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超過120國家提出淨零排放目標,台灣無法置身事外。
#那就置身室內吧
蔡英文總統表態政府要開始評估及規劃台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的可能路徑,除了穩定推動中的能源轉型,也要提出各部門系統性的減碳策略。
#這裡水很深喔
我們肯定但也呼籲政府梳理過去這二十年來減碳失敗的原因:
🏊♀️ 在前瞻的減碳目標下,依據總量管制原則,明確提出從現在開始到2025年、2030年、2040年、2050年每個階段與每個部門的排放上限、行動路徑與配套,完善氣候治理架構及減量調適機制。
🏊 環保署盡速針對民間團體與立委共同起草的《氣候變遷行動法》草案,提出對案,並以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為目標,提交立法院討論。
🏊♀️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回流,台灣必須追求碳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的產業模式,建立節能目標、碳排標準,賦予既有企業減碳的義務。
🏊 台灣在邁向淨零碳排的過程中,再生能源勢必持續增加。化解轉型爭議的基礎工程是:同時正視「氣候緊急」及「土地稀缺」這兩項嚴峻的考驗,加速建立長期生態基礎調查的完整資料;對於非法定保護區具有生態功能的土地,如何明智利用要建立社會共識;環境影響評估等機制應建立公信力。
#能源轉型的生態衝擊可以怎麼面對
面對從2016年啟動增加再生能源、減少燃煤增加天然氣的能源轉型,所面臨的挑戰,例如:地面型光電對生態保育、農漁業的衝擊;天然氣電廠的興建對環境衝擊;天然氣接收站第三接收站對桃園藻礁生態的影響。
地球公民做為一個長期關心能源轉型、環境保育的團體,我們必須重申這些挑戰不是非黑即白,堅持站在兩個端點的其中一方落入零和並不能解決問題,必需透過協商和建立制度緩解矛盾,才能讓能源轉型有路可走,也為生態環境把關。
🌟 面對地面型光電的衝突,地球公民推動了爭取了近五千名民眾的連署,和友團召開記者會和協商會,促進了政府提高了屋頂型光電的目標,從6GW到8GW,緩解地面光電壓力。
🌟 我們和政府反覆磋商,建立起漁電共生「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避免了失序的光電發展。
🌟 在「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中,因為涉及到永安鹽田溼地的利用,同樣面臨著生態保育和天然氣減煤的衝突,最後,我們和鳥會等團體協力,與經濟部進行協商,成功爭取了燃煤2部機組提前除役,2部機組轉為備用,擴大保留了鹽田溼地的面積,成立生態保育小組。
#那藻礁咧
我們嘗試在兩端找到前進的答案,這就是地球公民採取的立場和行動。
面對三接爭議,地球公民做為非公投提案團體,四月十四日,我們聯合了13個環保團體共同主辦「三接與藻礁保育、能源轉型關係〈對焦會議〉」,邀請經濟部、學者專家,分別陳述相關論述與關鍵資訊,正是釐清爭點、讓資訊對齊的起點。目的就是希望讓公民在具有充分資訊和討論下,做出理性的選擇。(請至留言一了解更多)
祈願台灣找到減煤期程影響最小化,藻礁保育最大化的可行方案。讓我們朝2050淨零碳排持續前進。
環境與社會檢核英文 在 林彥甫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50淨零碳排,有夢最美?
蔡英文總統選在今天 #世界地球日宣示台灣 2050 淨零碳排(#碳中和)的目標,期許台灣能跟上國際面對極端氣候的減碳趨勢。
所謂的淨零碳排就是,人類社會中各種仰賴化石燃料製造碳排放的經濟與社會活動,包含能源、工業、服務業、運輸、住宅以及土地利用等面向,所產生的總碳排放量,必須要跟碳匯(能夠吸收溫室氣體的東西,例如海洋、森林、土壤和濕地),互相抵銷,兩者 #相加為零。
各位或許聽過或看過十年前的一部紀錄片《±2℃: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片中描敘人類活動不斷增加的碳排放,已經造成全球的平均溫度升溫,導致各種的極端氣候(例如近期台灣的乾旱缺水就是其中一個現象)。
在 2009 的哥本哈根會議(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各國已做出政治承諾:保持全球平均溫度較前工業化時代的升幅不超過 2℃,考慮長期目標設立為 1.5℃ 以內,以免氣候變遷更加劇烈,帶來更不可控制的氣候災害。
然而,截至去年的統計,全球的平均溫度和上個世紀相比已經超過 1℃,如果各國再不執行更有效的減碳行動,到 21 世紀末上升的溫度恐怕會超過 3℃,這也迫使國際大國紛紛將「2050淨零碳排」列為一定要達成的目標。
在台灣各種部門裡面,其中能源部門(含發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最多的,佔比超過 9 成,這也是為什麼 #能源轉型 如此重要,因為假使轉型成功的話,可以大幅降低碳排。
「等等,上面寫的我都知道,但減媒不就是要靠核能嗎?」
我相信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疑問,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燃煤的火力發電是基載電力,能夠取代它的除了燃氣外,不就是核能嗎?
其實不然,因為當再生能源的佔比達到一定程度時,在尖峰用電時段的發電佔比是可以高達 5~6 成之多的。
像是第一張圖是德國在 2012 年 5月和 2020 年 5 月各種發電來源的發電量佔比圖,可以清楚得看見,在 2012 年時,主角還是基載的火力和核能,但是到了 2020 年,再生能源反而成了在尖峰時段的主要供電來源,同時,也不再是傳統的基載、中載、尖載的思維(圖二),反而是有能快速升載和降載的發電來源一起搭配(圖三)。這絕對不是核能可以做到的事情。
「台灣有發展再生能源的條件?不斷升降載,電力調度系統能穩定供電?」
要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不是不可能,但確實台灣的土地面積比其他大國小很多,沒辦法到處設地面型太陽能板或陸上風機。
因此,政府除了要積極推行屋頂型太陽能外,還必須透過 #生態檢核 盡速盤點出適合設立地面型太陽能板和離岸風機的場域,而不是被動等出現衝突時才介入協調,很容易造成民眾對再生能源感到反感。
另外,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不易預測性是再生能源要併入電網和電力調度的最大挑戰。
如果現行台電的輸配電網和調度系統不提升,即使提高再生能源的佔比也無法達成穩定供電,所以除了要提升分散式電網外,各個再生能源電廠也必須配置足夠的輔助服務裝置,使系統發電及負載得以維持平衡、確保系統穩定。
其實要做到上面的兩點已經非常不容易,其他像是透過碳費制度讓產業節能升級或使用綠電、建立讓消費者能夠自己選擇用電來源的電力調度中心等等,也都是政府必須要盡快來發展的方向。
2050淨零碳排非口號,要具體行動!
能源轉型不簡單,讓我們一起努力💪
【共同訴求】
1️⃣ 溫管法明定 2050 淨零碳排目標
2️⃣ 重啟全面運具電動化政策規劃時程
3️⃣ 制定新建近零能源建築標準,加速老舊建築翻新提高房屋節能標準
4️⃣ 制定能引導產業減碳的合理碳費
5️⃣ 再生能源選址仍應兼顧生態環境與在地經濟社會紋理
圖片出處:
圖一
The German Coal Conundrum. The status of coal power in Germany’s energy transition.
https://reurl.cc/E2leMA
圖二、圖三
再生發電未來占比達20% 「基載」能源規劃受挑戰
https://reurl.cc/5oWydn
參考資料:
大量再生能源併網的衝擊與電力調度因應策略
https://reurl.cc/Q7Axv2
我國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報告
https://reurl.cc/raGAyZ
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統計
https://reurl.cc/e9lAej
環境與社會檢核英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56年來最大乾旱在眼前,前瞻計畫綠能建設如何建立碳中和家園?(11/17/2020 the Reporter報導者)
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化石燃料,改用潔淨的再生能源電力驅動,才能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前進,與各國攜手減緩氣候變遷。
文: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最重要的計畫──前瞻基礎建設,於2017年推出後至今已逾3年,從開始的「軌道」、「水環境」、「綠能」、「數位」、「城鄉」等五大建設,陸續再擴充因應「少子化」建設、「食安」建設,以及「人才培育促進」建設,8項建設編列8年8,824億的特別預算,是蔡政府任內最大筆的特別預算支出,上個月(10月)起,立法院開始審查第三期兩年編列的2,300億預算。
這筆來自廣大納稅人的錢能否被妥善的花用,關乎台灣未來30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報導者》合作,從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脈絡梳理,整理過去3年前瞻計畫的不足,檢視現有的二年2,300億計畫中的疏漏,陸續推出因應氣候變遷、城鄉建設、綠能建設及綠色運輸的系列評論,提供真正具有前瞻思維並可具體落實的方向,做為監督政策與人民納稅錢的指標。
2020年,全球除了遭受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襲擊,各國也頻傳洪患、野火、乾旱等氣候災難事件,後者對經濟發展、環境永續的破壞,完全不亞於疫情。面對極端氣候,台灣也無法倖免,不僅7月台北首次測到攝氏39.7度高溫,更睽違半世紀創下豐水期無颱風的紀錄,現在台灣遭逢56年來最大乾旱,桃竹苗大面積農地停灌,各地啟動限水、搶水。但台灣依然欠缺更積極的減緩氣候異常作為,至今仍有高達92%能源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除了會持續加劇氣候異常,同時也造成中南部空氣汙染嚴重,直接賠上人民健康與環境品質。
減煤、減汙、減碳是人民的渴望,也是所有人的責任,再加上台灣3座老舊核電廠陸續到期除役,因此,我們迫切需要能源轉型。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化石燃料,改用潔淨的再生能源電力驅動,如此我們才能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前進,與各國攜手減緩氣候變遷。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將資源投注在能源轉型的工作上,除了持續開發風力與光電,也需要建置潔淨能源所需的儲能、氫能與智慧電網系統,而建築物的節能翻修、產業資源效率的提升、潔淨科技的研發與人才教育訓練等項目更是不可或缺。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三期2,300億龐大的國家資源,是否正確地投注在讓台灣因應氣候變遷,促進經濟、能源、交通轉型,並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基礎建設上,需要大家一起來監督。
78億預算一半用於沙崙科學城,欠缺節能投資的前瞻建設
8項建設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以綠能建設與能源轉型及因應氣候變遷最直接相關,城鄉建設也攸關能否建立達到淨零碳排、能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城鎮。
檢視過去綠能建設項目,預算多用於離岸風力施工所需的港口、以及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缺乏節能投資與輔助綠能的相關設施,為人詬病。今年綠能建設僅編列78億元,只佔第三期總預算3%,金額太少,且仍以建設沙崙科學城為主(39億),對於台灣整體綠能發展助益有限。
整體來說,這期預算依然缺乏節能項目的投資,在綠能技術上雖有綠能技術與建設(25億)、技術驗證應用及地熱探查(約14億),但內容著重於電動巴士生產服務、碳循環技術研發、電網管理技術提升,雖也是未來重要技術的研發,但無法解決目前再生能源發展瓶頸的問題,也未普及儲能系統的建置。
城鄉建設項目向來是整個前瞻計畫中預算最多的,這期共編列了740億,但內容與前期計畫幾乎雷同,預算多集中在道路品質與停車問題的改善、開發產業園區、以及各種營造工程。台灣傳統工程設計與施工做法,甚至城鄉發展規劃,幾乎不曾納入能源轉型與循環經濟的考量,也使得城鄉建設難以發揮促進區域能資源整合、建設淨零碳排社區的綜效。
4個建議、從社區思考綠能的多元可能
我們認為,以下訴求應予以納入,才能加速發展綠能,投資節能設施,捲入更多人民參與能源轉型工程。
1.綠能建設應加入「地方節能治理」、「建築節能翻修改造」與「小屋頂光電融資規劃」項目 ,促進淨零碳排社區
過去3年由台電經費支應的「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行動」,地方能源治理已開始萌芽,卻面臨2020年經費結束,後續無以為繼的困境;而國內建築也因通風隔熱不良,成為高耗能建築,無法在氣候嚴峻的未來,提供節能舒適的住居空間。
因此,應將節能推動經費納入前瞻基礎建設範疇,確立經費穩定性,並編列建築節能翻修獎勵費用,帶動節能產業經濟;同時規劃推動金融機構提出綠色融資方案,以無息或低利貸款來協助社區或民眾,進行節能改造和架設屋頂光電,提高民眾採取節能行動、加入自宅光電自發自用的誘因,一方面有助於提升台灣能源效率,建設淨零排碳社區,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躉購成本與時間壓力。
2.綠能建設應加入「整合資源規劃(IRP)」項目,來協助光電潛力案場盤點
地面型光電涉及生態保育、社會經濟等爭議而進度遲滯,不利於國家推動能源轉型。日前蘇揆責成沈副院長整合相關部會盤點土地,但若使用錯誤的方法,恐會重蹈過去農委會盤點不利耕地、或國產署盤點鹽業用地的覆轍,盤出的土地仍有生態爭議或饋線不足等問題,無法設置光電。
整合資源規劃(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 IRP),是一套在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系統工具,像美國加州就已透過盤點能源供需所需的各種條件,如電力設施、生態土地與社會環境特性、市場條件等,在2年內就評估出現今到2045年可確保符合成本效益的能源投資路徑圖,其中也標定出適合設置再生能源的地點與總量,有效地先期解決再生能源與環境之間的衝突。
經濟部目前正積極設立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該機制雖能處理當前光電選址問題,但仍有其侷限,如:有關國家總體能源需求量、環境承載力、再生能源可設置總量、各縣市區域可分配量、各區域生態補償、衝擊研究等,仍需要上位政策整體規劃評估與滾動檢討,IRP恰是提供處理上述問題的科學工具。
因此,前瞻計畫應該編列IRP的預算,藉由系統性工具來評估、擘劃國家長期能源轉型路徑,解決再生能源的發展爭議,不僅讓光電在對的地方、用對的方式加速發展,更讓各種再生能源相互調和,提供國家穩定的能源與電力。
3.綠能建設應加入「設置配電級饋線」項目,鋪建社區公民電廠的電網環境
不管屋頂光電或地面光電,都需要有饋線才能設置,其中配電級饋線因為容量有限,造成許多社區電廠、不利耕地、偏鄉社區無法設置光電。目前的綠能建設雖有「強化電網運轉彈性公共建設計畫」,但其實是在幾個偏遠地區設置儲能系統,沒有任何配電級饋線的布建,無法提升台灣整體再生能源設置量,對電網調度彈性能力的提升也有限。
因此,為了提高社區參與意願,加速能源轉型,應該投注資源加速布設配電級饋線,搭配檢討目前饋線申請審核機制、清查饋線蟑螂,讓社區型再生能源取得饋線優先使用權,讓每個社區都能成為再生能源的生產者與使用者,朝建設100%再生能源社區目標前進。
4.城鄉建設應要求提高能源效率、結合綠能設置,整合能資源
城鄉建設中任何工程建設,都應納入節能設計,並結合綠能設置。例如公共運輸停車場改善、生態路網規畫、在地產業園區建設、地方館舍與運動場館升級、公有危險建物補強重建、原住民部落公共空間整建、公共服務據點整備等,都應要求提高建築能源效率與能源自給率。
此外,也應要求各項工程發包計畫中,訂定循環物料使用比例、原物料碳足跡要求、施工卡車空汙排放規範等綠色條款,確保公共投資均可有助於循環經濟、能源轉型以及空汙改善,方可符合特別條例中所稱「推動促進轉型之國家前瞻基礎建設」之意旨。
公共投資,應用在帶動民間綠能往前走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台灣需要以建立碳中和家園為目標,創建一個高效率使用能源,且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的生活環境。因此。打造節能的住居空間,讓更多社區可以方便生產與使用再生能源,就是很具體的國家基礎建設投資標的。
透過公共投資帶動民間節能與綠能服務產業的發展,鼓舞新能源服務擴大到社區與環境共享共好的加成價值,讓國家經濟將從過往高度仰賴化石燃料、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的傳統型態,轉為低碳、低汙染、高度能資源效率的新經濟,這才是真正具有前瞻性的國家基礎建設。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foresight-infrastructure-plan-green-energy
♡
環境與社會檢核英文 在 經濟部能源局- #2030雙語國家政策#編的英語小教室一地多用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小編,環社檢核的英文是什麼呀~. 2 yrs. Jerry Hsin. 我偏要講Agro-Power. 2 yrs. Hong-Zheng Lai. 我偏要講Agro-Solar.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