韓劇的大長今和許浚,大家都認識吧,但你可知道,大長今的內醫院裡典藏著金匱要略;許浚影響韓國漢醫學的東醫寶鑑也記載著傷寒論。日本近代更是有古方派,用科學的方式證明了仲景方的療效,更取得厚生省的認同,核准給漢醫師的藥方裡,幾乎一半是仲景方。
中原古老智慧,又再一次折服世界!
第三單元 當歸生薑羊肉湯
張仲景最有名的溫補藥膳,當屬「當歸生薑羊肉湯」。
當歸補氣、羊肉補形。
就一起來認識這道有名的湯品吧~
當歸9克 生薑15克 羊肉50克
上藥以水1600毫升,煮取600毫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NTDhealth) http://www.ntdtv.com.tw/
◆新唐人亞太電視台-網路直播:http://www.ntdtv.com.tw/liv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IPiS7ALWW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