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分享
親愛的,妳準備好當媽了嗎?
有人說母性是種本能,也有人說生了自然就會當媽了。
先不論這些觀點對錯,人在面對不同的角色與生活時本來就需要準備。
其實我並不建議把生育當成結婚後順其自然的一件事,更不希望是在各位還在適應人妻和媳婦這些身份時,孩子就很快的降臨。
妳的婚姻生活還在磨合,但卻快速的迎來育兒生活。
妳還來不及仔細觀察枕邊人婚後24小時朝夕相處以及牽扯到婆媳關係的處理方式,還未來得及有柴米油鹽和價值觀的考驗,媽媽的身份就到來。
因為媽媽不只是FB上那些和孩子相擁的美好照片更不是聽到看到友人滿臉慈愛說著自家小孩的溫馨
媽媽是全年無休/無法逃避/無法退貨以及要為一個人牽掛一輩子的存在
撇除產前的不適和產程的痛楚,我們從全然自由的單身進入到另一個家庭成為另一個人的老婆和男方家的媳婦已經必須拋棄某部分的自己。
離開娘家也好,去適應從不熟悉的新的環境跟家人也好,我們不再能全然的只顧自己的想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樣的變化可能已經讓人有點不習慣,那當一個母親要接受更多的變化
1.生理變化,奶垂/肚大/骨盆外擴/妊娠紋/漏尿/身形走樣等等的生產後遺症,就算本身體態維持的還可以,但其他真的沒有一點影響或改變?或許有這樣的媽咪,但也許是體質也許是用了極大的毅力和時間去恢復。可是當寶寶出生有多少女性能有這樣的體力精力和時間?我不知道……又有多少女性看到不復往日的自己會不愁悵
2.生活變化:生命中多了一個人,而且是無法溝通完全無自主能力的小人兒,他只能全然的依賴依靠妳,於是妳必須放棄過往可能結束工作就能獲得的自由時間。妳一整天被反覆的餵奶拍嗝換尿布哄睡給填滿,就算再累也不能放棄不能逃避。妳想要去美髮美甲逛街唱歌跟朋友去BAR喝一杯,但家裡的小人兒需要妳。就算有後援能讓妳暫時的喘口氣也只是暫時,更別論妳放不放心自己能不能走得出去。別說化一個精緻的妝,連吃飯睡覺時間可能都是奢侈。妳發現妳的生活幾近完全的不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最多就是孩子睡時追個劇。育兒佔滿了妳的生活重心
3.週遭變化: 從有這個小人兒開始,別說隊友可能原本還可以井水不犯河水還能忍讓的婆媳關係變成難以處理。甚至連自家娘家也許都會出現問題,妳可能會覺得明明孩子是妳懷胎十月生的。但好像每個人都有權有份去干涉妳怎麼養怎麼教育,太多的關愛變成一種壓力。可是妳悶妳氣或者妳嘗試有智慧的冷靜處理,但還是有許多在挑戰妳底線的行為跟言語。可是一樣妳只能告訴自己不去理不去聽不去在意,可是人心是肉做的,要完全釋懷到底要多長的時間
4.生涯變化: 有孩子就需要照護,然後就要面臨是要繼續回職場找托嬰或者請長輩幫忙,有很多需要做的抉擇過程也會有擔心跟各種突發狀況。職場育嬰假後是否回得去? 回去了又會面臨什麼其他問題?如果在家全職照護,那當小孩長大後自己的職涯規劃呢?又該怎麼辦
5.經濟變化: 以前夫妻倆如果都有上班,薪水也許不見得能過得很奢華,可是買買衣服化妝品吃吃大餐出出國這些小確幸還能保有。可是當多了一個人呢?寶寶的尿布奶粉預防針保健食品保費教育費生活育樂費…….林林總總妳開始計算起存款,面對長期投入的未來,也許有些是走一步算一步的樂觀但更多是想著省一點吧? 如果雙方收入不是特別高又有一堆”貸”,這些錢哪裡來?於是妳開始從精緻女孩變成市場大媽,錢大都花在孩子身上。即使自己很會賺,但養育小孩在經濟上的影響仍舊肉眼可見。
6.人際變化:如果你的閨蜜都還未有孩子,如果孩子導致你們作息時間是碰不上的。即便你想參與相抽出時間聚一聚,到最後都發現不是這麼容易。單身的許多話題無法共感,而有孩子的各忙各,你好不容易空下來卻發現那短暫的時刻裡你更想只有"自己"追追劇看看社團逛逛蝦皮買孩子的東西或者看育兒知識,你發現你最親近的竟然只剩下隊友跟小孩,想找個人聊心情跟自己但更想休息睡覺
7.心態變化: 從女孩到女人到媽,沒人教過也根本不會。甚至過往根本是沒接觸過小孩的,可是當有了自己的骨肉。出於人性的基本道德或責任感也好又或真的感受到骨肉連心的親情也罷。還是想著要教育他保護他給他最好的,可是在面對從未碰過的各個關卡跟狀況,誰不會害怕跟緊張。擔心會不會做的不好會不會照顧不好自己這樣做真的對嗎? 養育一個孩子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0歲操心到一輩子。我們除了跟著成長並且一次次調適自己的心情。沒人能替我們承擔這些情緒只有我們自己知道箇中滋味
8.情感變化:有了小孩後,家庭中不再只有妳和他。妳原本可以妥協讓步的,因為小孩的出現。開始對隊友有了新的期望,該成熟一點吧?該負責一點吧?但卻不是每個隊友都能接受這樣的期望。在不斷的碰撞跟溝通中,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也許彼此可以互相成長變得更好但也可能婚姻在這樣一次次的爭執中突顯出婚前從未看到的差異,最終走向分離。
當初因為其中幾點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是處於很痛苦的狀態下,認為這不是我要的人生。我的人生都因為這意外而毀了,我原本理想的生活根本不是這樣的。
這麼強烈的反彈來自於,我沒有準備,也沒有想過會馬上遇到這些問題,我還來不及好好的跟單身的自己告別還來不及適應成為老婆跟媳婦就又被迫快速成為孩子的媽,而我不可以躲起來不可以撒手不管因為小孩需要我
我必須說當母親絕對有讓人幸福滿足跟帶來成長的地方,但同樣光的背面有暗。現實很殘忍,獲得必有失去。而這些失去,是否已經準備好?是否有能力可以承擔?
而且即便妳承擔了這些犧牲了這些,請不要認為孩子就是會愛妳孝順妳一輩子。
更大的可能是妳付出了所有的愛,然後放手目送他離開。
愛他保護他一輩子是我們的選擇,孩子不會就此是妳的私人財產
也不會是附屬品。
可能很多媽咪會說我並沒有想這麼多生前也沒有做這些準備,
但我不後悔
也或許有些媽咪說如果能讓我坐上時光機我絕不結婚生子
但如果已經在這條路上了,請盡所能好好的養育他愛他
因為對於孩子而言,我們即便不是100分卻是無可取代的媽媽
「生命只剩下最後24小時你最想做哪一件事」的推薦目錄:
生命只剩下最後24小時你最想做哪一件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人死了以後,子女還會留下你我的什麽?
(分享)
原房東剛過世不久,子女就把房子賣了。
房間裡還遺留好多老人的相冊、獎章、日記、書籍等一些東西沒收拾,
聯繫上賣房的人來處理。
對方說他已經出國,處理不了,讓我們扔掉吧。
仔細翻了翻這些東西,大概都是老人一生的回憶吧,到老了還在珍藏,保存的很好。
有三本相冊:相冊裡有老人年輕時的照片,站在一望無垠的草原上,應該是個意氣風發的知青。還有各種朋友的照片,背面寫著朋友名字,哪一天惠贈留念的。也有老人父母、親友、子女各個時期的照片。
放在最前面的,是一張十多年前大家庭的全家福,和子女的結婚照。
其中有老伴年輕的照片,保持跟新的一樣,底片還在,仔細的包好了,照片都仔細的覆被膠膜,保存的很仔細。
五個陳舊的牛皮日記本,裡面記載著從15歲到70多歲里的瑣事和感悟。
有對同班女同學的暗戀;
有每一年代裡的人和事,有年輕時的意氣飛揚。
有孩子呱呱落地到牙牙學習的初為人父的欣喜;也有當年四處借錢的辛酸。
一個人一無所有,到外地打拼的歡樂和孤獨。
最後兒女都成家了,老伴卻過世了,日記里剩下的只有對年輕的追憶和思念。
還有很多獎章,也有一些來到外地後參加比賽的獎狀。
裡面還有中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證,還有子女小時候得的各種獎狀。
從這些東西裡,大概勾勒出老人的一生軌跡:從小是家裡最小的孩子,是個大家庭,受盡父母兄弟姐妹的寵愛。
父母是國企職工,無憂無慮的長大,中間穿插著青春期的暗戀。及考上大學,進了國企後,從技術員做到了副總工,遇到恩愛的老伴,有了一雙兒女。然後把子女培養成才,送出國外,老伴走了,孤獨的度過 了最後6年。
我看著這些到了半夜,唏噓不已,沈默無言。
這些老物件承載了老人一生的美好與辛酸,子女卻棄之若敝履。
我把一些有收藏意義的書留著,剩下的送到了廢品站。
哎,人生再精彩,走了可能連子女都記不住了,
你所有的珍藏珍愛或許在別人眼裡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可憐你一世酸甜苦辣!
看罷想想,人生不也就是這樣而已 !
閱後感慨萬千!想想最後的下場朧馬係安呢!老了除了自己再也沒有什麼是寶貝啦!
所以,人生要看開一點,老了更要對自己、對周圍的人好一點。尤其對金錢觀念更要改變,別再東摳西摳斤斤計較,有句話說活著是財產,死了是遺產,什麽才是聰明的選擇呢?
@善待暮年🍂
錢鍾書的夫人,著名女作家楊絳,於2016年5月25號過世,享壽105歲。下面是她在103歲時寫的一段睿智之言:《善待暮年》。
花開花謝,潮起潮落,
不經意間我們正走向人生的暮年。
從呱呱墜地到兩鬢染霜,
歲月的行囊裡装滿了酸甜苦辣。
接下來,
在夕陽的路上能走多遠,
取决於我們的體魄和心態。
在曾經的歲月裡,
每個人都會有大小不一的光環,但這光環已是「過去式」。
當光環退去,
誰都是柴米油鹽,誰都是一介布衣。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
人生最曼妙的風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與從容。
不要满懷焦灼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
子女們有各自的生活和事業,
他們像永不停歇的陀螺一樣,
上有老下有小,
「老」是「夕陽」,
「小」是「朝陽」。
「朝陽」總比「夕陽」更令人關注和憧憬,
這是動物繁衍生息的法則,
是規律,誰也不能違背。
記住,年輕人永遠比老年人忙。
人生,
夫妻也好,母女父子也罷,
不管是怎樣的水乳交融、心心相繫,每個人都是生命的獨立個體,因此,我們要學會在孤獨的時候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時候给自己温暖。
老要有老的風骨,
老要有老的優雅,
正如春華秋實,
四季輪迴,各有風采。
暮年是美好生活的開始,
是一種從容、恬闊、悠哉遊哉的状態。
願我們保持一顆寧静的心,
少些期盼、多些寬容,
寵辱不驚、去留無礙,
微笑向前,善待暮年的自己。
@一部極其感人的日本纪錄電影『人生果實』!
生命只剩下最後24小時你最想做哪一件事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界各國封城經驗分享
我知道大家這週末都過的很忐忑
有很多人PO出超市貨架搶購一空的照片
也有人開始囤物資,買衛生紙
基本上台灣現在處於「半封」,就不到真的封城
但我想應該也有很多人在問
如果真的到第四級,我們老百姓該怎麼因應呢
大家不要緊張,全世界很多國家已經累積寶貴經驗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所以我跟世界各地粉絲蒐集來了他們的封城經驗和心得
他們也有很多建議想要告訴在台灣的大家
我就先把建議統整在前面,各國經驗放後面供大家參考
有了世界各國這一年來的寶貴經驗
台灣人不必慌張
而且由衷希望這一篇用不到
大家一起做好防疫,力拼最短時間解除第三級
就不用擔心什麼封不封城的了
(先感謝提供資訊的所有粉絲)
#萬一封城的錦囊妙計
1. 不要看到「封城」就恐慌,白話講大概就是「外出限制」
2. 民生物資是封城期間最容易取得的,所以不要囤食物,台灣外帶hen方便
3. 遊樂場所、博物館、理髮廳都會暫停營業,可以嘗試看看自己剪頭髮,或乾脆留長?
4. 單身的人找一個固定性伴侶,或是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性伴侶(無誤)
5. 買個瑜珈墊或彈力帶,無論如何都要舒展筋骨動一下
6. 如果真的要買食物,建議一次買一週的量,太多容易壞。出門買菜前先列清單,避免在超市停留過多時間
7. 也不是不能出門,但一定要把口罩戴好,沒洗手不准碰眼耳鼻
8. 工作和休息的地方稍微分開,有預算的人建議投資好一點的桌椅(升降桌讚)
以下是各國粉絲傳來的經驗分享
#法國
先來講法國,因為之前有個從法國飛回來的朋友住在我家三個月,
她剛好經歷了法國封城最嚴峻的時刻。
以下是她的建議:
1.先準備什麼物資:
需要再買,因為出去買就是很重要透透氣、看城市的時刻。
2.可以出門運動嗎:
可以唷!比較緊繃、規定變嚴格的時候,有過運動不能超過住處方圓1公里,也有過運動只能規範時間內,也有過出門不能超過一小時,也有過搭大眾交通運輸工具需出示公司證明,也有過沒證明者只能在規範時間搭。
3.大概都封多久:法國還在封,但此封非比封,就是出門的限制不同、開放營業的類型不同,看疫情狀況,限制緊跟鬆、多跟少的調整。
4.民生物資如何購買:
去超商購買為主,因為可以順便透透氣,是人被限制下,心理健康的必須。法國開放幾種行業營業,超商、醫院、藥局(法國藥局通常跟美妝店結合)、五金行(很常跟中型賣場結合,意思是小小百貨公司感的地方也有開,但部分部門沒開)、菸草店(此種店通常結合販賣郵票、彩卷、咖啡、酒水,但限制緊時,咖啡、酒水不能賣)。
幾種行業是比較鬆的時候,再次可開,約莫去年4月底、5月之後漸開,如:書報攤(通常販賣地圖、明信片、雨傘、打火機、報紙、及其他店主有創意的東東)、肉鋪、起司鋪、水果舖、蔬菜水果舖、麵包店、酒鋪。
5.可以剪頭髮嗎:限制很緊的時候,理髮店也禁開。
6.有些教堂有開:我只要出門,幾乎都會去住處附近的教堂,沒遇過超過五人同時在教堂裡
7.歐洲各國封城方法差不多,但其實都不是所謂的「封城」,台灣使用封城兩字有點太誇張了,法文使用confinement這個詞,我自己詮釋為外出限制,只是很多地方不能營業,所以你也不能去,例如法國人喜歡去喝一杯、去餐廳等社交,政府下令關閉,他們就快樂改為本來也很愛的野餐,加上當時好天氣,法國人又屬向日葵種,大家自然而然去河畔、森林、公園裡曬太陽及野餐(他們的野餐文化跟我們不同,喝很多酒是很正常的),繼續群聚,畢竟是他們的文化習慣,政府在首部曲時,大概文化深入體內自然到也沒想到大家會改去戶外群聚,才臨時修正的更嚴格,公園、河畔都關閉,並加上不能離家1公里,以防有人跑遠去森林。
8. 另外有個確診過的旅法粉絲建議大家:
1.時間管理 – 直接把上班通勤時間拿來運動,加強免疫力
2.和同屋簷下的伴侶保持良好互動,畢竟要24小時黏在一起也是個考驗
#義大利(羅馬)
1.義大利會用四個顏色分區:
白色:低風險,可四處移動
黃色:餐廳可以坐在戶外的桌子,晚上八點前關門就可以;學校開放
橙色:可以出去家裡所在的commune 有點像區公所,但不能出region省。餐廳六點晚上要關門
紅色:最嚴重,基本上就到封城的地步。只能必要的時候出門 例如去藥局或是採購日常生活用品
現在全義大利幾乎都在黃色,生活還算方便,只剩下晚上時點的宵禁。
2.封城和解封:
顏色的轉換是滾動式的,現在每兩個禮拜或小改一些規定,增多病例就升級,減少就降級。
3.心得:
聖誕節和復活節時,全義大利都是紅色全封城,大概就是過年不能回家團圓那種感覺。封城久了其實蠻影響心理狀態的,剛開始還會疑神疑鬼。但現在大家反而有點麻痺了。然後義大利餐廳很不習慣做外帶,以前要外帶餐廳老闆還會瞪你。所以封城後很多餐廳都瀕臨倒閉或破產,結果又跑去政府前抗議,又是一種群聚(暈)。不過基本上,義大利人還蠻配合防疫的,雖然他們很愛社交,宵禁或限制聚會人數對他們來說很痛苦。但他們本身還是蠻配合的,到哪都會帶口罩,也會隨身攜帶出入聲明書,超市公車都有酒精可以消毒。有粉絲說她現在很會上網買青菜,技能get?
#義大利米蘭再補充
沒想到待在義大利的人好多,還有一個粉絲傳了以下訊息給我。
[出門規定]
倫巴底貴為(?)義大利經濟重鎮應該是規定全國最嚴的。第一次封城本來可以出門運動但太多人會跑步然後在公園裡聚集,最後公園直接關閉,然後禁止出門運動。除了上班以外只有1)買菜 2)買藥 3)遛狗 三個理由可以出門;要隨時攜帶證件警察會隨機盤查,遛狗也不能離開家方圓300還500公尺(我們還真的用google地圖在那邊看我們遛狗可以遛到哪哈哈哈)剛開始警察真的開了一堆罰單大家才比較乖。
[民生買菜]
超市會管控人數所以前兩個月買菜真的是災難。所有超市網站都沒做好準備,變成連線上買菜都要排隊,終於排進去買菜了也不一定有外送。可以選擇去現場領菜但不好意思還是要跟大家一起在外面排隊 (那畫面很像共產國家排隊等配給😅)。我們本來也是吃多少就買多少菜的,剛開始不會估到底要買多少菜搞得很容易東西放過期。後來抓到大概一次買一個半禮拜的量差不多,肉類魚類不會放壞又可以把買菜頻率放到最低。
因為超市限制人數所以都我男捧油去買菜,他還要幫他爸爸媽媽買畢竟他們高風險族群。後來各式各樣的線上買菜網站終於update好了我們就都用線上訂菜的了。
[剪頭髮]
我自己是從1月到12月都沒剪頭髮啦,直接變女鬼超可怕的,受不了就在家裡自己把髮尾剪一剪。我男捧油是大概三個月後真的受不了就叫我幫他用電動刮鬍刀理了平頭。米蘭2月底開始封大概到6月7月才放寬限制他才去剪頭髮。
[運動和工作準備]
然後 一。定。會。胖。 如果沒有在第一次封城好好守規矩把感染數控制下來的話,就會不停的封,然後就會一直沒辦法出門,然後就會一直胖。我自己胖了10公斤(大笑)不要覺得很誇張,我認識的所有易瘦體質以外的人全部都大了至少一兩個尺碼,連我瘦不拉雞的男友都胖了兩三公斤。還有因為一直在家,會開始這裡痛那裡痛,真心奉勸大家去買個瑜珈墊,乖乖至少每個禮拜做兩次瑜伽或皮拉提斯之類的。WFH的人可以投資好一點的桌子和椅子,我因為太軟的椅子坐太久到下半年大概每兩個禮拜一次會背痛到幾乎沒辦法走路。我男友是桌子高度深度都不夠結果7,8月肩膀受傷,痛了一個多月才敢去看醫生,然後就被醫生命令去買新桌子還有乖乖復健 復健了大概半年才好。最推薦的就是可以升降的桌子。真的,真的,所有WFH的人都該投資一張升降桌子
講了非常多但我覺得目前聽來我沒聽到歐美有比倫巴底這邊封得更嚴的(後來義大利也從重災區變成普普通通災區,被法國追過去之類的。
總之就是
1)買菜量控制大概在1.5禮拜的量最不會有東西壞掉
2)買瑜珈墊 可以的話還可以買彈力帶
3)投資好的桌椅
#德國(慕尼黑)
1. 民生物資哪裡買:
封城後民生必需品完全不受影響,有戴口罩會就可以,會用推車控制人數。
2.有休閒娛樂嗎:
慕尼黑主要的依據是近七天每十萬人口的確診人數,如果連續五天低於100以下,就可以憑快篩陰性結果提言預約進戲院、歌劇院、或博物館,其他非必要性的商店也都可以逛。陰性也可以剪頭髮。只是要嚴格落實實名制。
3.快篩條件:
德國有立法保障所有人每周至少免費做一次快篩,你就可以拿快篩因性結果出入各場所。
#土耳其
1.健康安全碼隨身帶
每個人包含觀光客都有「健康安全碼」,結合足跡和實名制的功能,進出每個地方都要掃。
2.民生物資哪裡買:
可以到鄰近的超市購買必需品。餐廳咖啡廳都可以外帶外送。年長者購買物資可以送到府,因為嚴格實施年長者+小孩不能出門,看到會罰款。所以剛推出這個政策的時候竟然還有老人家衝去戶政事務所改年紀(計畫通?)。
3.心得:
封規封, 人民還是很愛趴趴走,沒在管你社交距離。
#馬來西亞
以下全文來自馬來西亞粉絲
確診爆發原因
我們馬來西亞原本去年已經把疫情壓到單日確診1-2宗的情況。過後在沙巴就爆發政客們奪權然後舉行大選。很多政客就從西馬(馬來半島)飛去助選同時沙巴爆發新的感染源,選舉完就也順便把病毒帶回馬來半島。
另外一個讓疫情爆發就是在去年年尾讓人民跨州。因為大家悶了七八個月所以大家也當沒事一樣跨州返鄉、旅行。從去年年底到現在,疫情就整個爆開了。到了上個星期平均單日4000+確診。很多確診案例是無症狀病患,要不然就是找不到感染源在哪裡。
人民
雖然我們有防疫措施,但是人民不遵守也不聽勸。有些人會以“口罩悶熱”當藉口、不然就是覺得“我的朋友們不會確診的“的想法繼續群聚。以這個星期為例,因為確診4000所以我們實行行動管制令3.0(已經第三次還是無法壓平確診案例),但是剛好碰到開齋節、穆斯林很重要的節日。雖然已經明確說了不能拜訪、只能和自家的親人慶祝(其他族群的人也有不聽群聚,只是剛好節日剛過去,才拿來做例子)。但還是看到很多人互相拜訪、然後在同一個室內沒有帶口罩。
國家/政府
去年三月實行行動管制令1.0,屬於全面封城。真的成功把疫情壓平。之前的2.0和現在的3.0措施很鬆散不嚴謹。雖然知道說我們國家經歷不起全面封城的經濟虧損,但是在人民不當一回事的情況下,情況沒變好,百姓的生活也很慘。醫療體系基本上是崩潰邊緣,有些確診但不是重症的患者被迫留在家裡自己隔離。也有聽聞確診病患在確診後,沒有醫療人員來聯繫就只能在家乾等。
想和台灣的朋友說
在只有百多宗疫情的時候真的就要好好配合防疫。雖然長期防疫真的很累也會心態上的疲勞(馬來西亞的我們已經防疫一年了),但是只要一爆發找不到感染源的病例,要壓平感染曲線真的很難。還有就是不要因為回鄉,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帶著病菌回去,留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不群居和戴口罩,用酒精消毒,就是對你家人朋友最好的幫助了。
#美國(加州、紐約都有)
1.民生用品去哪買
可以買菜,餐廳們也都可以外帶,只是有人數限制。如果真的要買東西放在家裡連門都不要出,建議買濃湯罐頭,有飽足感還可以配麵吃。生鮮就不用屯了,美國這邊都沒停止供應,台灣應該更不會停。另外一個來自加州的粉絲說,因為他們州長很左,所以管控超嚴格的。網購是大家的好朋友,盡量兩周才出門一次,建議買好吃的麵條和米作為屯糧。噢還有一個建議,就是出門買菜要先列好清單,避免花多餘的時間在公共場所。
2.可以剪髮嗎
一開始不行,後來陸陸續續開放就可以了
3.可以運動嗎
每個地方有Open street可以出去健行散步遛狗,要看區域。有些人會帶口罩(aka有些人不會帶)。曼哈頓的粉絲說建議要每天安排散步運動保持身心健康。
4. 居家工作
強烈建議工作和休息的地方要分開。但台灣這部分比較辛苦,因為空間小,work from home應該會很鬱悶。要適時走出去晃晃,但要帶口罩!
#還有其他國家
包含泰國、荷蘭、越南、日本、澳洲、挪威、英國、俄羅斯、捷克、加拿大、伊朗、智利、波蘭、丹麥、菲律賓
但內容實在太多,我通通放在敏迪選讀網頁版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517-2/
如果還有其他國家粉絲的消息,我也會不定時更新在網頁中
大家一起加油,力拼最短時間解除第三級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