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後宮妃子們也許並不是你想的那麼美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在古代,當皇帝可說是一個男人最「幸福」的事,為了當皇帝可說是伴隨著「血雨腥風」。除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最高權力外,「三宮六院七十嬪妃」、「三千佳麗」也會帶給皇帝莫大的「性福」,那麼,皇帝是如何挑選妃子的?是否象《還珠格格》、《甄嬛傳》等電視劇中那樣的劇情?其實,很多事實被編劇和導演們誤導了。
各朝各代皇帝的審美標準不同
人們都把美女形容為「沈魚落雁、閉月羞花」。現代的美女標準,其實與古代是不相同的。電視裡面的妖豔的美女形象,並不見得適合所有朝代。因為歷史環境不同,會造就不同的審美標準。各朝各代的標準,有時會大相逕庭。雖然沒有太多的資料證實五千年中國帝王的審美標準,但一些成語或故事,可見預測當時的審美情況。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先秦時代的國君以自然之美為美,濃妝豔抹的不受待見;「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君以細腰為美,現代的「小蠻腰」型身材,大概就是從那時候流傳下來的。膀大腰圓的女子,面容多麼嬌美,在楚王這也得淘汰,「杏臉桃腮,峨眉鳳眼,體若春柳,步出蓮花」是戰國時期七雄們的標準,和現代的審美差不太多;「環肥燕瘦」,說的是唐朝以豐腴為美,楊貴妃就是個典型,漢朝以瘦小苗條為美,趙飛燕和趙合德就是典範;五代十國時期,陳後主李煜最愛好的是「三寸金蓮」,所以女人們爭相裹小腳,那些大腳女人第一關就會慘遭淘汰;「漢瘦小嬌,唐百胖妖,元高達騷」,元朝的皇帝愛好身材高大者,那些玲瓏江南女子,就過不了元皇帝這一關。
在古代的典籍中,描述不同朝代的女子,會用不同的審美詞彙,這些詞彙其實就是那個時代的「潮流」、「時尚」。秦漢「端莊頎碩」、魏晉「逸雅絕倫」,明朝「德才兼備」,清朝「門第出身」,各有各的時代特點。值得注意的是,皇帝的選美標準,會大大的影響噹時的時尚潮流。
當皇妃的「過五關斬六將」
皇帝的眼光很挑剔,從一個民間的普通女子當選皇妃,用「過五關斬六將」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史籍記載了漢桓帝曾派女官吳姁到大將軍梁商家為其女兒梁瑩「裸檢」的情況,從身材、走路姿態、是否有痣、是否處女,是否有痔瘡乃至肚臍眼、陰部、肛門等隱秘之處都做了全面檢查,經證實沒有瑕疵後才被選為皇后。當然漢桓帝是個昏君,但從這一記載可推測當時皇宮選妃的嚴苛。
年齡對於秀女也是個硬性要求。各朝各代也不盡相同,東漢十三歲至二十歲,三國十五六歲,北齊十四歲至二十歲,明朝朱元璋要求十五歲至二十歲以下,其他皇帝又有更改,最小的可到十一歲。典籍對明朝和清朝選妃情況記載得比較詳細。
明朝天啟年間,皇后張嫣是一名普通的河南籍秀女,當時參加「選舉」的秀女有五千人,年齡在十三歲至十六歲之間,張嫣十五歲。第一關由太監甄選外表,一千人淘汰;第二關五官,太監甄選,刷去兩千;第三關身體比例,一千人淘汰;第四關裸檢,女官甄選,七百人淘汰;第五關性情,五十人當選嬪妃……從初選、複選、終選,張嫣竟然連過了「八關」,最後以「頎秀豐整,面如觀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櫻,鼻如懸膽,皓牙細潔」的美貌擊敗所有對手,
當選朱由校的皇后。
清朝的選妃更為嚴格。除了和明朝一樣執行最嚴格的選美標準外,清朝人注重血統,滿蒙血統優先,漢人女子不行。不但外貌、身材、聲音、膚色等有要求,還要」試以繡錦、執帚一切技藝,並觀其儀行當否」,加上了「德」的考察。既要長得美,性格好,還要兼備品德高尚,可謂「完人」。可見當個皇妃真不容易。不過,這麼嚴格的選拔制度也有走眼的時候,慈禧太后不就是千里挑一選出來的皇妃嗎?
皇帝一見鍾情,可破一切規矩
當然,制度歸制度,皇帝還是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的。皇帝看上的,一見鍾情,既便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也可一錘定音,將他相中的女子定為嬪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何況王土上的女人?
所以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過許多特例,是不用這麼麻煩的甄選的。商紂王的寵妃妲己,就是帝辛征伐有蘇氏部落時帶回的戰利品,屬於一見鍾情搶回來的;而吳王夫差的寵妃西施,是越王勾踐送給吳王的禮物,也不用參加選拔;唐玄宗李隆基,看中了兒子壽王李瑁的媳婦,不顧人倫,強搶兒媳婦入宮,她就是楊貴妃;曹操與兒子曹丕,看中了一個女人,最後曹丕得手,氣得曹操夠傖。元朝時的蒙古民族,搶婚更是常態,皇帝看中的女子,搶來就是妃子,不須選拔。古代父子搶妻、兄弟為一個女人大打出手的比比皆是,可見權力的效力之大。情人眼裡出西施,只要一眼看中,所有的規矩便不是規矩。
妃子們或許並不那麼美
在我們心目中,經過這麼嚴格的篩選,妃子們一定都美得不得了。但事實上也並不如此。尤其是清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王朝,有一些畫像和像片留世,這些千挑萬選出來的妃子,按我們現代的眼光,一點也不漂亮,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或許真正的事實,會顛覆我們的觀念。清朝除了注重血統以外,還注重以「德」選妃,選妃時還必須著旗裝,嚴禁時裝。所以我們看到選出的一些妃子,容貌卻是一般。或許還有因為條相太過妖豔而慘遭淘汰者。要是像電視劇中打扮這麼妖豔的女子,在清朝不見得吃香,會被看做「紅顏禍水」型被淘汰下去,而長相普通卻知情達理、血統高貴的女子就會上位。
清朝皇帝同治帝,守著後宮三千,卻寧願通過暗道出去泡青樓女子,乃至最後喪命,到底是什麼原因?很有可能原因之一就是選中的妃子他一個也看不上眼,還不如外面的青樓女子長得甜美漂亮呢。
所謂的「德行」,是清朝的標準。守著一個規規矩矩的呆板女子,提不起同治帝的興趣,只能偷偷出去找樂子去了。另外一個例子是北宋的風流皇帝宋徽宗,守著三宮六院不去「泡」,偏偏去偷偷會李師師,乃至最後亡了國。宋朝時選的妃子什麼樣子,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不能吸引宋徽宗,因而反被李師師這樣的煙花女子奪了皇帝之愛。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瑩 中醫 統 編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世道人生:兩個時代 兩個世界 - 李怡
林鄭見傳媒時表示:「過去一個月在國務院港澳辦大力協調下,內地成功向本港輸出早前訂購的1,700萬個口罩。」
這訊息引發大陸網民的仇港情緒,表示「全中國人民買不到口罩,原來供給白眼狼了」、「會鬧的孩子有糖吃」。《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加入群罵,說他「感覺很不舒服,覺得國家真沒必要在這個時候用口罩去感化那些香港人。事實證明他們當中很多人是感化不了的,其中甚至有人會認為,國家這個時候克服困難撥給他們口罩,就是因為他們敢鬧鬧來的。」
香港人這段時間為口罩而「鬧」,都是鬧特府和林鄭不作為,鬧懲教署生產的大批口罩不知去了哪裏。眾聲喧嘩中,從來沒看到網上有任何一句要中國向香港供應口罩,反而有人質疑中國產的口罩是否足夠安全。應該說,即使中國運來口罩,香港市民取用時還有點忐忑呢。
再說,從林鄭的話來看,這批口罩是「早前訂購」的,「過去一個月」在港澳辦大力協調下才「成功輸出」,意思就是說,這是在疫情大爆發前訂購之物,但因為大陸各地搶購,遲遲不付運,需要港澳辦協調才履行合約。
儘管大陸網民和官媒有這樣的仇港口水,但在香港幾乎完全沒有回應與爭論。對林鄭宣佈從大陸買到口罩也沒有回響,對中國老小粉紅們的聒躁,香港人的潛意識也許是:沒有你們這麼無聊!
早幾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美國政府迄今為止未向中方提供任何實質性幫助」。美國派飛機到武漢撤僑,派來的是747貨機。中國有媒體和網文就嘲笑美國,小氣、窮到用貨機帶人,機上連熱餐都不給。稱如果是偉大的祖國撤僑,肯定是派最好的飛機和第一流的熱飯熱菜。中國有清醒的網民說他憋不住了,指出「美國選擇貨機,是為了在從美國來時給武漢醫生送來急需的防疫物資。如果是客機,無法裝運大量物資,只能空載」。又指出,美國從1月6日開始,就多次表示要派出一批疫症醫療專家到中國抗疫,只是中國遲遲沒有接納。
在中國的一些網上,「美國製造病毒用來毀滅中國人的基因武器」這樣的論調甚囂塵上,篇篇十萬+閱讀,一天讚賞金額上萬。中國《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說:「寫的人可能是為了圈粉和賺錢,唯利是圖還可以理解,信的人就是白癡,連豬都不如。」但不如豬的卻不在少數。
對中國所有的這些污衊,美國都沒有理會。因為真是沒中國人那麼無聊!從常識都知道,病毒是不會認人的,它可以在中國傳播,也可以傳播到美國的盟國日本、韓國和台灣。因此,「信的人就是白癡」。
香港人對於中國的老小粉紅們因為口罩掀起的仇港情緒,也沒有理會。畢竟我們不是生存在同一個文明層次。比如日本捐贈給湖北的抗疫物資上面寫着:「山川異域,日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中國人有誰會用自己母語引這兩句古文?華東政法大學原校長何勤華說,「我們只會用自己的母語說:武漢不哭,武漢加油。開化是一個民族的系統性工程,同樣愚昧也是,現代化建設無法讓一個古代性民族變成現代性民族。」他說的古代性即前現代,即奴性和愚昧,即盲愛國和盲仇外媚外,是系統化工程造就的,甚麼中醫主導抗疫,搶雙黃蓮包括雙黃蓮蓉月餅,搶雙飛人口服液……。
香港人跟大陸人真是生活在兩個時代、兩個世界。我們厭惡林鄭,因為她屬於大陸那個時代,那個世界,而不幸卻是香港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