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菌要好久,但養出的土不一樣😶
https://www.facebook.com/100019888362623/posts/302848717054738/
這篇關於微生物菌的文章很容易閱讀,一直貼這類的文章是認為微生物在耕作上真得很重要,請農友們多多學習!
有益土壤微生物除了轉變有機質為肥分之外,它對促進植物生長貢獻甚巨,其功用可略分如下:
分解有機物質:
土壤中有機質必須經過微生物分解成可溶於水的營養分之後,才能為植物所吸收,同時微生物也必須靠這些物質分解時,取得能量與養分,才能大量繁殖以發揮其功能。此外,微生物分泌的各種有機養分及其代謝物也可供植物吸收。
土壤改良:
微生物的繁殖除了可分泌大量多醣類黏液、促使土壤團粒化外,並可排出各種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氣。每1公克土壤之中,平均含有1億個微生物體,其排出之氣體與氣壓足以疏鬆土質、增進土壤空隙度與耕耘深度。絲狀菌的大量繁殖,其菌絲之繁衍亦有助於土壤之改良。土壤微生物除了此類直接影響土壤物理性質的作用外,它並可分泌大量生化物質,包括胺基酸、核酸、醣類、活性酵素、抗菌物質、溶磷物質等等,以改良土壤生物性、化學性,並能抑制病原菌的增殖。
拮抗作用: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密度達到一定限度時,為了確保自己生存的環境,微生物將分泌一些對其他微生物之生存具有抑制作用的物質或方法,如噬食、寄生或殺菌物質、溶菌物質的分泌,此為「拮抗」作用,能夠產生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即稱之為 「拮抗微生物」。在土壤微生物,如果含有足夠的拮抗微生物,則土壤中,甚至於植物體中的病原菌即可減少,甚至滅絕,如此可減少農藥的需求量,以期將來進入完全不用農藥的有機農業、自然農業的境界。
造肥作用:
空氣中含有80%的氮氣,但是這種氣態的氮分子(N2)植物不能吸收利用,必須經過固氮菌的作用才能供給植物吸收。其實,整個大自然的氮氣循環不已,稱之為「氮循環」,植物吸收氮肥而成長,動物又攝食植物而成長,最後兩者的屍體及動物排棄物,均需由微生物來將它腐化,其結果氮素以氨氣的形態產生,此氨氣又由亞硝酸菌和硝酸菌的連續作用而化為可供植物吸收利用的硝酸態氮,這些硝酸態氮的一部分由「脫氮菌」又將它游離進入空氣中,這些空氣中的游離氮再由「固氮菌」或雷雨的閃電力量轉為植物可吸收的氮肥,植物又吸收而長大,如此一再地利用同樣的一批氮元素在大自然中循環不已。
解決土壤硬化板拮:
土壤中無機磷肥常與鋁、鐵、鈣質結合成不溶性複合物,不溶於水,又造成土質硬化現象。大多數的土壤微生物都能分泌酸性物質以助磷質的可溶化,提供植物吸收,增進磷肥。
防止化肥流失:
施灑在土壤上的化學肥料,大約有一半以上會隨雨水或灌溉滲漏到地下水或流至河流及湖泊。河流或湖泊累積的肥料,可能導致水的優氧化現象,使得水中的藻類大量繁殖,因而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假設土壤中有豐富的微生物,則可先行吸收這些化學成分,轉化為菌體營養,當菌體死亡時再慢慢分解釋放給植物利用,藉此一步步降低化肥流失所帶來的生態耗損。
解除毒素:
土壤中的有害氣體如硫化氫、氨氣等,一部分由有機物發酵時,大量發生,另外也有一部分由土壤中「嫌氣性菌」,如「硫酸還元菌」的繁殖所產生,這些氣體溶於水中接觸根部,將毒害組織而造成爛根,同時使病害菌乘機侵入根部而造成病害,如立枯病、黑腐病、秋落、落果等等。土壤微生物群中,如光合成菌,它可利用硫化氫、二氧化碳、水及日光或熱能,將之轉化成單醣類及硫酸根,硫酸根與氨又可化合為硫酸銨成為植物的肥分,不但使硫化氫、氨氣等等的毒素從泥水中消失,而且還能把它們轉變成有用的肥分,一舉兩得,這就是有益土壤微生物的一大功勞。
由於微生物這些作用,土壤養分才能充分發揮它的效果,要培養大量有益微生物於耕地上,最先必須準備一個適合微生物生存繁殖的有機溫床,耕地上不但必備微生物的糧食─有機物質之外,並須注意到土壤空隙度、保水性以提供微生物生存所需的氧氣及水分。然後定期地補充綜合微生物群,以維持有益微生物的菌群優勢來對抗病原菌的侵入,發揮其造肥、抑病的效果。(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李冠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生命科學系 甲 組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採訪通知》《歡迎路過聲援》
【搶救大潭藻礁 市府責無旁貸】記者會
#時間:2/1(四)上午10:00
#地點:桃園市政府前
桃園藻礁何以珍貴?柴山多杯孔珊瑚為什麼要保護?
2014年8/14宣示「保育藻礁,永不妥協!」的候選人鄭文燦,當了市長後,具有地方主管機關管轄權,可以全力保護桃園珍貴的藻礁,何以竟默許中油開發大潭藻礁?他的屬下農業局林務科長惡意缺席「劃設藻礁自然地景地方與中央協調會」,藐視國會議員,也讓在地團體看不下去決定上街頭。
近百位關心藻礁存亡的市民,包括學者、立委、律師、在地民團將輪番上場控訴市府失職,並要求市府趁還來得及時做亡羊補牢工作時,立即啟動「暫定自然地景審議」。
小朋友穿戴海洋生物道具演出藻礁劇,能感動一路以來鐵石心腸的市長大人嗎?
市府會有善意回應嗎?還是依然故我想繼續扮演「藻礁世紀殺手」?
敬邀採訪
新聞聯絡人: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 潘忠政
#活動流程:
李碧恬/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前理事(主持人開場)
葉斯桂/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理事長(吹海螺三聲無奈)
陳昭倫/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林惠真/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
彭世良/大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陳學聖/桃園市區域立法委員
張演祺/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長
陳憲政/荒野保護協會義務律師
潘忠政/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
朱維立/桃園市教育產業工會秘書長
巫秀千/桃園在地聯盟理事長
沈佩玲/大腳小腳桃園親子共學團
小朋友藻礁劇演出/荒野桃園分會親子團
市府回應
【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發起團體:
桃園在地聯盟、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大潭社區發展協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南大附小彩虹斑馬水環境守護志工隊、彰化環保聯盟、台灣生態學會、台南社區大學、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看守台灣協會、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東海大學生科系生態組全組教師、屏東環保聯盟、石觀音愛鄉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惜根台灣協會、鳳邑赤山文史工作室、地球公民基金會、公投盟獨立建國中壢大旗隊、桃園「大腳小腳」親子共學團、桃園護樹行動聯盟、機場捷運A7站區自救會、花蓮環保聯盟、台客文化協會、桃園航空城反迫遷聯盟、台灣龜崙嶺環保愛鄉協會、觀音樹林復興宮、台灣環境輻射走調團、11號友善小舖、中大壢中行動壢教師社群、雲林縣家長協會、環境法律人協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反雙溪水庫聯盟、打碗花生態農場、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彰化海岸保育行動聯盟、台灣西海岸保育聯盟、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桃園野鳥學會、台灣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好楓戶農家、美濃愛鄉協進會、桃園國一甲反興建聯盟、帝雉鄉野工作室、台灣公民參與協會、台灣動保行政監督聯盟、桃園市教育產業工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壢社區大學、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耘林藝術人文生態協會、高美溼地荷蘭軒生態工作坊、桃園回龜山陣線、彰化春風扶輪社、海洋公民基金會、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苗栗縣自然生態學會、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噪音管制關懷者聯盟、臺灣心力希望協會、山林書院、台南市野鳥學會、馬芝遴田野工作室、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夢田自然園、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持續邀請中) 敬邀
生命科學系 甲 組 在 王耀裕市議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王耀裕議員特地獻上祝福並邀請林園子弟選擇就讀林園高中
3/8--分享--林園子弟的榮耀---((大學繁星榜單)/第一梯榜單)-
3/8-((林園高中105年-錄取大學繁星榜單49人-錄取國立19人
(林園高中105年-錄取大學繁星榜單(105年3月8日/第一梯榜單)
1 黃巧瓏 國立中山大學 財務管理學系
2 黃宥淩 國立中正大學 運動競技學系
3 黃姿云 國立中正大學 社會福利學系
4 曾泉諭 國立交通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5 李季勳 國立成功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6 蘇格緯 國立宜蘭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7 吳昀哲 國立東華大學 光電工程學系
8 許哲豪 國立金門大學 電子工程學系
9 簡士傑 國立屏東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10 何郁潔 國立高雄大學 生命科學系
11 張義生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應用數學系
12 黃湲琪 國立嘉義大學 教育學系
13 林毓晴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物理學系光電組
14 林毓勳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15 李承芳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
16 黃韋誌 國立臺東大學 應用科學系化學及奈米科學組
17 王育晟 國立臺南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18 黃鴻傑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輪機工程學系動力工程組
19 簡睿彬 國立聯合大學 能源工程學系
20 吳岳謙 大同大學 材料工程學系
21 林靜濡 大葉大學 生物產業科技學系(臺中榮總組)
22 李崇瑜 中原大學 電子工程學系
23 王士銘 中國文化大學 財務金融學系財務金融組
24 王學麟 中國文化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25 周金儀 中華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26 廖珮渝 元智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27 劉宥彤 世新大學 口語傳播學系
28 陳薏文 亞洲大學 光電與通訊學系光電綠能組
29 阮羿婷 亞洲大學 經營管理學系國際企業管理組
30 羅慧珠 東吳大學 社會學系
31 林昱汛 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系
32 黃俊政 長榮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
33 葉伊芳 長榮大學 觀光與餐飲管理學系
34 吳珮歆 南華大學 傳播學系
35 王思婷 南華大學 自然生物科技學系
36 劉育彰 南華大學 創意產品設計學系
37 朱峻樟 淡江大學 經濟學系
38 蘇亮瑜 淡江大學 水資源及環境工程學系水資源工程組
39 黃振祐 逢甲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40 簡筱君 開南大學 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觀光旅遊組
41 羅尹瑄 義守大學 資訊工程學系
42 吳祐誠 義守大學 廚藝學系
43 高白蜜 義守大學 觀光學系
44 劉 仲 義守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
45 張勝崴 實踐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高雄校區)
46 李佳育 實踐大學 應用英語學系(高雄校區)
47 林沛臻 輔仁大學 經濟學系
48 劉怡婷 銘傳大學 新聞學系(台北校區)
49 謝孟憬 靜宜大學 英國語文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