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日計劃】 No.336 #台東馬祖跳島之旅
這裡綠蔭成群、日夜溫差大、四面環海,有著依循山勢建造的獨特閩東建築,還有海防據點所、地下坑道、機槍堡、觀測哨...等嚴肅神秘的軍事據點,你猜到我們這次跳島之旅來哪裡了嗎?
_
難得出發400公里遠的距離,我們很榮幸受到 #馬祖青年發展協會 的邀請,遠渡重洋來到中央山脈另一端的島外 #馬祖南竿,參與一場由馬祖青年們發起的《#WAHA島嶼市集》地方對談。
_
透過台東與馬祖的交流,我們不僅與在地青年們分享著一路以來的台東製造,更重要的是,趁機會好好吸收這股充滿想法與熱忱的正能量!
_
聽 #大浦plus團隊 的稚璽細細述說著團隊如何在大浦村裡透過食材、植物、與光景的系列 #主題駐島,找回或創造專屬於 #東莒的故事。吸引外地人關注的同時,更喚醒在地長久以來逐漸遺忘的記憶,那些偷偷在計劃案裡不斷埋植的想法,讓東莒的人文軌跡變得有趣又具體。
_
建築師 #邵玥 是喜歡繪畫的在地青年,考上建築師執照後在出國與回鄉的選擇裡,最終決心返回這塊從小長大的土地,期許著慢慢透過設計,能 #將馬祖人共同的語彙記憶 織入許多重要建築裡,首先,先從學校們開始,路還長著呢!
_
最後,用了整整三張筆記紙專心聆聽的熱血前輩,是同樣來自我們台東的 #雨耕聯合設計 的 #陸俊元 大哥。
他帶領著雨耕團隊,從建築一肩擔起 #環境與文化資產保存議題 的社會責任,為了保留歷史建物不斷從各層面切入,#研究、#紀錄、#臨時性構築、#留住老材料、#展覽策劃、#教育誘發,把建築人的使命發揮極致,能量好像永遠沒有用完的一刻,我們都知道這一路勢必不容易。
他說每次出國,除了觀摩,還有另一個極重要的任務,就是和夥伴們一起從世界各地扛各種關於建築的原文書回到台東,未來雨耕的終極目標就是 #能在台東成立一間建築設計的圖書館,將這些珍貴書籍分享給更多喜歡的人。
_
對我們來說,因為這些人的存在與認真看待生活的方式,#讓社會充滿希望呢!果然,人活著,真的才不只是為了吃飯而已呢。
#來分享的人結果被分享灌飽能量 #馬青
#台東製造 #地方生活 #365日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的網紅守望家園.改變金門董森堡,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零基預算若只是概念,如何撙節縣庫? 工策會的年度計畫書我們已於粉專公開,這邊不再贅述,阿牛縣長用「二分法」來回應森堡質疑工策會預算編列的草率,森堡對此深感遺憾,倘若如縣長今日所言「零基預算只是概念」,如何撙節縣庫支出、縮減年度短絀? 今日的質詢中,洪允典議長及多數議員亦表示支持森堡對工策會預算的...
環境與文化資產保存議題 在 守望家園.改變金門董森堡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零基預算若只是概念,如何撙節縣庫?
工策會的年度計畫書我們已於粉專公開,這邊不再贅述,阿牛縣長用「二分法」來回應森堡質疑工策會預算編列的草率,森堡對此深感遺憾,倘若如縣長今日所言「零基預算只是概念」,如何撙節縣庫支出、縮減年度短絀?
今日的質詢中,洪允典議長及多數議員亦表示支持森堡對工策會預算的看法,在此我們非常感謝,工策會並非縣府編制內的組織,作為臨時性組織,過去不需提供任何年度計畫的情況下,「被迫接受」縣府每年上千萬的常態補助,既無法知道業務執行的內容與績效,且執行業務與建設處委外執行的專業服務案有高度重疊。現在,縣府即將新設「產業發展處」,除了預算編列與執行外,是時候重新檢討此一臨時性組織存在的必要性。
此外,建設處每年編列危屋與頹屋處理與管理作業費用甚巨,但目前處理工法卻讓縣府成為抹除文化痕跡的加害者,森堡於第七屆第三次定期會曾提出文化資產建材銀行之提案,包含建築體、文物的保存及回收再利用都能有自治規則可以依循,希望建設處能與文化局妥適處置。
再來,有關「維護傳統建築風貌獎助」申請不需建築師資格部分,森堡亦希望建設處能提出更好的說明,倘若假設修復出現問題,誰來負責?
(森堡在質詢中亦收到接獲檢舉,但相關內容還在查證中,後續有更新會再說明。)
本次建設處預算中,作為長期關心漁業資源與環境議題的森堡來說,最肯定的是實施漁標實名制和休漁季禁漁區的政策,但編列僅三萬元辦理海上廢棄漁網回收獎助費用實為最遺憾的部分,未來或許提高預算編列,鼓勵民眾拆除越界陸船漁網,減少海上垃圾,護漁也環保。
議題眾多,後續還有提到為何縣府不優先檢討使用閒置空間,而要讓委託案租借私人空間做融合式一站服務點,一些有關青創的委託案件還被審計糾正,著實讓人感到憂心,縣庫撙節一直是阿牛縣長就任後的口號,委託案倘若沒有用,編了也是浪費公帑而已。
▶️ 金門縣工業發展投資策進會 110 年度工作計畫書 https://www.facebook.com/senpowithkinmen/posts/771021823627930
環境與文化資產保存議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科學的考古學
連續三集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廳,再來就是進入科學的考古學,一樣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來為大家介紹。
展覽說明:
本展示廳是考古學的探索之旅,也是關於考古學學科本身的故事。主要在向觀眾介紹考古學的內涵與精神,認識考古學如何逐步發現、探索、分析現象、並利用科學精神與技術來解釋驗證考古發現的器物與現象。在這個展覽中,並非僅止於呈現特定的文化或遺址的文化史,而是考古學家如何發現、分析與還原事實的過程,以及在解釋或詮釋現象時的依據。
本展示廳利用不同的遺址造景,具體呈現考古現場的氣氛,使觀眾瞭解考古學家如何解讀考古遺址的各種現象。藉著不同的考古學案例與問題思考,逐步引導觀眾探索考古學家復原古代人類歷史的過程。透過現場情境的營造,藉著空間中視覺美感、觸覺、聽覺的運用,觸動觀眾的感覺神經,使之彷彿走入考古第一現場。藉著運用不同形式的高科技互動、多媒體媒材,讓觀眾親手操作、觀察、親身體驗與參與考古工作的流程。
一、探索古代:什麼是考古學
考古學是一藉由對物質遺留研究建立過去人類行為活動的系統性知識學科,以建立史前的文化史、瞭解過去人類的生活方式、文化發展與變遷,與進一步對文化意義的解釋等。本單元以文化層的概念,提供訪客初步了解考古學是必須藉由地球科學、動物學、植物學及化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來搜集、記錄與分析考古材料,從地表的探測到實驗室的分析,來解釋與重建過去的歷史。在這單元我們利用了測地雷達與土芯鑽探的互動展示,開啟了考古中科學知識的應用。
二、神機妙算:如何測定年代
考古學家確定年代的方法,可以分為相對年代及絕對年代。「相對年代」是指運用層位學及類型學比較物質遺留的年代早晚。而「絕對年代」則是運用各種物理學、化學及植物學等方法,計算出遺物可能的時間範圍,或是運用歷史文獻與曆法定年。
三、天工開物:如何復原工藝技術
人類與其它動物最大的不同在工具的制作,以克服、改造所面對的自然環境,在考古遺留中,所發現各式的工具如石斧、石錛或是陶製的容器,這些工具的材質、器型風格、使用痕跡,都與製作者所處的環境與文化息息相關。考古任務便是從這些器物尋找蛛絲馬姬,重建古代人類的生活。
四、朽骨玄機:如何瞭解古代的人類
人骨在考古遺留中是我們研究古代人類大量訊息的直接證據。考古學家透過對人骨的形態測量與化學分析,以了解人類的死亡年齡、性別、飲時與建康狀況,重建過去人類的容貌與體質,以進一步瞭解古代人類的社會結構、性別分工、飲食習慣及遷移過程等議題。
五、以食為天:如何瞭解史前人類的食物
人類的飲食可以透露出人如何去適應他所處的環境,因此考古學家不但想知道古代人類吃了什麼,更進一步想探究古代人類如何獲得與處理食物,以及因文化而形成的特殊飲食偏好。
六、山川水土:如何重建生態環境
人類社會的發展,相當程度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因此,環境考古學家對史前人類所居住的環境,進行對古代環境的探索。在研究方法上,經常藉由生態學的角度,透過生物物理的環境來觀察古代社群的文化,因此強調社群與其環境間的關係。
七、棲身之所:如何重建和認識聚落型態
考古學中所謂的聚落形態指的是人類存在的物質跡象在地面上的分布,包括房屋、各種設施和村落,以及這些遺留的空間關系。研究聚落形態時可分為多種不同的層次,小自單一房屋結構,大至區域中各聚落及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都是考古學家想要探索的問題。
八、尊天敬地:如何瞭解古代人類的心靈
從遺址現象推論古人的心靈及思想,是考古學家最感興趣,卻也最困難的一項工作。在無文字的社會裡,只能透過遺物、墓葬形式及壁畫作為輔助研究。有文字的社會,考古學家可透過文字推測其宗教信仰。因此舊石器時代的維納斯雕象、中國古代的青銅工藝都是探討古人心靈的重要橋樑。
九、日久天長:文化的變遷過程
由於物質遺留可承載人類長期活動的過程與變化,因此,考古學可探究長期的文化現象或人類行為,而針對如早期國家的形成或古文明的衰弱。這類文化變遷的研究,考古學家要設想出政治、經濟、宗教、軍事及環境等各種變數,並運用各種科技方法來評估這些變數對於文化的影響。
十、鑑往知來:為什麼要保存文化資產
考古遺址保存有許多珍貴的資訊,是破解過去的重要關鍵,使人們得以瞭解過去的歷史。由於遺址一但遭受破壞就不能復原,是相當珍貴的文化資產,因此保護文化資產是每一個生活在這土地的人應該要關心的課題。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環境與文化資產保存議題 在 高金素梅 吉娃斯 阿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部長,本席看了文化部的報告書,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是提到「政府的文化施政重點不在『治理文化』,而在於將國家的發展,融入『文化治理』視野。」本席認同這一點。但是本席又同時在報告書裡看到
就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方面,本部於106年7月18日與原民會及農委會會銜發布「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讓」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之保存工作,更進一步落實。另將邀請原民會 參與「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輔導團,共同執行及協助地方政府。
本席要提醒部長,當文化部要在國家發展融入「文化治理」視野時,整個行政團隊對於原住民族的政策和議題,必須先屏除對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如:「照顧」、「讓」、「關心」...等等,這類上對下的心態和用詞。(簡報)
原住民需要的是公平的政策而已。我們在看到文化部的政策面。
「增加藝文欣賞途徑,提升文化近用」
推動文化體驗教育:為營造多元而豐富的藝文環境,並鼓勵學生接觸藝術與在地文化,本部推動文化體驗教育計畫,並與教育部展開跨部會合作研商,未來,將從課程內容、人才培育、文化就業等面向,連結文化界與教育界,結合藝術體驗和美感教育。
本席手上有一份教育部發的開會通知,主題是「教育部戶外教育推動會跨部會資源整合會議」,很遺憾的教育部這份公文的出席單位「沒有文化部」。教育部和文化部都隸屬本委員會,結果最重要的兩個部會對於彼此政策的認知居然如此遙遠。政策不要各唱各的調,政策整合才能讓預算有效的運用,避免浪費資源。
本席相信很多古蹟、聚落、文化美學空間都是非常適合學生從事戶外教育工作的,特別是原住民族部落的古道、舊部落,這些都是原鄉的各級學校的教學環境和空間,也是原住民族歷史文化傳承重要的方式。本席要求文化部,針對原鄉學校未來辦理舊部落尋根或傳統重要祭典,應該積極主動辦理並形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