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對負利率大驚小怪,其實利率只是相對概念,所產生的不過是心理效果而已。
細細個已聽過瑞士銀行有啲存戶係負利率經營,因為用戶唔係貪佢利息,而係隱密性同安全性。
《負利率是靈丹妙藥,還是洪水猛獸?》
自從日本央行提出負利率政策後,她將是繼歐洲央行、丹麥、瑞士、瑞典以後,第五個實行負利率的地區。從小學開始學到最基礎的銀行概念從來都是存戶將錢放進行銀行,然後銀行再將錢借貸出去供人投資做生意,最後連本帶利歸還,中間的差額就是存戶收到的利息。利息從來是吸引存戶放錢進行的唯一誘因,因此負利率的出現,可說是完全違反了常識,也難怪讓很多財經分析員大惑不解、甚至出現恐慌。
簡單而言,實行負利率有是為銀行擁有太多存款,遠高於借貸的需求,因此透過向存戶徵收款項,迫使他們提款拿去別處投資或消費;對銀行來說,負利率亦令借貸的成本減少,讓銀行能以更優惠的利率貸款予客戶,在貨幣的流動性增加下經濟交投就有機會增加;而代價則是通脹以及伴隨而來的資產泡沫……是不是聽起來有點熟口熟面?沒錯,其實實行負利率所產生的效應,甚至在概念上而言,與減息並沒有根本上的分別。
事實上負利率也不是甚麼新奇的事,畢竟銀行收納存款,本身也同時提供了各種服務,假若借貸出去的利息不足以彌補某些服務的成本或價格,那「負利率」就會以不同形式展現。例如以前曾聽說過某些瑞士銀行的戶口都是以負利率方式營運的,原因是他們能夠提供額外的私隱保障,比起存款利息有更大吸引力;又自從集體議息政策取息後,一眾香港銀行為求保持競爭力,一方面大幅削減借貸利率,另一方面諸如櫃檯服務、提款卡之類的成本,則轉嫁至小存戶身上──假即使款未滿一萬元則每月收取50元附加費這種條款並不是以利率計算,但其實就是「負利息」。
當然,負利率和低息相比,也還是會有分別的。就一般商戶而言,假若銀行實施負利率,意即長期存放資金將無利可圖,甚至會出現少量虧損,那從商業角度來看,就會反過來寧願盡快付款予給供應商,而減少那些提早付款的優惠;而就一般市民來說,雖然假若負利率只是微不足道地低,那也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將現金提取回家,因為這種做法的交易成本反而更高。但以目前一大堆電子銀包服務湧現市場並呈激烈競爭,負利率反而會加速小存戶的資金流向這些平台,並促進它們的發展。
對國際投資者而言,負利率作政策是一種訊號:意即央行不再歡迎外資流入,又或從另一角度來看,當地政府正打算採取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以解決當前的經濟問題,例如瑞士的匯率、日本的通縮問題等等。但綜歸而言,利率所謂高低從來是一個相對概念,所以所謂負利率,也不過是低息的其中一種狀態而已,其產生的附加心理作用,遠比其實際意義大。
坊間有指負利率會令股市動盪、資產泡沫化,這種說法有兩個問題:首先這種情況是否早由其他因素引發,而負利率不過是這些因素衍生的結果?其次是很多地區包括香港,他們的央行或金融管理機構亦從未實施過負利率政策,可是在長期低息的環境下,同樣會出現資產泡沫、通脹、股市波動等情型──更何況,目前世界出現的負利率大都只在零點幾%左右,假若將資金避免、對潛在匯率上升的期待都計算在內的話,所謂的「虧蝕」對銀行及投資者而言,根本而微不足道。
香港實行聯繫匯率,而掛鉤的美元正進入加息周期,負利率對香港而言可謂遙不可及的事;但根據日本等經驗,以負利率刺激通脹的方法似乎並不奏效,似乎消費行為很難藉此產生顯著改變;但幾乎所有實行負利率的國家,奢侈品與房地產的價格都有顯著上升,這將進一步拉遠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貧富距離,成為社會不穩的來源──這才真正需要留意的部份。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