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往昔所造,並且精進修行
用心地把你所精通的佛理傳播給有緣眾生
戒賢法師在夢中清楚地看到,有三尊身色各異的菩薩現前來撫慰他,其中全身放射金黃色光芒的菩薩對他說:「善男子,你難道準備要違反經中的戒律,用自裁的方式結束寶貴的生命嗎?你先聽我述說你的因緣。你這一生雖然精通論典,智慧超群,但由於過去世的業緣,才會有如此的煩惱念想,你現在唯一的方法是應該懺悔往昔所造,並且精進修行,用心地把你所精通的佛理傳播給有緣眾生,所有的布施中,唯獨法布施是最上的,如果你現在因一時的無明,輕生離世,要知道自殺是所有業障中最無法懺悔的過失,你是萬人景仰的上師,怎麼可以做出如此違背佛理的事情……」
戒賢法師在夢中如同親身見到菩薩一般,聽完之後渾身虛汗直冒,沁透了身上的僧袍,從睡夢中驚醒過來,於是對著虛空中頂禮。
那尊在睡夢中現身的金色菩薩對著戒賢和尚說:「我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們多劫以來一直有著甚深的因緣,今日是因為你過去世的障礙現前,我才現身提醒你,千萬不要做出傻事,並且要警示你,由於往昔的宿緣,你應該要把你所擅長的《瑜伽師地論》等相關殊勝的經論傳授給可以弘揚的弟子,才可以圓寂。有一位從中國來的和尚和你有多生的師徒因緣,他即將會來此處向你求法,這位中國和尚是一位佛門中發大心的菩薩,將來你的法會在中國大行其道,你的責任未了,千萬別想不開,好好地把你熟悉的經論悉數地傳授給這位即將到來的中國和尚吧!」
節錄|安住於無所安住之處才是真住 https://teacherwang.pse.is/佛學系列套書
📝【薀解心開】留言:https://forms.gle/gUCZyUr3PrrbVZ898
IG :teacheryun777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西遊記 #西遊記真實人物 #HenHenTV奇異世界 各位大家好,歡迎收看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上一集說了封神榜裡面的真實人物,今天我們來說西遊記,西遊記,也是出於明朝時代,雖然現在講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但是也有人說是丘處機,因為一些煉丹術的術語是全真教裡面的經典叫【西遊...
「瑜伽師地論」的推薦目錄:
瑜伽師地論 在 繽紛多彩珊瑚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限量繽紛多彩珊瑚玉-彌勒佛(笑佛)
3.6cmx3.1cmx1cm(正負差0.3cm)
長~寬~厚
單價:1680元(一件)
天然礦石難免有氣孔、喜歡留言或私訊。
歡迎批發訂製...江先生~0905666075
彌勒菩薩
藏語:བྱམས་པ།;梵文:मैत्रेय Maitreya;巴利語:Metteyya
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梅怛儷藥
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將在未來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賢劫千佛之中將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或彌勒佛。三世佛又稱三寶佛、縱三世佛之一未來佛彌勒佛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
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
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在佛教中,彌勒菩薩還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
彌勒佛以超世間的忍辱大行於世
所謂: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他圓寂時說偈道: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彌勒佛象徵意義
[ 慈悲、忍辱、寬容、樂觀、光明 ]
--------------------------------------
台灣彌勒佛寺~院~道場
大部分一貫道道場皆有
天恩彌勒佛院
https://maitreya.org.tw/
地址: 315新竹縣峨眉鄉快樂路3號
創建年份: 2011年
電話: 03 621 4596
寶覺禪寺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5%AF%B6%E8%A6%BA%E7%A6%AA%E5%AF%BA/1448549175363124?rf=156830321050700
地址: 404台中市北區健行路140號
山號: 鷲屏山
宗派: 臨濟宗妙心寺派
創建年份: 1926年
開基者: 良達法師
至善大道院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NewTaipeiCity/sindian/0106017-ZSDDY
宗教類型 : 一貫道
地址:231 台北縣新店市德安里薏仁坑59之1號
電話:02-22150181
秀峰山彌勒內院
http://taiwantemple.weebly.com/27728274902490433322320002456522530-24396384642083938498.html
地址: 221新北市汐止區秀峰路245號
電話: 02 2641 3405
彌勒禪寺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TaichungCity/waipu/0613005-MLCS
地址: 251臺中市外埔區水美里14鄰溪底路30號
電話: (04)26868870
湖山寺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temples/YunlinCounty/douliou/0901025-HSS
地址: 640雲林縣斗六市岩山路48號
開放時間: 結束營業時間:17:00
電話: 05 557 2323
地藏禪寺
https://globaldiza.blogspot.com/2019/01/20190127.html
地址: 111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189號
電話: 02 2810 0237
大慈山彌勒道場(慈照寺)
https://www.facebook.com/dts.maitreya
地址: 557南投縣竹山鎮籐湖巷168號
電話: 04 9265 9714
瑜伽師地論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佛Q&A】如何讀誦經典?
讀誦的佛經,但視為了什麼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時間。通常佛教徒們讀誦的經典,不出《心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一部分有較多時間的人,可以讀誦《法華經》、《華嚴經》。誦經的方式,如係一人,可用木魚,也可不用木魚,兩人以上同誦,則須用木魚。最好確定一部經,發願在一定的期限內誦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誦此經,明天又換另一經。誦經不為求解,只求字音不錯,不用知道經義為何。
至於看經是為知解經義,包括上舉讀誦的諸經,另外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楞嚴經》、《圓覺經》、《勝鬘經》、《維摩經》、《楞伽經》、《解深密經》、《涅槃經》、《大般若經》等。不過我自己是從四種《阿含經》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要看論典則有《大乘起信論》、《寶性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大智度論》、《六祖壇經》等。看完這些經論時,你已是一位佛學的通家了。
---本文節錄自《佛教入門》
更多學佛Q&A https://pse.is/ML56V
#如何讀誦經典
#學佛Q&A
#佛教入門
#念經
#誦經的方式
瑜伽師地論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西遊記 #西遊記真實人物 #HenHenTV奇異世界
各位大家好,歡迎收看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上一集說了封神榜裡面的真實人物,今天我們來說西遊記,西遊記,也是出於明朝時代,雖然現在講西遊記的作者是吳承恩,但是也有人說是丘處機,因為一些煉丹術的術語是全真教裡面的經典叫【西遊證道書】,這個說法卻讓其他人質疑,因為丘處機是宋朝末年,而西遊記的時代雖然是唐朝,但是很多裡面描述的風土人情確實明朝才有的。
是的,丘處機有在射雕英雄傳裡面,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來的。下一次可以講金庸的咯~
回到這裡,我們姑且相信寫的人是吳承恩,也是出版於明朝,而裡面的人物和封神榜是有重疊的,例如二郎神,哪吒,還有一班的仙家,那麼西遊記裡面出現的人物是真的嗎?
是的,唐太宗是唐朝的真實人物,他就是李世民,因為和自己的兄弟爭皇位,他幾次給他哥哥和弟弟,也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多次想殺害他,李建成已經是太子了,但是因為李世民功高蓋主,朝廷裡面有很多維護李世民的聲音,他覺得李世民是個威脅,就多次下毒毒殺他,但是卻被他躲過,於是李世民就下定決心,知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在玄武門那裡埋伏,於是就將計就計,派士兵圍著他們,把他們殺了,連同他的五個兒子都殺了。
在西遊記裡面,李世民當了皇上過後,一直發惡夢,還被帶到地府,見到了他的兄弟來復仇,還見識了十八層地獄,見識了地獄的恐怖,他就信佛並且大力推廣佛教,和唐三藏談論後,就決定派他去西天取經。回來造福人民,也藉此消除自己的罪惡。
那麼唐三藏是在歷史裡面有這個人嗎?是的!是真實人物來的。
他的法號叫玄裝,俗稱陳祎 (yi1),為漢傳佛教裡面最偉大的譯經大師之一,被譽為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也是中國法相宗教的創始人,由他的弟子辨機記錄他的口述,並且寫下的【大唐西域記】就是記錄他去到天竺學習並且翻譯到中國的一些經歷。由於古印度非常缺乏記錄,因此這是非常珍貴的遊記,在裡面可以了解到古天竺的地理歷史,他們根據玄裝的這個大唐西域記裡面的資料去尋找古蹟,證明這個遊記是真的!
那麼為什麼他要去西域,也就是印度取經呢?
原因當時的佛教是攝論宗和地論宗這兩家對於法相之說有點出入,於是他就想去到佛教的來源之地,天竺去尋找總骸(gai1)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把一切的法相之說貫通融合在一體。
但是他那時得不到唐朝的過所,也就是護照,所以一直沒有出發。在貞觀三年,他就私自從長安出發,也就是現在的西安,經過高昌國,也就是現在的新疆吐魯番。被高昌王強行留下當國師,只是玄裝不妥協,三天不吃不喝,高昌王覺得愧疚於他,於是就和他結拜兄弟。所以結拜兄弟並不是唐太宗,而是高昌王。
終於千里跋涉,從長安到達了天竺,你們知道有多遠嗎?先說從長安到高昌,距離大概是2635公里,如果是走路大概需要552小時,如果好彩的有馬騎,一天大概可以跑100公里,都要整二十七,八天才可以到達高昌。以前根本沒有現在的馬路那麼好走,可能還需要攀山越嶺。還要找路呢~然後高昌去到印度是大概也是2500公里。以前的人真的意志力很強哦!玄裝到了天竺後呆了那爛陀寺十年,這個那爛陀寺位於現在的印度東北部,也就是現在印度的比哈爾邦中部。
這那爛陀寺每天有一百多個講壇,每天教導大乘佛法,天文學,數學,醫學等等。玄裝把這十年學習的東西,把657部經書帶回中土,他從643年從天竺出發,到了645年,也就是大概兩年時間才可以到達,收到唐太宗的熱烈歡迎,他不是偷渡客嗎?哈哈
的確,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廣之下,他在長安設立了譯經院。一生翻譯的經文有七十二部,共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孫悟空呢?也是有這個人,但是不是猴子。
在玄裝去到西域時,然後到了瓜洲去買馬,胡人石磐陀(pan2tuo2)請玄裝為他受戒,並自願當他的嚮導,而且也是玄裝的第一個弟子,他剃度過後也成為了胡僧,胡僧和猢猻的音很接近,結果就變成猴子了。但是他陪到一半就半途而廢,沒有再幫玄裝做嚮導了
還有這個猴子的設定其實跟印度傳說的神話裡面的神猴哈奴曼,擁有四張臉,八只手。幫助羅摩去拯救他的妻子悉多,傳說中的哈奴曼靈敏機智,可以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leng2qie2)和偷仙草,不需要偷,去奶茶店就有很多仙草了啦~所以大鬧天宮可以就是借鑒火燒楞伽宮吧~
在歷史裡面的確實有一名悟空大師,他叫車豐朝,有點像韓國人的名字。
雖然和玄裝不是同一個時代,他是在唐朝750年的一名武將,慣用的武器是什麼呢?是的,他是用重36斤重的熟棍,就是大概18公斤重,他的確實護送唐朝使團前往天竺,但不是護送唐僧。
在一次馬瘟當中,他中了病,因此不可以和唐朝使團回去大唐,在法師三藏的醫治下,他痊癒了,覺得人生無常,因此皈依佛門,三十年後回到大唐,被唐德宗賜法號為悟空,他也留下了一本叫【悟空入竺記】
那麼豬八戒呢?也是有一名大師叫八戒,但是是比玄裝更早三國時代,叫朱士行,由於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他們不能放朱,聽說當時明朝也不能養豬,
所以那時的人物設定為山豬,加在一起就變成豬八戒,
他是中國歷史裡面的第一個漢族僧人,也是第一個去西域取經的人。
雖然裡面都是一些摻雜的歷史人物,但是西遊記還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作品,尤其是大鬧天宮的時候,其實是對於專制和階級之分的控訴,在能者並不可以在政治上受到重用,也顯示出作者對於當時的社會封建和專制。當然裡面也是宣傳佛教的一本名著。
好啦!今天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下次要開始講金庸的名著啦!裡面的很多人物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但是先告訴你,歷史裡面沒有韋小寶這一個人物。如果喜歡我的影片,那就分享,訂閱,按贊吧!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瑜伽師地論 在 《瑜伽師地論》導讀-三講之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課程講義: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 《瑜伽師地論》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之源流,亦是玄奘西行取經求法之動機。 ... <看更多>
瑜伽師地論 在 《瑜伽師地論》初發論端-01-玅境長老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瑜伽師地論》(梵語:Yogācārabhūmi-śāstra),舊名《十七地論》,簡稱《瑜伽論》,是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根本大論,亦是唐朝玄奘大師西行取經求法之 ... ... <看更多>
瑜伽師地論 在 [心得] 彌勒菩薩為什麼說《瑜伽師地論》? - 看板Buddha 的推薦與評價
彌勒菩薩為什麼說《瑜伽師地論》?
原文:通說可結為十番二緣:
一、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
二、為聖教已隱沒者重開顯;隱沒者倍興盛。及有情界中,有種姓者出生死;無種姓者脫
惡趣故。
三、為捨無見及有見故。
四、為成熟菩薩(種)姓人,唯依大教,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障得果,自他
俱利。及二乘無姓,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智斷伏,得自乘果,離惡趣故。
五、為執著邪教不信大乘者,及於深經種種意趣,迷亂誹毀者,令生信解故
六、為攝益樂略言論,及樂廣者故。
七、為立正論,及破邪故。
八、為顯三性有無;及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法門故。
九、為開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違;及開因緣、唯識、無相、真如
四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
十、為示境別,令知諸法體、相、位別;及示行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
解釋:
一、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
第一個所為,就是為了佛法長久地住世在世間,是為了這件事。「及利有情」,這個以佛
法來利益一切有情識的眾生。這是《瑜伽師地論》的所為,就為這件事而說這樣的佛法的
。
這個我們人世間的事情,我們學習佛法的人,當然常常的會感覺到,人生活在世間,就是
小時候憑父母的照顧,然後到學校讀書,然後在社會上做事。或者是成功了,或者失敗了
,或者失敗了以後又成功了,成功了以後又失敗了,不管怎麼樣,如果壽命長,就是老病
死;如果壽命短,還沒有老就死了,人的一生就這樣就完了。至於這個生命的以前,怎麼
一回事?生命以後,怎麼一回事?都不知道。就是迷迷糊糊的來了,迷迷糊糊的走了。
若是學習了佛法的話呢?就像有開個窗戶,開一道門,外面有廣大的世界,我們可以不受
老病死的苦惱,我們可以做一位清淨自在的聖人。這樣的事情唯有佛法才能做到。所以我
們若想要得到佛法的利益,就是得要學習佛法。學習佛法一定要有佛法住世,佛法若是滅
亡了,你到什麼地方、你讀什麼書,才能知道這件事?沒有,沒有這件事。在學校裡面讀
書,就是學你在社會上生存的本事、本領,至於說是轉凡成聖之道是沒有的。
所以佛菩薩的慈悲,為了法的久住,能利益眾生,而演說這部論的。
二、為聖教已隱沒者重開顯;隱沒者倍興盛。及有情界中,有種姓者出生死;無種姓者脫
惡趣故。
前面是第一番的兩緣,現在是第二番。
「為聖教已隱沒者」,就是佛所宣說的法語,叫做「聖教」。
「已隱沒者」,就是已經失傳了、沒有了。為什麼它會失傳呢?會隱沒了呢?會滅掉了呢
?就是沒有人弘揚了。沒人弘揚,這個法門就隱沒了。
我們現在還算好,就是把所有的《藏經》,所有的經編集在一起,完全把它印刷出來,儲
藏起來。你不弘揚,《藏經》裡還是有,那還算好。但是不弘揚,雖然有,和沒有差不多
。不過也還是好,因為總會有人看上去,歡喜了,弘揚那一個法門,那一個法門還是可以
流傳的。
那麼古代的時候,沒有印刷,都是聽人背誦,同人把這部經背下來,這樣子一代一代的傳
下去的。那麼若沒有人背誦,也就是沒有人弘揚;沒有人弘揚,那麼這個法門就沒有了,
是這樣子。
所以「聖教已隱沒者重開顯」,為了這件事,再把它重新的開發出來、顯示出來,所以要
說這一部論。這可見《瑜伽師地論》裡面所包含的佛法非常的廣,不是一經、一論的事情
。
「未隱沒者倍興盛」,還在流行的佛法,它沒有失掉,沒有失沒,要加倍的興盛,所以要
說這一部論。
從這樣說呢?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好樂不同,我歡喜這個法門,我就弘揚這個法門
,這也是對。那個法門雖然也是好,但是我不歡喜,我就不弘揚,當然是也不能說不對。
可是若是從全面的佛法,在全面的一切眾生來說呢?每人的根性不同,好樂的佛法不同,
就應該有各式各類不同的法師,弘揚各類不同的法門,都應該有,應該是這樣子才好。
「及有情界中,有種姓者出生死;無種姓者脫惡趣故」,前面是在法的方面說。有隱沒的
、有不隱沒的。這一節呢?是在人的方面說。
「有種姓者」,這個「種」是什麼?就是種子。種子,譬如說谷,或者是麥,或者各式各
樣的植物,都有種子。由種子發芽,然後根、梗、枝、葉,開花結果。
這裡說這個種子呢?就是在人的心裡面有這樣、有這種功能,有出離生死得涅槃的功能,
得聖道的功能,在我們心裡面有這種功能,那就叫做「種」。
這種種子在佛法裡面說呢?分兩類,一類是本有的。就是你不須要去學習,在你的心裡面
就有這種功能,這是本有的種子。第二種呢?是熏習來的,你若不熏習就沒有,你要學習
你才有。這是另一種習所成性,修來的一種種子。這個種子分這麼兩類,分這麼兩類,在
唯識的經論裡面這樣說,在其他學派也有不這樣說的。
像《涅槃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姓」,那麼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就不說是有人有佛
性;有人沒有佛性,不是這樣。但是唯識上是這樣講,有人有佛性,有人沒有佛性。有的
人有阿羅漢的種姓,有辟支佛的種姓,有人沒有。有人有佛姓,但是沒有辟支佛姓和聲聞
姓;有人有聲聞姓和辟支姓,但是沒有佛姓;有人三乘種姓都沒有,也有這種情形。
現在這裡就是這樣意思,有種姓的人出生死,沒有種姓的脫惡趣。這個「姓」,有的文上
,「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寫那個性;這裡是姓氏的姓,這意義也是一樣。譬如說這個
人姓張,他就是姓張;那個人姓李,就是姓李。那麼這樣說,說這個人有辟支佛姓,他就
是辟支佛姓;他沒有阿羅漢姓,沒有佛姓。這個人有佛姓;沒有阿羅漢也沒有辟支佛姓,
那麼他就是……,他只是這個姓,而不是那個姓,也有同樣的意思的。
有種姓的人呢?「出生死」,他若學習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話呢?他就能夠超出有生、
有死的苦惱境界,他能從這個生死的苦惱境界超出去,得解脫。因為有種姓的關係,你若
學習《瑜伽師地論》,那個種姓就會發動作用,你就能夠繼續的學習,繼續努力的修行,
就成功了。沒有種姓的人不行。沒有種姓,就像那個你沒有種下麥的種,無論如何,你怎
麼樣施肥,怎麼樣澆水,那它也不會發出來麥的芽的,沒有種就不行。所以「沒有種姓」
,沒有三乘道果的種姓的人,那他不能出生死。
沒有出生死,就是在三界裡面流轉生死了。流轉生死,但是你若發心學習《瑜伽師地論》
呢?「脫惡趣故」,就可以解脫三惡道的苦惱,不會到地獄去,不會到餓鬼道,不會到畜
生的世界去。因為你相信了因果、善惡果報,不敢作惡事,那麼沒有因就沒有果了。沒有
惡因,就沒有惡果,所以就可以解脫三惡道的苦惱。你能夠學習五戒十善,那麼你就在人
天裡面享福了。
所以學《瑜伽師地論》的人,學習《瑜伽師地論》對於有種姓的人也能得到最好的利益;
沒有種姓的人也能得到好處。所以為了這件事,彌勒菩薩要說這部論的。
三、為捨無見及有見故。
這又是一番。「捨無見及有見故」,捨掉這個「有見」,棄捨這個「無見」。
這個有見、無見這個「見」,就表示不正確的執著。一種錯誤的思想,你對於它有深刻的
執著,才稱之為「見」。如果有…思想是錯誤,但是還在猶豫之中,那不能稱之為「見」
。
這個我們先說「有見」,什麼叫做「有見」?我們學習了《攝大乘論》,我們應該明白什
麼叫做「有見」。《攝大乘論》上說是「唯識無義」,一切法都是心的分別影像。離開了
心,沒有一切法的體性可得的,沒有一切法的體性可得。
譬如說我們看見個老虎來了,老虎來了的時候,你若知道這個老虎是心變現的影像。當然
老虎也是人,它的業力使令它得這樣的果報,也就是它那個業,它的心受業力的影響,現
出來這樣的影像。我們是人,我們也是一樣,我們也是前生有一點比較好的業力,這個業
力推動這個心,現出來這樣人的果報的影像,現出個影像來。這個影像就是心,心的分別
,心的分別現出來影像,離開了心的分別,這個影像是沒有的。它沒有自己的體性,沒有
自己的體性的。
我感覺到這樣的理論,你在經行的時候你這樣思惟;或者是你在靜坐的時候這樣思惟。思
惟久了,你心裡面快樂,心裡面會快樂。就是一切、一切都是影像,沒有本身的體性的,
沒有本身的體性。這樣說就是一切是心,一切是心的影像,一切都是不真實,「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都是不真實的。
我們現在因為沒有學習佛法,或者雖然學習了佛法,我們沒有深刻的去思惟,對於這樣的
理論不明白,我們就執著是「不是影像,是真實的」。現在有老虎來,老虎是真的,不是
紙老虎,是真的,這就叫做「有見」,這叫做「有見」。
宋朝的朱熹〔口誤,應是程顥〕,他說:「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
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當然朱子是有學問的人,他也是讀佛經,但是不是太信佛。
但是這個詩,若用佛法來講是有點意思。「雲淡風輕近午天」,天上這個雲很淡淡的,並
不是烏雲。太陽要到中午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我出外面去走一走。「傍花隨柳過前川」,
在花的旁邊、在柳的旁邊走過去,從這走走。正在走的時候,別人認為:「你這個人年紀
這麼大了,和小孩子一樣,還出來玩一玩!」來譏笑我。「時人不識余心樂」,你不知道
我心裡面的快樂。「將謂偷閒學少年」,說我這個人不用功,懈怠,不好好讀書用功,跑
到這裡學習小孩子玩、跑一跑,其實你不知道我心裡面的快樂。
這若用佛法來講,在經行的時候,你在寂靜處經行的時候,看一朵花也好,看見一棵樹也
好,都是「唯心所現」,都是畢竟空寂的,覓心了不可得,不是與第一義諦相應了嗎?這
樣子就沒有這個「有見」了,沒有這個有見了。這個我們沒能夠這樣學習佛法的人,就雖
然我們還是信佛的人,但是你是在有見裡面活動的,你還在有見裡面活動,還沒能在正知
正見裡面,還沒能做到這一點。
「無見」,無見是什麼呢?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畢竟寂滅,諸法從本來常是寂滅相的
,我們看不到這裡,我們就不承認有這件事。說是這個老虎是假的,老虎是真的嘛,老虎
撲上來,就把你咬死了,那怎麼是假的呢?我們不承認是假的,就是不承認這「依他起相
」。不承認有「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所以叫做「無見」。
這一般的說,我不相信因果,那也是無見,也是無見。執著有一個我,是常住不滅的,那
也是有見,也可以包括在內的。
現在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的話呢?你若認真地學習,就能棄捨這個無見,也能棄捨那
個有見,使令你得正知正見。使令你得正知正見,你就會到了佛的境界了,到聖人的境界
了,就沒有凡夫這個苦惱的事情了,就沒有這個事情了。
第一「敘所為」,我學習《瑜伽師地論》幹什麼?我學習它做什麼?學習《瑜伽師地論》
能令你捨無見、能令你捨有見,能令你超凡入聖了,有這樣事情。
四、為成熟菩薩(種)姓人,唯依大教,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障得果,自他
俱利。及二乘無姓,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智斷伏,得自乘果,離惡趣故。
這又一個兩番。
「四、為成熟菩薩姓人」,這個「菩薩姓人」,這個人是姓菩薩的。他是一方面,他內心
裡面有佛性;一方面,他發無上菩提心了。
這樣的人「唯依大教」,這是他不依小教,不依小乘佛法,那麼依這個大乘佛法,這個大
乘的佛教。
「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遍」就是普遍的,不是一部分的。「於諸乘」,小
乘、中乘、大乘;就是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這個「乘」字就是車。我們漢人的佛教
,對古德翻譯經的時候,用這個字。可是現在像法尊法師他們,從藏文的佛法翻成漢文的
時候,他直接就寫「車」。「大乘」就寫個大車,這樣我們也可能容易明白一點。這個「
乘」就是車,這個車在這裡有什麼意思呢?車是運…有運轉的意思,從甲地運轉到乙地去
;從一個黑暗的地方,能把你運出來,到光明的地方去;從生死的地方,運你到涅槃的地
方去;從苦惱的地方把你運出來,到達安樂的地方去,那叫做「乘」。這個乘有這個意思
。
這樣的意義,只有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才有這種作用。我們若依人、天乘法,不行。
人乘、天乘,我們一般的只是學習五戒十善的、一般的善法,沒有這個作用。我們學習一
般的善法,也可以不到三惡道去,跑到人天的境界來。你不做惡事,我們修學善法,就可
以得到人間的富貴,和天上的大福報的境界,可以得到。但是不行!因為你得到了以後,
你還會迷惑,你到富貴的境界來了的時候,我們讀古書:「天子一怒,流血千里」,還會
做惡事,問題在這裡。說我沒有在三惡道,我在人間富貴,人間富貴還會做惡事。這個殺
盜淫妄的惡事還會做。還會,你還要回到三惡道去。說我到天上去;到天上,天上也是無
常的,也要死;死了以後,又可能到三惡道去了。這樣說呢,這個「乘」的義,這個車的
運轉的義不具足,因為你還沒能夠解脫苦,又回到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佛教徒,對於善
法是應該修,一般的善法都應該做。但是要知道,修學無漏的戒定慧是很重要的,是很重
要,因為那才能究竟的解脫苦。
這裡面說這個「菩薩姓人,唯依大教,遍於諸乘」,不但是一佛乘,乃至聲聞乘、辟支佛
乘。
「文義行果,生巧便智」,這個「文」就是教,文就是這個…就是你說話也是文,「聲名
句文」,這個文字是「文」;你說話,話裡面有文,也是文,就是教(佛教那個教)。就
是能詮義理的文句,義是所詮顯的,能詮的文和所詮的義。或者是屬於聲聞乘的、辟支佛
乘的、一佛乘的文義。「行果」,你學習這個文義,你就會得到一種「聞所成慧」,然後
「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得到聞、思、修這三種智慧,然後你就開始修行。「文義
」屬於解。解、行,由解而行,這個「行」呢?就是止觀了,修學止觀,這時候叫「行」
。你若有行,這就是有因,有因就會得「果」,小乘就會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
乃至阿羅漢果;大乘那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十地菩薩到無上菩提,就是得果了;辟支佛道
,辟支佛乘的文義,當然也是得辟支佛果。是有行就有果,就現前了,叫做「生」。這個
諸乘的文義行果,你能夠「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的學習,普遍地學習。
「唯依大教」,是在大乘佛法裡面學習一切乘的文義行果,結果你就生出來「巧便智」,
善巧方便的智,這個是什麼呢?就是你得到了通達的智慧了,你通達了三乘文義的這種智
慧。這個智慧是很巧妙的、很銳利,得到了這種智慧,「生巧便智」。「斷障得果」,你
得到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是有深淺的不同,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所成慧有
有漏的、有無漏的不同。由有漏而無漏,這個時候呢?「斷障得果」,就把這個愛煩惱、
見煩惱,是障,它障礙我們學習佛法,障礙我們修學聖道。現在你能夠逐漸地增長聞思修
的智慧,不斷地修學止觀,這個智慧增長力量大了,就能斷除去這一切的障。或者是煩惱
障、業障、報障,都是障。斷除這個障礙了,你就得果了,得到聖道的果位了。
這個這麼多的障礙裡面,最重的就是煩惱,煩惱障,煩惱障是很厲害的。你若常常的修學
聞思修的智慧,常常修止觀呢?就能把煩惱調伏下來,能夠降伏下來,使令它不發生作用
。就算是偶然的失掉了正念,但是正念一起來,煩惱就停下來,那麼你就有一點…有斷障
的希望了,「斷障」。
這個另外我們說這個報障,報障就是這個身體,這是報障。譬如說我有了重病,其實也是
報障。這個報障,我們凡夫如果沒有病痛的時候,這個四大調和的時候還好一點,還是好
一點,行住坐臥還都是自由的,自由自在的。若是有了病的時候這個報障就加重了。可是
若是你的止觀修得好的時候,這個報障也減輕,報障減輕。
尤其是你若得到欲界定的時候,欲界定到最後的時候,這個報障也是減輕,就是這個身體
不感覺到有這麼一大塊,感覺到有若無的樣子,這個身體,那這個報障就減輕了。
所以這個煩惱障也可以調伏;這個報障也可以調伏;還有就是業障。業障呢?這個地方呢
不那麼明顯。但是你若常用功修行你會感覺到,你就會感覺到什麼事情呢?譬如說是靜坐
,靜坐的時候就是不相應,想要使令心寂靜,它就不寂靜,它就是東想西想。想要明靜而
住,哦!不,它要打昏沉,就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散亂;不是散亂就是昏沉,你想要寂靜
住、止觀相應,很難。
但是呢,你多懺悔,你讀大乘經論,你多念大悲咒,這個業障若消除的時候,就不是了。
你坐的時候,你要「奢摩他」,就奢摩他;你要「毗缽捨那」,就毗缽捨那,它就相應。
所以這些、從你日常的修行上,你也會感覺到這個業障消除、沒消除,你也會感覺到。
我們說這個…頭多少年,很多人打筆仗,為這個是「帶業往生」、「消業往生」的事情打
筆仗。但是你讀這個《十六觀經》很明顯的,就是「帶業往生」,是帶業往生。那個《十
六觀經》的下三品裡面,說是這個眾生,在娑婆世界的時候破齋犯戒,造了很多的惡。但
臨命終的時候,遇善知識的教導、幫助、加持,你還能夠念佛。你正念一生起來,你念阿
彌陀佛,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就往生了。那麼你造的罪呢?造的罪就帶走了,還是沒有消
。說是消除了很多;消除了很多,還有很多沒有消;沒有消就帶去了。帶去了,但是你在
下三品上看,觀世音菩薩為你說法,為你說諸法實相,來滅你的罪。這就可以知道是帶業
往生。所以這個業障是不容易完全消除。不容易完全消除,但是經論上佛菩薩大智慧,他
也說出一個分寸來。就是這種罪業它能夠使令你到三惡道去受苦,這種罪業沒有消除,它
就是障。到得無生法忍的時候,得初果的時候,這種罪消除了,就是消業。所以從這樣的
…這個經論上這樣講,只有聖人才能消業往生;凡夫都是帶業,只有聖人才是。但是我們
雖然說是帶業往生,你的信願行的資糧也要強一點,不然的話,你不能往生,那個罪業還
是發生作用,障礙你的。
所以現在這上面說「斷障得果」,就是我們要修這個戒定慧,修這個止觀,你要不斷的加
強,你才能「斷障」,才能「得果」。小乘開始,得須陀洹果;大乘開始,得初歡喜地,
得無生法忍了,「斷障得果」。
「自他俱利」,你若得到聖道以後,你有能力繼續修行,來利益自己;也有能力弘揚佛法
,廣度眾生了,所以自己和他人都能得到利益。這句話呢?沒得聖道以前,這事靠不住,
是不是自利?能利他?都靠不住的。得聖道以後這件事才決定了,決定是能做到這一點,
所以「自他俱利」。
這是說這個菩薩種姓人,他在大乘佛法裡面,普遍地學習一切佛法,最後他得到巧便智,
能斷障得果、自他俱利。這件事呢?你學習《瑜伽師地論》可以成就。
「及二乘無姓」,這個二乘就是有聲聞種姓、有辟支佛種姓的人,叫二乘。「無姓」,就
是沒有三乘種姓的人。「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智斷伏,得自乘果,離惡趣故」
,他若學習《瑜伽師地論》的話呢,他也能夠依據這個大乘佛法。「各於自乘」,聲聞乘
就依據聲聞乘去修行;辟支佛乘依辟支佛乘的法門去修行。各於自乘的「文義行果生智」
,能「斷」障,能「伏」,「斷」之前先是伏,能降伏煩惱障、業障、報障;進一步就能
斷除一切障。「得自乘果」,你得到你本身那一個法門的果,聲聞乘得聲聞乘果;辟支佛
乘得辟支佛乘果。如果無種姓的人呢?他「離惡趣故」,就可以不墮落三惡道了。
五、為執著邪教不信大乘者,及於深經種種意趣,迷亂誹毀者,令生信解故。
這是第五個,這第五番。「為執著邪教」,這個人他不相信佛法,執著其他的宗教。不相
信大乘佛法的人,對於大乘佛教他不相信,這樣的人,這是一種人。「及於深經種種意趣
」,及於這個佛法的經論,除了人天乘的法門之外,屬於出世間的三乘的經論都是「深經
」。「種種意趣」,各式各樣的道理,它裡面的意義。「迷亂誹毀者」,他迷惑,不知道
怎麼回事,而作誹謗,毀破的人。「令生信解故」,他若肯學習這一部《瑜伽師地論》呢
?他會相信大乘佛法,改邪歸正。他能對於深經種種意趣而不迷亂,也不誹毀了,能生信
心,還能夠通達裡面的道理。
佛法說「生信」,這個信是建立在智慧上面的。由於你通達了佛法,有了智慧,你才相信
佛法是怎麼回事。不是說:「我的好朋友叫我相信佛法,我就相信」,就算是相信了,不
牢固!所以一定要本身生出來智慧以後,你從你自心上生出來智慧,觀察世間上一切道理
,「哦!佛法是對的,佛法是真理」,你才能有信、有解的。
我現在我感覺到「執著邪教」,不相信佛法的人,這些人都很容易度化,我感覺不是很難
。當然,各有因緣。因為什麼他容易度化?因為他本身沒有智慧,本身沒有智慧,他相信
的那一點很容易就破除去了,所以應該容易相信佛法,應該是容易,不是難。問題就是有
障,這個障,障住他。就是那個窗戶(現在這個窗戶是玻璃窗),過去時代就是鋪上一層
紙。這一層紙,就是譬喻那個人不信佛法的障,那層紙很容易就可以捅破了,但是你若不
捅,它就不破。所以我感覺到…這個《大般若經》上也說到,一切眾生不是太難度,不是
太難度,都是容易度化的。不過這個話,就是從某一個立場來說的,不是太難度。
「為執著邪教不信大乘者,及於深經種種意趣迷亂誹毀者,令生信解故」,說這一部《瑜
伽師地論》的。
六、為攝益樂略言論,及樂廣者故。
這個第六番。第六番「為攝益」,這個「攝」這個字,就是接引的意思,可以這樣講,接
引的意思。這個「益」,就是來饒益他,使令他得到真實的好處,叫「益」。
「樂略言論及樂廣者故」,這個人的根性是這樣,有的人歡喜簡略,太廣了不歡喜,歡喜
簡略的言論。「及樂廣者」,有的人簡略,他不歡喜,歡喜詳細一點,廣博一點。那麼這
兩種人來學習《瑜伽師地論》也都能合適的。
這個《瑜伽師地論》裡面,譬如說這一大段文很廣,但是最後會有幾句把這一大段文的要
義,用幾句話說出來,這《瑜伽師地論》有這種事情。所以裡面有略,也有廣;有廣也有
略。歡喜略的人也合適;歡喜廣的人也合適。
所以對這兩種人,這個《瑜伽師地論》也能攝益他,能引導他,使令他進一步的在佛法裡
面有成就的。
七、為立正論,及破邪故。
我們昨天開始,說到《瑜伽師地論》。學習《瑜伽師地論》會得到什麼樣的功德?也就是
說這個造論的人,他造論的目的是什麼?一共有「十翻兩緣」,昨天講過了六翻。現在是
第七翻。
「為立正論」,為了建立正確的、沒有過失的理論,這個教、行、理的這一切的「論」、
議論。
「及破邪故」,破斥一切有過失的議論。
這個「正」、「邪」這裡面的意思,應該是說有兩種,一種是世間上的愚迷的境界,都算
是「邪」,因為它能令人苦惱。這佛法是能令人離苦得樂的,所以叫作「正論」,這是一
種「正」、「邪」。
第二種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學習的不對,搞錯了,以邪為正,那叫作「邪」。
現在要建立正論,破斥邪論,多數還是屬於後一種,就是在佛法裡面搞錯了。這件事,如
果我們常常的、時時的學習佛法,就會很容易的會認識到這裡。如果我們不是…不學習經
論的話,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我們只是聽人說話,你不去看經論,你很難知道這件事,而
這件事對人的傷害是特別大的。不管是佛法來到中國,佛法在印度,都有這種問題。
現在這個造論的這個作者是大慈悲心,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為立正論及破邪故」,而
造這一部論的。
八、為顯三性有無;及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法門故。
這第八番的兩緣,第一緣是「為顯三性」的「有無」,「三性」就是三自性,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性。「三性」的「有無」,這個「遍計所執」是畢竟空的,是
沒有這麼回事,所以那是「無」;「依他起」是如幻有;「圓成實」是真實有,那叫作「
有」。要顯示三性的有無,而造這一部論的,使令人能夠覺悟到這裡。
這三性的有無,我們在學習《攝大乘論》的時候,這第二章(十大章,十種殊勝殊勝語,
就是第二種),就是那第二種殊勝殊勝語「所知相」,倒是說得很清楚了。
「及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法門故」,這是又一種緣。這個「世間」是什麼呢?其實
就是「遍計所執」,就是社會上這個士、農、工、商的這一切的事情。譬如說是耕田的、
務農的、或者是作生意的、或者是做工藝的、或者是讀書的、或者是在政府作事的,這都
是屬於「世間」。
這個「道理」呢?就是超越世間的了。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現了世間,為我們開示的佛法,
那是有道理的。是說…譬如說五蘊,說十二處、十八界,說這個苦、集、滅、道,這一切
的事情。那麼這些佛法,這是有道理的。「道理」,這個「道」字就是「道路」,這個道
路可以從這裡通到另一個地方去,就叫作「道」。如果閉塞了、阻塞了,通不過去了,那
就不是道理了。現在這裡說「道理」呢?就是按照佛法的戒定慧的道理,能使令你從三界
的苦惱的境界得解脫,是能通達無礙,所以叫作「道理」。
這個「證得」,「證得」就是按照佛說的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去修學,有成就了,
你得須陀洹果了、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得阿羅漢果了,那麼就叫作「證得」。有成就
了,那叫作「證得」。
這個「勝義」,就是前面說「證得」還是約人說,這個「勝義」就是所證得的。就是一切
阿羅漢、辟支佛、到佛的境界,他們成就的廣大無分別的智慧,所證悟的第一義諦,名之
為「勝義」,叫作「勝義」了。
「四法門故」,這是四種法門。「世間」的是一些凡夫生活的事情;「道理、證得、勝義
」這是出世間的聖人的事情,那麼加起來就是「四法門故」。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在
本論裡面,會說到這些事情。
九、為開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違;及開因緣、唯識、無相、真如
四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
現在說到第九。「為開隨轉、真實」,這個「隨轉」和「真實」怎麼講呢?就是佛說法…
是大略的說呢?就是這兩種方法,一個是「隨轉」,一個是「真實」。這個「隨轉」是什
麼意思呢?就是隨順學習佛法的人的根性而轉。根性裡面有利根、有鈍根,那麼佛就隨著
根性的不同,宣說出來各式各樣不同的佛法。隨順眾生的根性而開示佛法的,這是一部份
。「真實」是佛自己的智慧,隨順佛自己的智慧宣揚這樣的佛法。這個佛法是沒有…不是
方便的,是真實的,佛法是這樣子的。隨順眾生的根性,那個佛法就是裡面有一些遷就,
有一些方便的地方,是這樣意思。
佛這樣子為眾生說法就是「開」,這個「開」在這裡也可以說是建立的意思。建立了這兩
種佛法,一個是「隨轉」,一個是「真實」。建立了這兩種佛法,這兩種都是入理之門,
所以叫作「理門」。這按唯識的態度來說,唯識的法門那就是真實了,其他的當然就是方
便了。就是這個「隨轉」,有個「權」的意思;「真實」就是「實」,「權」、「實」兩
種法門。
「為開隨轉、真實二種理門」,這兩種理門,並沒有矛盾。「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違」
,我們學習了這樣的佛法之後,也就是學習這個《瑜伽師地論》。學習這個《瑜伽師地論
》呢?你就會知道「二藏、三藏法教不違」,「二藏」就是菩薩藏和聲聞藏。或者說菩薩
藏就是「真實」;聲聞藏就是「隨轉」了。「三藏」就是經律論。菩薩藏裡面也有經律論
,聲聞藏也有經律論。聲聞藏一般說就是小乘佛法了,菩薩藏就是大乘佛法,這兩種佛法
裡面都有經藏、有律藏、有論藏,有這三藏。
「法教不違」,這兩種佛法裡面的內容並沒有矛盾,它們是可以互相貫通的,並沒有矛盾
。由學習小乘佛法,也可以進一步回小向大來學習大乘佛法。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也應該學
習小乘佛法,不應該互相障礙,互相誹毀,不應該是那樣子。
「及開因緣、唯識、無相、真如四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這底下呢?又說出來四種
法門。「及開因緣、唯識」,這地方,「因緣」是一種、「唯識」是一種、「無相」是一
種、「真如」是一種,四種理門。
這個「因緣」呢?就是緣起,佛說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生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
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就是「因緣」。比如說十二緣起嘛,「無明緣行、行
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一共是十二種。「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這一樣
事,才有那一樣事。那一樣事的有,一定先有那一種事,後來才有這種事。不然的話,那
件事不能有。這個是有「無明」才能有「行」、有「行」才能有「識」、有「識」才能有
「名色」、…,乃至到有「生」才有「老死」,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若「無明」滅掉了,「行」也就滅了。「行」若滅了,「識」也就滅了。
這「十二緣起」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說得很詳細、很詳細的。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
這個…拿這個人來說、拿我們人來說。人死掉了,這個人現在他是個男人,死掉了以後他
沒到三惡道去、也沒到天上去,還作人,但是做了女人了。這個男人死掉了以後,還回到
人間作女人了。這個事情,比如說我們這個男人在生存的時候,他的內心自然是知道自己
是男人,總是男人的想法去思惟分別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的,一定是這樣子。可是死掉了
以後去做女人的時候,她就不是。她就是用女人的心去分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原來他前
一剎那是男人,後一剎那就是女人了,他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這種分別心,「無明緣行、
行緣識」,就是這個「識」就是分別心,為什麼會這樣分別呢?就是「行」,就是這個「
行」的關係。「行」就是業力,這個業力使令他這樣子。說「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這樣
的業力,所以會有那樣的識。譬如說在生的時候是女人,死了以後他來生變成男人了,他
也是一樣,前一剎那是女人,後一剎那就是男人,是男人的想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
這個「業力」,業力會使令人這樣子,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佛說…這
個、種話就是《阿含經》上說這樣的佛法,別的大乘經論也是有。這個道理,我認為非常
的堅定,不可破壞的。所以叫作「因緣」,就是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有的。
當然這樣說「因緣」呢?就是還是大概的這樣說。在這裡我們不妨…說因緣應該包括一切
的佛法都在內的,並不只限於一部分的佛法的。可是在這裡說,說是一共分四種,那它就
單獨說。一切世間,加上小乘佛法這個部分,都叫作「因緣」。
底下「唯識、無相、真如」那這是大乘佛法了。大乘佛法裡面,分成兩部分,就是一個唯
識、一個無相。如果說把「真如」也算是獨立起來,那麼就是「如來藏」,這麼解釋也可
以。「唯識」是一個法門;「無相」就是般若的法門,就是【中觀】這個學派的法門,「
真如」就是如來藏的法門。但是在這個地方,我看這個意思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意思。
這個「唯識」的法門呢?簡要的說,就是《攝大乘論》是最好了,它簡要的介紹唯識的法
門。就是…它是說把一切法都統攝在心裡面,統歸於一念心裡面,來建立一切法的,唯識
是這樣子。
這個「無相」呢?就是「一切法自性空」,它不這樣說。它不說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它不
這麼講。就直接說一切法是因緣有、自性空,是這樣講。發無上菩提心可以得無上菩提,
這是「無相」的法門。
這個「真如」是什麼呢?真如就是小乘佛教的學者、大乘佛教的學者所證悟的理性是平等
的。這是在我們學習《攝大乘論》的時候,曾經講到這裡。這和中國【天台宗】、【華嚴
宗】說得不一樣。我們這個…當然這都有聖言量的根據,也並不是自己隨便云云。這個這
一段文應該這麼講。
「四理門」,這四種理門,就是「因緣、唯識、無相、真如」。
「令修觀行有差別故」,叫我們知道修學聖道的觀行是不一樣的。你比如說是這個小乘學
者修習止觀是一樣;唯識學者修習止觀是又一樣;這個中觀的學者他修這個止觀,也是不
一樣,是有差別的,這個修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在《瑜伽師地論》裡面,都有詳
細的解釋。
十、為示境別,令知諸法體、相、位別;及示行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
現在這是最後一番,也有兩緣。「為示境別」,這個「示」就是開示,也就是說明的意思
。說明這個種種境界的差別,譬如三惡道的境界、人間的境界、天上的境界;這個散亂心
人的境界,和有禪定人心的境界,乃至到聖人的境界;阿羅漢乃至到佛的境界,都是不一
樣的。我們人啊…人的境界當然是也不同於三惡道、也不同於天、也不同於佛。但是人,
有的地方的人有文化,能讀書,智慧開發了多少,就會很武斷的:「我沒有看見的事情都
沒有!」就是這樣子,就是我看得見的境界是真實的。其實不是這樣子。所以在佛的智慧
能通達無量無邊的境界,能通達自己的境界,也通達一切眾生的境界,是「為示境別」。
「令知諸法體、相、位別」,「為示境別」這句話是總說的,這底下是別說。叫我們知道
一切法的體性、相狀。表現於外的是「相」狀。它本身的事情叫作「體」。這些體狀、體
相是不一樣的,體狀是不相同的。就是剛才說的,由三惡道、乃至到佛都是不一樣的。因
為人的業力不同,這個分別心也不一樣,所以所感到、所得到的境界都是不一樣的。
「位別」,這個「位」有深淺的不同。這個地位,在人的境界地位有高低。用這高低來解
釋這個「位」也算是合適了,就是有差別,是不一樣的。你就人間的這個富貴、貧賤也都
是不一樣。所以是「令知諸法體、相、位別」不一樣的。
你就按我們人,這個牆壁,我們不能從這個牆壁過去,能擋住你;但是鬼就不同,鬼他從
這裡是無障礙的,從牆壁可以過去;從這個地也可以自由的出入,這境界不一樣。有的眾
生在水裡面能生活,若是人就不行,所以這個境界是有差別的。
但是這裡面主要是說凡、聖的不同。這個凡夫的境界也有種種差別,聖人的境界也有種種
差別。但是聖人是大自在、是安樂的;人是很苦惱的。像這個《楞嚴經》裡面說到這些魔
鬼的境界。這個魔鬼會有種種神通,自在的,但是他怕刀,就會有些個別的事情。你說他
有這種神通,說是我們認為他了不起,不是,他有的時候還是不行。說是我們靜坐的時候
,若用功修行會有魔鬼來搗亂,但是魔鬼怕什麼呢?怕鏡子、像我們人用的那個鏡子。所
以這個修行人,你後面放一個鏡子,那個魔鬼他怕你,他怕鏡子。若人呢?沒有這個問題
。所以各式各樣的境界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令知諸法體相」,這個高、低,深、淺的不
同。
「及示行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前面這一段說「令知諸法體、相、位別」,
是說我們已經遭遇到的境界。「及示行別」,這是你要重新創造。這個「行」是我們重新
創造的一種活動。
當然一般人的境界是為了生活、為了享受,作種種事、作種種事情。但是在佛教徒的立場
,這個「行」是感覺到我們對於當前的一切事情都不滿意,要重新創造一個生命的時候,
那叫作「行」。這個「行」也是有差別的,也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主要是什麼呢?這
地方說「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前一番「為示境別」這句話是總說的;「令知諸
法體、相、位別」是別說的;這一句「及示行別」也是總說的;「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
別故」,這是別說的。
這個「行別」是什麼呢?主要指三種佛法,三乘,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這三種佛法
。三種佛法裡面有方便、有根本、有果的不同,每一種佛法都有這三種不同。
這個「根本」是什麼呢?「根本」是發心,譬如說是這個聲聞乘的佛法,要發出離心,這
是「根本」。這個發出離心也就是發願,你有這樣的志願:「我感覺到生死是苦,我想要
得解脫」,你有這樣的堅定的意願,然後你才能夠有戒定慧的修行,所以這個發願是個根
本。
這個「方便」呢?就在凡夫位的時候的修行,叫作「方便」;入了聖位以後叫作「果」。
聲聞乘也有這三種,辟支佛乘也是有,乃至一佛乘也是有,有這種差別。
我們學這個…彌勒菩薩造這部論,就是「為示境別」、「為示行別」,是這樣意思。「令
知諸法體、相、位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是這樣意思。我們若學習
這部論,也就會得到這樣的知識,得到了這樣的智慧了。
如是等類所為諸緣,處處經論種種異說,當知皆是此論所為。
這一句話總結前面這「十番兩緣」。前面這麼多的類,也可以說是十類。「所為諸緣」,
這就是本論所希望成就的這麼多的因緣。「處處經論種種異說」,這是說到其他的經論裡
面。佛在…我們的佛陀在各地方所演說的經,乃至佛的弟子所造的論,經裡面、論裡面有
種種不同的說法。說到學習佛法得到什麼什麼好處,這些事情。「當知皆是此論所為」,
我們應該知道都是此《瑜伽師地論》所成就的。
這是這個…這「十番兩緣」是《瑜伽師地論釋》,那個最勝子菩薩造的,《瑜伽師地論釋
》是誰作的呢?是印度的最勝子所造的。他說《瑜伽師地論》有「十番兩緣」的所為,有
這樣的不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63.24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26268276.A.02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