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崙溪排水中期改善|多關注生態共存與承洪韌性吧!】
這張照片是不是很漂亮啊‼ 大家知道這裡是大武崙溪的哪一段嗎?🤔
是消防局附近、民樂橋至奮起橋的溪流,有天然土坡同時也是翠鳥的棲地!
然而,因為「大武崙順興橋至民樂橋的排水改善」工程,這段難得的天然溪流可能會被大幅影響😰。
2017年6月基隆安樂區大武崙地區淹水的畫面躍上新聞版面,水退了,淹水的噩夢仍在大武崙居民心中留下陰影。由於淹水嚴重,當時行政院院長前來視察、馬上指示投入前瞻計畫經費協助「治水」,針對大武崙溪提出短、中、長期的「改善」方案──加高堤防、改善河川瓶頸段、浚深、滯洪池,以及建置分洪道。
深究淹水的原因,其實也不能全部都怪大武崙溪。周遭的過度開發讓山坡地能容納雨水逕流的樹木、能涵養水源的土壤消失,最後所有雨水都用最快的速度衝進大武崙溪,造成暴漲,過去錯誤開發與過度工程思維也讓大武崙溪整個河道三面水泥化,無法有更多容納逕流的空間。
整體來說,因應2017年淹水而來的大武崙溪排水改善,主要仍以「工程」手段強制改變溪流、或把所有排水引入溪流,以貫徹「不讓水來」的原則。然而,在極端氣候下,單位時間的降雨越來越強,雖然大武崙溪加高堤防、瓶頸段等短期改善已經完成,但效果有限,也證實了面對極端降雨,我們必須翻轉純工程、「治水」的思維,從「不讓水來」轉變成「不怕水來」,讓城市面對極端降水更有「韌性」。
承洪韌性的實踐在大家和公部門的認知還沒有轉過來前,是很難推行的。目前正在細部設計的大武崙溪中期改善──大武崙順興橋至民樂橋改善工程,是有「一點點」微小的進展。在9月7日舉辦的細部設計報告第二次審查會議,也看到習慣於工程介入的工務處和在地環境團體、生態檢核顧問公司進行討論,並請工程顧問公司開始納入兼顧生態的設計,例如增加魚類多樣性的空間,讓大武崙溪的生態環境可以有一點些微改善。
非常感謝基隆野鳥協會和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協助這段改善工程的生態檢核和提供兼顧生態的意見,也很難得的看到大武崙溪無名橋至民樂橋天然土坡是 #翠鳥 的棲地(我們在燦樹颱風蘭臨前前往此地勘查狀況時,同事也有看到翠鳥飛過!)。對此,鳥會也很明確建議,因為翠鳥於臨水土坡上鑽洞築巢,建議不要在這段天然土坡上築護岸。比較可惜的是,因為地方的要求,最後仍會施作護岸,#勢必影響到翠鳥的棲地 QQ。(還在持續跟工程規劃單位討論降低生態影響,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我在這場審查會議除了詢問翠鳥棲地迴避與減輕對策、生物通道的設計是否得宜等,也特別詢問公開說明會的規劃。也希望除了關注「排水」外,有更多的朋友反思目前溪流被工程「整治」主宰的問題,一起來翻轉我們的觀念,從「不讓水來」到「不怕水來」,展望溪流和生態共存的韌性城市。
P.S. 走到河道順手把塑膠袋、寶特瓶等垃圾撿走,這裡垃圾真的很多,也請大家一起愛護溪流和環境啊!
🖥參考🖥
今年年初舉辦的講座:基隆毋驚雨,如何打造不怕水淹的「韌性城市」?
https://www.facebook.com/WeiChung.Keelung/photos/1008574362963438
📷翠鳥照片來源📷 “翠鳥 Common Kingfisher” (https://www.flickr.com/photos/hiyashi/4472453671?fbclid=IwAR26MtuDwrUzZEsE1lsPtepGJkF4T4BXCoPZ96ZJAPdWogigK-l88V-aLgs ) by Hiyashi Haka (https://www.flickr.com/photos/hiyashi/ )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8萬的網紅台灣1001個故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地球的孤兒全新一季【貓的消失】系列,探討世界各國,大型貓科動物瀕危消失的原因。我們從地球最大的熱帶濕地、也被封為地球之腎的潘塔納爾為起點,開啟這段探索旅程,並且從美洲最大的貓科動物~美洲豹的生存困境開始談起。這個存活地球超過兩百萬年的大貓,過去的二十年來數量已經減少四分之一,僅存六萬五千頭,原始棲地...
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知道嗎?六月是海洋的月份,而大海是孕育生命的源頭
在太平洋西南方、台灣以南的不遠處,有著一片科學家俗稱的「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面積約六百萬平方公里,蘊藏著世界密度最高、最豐富的海洋生態,超過3,000種以上的珊瑚礁魚棲息在此,超過一億多人的生活依賴著這片海域。
珊瑚大三角範圍橫跨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
圖片來源: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
未知且神祕的大海
去年十月,一群科學家在澳洲大堡礁海下,發現約 500 公尺高、1.5 公里寬的巨大珊瑚,其高度甚至超過帝國大廈與艾菲爾鐵塔,為 120 年來首見。這令人興奮的消息告訴了我們,儘管海洋探測儀器日趨先進,我們對於海下世界仍所知不多。
為期 12 個月的探險活動中,科研人員於繪製大堡礁北部海床地圖時發現這座分離礁
圖片來源:美國施密特海洋研究所 Schmidt Ocean Institute
海中熱帶雨林與氣候變遷
生存範圍不到全球表面 1% 的珊瑚礁,又被稱作海中的熱帶雨林,是超過 1/4 海洋生物及約 4,000 種魚類的家。當颱風來臨時,珊瑚礁站在第一線作為抵擋風暴的屏障。如果珊瑚礁不健康,海中的魚、藻、微生物也就無法好好長大;如果珊瑚礁消失,海洋生物多樣性將面臨嚴重的衝擊。
海洋、氣候與人類的生活,就好像一個動態的環,在各種不同因素的作用之下,彼此牽動著彼此。
圖片來源: Francesco Ungaro from Pexels
今年五月高溫少雨、天氣炎熱,台灣好似一個蒸爐,熱烘烘的燒著,但你知道嗎?海洋能夠吸收的熱遠遠的超過大氣。科學家認為,因氣候變遷產生出來額外的熱有超過 90% 被海洋吸收,而極端氣候為海洋帶來了極大影響,也衝擊了台灣的珊瑚礁。
去年夏天,台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根據「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公布的研究結果,珊瑚大白化估計損失 31%~40% 的珊瑚,背後原因與氣候變遷及海水升溫緊緊相關。
2020年後壁湖花園同潛點但非同地點與角度,珊瑚白化前(左圖) 與白化後 (右圖)
圖片來源: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珊瑚礁也需要健康檢查?
珊瑚礁也跟人一樣,若能夠定期進行體檢,便可及早瞭解海洋的關鍵狀況。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9 年開啟珊瑚礁體檢行動,依據國際珊瑚礁體檢調查方法,號召各地的潛水志工,以公民科學家的形式與志工們,紀錄海下珊瑚礁的健康狀況。
珊瑚礁體檢就好似與海建立另一種關係
體檢前,志工必須參加行前訓練,科學指導員會教導志工如何佈線、下海後如何記錄指標性魚類、無脊椎動物、不同的底質類別以及珊瑚覆蓋率。
照片:科學指導員跟隨著參與珊瑚礁總體檢的志工們,隨時提供適當的協助。
照片來源: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
延伸閱讀: 【三分鐘看懂體檢結果】
2009 年至 2021 年以來,共有超過千位志工參與。每年我們完成 22 個樣點地查,並將歷年數據公開。
珊瑚礁觀測數據的運用
長期的海下觀測,除了希望能夠瞭解海洋狀況,更同時透過生態調查、長期數據累積,將資料轉譯成可被接受的形式,提供可瞭解的資訊、可參與的活動、可加入的行動接觸更多人。此外,我們也運用數據成功阻擋台東美麗灣飯店開發案、更推動兩種台灣特有珊瑚列入保育。
照片:杉原海岸前 50 公尺處就有珍貴的珊瑚礁。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珊瑚礁演化生態與遺傳研究室提供
延伸閱讀:【解構美麗灣】
2014 年起至今,環資每年至少辦理 1 梯次生態潛水家 Eco-diver 培訓課程,邀請生態潛水教練授課,透過在 3 天 2 夜的行程,提高珊瑚礁體檢相關知識,並提供國際珊瑚礁體檢基金會所頒發的 Eco-diver 證照,持有此證照,可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加入其他與珊瑚礁體檢基金會相關組織的志工行動。
2020 年也辦理追逐珊瑚(Chasing Coral)放映會,共 120 人參與並邀請陳昭倫博士分享其於台灣珊瑚白化觀測平台的第一手觀察,同時介紹珊瑚礁白化成因與影響。
透過珊瑚礁體檢,在瞭解珊瑚礁與大海的健康狀況的同時,也可以透過數據資料反映海洋保育的成效。
海洋保育,真的有差!
2016 年 15 公頃的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公告為禁漁區,2017 年環資首次協同志工進行珊瑚礁體檢。長年在潮境保護區潛水的潛客表示,過去潮境保護區的珊瑚礁生長不佳,各類的大小魚類也不容易發現蹤跡。自從成立保育區後,海底生態明顯逐漸恢復生機,甚至發現稀有物種「龍女簪」的蹤影!
2021 年,珊瑚礁體檢步入第 12 個年頭,如果你也熱愛海洋、關心台灣珊瑚,邀請您支持我們進行珊瑚礁體檢,共同加入守護台灣海洋的行列。
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 在 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時事求世 2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大堡礁(1981年)
世界遺產委員會昨天傳出消息說,作為重要自然遺產的澳洲大堡礁即將被列名瀕臨危機的世界遺產,列名不代表除名,無非是希望正視及改善,但澳洲政府極為憤怒,我不知道憤怒的原因是因為珊瑚礁正面臨消失?還是因為面子問題?倘若成真,大堡礁會是第一個「因氣候變遷而被列名瀕危」的世界遺產,除了觀光受挫外,也無疑打澳洲一耳光,因為受氣候變遷影響的世界遺產那麼多,為什麼拿我先開刀?所以質疑UNESCO「故意針對」澳洲,甚至暗示這背後的運作「有國際政治動機」。如果連這些所謂先進國家都還保持這種心態,不去面對事實真相的話,那麼以後這樣的狀況只會有增無減。這跟中國憤怒的說不要把新冠肺炎冠上武漢兩字的心態如出一轍。
為何大堡礁會成為第一個開鍘的對象?我認為第一:大堡礁舉世聞名,以它為範例,才能引起氣候議題關注,同樣衣衫不整,不修邊幅,金城武會上新聞,而我只會變瘋子;第二:珊瑚礁是海中熱帶雨林,提供生物多樣性的食物鏈與生態系統,影響層面既大且廣,更有許多科學研究未逮之處,可能因此被開了第一槍。
氣候變遷問題是大家都了解卻又不見得願意且有能力去解決的問題。台灣也有許多美麗的珊瑚礁,而且和大堡礁一樣,也設立國家公園保護,我不知道我們會不會因為墾丁珊瑚礁白化而憂心,但有可能因為沒有墾丁大街可逛而感到難過。
https://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2/5549061
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地球的孤兒全新一季【貓的消失】系列,探討世界各國,大型貓科動物瀕危消失的原因。我們從地球最大的熱帶濕地、也被封為地球之腎的潘塔納爾為起點,開啟這段探索旅程,並且從美洲最大的貓科動物~美洲豹的生存困境開始談起。這個存活地球超過兩百萬年的大貓,過去的二十年來數量已經減少四分之一,僅存六萬五千頭,原始棲地喪失超過一半,幾乎從北美洲絕跡。潘塔納爾是地球上美洲豹密度最高的區域,拍攝團隊克服萬難,深入這個原始神祕的原始濕地,揭開美洲豹消失的秘密。
台灣1001個故事-20200119分集大綱:
part1:【遠征地球最大濕地 揭開美洲豹消失秘密】
https://youtu.be/hDOn5mPmTcA
part2:【濕地養牛引發人豹衝突 搶救美洲最大貓科動物】
https://youtu.be/4B_iJM38wUs
part3:【地球最大鱷魚族群 濕地成功復育瀕危凱門鱷】
https://youtu.be/GACjZ3NPZEI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網路搶先公開 #支持請幫按讚分享唷 #地球的孤兒#台灣1001個故事 #白心儀 #美食#美洲豹#鱷魚#皮革#熱帶濕地#地球之腎#潘塔納爾#巴西#原始棲地#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原因 在 臺中市政府永續發展及低碳城市推動辦公室- 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 的推薦與評價
造成生物多樣性降低的原因及影響自1970年以來,地球上哺乳類、魚類、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的平均數量減少了60%,全球評估報告中說明目前有100萬種動植物物種正面臨滅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