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 #杰宇的法文邂逅 提到「標準法語」獨尊,各地口音漸漸消失的發文(原文:https://bit.ly/2GSO9Dz),讓我想聊聊瑞典語的保存。
瑞典是個幅員廣闊、人口稀少的國家,官方語言瑞典語是個小之又小的語言,但是這樣的語言在瑞典卻是非常的「活力充沛」。跟法語「中央集權」,獨尊巴黎口音不同,在瑞典生活常常可以接觸到不同口音,電視上、廣播電台上也不會獨尊「皇室標準口音」,除了可以聽到來自瑞典各地的口音之外,新移民的口音也越來越常出現在各種媒體,阿拉伯腔甚至成了一種青少年間的「潮流」。
現在雖然可以聽到不同口音,但跟20世紀前那種幾乎每個小村莊都有自己的獨特腔調,一聽你說話就可以準確知道你是哪裡人的那種情況已經有所不同。現在各地的口音比較像是以當地發音為基礎、像標準口音看齊的發音,畢竟在20世紀,人口大量移動、媒體興盛,以及獨尊皇室口音的過去,讓各地口音的特色越來越淡了。
瑞典在2009年頒布的《語言法》,確立了瑞典語的官方語地位且規定政府機關所使用的語言必須是簡單明瞭的,也就是說,政府機關(包括法院)有義務讓民眾了解他們所需要知道的資訊。這條法令也提升了五個官方少數語言(芬蘭語、薩米語、梅安語、羅姆語、意第緒語)和瑞典手語的地位,並且肯認語言的多元性,人人都有使用其母語的權利。也就是說,在瑞典如果叫別人閉嘴不要說瑞典語以外的語言是犯法的!
這樣的語言政策就產生了很多有趣的產物。例如有很多網頁除了瑞典文、英文、各種主要移民語言或少數語言之外,還會有個「簡易瑞典文」(lätt svenska),一個讓我們這些非瑞典語母語人士可以比較容易理解的版本。此外,很多網站有語音版,公共電視甚至有個手語頻道,確保盲人或聾人知的權利。
在保存各種口音的方面,瑞典也做了許多努力,例如在2000年由幾個大學做的「口音計畫」(SweDia)就在全國各地蒐集當地口音,他們的網站做得有點陽春(http://swedia.ling.gu.se/),但有興趣的話可以聽聽看各地很不一樣的口音。(他們在鄉村地區做採集,所以有些北部的老人說話,真的是完全聽不懂,有種融合了薩米語跟芬蘭語的有趣韻律)
除了學界的努力,瑞典政府還有一個「語言與民俗研究所」(Institutet för srpåk och folkminnen),他們也做口音採集、制定語言政策、地名研究、收集民俗傳說等,網站內容很豐富,我還沒有時間好好看,只發現他們竟然有個「民俗飲食」計畫,很吸引人啊~
我相信很多搬到瑞典的朋友一開始可能也跟我一樣,不知道到底該學哪一種發音?其實以前學西班牙語時也遇到同樣問題,到底要學「標準」口音還是因地制宜呢?特別是像我住在斯莫蘭,一個有自己獨特口音的地區。我第一個瑞典語老師來自斯德哥爾摩,他的口音是所謂比較標準的那種,當我接觸到其他本地的老師後,發現學習本地口音也沒什麼不好,其實語言這個東西就是要拿來溝通的,居住在此學當地口音也很正常,而且不會發音混亂,到商店買東西也比較有親切感(是否有點像外國人住在台灣南部就多少要懂台語呢),所以現在我是個學習斯莫蘭口音瑞典語的外國人,以新家鄉的可愛口音為榮的外國人。(矯情!)
你說哪個口音呢?
#瑞典語口音
#瑞典語言多元環境
#瑞典語言政策
瑞典是 哪個 國家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1月11號,一起回家投票吧。一起走這一條路、一起當勇敢的臺灣人。
我覺得我總是在路上。
和大多數的你們一樣,從18歲以後就沒有在家長居過。我從高雄到臺北唸書,是我人生行獨立思考的啟蒙期,終於不再需要別人告訴我該怎麼做、怎麼想。我走過大小書店,接觸各種新奇的思想,也開始定義我是誰。我買票去看當年所謂的小眾獨立電影,我也開始接觸政黨,參加他們辦的一些放映會,漸漸開始勾勒出我對國家的想像與想望。
然後我帶著滿滿的能量畢業了,一個半月內就去了軍營,在屏東與左營的海軍陸戰隊裡待了11個月,有人嫌棄軍中的官僚與儀式,但我就一邊訓練一邊讀書,那是我人生中最密集接觸哲學的時光,與外界隔離的日子,讓我有很多時間思考我是誰、所謂的自由又是什麼。當然我也經歷過一些黑暗的時刻,心靈上對自己的各種懷疑以及必須結束的一段感情,都讓我勞累,身體因為訓練而健康強壯,但心靈卻是越來越昏暗。「身體撐不下去,就用意志力去撐」,班長說的話經常在耳邊迴盪,但若身體撐得下去,卻找不到意志力怎辦?
反正本來就想出國看看,我更加堅信我要逃離一切。我不看書了,我開始準備英文考試,平日在軍營裡背單字,假日查找各種國外的學校申請資訊,申請截止前的一個週末,我從軍營返家後徹夜未眠,在那個線上申請不熱門的年代,我把所有文件打印好,用國際快遞出去,春天的清早七點鐘,我洗滌完一身的勞累與汗,在霧氣中看著鏡子裡一夜未眠的自己,就賭這一把吧。
退伍後的30天內,我出國了,我賭的就是不要多花一年準備出國的結局。當時最想去的丹麥與荷蘭幾間大學沒有要我,我就此踏上了瑞典,進入了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的那兩年是如此快樂卻又迷惘的時光,一個被瑞典物價嚇到的留學生,讀著各種似懂非懂的文化與傳播理論,一邊了解艱深難懂的新概念;也一邊接觸瑞典的文化、社會、政治、和各種他們覺得理所當然我卻很訝異的新觀念,我對於一個美好的社會有了更強烈的想望。
但當時的我對臺灣失望、對國家徹底地失望過,為什麼政治會是這個樣子,為什麼他們的嘴臉可以如此猙獰,但政治就是政治,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種真人秀的概念,是媒體與國家權力之間的合作真人秀。只會在臉書上發洩怨氣的我,被人教訓過,「你兩次都沒有投票,抱怨什麼」。於是自私地覺得反正我在國外,不想受苦就自己掌舵吧。我花了很大很大的力氣與無盡的努力,所有人都告訴我,一個英語非母語又不會瑞典文的亞洲人要找到行銷入門工作是不可能的,但從小就固執的我,很幸運地辦到了。
那幾年來一直到現在,我過著馬不停蹄的生活,我擔心自己不夠好、我用盡力氣地工作、忍受一些不是很公平的對待、證明自己什麼都辦得到。我從一個國家飛到另一個國家,把飛機當通勤工具,在旅館醒來還沒想起自己在哪個城市之時已經知道今天第一個會議要準備什麼。那幾年我對政治完全冷感,反正不是我的事、反正我不能決定、反正我要為自己打拼、反正我要當瑞典人。
只是我永遠都不會是瑞典人。
他們說,出國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我還不想回家,但在我的定義裡,我也永遠不會是瑞典人。我在瑞典是一個異鄉人、在自己的國家又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29歲那年,我又重新開始探究我是誰;更深層的是,我可以是誰。回頭看看臺灣,在各種新舊思想大量碰撞的期間,我又開始關注政治了,但和之前不同的是,我有了更多的視野,也開始明白,改變是可能的。當時的我早已越過了瑞典的甜蜜期,以往覺得瑞典的月亮好圓,現在卻看得更清楚,每個國家都有它曾經和正在經歷的難題,挑戰永遠不會停歇,但關鍵的是人民和政府該怎麼一起攜手度過。
我感謝瑞典,讓我看到一個最完美的不完美社會是如何運作的,更重要的是,在所謂的完美底下,所有人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才能擁有今天。我們可以去欣賞其他國家的好,但不用一昧地去羨慕,你可能不知道,他們要多麼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世界這麼大,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路;這條路或許不好走,但你沒走過怎能知道我們能耐有多少;都走到這裡了,放棄多可惜。你若覺得永遠走不到,我們就真的到不了。
我支持這條路的距離,是六段飛機,去程23小時回程31小時的旅程,累不累?已經不像20幾歲能活蹦亂跳的身體很累,但心很踏實;永遠都很享受臺灣給我的那份踏實的平靜。只是「你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你想要有怎樣的社會、國家,就要盡到該盡的義務。自由民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需要大家的參與捍衛,你以為你改變不了什麼,那也不要期待別人可以為你貢獻什麼。
以前的鄉愁,是我就站在故鄉的土地上,卻只能想起過去的美好;現在的鄉愁,是我期待看到一個更強壯、更公平、更善良的故鄉。
我正在高鐵南下的路上,猛然發現從18歲開始,我總是在路上;但我們總是會在路上,路沒有走完的一天、路可能會越來越難走,但能不能就讓我們一起走。
1月11號,一起回家投票吧。一起走這一條路、一起當勇敢的臺灣人。
__photo by Shun Wen Yu
瑞典是 哪個 國家 在 瑞典劉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覺得我總是在路上。
和大多數的你們一樣,從18歲以後就沒有在家長居過。我從高雄到臺北唸書,是我人生行獨立思考的啟蒙期,終於不再需要別人告訴我該怎麼做、怎麼想。我走過大小書店,接觸各種新奇的思想,也開始定義我是誰。我買票去看當年所謂的小眾獨立電影,我也開始接觸政黨,參加他們辦的一些放映會,漸漸開始勾勒出我對國家的想像與想望。
然後我帶著滿滿的能量畢業了,一個半月內就去了軍營,在屏東與左營的海軍陸戰隊裡待了11個月,有人嫌棄軍中的官僚與儀式,但我就一邊訓練一邊讀書,那是我人生中最密集接觸哲學的時光,與外界隔離的日子,讓我有很多時間思考我是誰、所謂的自由又是什麼。當然我也經歷過一些黑暗的時刻,心靈上對自己的各種懷疑以及必須結束的一段感情,都讓我勞累,身體因為訓練而健康強壯,但心靈卻是越來越昏暗。「身體撐不下去,就用意志力去撐」,班長說的話經常在耳邊迴盪,但若身體撐得下去,卻找不到意志力怎辦?
反正本來就想出國看看,我更加堅信我要逃離一切。我不看書了,我開始準備英文考試,平日在軍營裡背單字,假日查找各種國外的學校申請資訊,申請截止前的一個週末,我從軍營返家後徹夜未眠,在那個線上申請不熱門的年代,我把所有文件打印好,用國際快遞出去,春天的清早七點鐘,我洗滌完一身的勞累與汗,在霧氣中看著鏡子裡一夜未眠的自己,就賭這一把吧。
退伍後的30天內,我出國了,我賭的就是不要多花一年準備出國的結局。當時最想去的丹麥與荷蘭幾間大學沒有要我,我就此踏上了瑞典,進入了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的那兩年是如此快樂卻又迷惘的時光,一個被瑞典物價嚇到的留學生,讀著各種似懂非懂的文化與傳播理論,一邊了解艱深難懂的新概念;也一邊接觸瑞典的文化、社會、政治、和各種他們覺得理所當然我卻很訝異的新觀念,我對於一個美好的社會有了更強烈的想望。
但當時的我對臺灣失望、對國家徹底地失望過,為什麼政治會是這個樣子,為什麼他們的嘴臉可以如此猙獰,但政治就是政治,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一種真人秀的概念,是媒體與國家權力之間的合作真人秀。只會在臉書上發洩怨氣的我,被人教訓過,「你兩次都沒有投票,抱怨什麼」。於是自私地覺得反正我在國外,不想受苦就自己掌舵吧。我花了很大很大的力氣與無盡的努力,所有人都告訴我,一個英語非母語又不會瑞典文的亞洲人要找到行銷入門工作是不可能的,但從小就固執的我,很幸運地辦到了。
那幾年來一直到現在,我過著馬不停蹄的生活,我擔心自己不夠好、我用盡力氣地工作、忍受一些不是很公平的對待、證明自己什麼都辦得到。我從一個國家飛到另一個國家,把飛機當通勤工具,在旅館醒來還沒想起自己在哪個城市之時已經知道今天第一個會議要準備什麼。那幾年我對政治完全冷感,反正不是我的事、反正我不能決定、反正我要為自己打拼、反正我要當瑞典人。
只是我永遠都不會是瑞典人。
他們說,出國是為了找到回家的路。我還不想回家,但在我的定義裡,我也永遠不會是瑞典人。我在瑞典是一個異鄉人、在自己的國家又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29歲那年,我又重新開始探究我是誰;更深層的是,我可以是誰。回頭看看臺灣,在各種新舊思想大量碰撞的期間,我又開始關注政治了,但和之前不同的是,我有了更多的視野,也開始明白,改變是可能的。當時的我早已越過了瑞典的甜蜜期,以往覺得瑞典的月亮好圓,現在卻看得更清楚,每個國家都有它曾經和正在經歷的難題,挑戰永遠不會停歇,但關鍵的是人民和政府該怎麼一起攜手度過。
我感謝瑞典,讓我看到一個最完美的不完美社會是如何運作的,更重要的是,在所謂的完美底下,所有人需要付出多少的心血才能擁有今天。我們可以去欣賞其他國家的好,但不用一昧地去羨慕,你可能不知道,他們要多麼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世界這麼大,我們要走出自己的路;這條路或許不好走,但你沒走過怎能知道我們能耐有多少;都走到這裡了,放棄多可惜。你若覺得永遠走不到,我們就真的到不了。
我支持這條路的距離,是六段飛機,去程23小時回程31小時的旅程,累不累?已經不像20幾歲能活蹦亂跳的身體很累,但心很踏實;永遠都很享受臺灣給我的那份踏實的平靜。只是「你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你想要有怎樣的社會、國家,就要盡到該盡的義務。自由民主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需要大家的參與捍衛,你以為你改變不了什麼,那也不要期待別人可以為你貢獻什麼。
以前的鄉愁,是我就站在故鄉的土地上,卻只能想起過去的美好;現在的鄉愁,是我期待看到一個更強壯、更公平、更善良的故鄉。
我正在高鐵南下的路上,猛然發現從18歲開始,我總是在路上;但我們總是會在路上,路沒有走完的一天、路可能會越來越難走,但能不能就讓我們一起走。
1月11號,一起回家投票吧。一起走這一條路、一起當勇敢的臺灣人。
__photo by Shun Wen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