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選擇。
選擇看重了自己「志工」的身份,選擇僭越國家社會的接種排序,選擇接受診所的詢問邀約與安排,選擇了自己的擔憂與軟弱大於理智和判斷,在大眾面前,做了展演,示範一種良心與良知拉扯的人性,想活命,卻被迫套上一件羞愧風衣,原先不需要這樣的 ...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但是道為何?人求疫苗,取之有道!先大義而後私利。
疫情嚴峻當下,想活命的人找解方,感謝科學發達,如今我們有了疫苗,有花錢能買到的,有慷慨解囊捐贈來的,甚至有自行研發的,但如今台灣這艘方舟卻像開進一間娃娃機台店,投幣後娃娃不下來?!啊,不然,我們大力拍打機台試試?還是踹踹看?我們開始在國際上大聲疾呼,爭相奔走,各展奇才,迎來軍機送禮,貨機霸氣下貨,但是當初說好的娃娃機台保夾功能呢?喔,二期是解盲成功了啦,只是啊,到手的娃娃是沒有測試過英國變異株、沒有國際認可、沒有EUA,於此同時,病毒潛伏肆虐,認識的、不認識的,染疫?驟逝?沒有哪一條生命不讓人遺憾與不捨,沒有!
等等,先不管夾娃娃了 #因為別傻了 #你還沒有夾到娃娃 #也不知道有沒有保夾功能
僧多粥少,誰先吃?
這份「外流」的好心肝診所接種清冊上被點名的,有人承認、有人否認,名單上有於公於私都有交情的受訪者、有我曾多次懇談的主管、有幾面之緣的同業朋友,有我特別景仰敬重的企業大老,他以平實而詳細的敘事撰文,坦白自己一時輸給人性,在理智之上選擇僥倖,我願意相信他在接種當下,是一位內心擔心害怕的長輩,注射疫苗後,肯定如釋重負吧,作為父親年紀的長輩,我真的誠心祝福您身體平安健康,但也必須說,在疫情時刻我真是不恥這樣的行徑。
我其實真的相信(也想相信這是真的),這會兒,在診所接種疫苗並非出於「主動要求」,因此談不上「權貴」「耍特權」 #別在獵巫了,但若干僭越排序注射疫苗的人,我也真不相信憑藉「募款志工」「宣導志工」的身份,能接種疫苗,注射前,或許僥倖,或許疏忽,或許制度害人,但無論如何,社會扯下一塊黑布,就會套上另一件羞愧風衣,那麼,就請生命健康安好的穿著,如您所言,「設法在未來的時間裡能為疫情做點別的事,做為彌補。」
而我也心疼,注射疫苗後,竟成了該羞愧的事?注射疫苗本該是人權,是國家、是政府當權後,向人民的誓言啊 ...「余必遵守憲法,盡忠職務,增進人民福利,保衛國家,無負國民付託。」
防疫在家期間,看了兩部災難電影:怒火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以及全境擴散(Contagion),遇上危難時刻,盡顯人性。
#今晚想看鐵達尼號
#你不是權貴你是做了軟弱的選擇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生命 科學 演示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腦中小劇場 《媽媽好神 - 俗女家務事》 關於曬娃這檔事】
不只是藝人,只要我們升格為家長,就有極高的機率跌進「曬娃」(sharenting)的坑,無一倖免。
曬娃這檔事,連我自己也不例外,更不用說那些在群組裡因為過度曬娃,而被排擠的家長們。
但孩子實在太可愛了,「要如何用不討人厭的方式,進行科學曬娃」,是我在本集節目的分享重點,包括:
● 關於曬娃的「三種心態」
● 科學曬娃而不被討厭的「兩項訣竅」
● 過度曬娃所帶來的「兩大影響」
● 當曬娃結果不如預期,如何調適焦慮感
在自媒體盛行(甚至橫行)的世代,曬娃成了某種集體焦慮的來源,該如何理解心態、調整曬娃的步調,甚至讓曬娃成為一種具有厚度的教養分享,都會在這集的節目中進行解答。
戲份集中在頭尾(出現在影片11:45處,以及37:50之後,一路到結尾),感謝製作單位遷就,先讓我錄完頭尾趴趕去接案(因此中間一段都是我離場後錄的)。另外也感謝製作單位 ( 東森電視-媽媽好神)用心地選定了這個主題,讓臨床心理專業有機會參與其中,但我們不說教,而是經驗分享,在藝人們的演示下,相信一般父母會對這主題更有共鳴。
最後補充關於「科學曬娃」的幾個重點,這部分其實可以參考某些親子教養粉專( 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的發文模式。這些粉專雖然曬娃,卻能曬出人氣,專家身分固然加持,但重點卻在下列:
● 照片不只曬娃,裡頭有「故事」
● 故事藏有主題,主題產生「連結」,建立共感
● 不說教,而是「分享」處理經驗
● 絕不奪命連環PO,定時發文,保持「鮮度」與熱度
當然,家長們不必把曬娃這件事看得太嚴肅,但這些珍貴的生命經驗,卻在無意間被看做視覺轟炸就有點可惜了。
最後,請記得做好隱私設定,把控內文界線,保護孩子,也是很重要的喔。
(影片請看留言頁連結)
生命 科學 演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習效果好的人,他們的學習方法都是相似的,學習效果不好的人則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孩子需要玩,在玩的過程中能學到寶貴的技能。但學習可不全是玩。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如果想掌握一些高段技能,需要刻意練習──刻意練習並不好玩。
刻意練習要求重複訓練。重複的東西不好玩,我們看小說、電影、電視劇,最不喜歡劇情重複。刻意練習時,你一直在遭遇挫折,一直在犯錯誤。你要不停地重複這個過程,直到真正學會為止。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摘錄自《#高手學習》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談到刻意練習的過程,並不一定有趣,這段摘文也提到了這點。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58227472627534
(這本書的贈書活動正在進行)
「在舒適區做事,叫生活;在學習區做事,才叫練習。」
我很喜歡作者的這句話,因為一個人要持續進步,那就要走出舒適圈,而不是停留在慣性裡。像是被家暴的人要決心離開家庭,自然會遭遇對未來的恐懼,常常會難以邁開腳步。
我們不只是要練習學科、技藝,對生活中會出現的種種挑戰,要能適應,也都要經過不斷練習。溝通也要練習,設立界線也要練習,請求別人幫助也要練習……
如果這次過年,之前讓我們難受的互動,現在我們面對的時候,感覺多了一點輕鬆,就可以回頭肯定自己這一年來的學習或練習。做人很難,有一點點進展,都值得欣喜喝采。
一個能持續自我挑戰的人,走過了自己以為過不了的關,會有成就感,會欣賞自己,這常常是讓人將來願意繼續保持意識面對難關的動力。這過程不一定好玩,但我們依然可以因為成為我們想像中的自己,而一小步一小步地把崎嶇的路走完。
這如果可以搭配之前談涓滴改善法則,能夠避開恐懼,我們會多一點為自己勇敢。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472008306433911
(這本書的贈書活動也正在進行)
祝願您,能常常看見自己的微小進步,並且為自己歡呼鼓舞!
... ... ... ... ... ... ... ... ... ... ... ... ... ... ...
有效的學習方法
【文/ 萬維鋼】
什麼方法才是有效的?
心理學家幾十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真正有效的方法對每個人都有效──不管你喜不喜歡。方法可以歸結為:
第一,要在學習時間上安排一定的間隔,不要突擊學習。
這個間隔學習法的原理是人腦的「記憶曲線」。隔一段時間回想前面學過的,然後再學新的,這個方法最有利於記憶。
第二,在不同的場景下,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個內容。
比如同一個知識點,在課堂上看老師演示一遍,這是視覺;回家自己精讀課本,這是讀寫;下一堂課再動手操作一遍……這樣用不同的方法來學習同一個內容,效果很好。而且有些特定的內容適合特定的方法。我特地查了相關的研究,讓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相匹配,而不是與學生的喜好相匹配,才是科學的做法。
第三,要經常參加測驗,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相關知識。
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刻意練習的「回饋」。不測驗,你就無法知道自己是不是真學會了。
第四,要把新學到的知識和以前的知識建立連結。
新舊知識連在一起,熟悉加上意外,知識才算是真正長在了你的大腦之中。這些方法並不神奇。沒有用到什麼高科技,也不需要家長和老師配合、戲劇化地給你演個節目,才能讓你學會一點知識。
但是這些方法不簡單。而像閃示卡,還有工整漂亮的課堂筆記,則是簡單、可操作、的確能證明你在學習,但實際上沒什麼用的方法。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方法也不好玩。
學習效果好的人,他們的學習方法都是相似的,學習效果不好的人則各有各的學習方法。
孩子需要玩,在玩的過程中能學到寶貴的技能。但學習可不全是玩。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如果想掌握一些高段技能,需要刻意練習──刻意練習並不好玩。
刻意練習要求重複訓練。重複的東西不好玩,我們看小說、電影、電視劇,最不喜歡劇情重複。刻意練習時,你一直在遭遇挫折,一直在犯錯誤。你要不停地重複這個過程,直到真正學會為止。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寓教於樂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你喜歡愉快的學習過程,但你更喜歡獲得真知。管用的方法不好玩,只有付出了努力和汗水,有過掙扎和鬥爭,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
以上文字摘錄自
《#高手學習》
「精英日課」人氣作家,教你學精、學廣,煉成別人拿不走的超強自學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760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