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金融】低油價是福還是禍?
「對於任何石油消費者而言,低油價就是減稅,」美國財政部長 Jacob Lew在1月21日於瑞士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時表示,「這讓消費者口袋裡有了更多的錢。事實上具有積極效應。」Jacob Lew試圖讓人安心,理由充分。此前一日,原油價格跌至12年低點26.55美元/桶,儘管2014年年中的每桶107美元仿佛還歷歷在目。股市受到波及,道瓊斯工業指數一度下跌565點。(2月19日油價反彈至30美元/桶。)
Jacob Lew宣稱的油價大降值得慶賀,這論點似乎十分符合直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中國已利用油價下跌之機,囤積石油儲備;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原因很多,但能源成本顯然不在其列。在美國,消費者信心正在回升。油價下跌「顯然利大於弊」,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公司(RBC Capital Markets)的高級美國經濟學家奧維尼亞表示,「問題只是何時消費者和企業能適應這一點。」
低油價的效應類似於減稅,這種觀點可追溯到幾十年前。早在1983年,議員們就要求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積極測算價格下跌的有益影響。幾年後重新考慮這一話題,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給出了一條指導性警告:「或許最好不要將油價變動比作『等同減稅』。」這一類比不妥當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國內能源公司收入減少,可能引發經濟收縮,這是減稅情況下不會看到的。而且,令人意外的是隨著油價繼續下跌,總經濟效益事實上呈現縮減。
美國能源自給率的上升令整個等式更加微妙。美國國內產量接近43年高點,燃油進口量降至消費量的24%,原油過剩不只是讓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德克薩斯州頭疼。根據彭博彙編的資料,受益於頁岩開發的美國小型獨立石油公司第三季度收入按年下降260億美元。去年的行業支出看來將比2014年削減超過600億美元,每桶30美元的油價更進一步引發新一輪削減。曾在2014年12月高呼低油價相當於減稅1250億美元的高盛在2015年11月份的研究報告中,也回應了先前樂觀的預期:消費者支付的汽油價格下降時,進行頁岩開採的各州「經濟動力通常會縮減」。
一些分析師們不再將低油價比作減稅,而是轉向另一種類比:下跌的油價就像下跌的房地產價格。「這是一個華爾街的遊戲,賭的是油價不會跌破某個水準,因為石油在理論上是供應有限的商品,」律師事務所Proskauer Rose的破產重組聯席主管比嫩斯托克(Martin Bienenstock)表示。「結果賭錯了方向。就像人們曾經賭定房價永遠不會下跌一樣。」
根據彭博彙編的資料,在行業蓬勃發展的那些年,一些頁岩生產商每賣出1美元的石油天然氣所需鑽探成本是2美元,缺口用債務填補。華爾街為垃圾評級的借款人提供低息信貸額度,借款人以油氣資產作為抵押。生產商們用信貸額度購買資產和鑽井。當這些公司需要還貸款時,銀行就幫它們出售股票和債券。投資者們在經歷了多年低利率後渴望獲得更高的回報,他們將這些股票和債券一搶而光。
巴克萊的資料顯示,由2004年至2014年,高收益債券市場的規模翻了一番,而垃圾評級的能源生產商發行的債券金額激增了11倍至1125億美元。債券買家們反應熱烈,而本來為保護投資者而設的條款已名存實亡。
這一切都完美地運轉著,直到油價暴跌。收入銳減,生產商們拿不出現金來償還債務。而隨著抵押資產的價值下降,銀行也削減了鑽探公司的信貸額度。根據標準普爾,油氣債券拖累債券市場至2009年經濟衰退以來所未見的低位,債券買家大幅折價轉售,希望至少收回部分投資本金。
已退出的那些投資者是幸運的。根據律師事務所Haynes & Boone的資料,去年有42家美國石油生產商破產,拖欠債務170億美元;按今日的油價,這一趨勢可能還會加速。這些公司的眾多債券持有人將血本無歸。銀行也不能全身而退。富國銀行、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本月表示,至少已撥出25億美元,以應對可能的能源貸款壞賬。如果低油價持續,付出的代價會更高。
讓人擔憂的是,這種陣痛可能會從金融業擴散至更廣範圍的經濟部門。「消費者們可能感覺還不錯,直到生產商還不出債,」摩根大通的首席美國經濟學家費羅利(Michael Feroli)表示。「這會給每個人帶來麻煩,生產商和消費者都一樣。」他指出,20世紀80年代的商品泡沫破裂導致了新興市場國家無力償付債務,影響全球。
好年份時忙著買入債券、股票、百貨商店、足球隊的富油國家如今已轉為出售模式。隨著它們拋售資產,市場動盪加劇,「感覺很一團糟,」Jefferies Group首席市場策略師澤爾沃斯(David Zervos)在1月18日的報告中寫道。根據沙特阿拉伯貨幣局的資料,這個全球最大產油國的外匯儲備自2015年年中以來已下降超過1000億美元,下降額超過金融危機期間。
「但能源市場以外的狀況,與2008年毫無相同之處,」澤爾沃斯補充說。「這次的暴跌是財富大轉移,從高槓桿的全球能源資產持有人向無杠杆的普通消費者轉移。」RBC的奧維尼亞亦認為,這堪稱次貸泡沫破滅的「瘋狂」。他說,金融系統「與2007年相比有良好防護。」
還有一件事,可能與低油價有類似之處:嘟嘟閃爍的紅色警報燈。中國經濟年增速降至6.8%,大大低於5年前的10%,這是拉低油價的一大因素。這指向全球範圍內通縮風險上升和經濟增速緩慢。換言之,持續低油價可能真的只是一個表像,摩根大通的費羅利表示。「它可能是糟糕經濟帶來的一個結果,絕非治療糟糕經濟的一劑良藥。」――Asjylyn Loder、Matthew Philips;譯 楊智
瑞士信貸破產影響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平行時空360-361] 希債危機的出路︰「冰島模式」可行嗎?(上篇+下篇)
對不少人而言,希臘債務「危機」早已不是危機,因為那幾乎是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將永恆地存在。既然是永恆的存在,任何結局都早已被消化,也就談不上「危機」了。然而不少希臘領袖還是不信宿命,扭盡六壬,負隅頑抗,博弈論高手齊普拉斯又宣布解散國會,重新大選,又進入新一場博弈。由於一切換湯不換藥,在可見將來,恐怕類似方程式還會不斷出現。
究竟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除了退出歐元區、或讓債權國皇恩浩蕩地宣布債務一筆勾銷,不時有學者提出可效法「冰島模式」。冰島在2008年出現嚴重信貸危機,全國近乎破產,當時氣氛之萎靡,與今日希臘不遑多樣。但冰島政府果斷讓銀行破產、並作「一次性」債務違約,結果輕身上路,今天已得重生。2011年,第一波「歐豬國家」債務問題爆發時,諾貝爾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z)和克魯明(Paul Krugman)曾倡議歐豬國家效法「冰島模式」,認為這比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及歐盟無休止的援助(和債務)更可取。
制度篇
然而,「冰島模式」一直被過份簡化,以為重點就是「一次性債務違約」及銀行破產,而忽略了冰島的獨特國情,這卻是冰島和希臘不能直接類比的關鍵。
根本問題是冰島不是歐元區及歐盟成員,至今擁有自己的貨幣及財金政策,只是「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成員,而這是一個鬆散聯盟,其他成員只有列支敦士登一類小國。希臘加入歐元區後,卻完全受制於歐元區制度。冰島發生信貸危機後,冰島央行即時實施匯價管制,包括以外匯拍賣形式,控制冰島克朗對歐元匯價波動;進行實際資本管制,將近90億美元的資本留在冰島銀行體系;甚至拒絕承擔海外存戶及投資者的損失。反觀希臘在使用歐元的一刻,已失去貨幣主權,自己甚麼大手術也做不了,因為歐洲共同市場的「四個基本自由」(Four Freedoms)包括「資本的自由流動」,一旦實施外匯及資本管制,即等同違反歐盟條約。何況假如希臘真的選擇脫歐,央行要即時重設主權貨幣對歐元及其他國際主要貨幣匯價,即使如何「有序」,亦難逃匯率市場機制的影響,又有哪些投資者會願意信賴這樣的貨幣呢?那些說「效法冰島而不用脫歐」的人,基本上都是政治文宣,不能作準。
為人忽略的是,「冰島奇蹟」並非毫無外力幫助,但效果卻遠比希臘成功,這恐怕也和希臘的歐元區身份有關。冰島危機爆發後,就與IMF達成協議,換取近21億美元貸款,貸款條件包括削減政府營運開支3-5%,削減對老人及宗教團體的資助,增加個人入息稅等。另一方面,冰島央行亦與北歐多國央行達成「貨幣互換協議」,從而穩定冰島的外匯儲備,及協助冰島在國際金融市場集資。反之希臘問題的來源,是當年與高盛以貨幣互換方式隱瞞債務問題,以求達到使用歐元的條件,而使用歐元後,貨幣互換協議已由歐洲央行主導,希臘已沒有其他工具可用。所以縱然希臘不斷接受貸款,嘗試節衣縮食,卻已失去了自己掌控貨幣政策的能力,「奇蹟」自然不會發生。
文化篇
昨天論及「冰島模式」難以複製與希臘,除了歐元區這結構性因素,還有更多國情問題需要理解。
冰島主要撇帳的是銀行債務,屬私人性質,而希臘希望撇帳的卻是公共債務,因為負債的正正是政府,其實希臘民間倒是還有底氣的。根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統計,2011年冰島政府的債務,僅為國民生產總值的不足1.1倍,這已是冰島自2008年危機爆發後,數字上最壞的一年;相較下,希臘同期公共債務高達國民生產總值近1.8倍。「冰債」主因是銀行業過度擴張,種種不成熟及高風險的私人借款,令冰島三大私人銀行的槓桿越來越不健康,危機爆發前一年字面上的總「資產」超過國民生產總值8倍;當美國爆發次按危機,私人銀行難在國際市場獲得資金,就出現信貸危險。但希臘危機的成因複雜得多,可追溯至政府長期的財政黑洞,甚至在加入歐元區時已存在。當冰島政府為三大銀行重組,將本地業務轉移到新銀行,並讓舊銀行破產,都沒有影響冰島的整體公共債務,希臘政府就幾乎什麼也做不到。
何況冰島和希臘一北一南,雖然都不屬歐洲核心,但文化差異極大,「民族性」也難相提並論。冰島和其他北歐國家一樣是新教主導社會,較容易得到其他北歐國家支持,例如達成貨幣互換協議;相反希臘和歐洲國家的淵源有限,反而和俄羅斯的歷史聯繫還多一些。加上長久以來,新教國家相對接受財政紀律,遇上危機,也較容易接受非常舉措。學者如Brent F. Nielson等觀察歐債問題與宗教取向的關係時指出,新教國家傾向在債務問題上,以緊縮政策解決問題,令冰島較容易忍辱負重、堅持貨幣主權,走自己的路。
反之希臘雖然是最早加入歐盟的東正教國家,但也和冰島一樣,對歐盟(特別是德國)存有一定抵觸心態;然而另一方面,卻沒有意欲強烈執行堅縮政策,結果沒有冰島的優點,卻充滿冰島的缺點。東正教社會普遍對於歐盟東擴有矛盾心態,一方面擔心歐盟東擴,會令天主教及新教逐步蠶食東正教文化;另一方面卻希望借加入歐盟,換回歐洲身份及經濟利益,卻缺乏自我付出的意識。另據學者Daniel Philpott及Timothy Samuel Shah研究指,希臘這類東正教國家對歐盟的心態,只是搭便車,而不會真正投入。當經濟利益在歐債問題後消失於無形,希臘社會的就越來越討厭歐盟、討厭德國,令公民社會更抗拒執行歐盟及IMF訂下的政策。即使執行「冰島模式」的政策,恐怕希臘也沒有相同成效。
說到底,希臘人口過千萬,冰島全國則不過30萬,只是希臘的零頭,經濟規模不可同日而語。冰島天然資源頗豐富,鋁和魚都頗有經濟潛力,也研發了新能源發電,不像希臘除了旅遊和投機,就乏善足陳。冰島危機頂點時,曾有中國富豪黃怒波打算在冰島購地建「度假村」,被懷疑為有軍事用途,但無論真相如何,幾宗大型國際交易,已足以扭轉小國命運,不如希臘空有優良港口,卻難借用天然資源解決危機。要徹底解決希臘危機,即使是希臘諸神下凡,恐怕也是無能為力。
小詞典:歐洲自由貿易協會 (EFTA)
1960年成立的自由貿易組織,由英國主導,作為當時歐共體的競爭對手,創始成員包括英國、葡萄牙、奧地利、丹麥、挪威、瑞典、瑞士,但成效始終有限,最終諸國紛紛加入歐共體,目前只剩下無足輕重的四國(挪威、瑞士、冰島、列支敦士登)。香港與EFTA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理論上是鋪墊未來與歐盟的相關談判。
小詞典:黃怒波
中國商人,兼有詩人身份,以向北京大學捐贈10億人民幣馳名。2011年擬在冰島危機期間,以1億美元購買300平方公里冰島土地興建「度假村」,被西方媒體懷疑為中國建立的北極軍事基地。計劃原獲冰島政府支持,但陰謀論曝光後,在西方壓力下,最終冰島政府拒絕投資申請。
沈旭暉 信報財經新聞 2015年9月9-10日
延伸閱讀:中國能拯救希臘嗎?
https://www.facebook.com/…/a.1005777136123…/989982864369197/
瑞士信貸破產影響 在 瑞士信貸瀕臨破產會成為下一個雷曼爆雷嗎?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金額約6.08億元,占該等基金規模僅0.87%,占整體投信基金規模4.80兆元的0.01%,影響尚屬有限。 補充說明: 台灣大到不能倒的銀行(系統性重要銀行) 金管會 ... ... <看更多>
瑞士信貸破產影響 在 瑞士信貸-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瑞士信貸at Facebook. ... 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日前傳財務危機、瀕臨破產,反映違約風險的 ... 證期局長張振山:在台灣只做經紀影響不大. ... <看更多>
瑞士信貸破產影響 在 瑞士信貸會破產?不會!但真正的麻煩在後面! (EP149小編精選) 的推薦與評價
金融風暴#瑞銀#壽險*本視頻為2022年10月9日的重點視頻剪輯 瑞士信貸 暴雷會引發金融風暴? 銀行賣你的商品真的能保本嗎? 升息縮表下去,您就知道全世界會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