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經過三個多個月的封鎖管制,各地的人們都在問,什麼時候能恢復正常生活;所有企業都在問,什麼時候可以重啟經濟;歐洲各國政府正在逐步恢復經濟活動,美國也正辯論著能不能重啟正常活動。但WHO專家最新的說法是,「新冠病毒可能會成為另一種地方性病毒(流行病),永遠不會消失 」,因此我們必需務實地的學會與疾病共存。到底什麼時候是宣布「大流行病已經結束」的時機?歷史學家則是從過去幾次的全球大流行病經驗,試圖找出答案。1.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歷史學家Jeremy Greene說,所謂流行病的結束,有社會層面的結束和生物學層面的結束,醫學專家們要等到足以克制或消滅病毒,也就是有疫苗出現,才會認為流行病真的結束,但社會意義的結束,其實是人們對長期的管制封鎖已經難以忍受,而決定,疫情已經結束。2.耶魯大學歷史學家Naomi Rodgers說,「當下全球的情況 就正處於人們說"夠了 我要回到正常生活"的那一刻」,在各國出現的關於是否應該重啟經濟的論戰,正是最好的佐證。3.ITM(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病毒學家 Guido Vanham更認為,COVID-19 新冠病毒 或者說冠狀病毒家族,極可能如流感一樣,成為季節性病毒。換句話說,人們無論如何都得學會與病毒,與疾病共處。】
{內文}
(新聞旁白)
新冠病毒會一直留存在我們的生活裡嗎?根據WHO專家說法,我們也許應該學習與疾病共處
(世衛組織緊急衛生計劃執行主任/Mike Ryan)
這種病毒可能會成為另一種地方性病毒(流行病),務實面對這個可能性很重要
2019新型冠狀病毒蔓延到全球100多個國家,至今超過440萬人確診感染,死亡人數逼近30萬大關,更逼使各國祭出鎖國政策,全球化腳步嘎然而止,這場大流行病會有結束的時候嗎?
(記者)
根據專家說法,有三種主要方式決定大流行病的終結,有時疾病可以被人類治愈,有時他們會自行死亡,有時候我們得學會如何與病毒共處
(新聞旁白)
所謂「流行病的終結」可能不是真正戰勝病毒,而是因為人們厭倦終日處於對抗流行病的恐慌狀態,而學會與病疾共處,哈佛歷史學家Alan Brandt指出,面對當前新冠疫情,各國政府正處於這樣的敏感時刻,如關於開放經濟的辯論正是基於此,「疫情結束」依據並非醫學和公共衛生數據,而是由社會政治進程決定
所謂「流行病的終結」,於社會層面和對生物學家而言,有不同的定義,從生物學角度來看,所謂流行病,科學家們投身研究的是病原體的傳播 繁殖 病毒對人體的各種影響,要阻止由它們所引發的流行病,就意味著研發出有效的疫苗,消滅病毒讓疾病消失無蹤,但對社會而言,流行病意味著,是對日常生活的破壞,而人們又該如何應對,如當前所面臨,新冠病毒的全球擴散,迫使各國政府採取了封鎖策略,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歷史學家Jeremy Greene指出,當人們開始詢問流行病何時才能結束,其實他們真正想知道的,並不只是疫苗何時上市或者病毒會不會被消,更多地是,想知道流行病對社會造成的破壞何時能夠停止?
(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歷史學家/Jeremy Greene)
流行病總是在生物學及社會學兩個層面同時發生難以拆分,我想指出來的一點是,所謂生物學與社會學,對「流行病疫情結束」的決定,在時機點(Timeing)上是不同的,而這個時間差可能是很重要的,試想,當我們放鬆解除社會流行病管制,在某一刻未能及時做出應對舉措,而此時流行病其實仍活躍地在社區中傳播,將會發生什麼後果,生物學定義與社會學定義的流行病終結的時間差,可能會是很危險的
(新聞旁白)
「我認為這是一種精疲力竭和沮喪的社會心理問題」,耶魯大學歷史學家Naomi Rodgers說,「當下全球的情況,可能正處於人們說"夠了"的那一刻」,「人們渴望能夠回到正常生活」
這也就是為什麼,公共衛生專家始終關注並堅持從醫學上真正地攻克疾病消滅病毒,但政治人物卻更著眼於,終結流行病對社會管制,群眾恐慌以及經濟衝擊,政治性的解除封鎖政策,更往往走在公衛和醫療專業之前。無疑地,這必需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
(新聞旁白)
隨著解除封鎖措施,全球各地的氣氛逐步放鬆,在初始的大流行病震央中國武漢,人們在街上跳舞慶祝最壞的情況已過,捷克首都布拉格,當地人已返回重新開業的酒吧和餐館,在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孩子們正返回幼兒園和學校,在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再度交通擁塞,但衛生機關警告,第二波感染可能即將到來
(公衛暨流行病學家/Tobias Kurth)
病毒仍然存在,不會因為發布某些解封措施而消失,仍然有超過90%的人,可能很容易感染新冠病毒,比例甚至可能超過90%,這意味著將有集群感染,問題是第二波感染潮何時會到來,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怎麼做如何應對,個人的自我約束,以及是否真正執行近幾週來,專家的建議如社交距離,我認為有可能發生第二波感染,但是如果我們都遵循某種規則,那麼第二波感染就將不會那麼令人恐懼
這不是人類第一次面對大流行病,也不是第一次處理封鎖疫情與社會經濟衝擊之間的角力,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就被奉為研究全球大流行病的經典案例。1918年春季從美國戰地士兵之間開始傳播的流感,僅被認定為普通的感冒,但到了秋季卻出現第二波感染潮,病毒隨著軍隊的移動快速擴散到全美及整個歐洲,死亡率也大為增加,許多城市開始實施管制 關閉公共場所,1919年冬季流感疫情再出現第三波感染高峰,蔓延到全球 無一倖免,直到1920年春季,流感疫情逐漸緩和,繼而神祕的自動消失,二年期間,三波感染潮,總計造成全球5千萬到一億的人口死亡,專家推斷,引發這場全球大流感的 是H1N1病毒,儘管它當年神祕的「自動消失」,但「流感」這個流行病卻一直伴隨著人類,不同的流感病毒家族成員以稍微溫和的面貌出現,每年固定到訪 成為季節性病毒。在20世紀初又導致了二次全球大流行,分別是1957年由H2N2流感病毒引起的亞洲流感,約110萬人死亡,1968年 H3N2流感病毒造成的香港流感,死亡人數也達到了100萬。那麼 Covid-19 及冠狀病毒家族,是否也會如同流感病毒一樣與人類長在。
(病毒學家/Guido Vanham)
看來這個病毒會一直留下來,除非我們消滅它,而要消滅它就需要一種有效的疫苗,能施打在所有人身上,一如當初消滅天花病毒,我們已知covid-19隸屬於冠狀病毒家族的一員,那麼問題是,它會不會跟其他冠狀病毒一樣,這是專家們正在討論的,也是一個未知的議題,Covid-19可能會成為季節性病毒,在冬天及春秋季節出現 夏季則稍微停歇
紐約時報指出,試圖宣告流行病的終結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而在製造出有效疫苗之前,即使病毒仍然潛伏在人群之中,但新冠疫情有很大的可能會在「醫學終結」之前 先實現「社會終結」,屆時人們得學會與病毒共處,社會運作也將在重組後形成一種新常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OWZmtJExKA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5.17《文茜世界財經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zUKnrO1zM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Herman Ye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Note download 筆記下載 : https://hermanutube.blogspot.hk/2016/01/youtube-pdf.html -----------------------------------------------------------------------...
生物學定義 在 運動營養師 楊承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病毒算不算是有生命?
病毒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然而一般人卻不知道,在傳統生物學定義下,病毒是沒有生命的!現在,科學家要挑戰「生命」的概念,讓病毒重回生命網絡之中。
細胞核可能就是源自病毒。細胞核區分了原核生物(像是細菌)和真核生物(像是人類,細胞內含有真正的核),它的出現無法光用原核細胞逐漸適應直到變為真核生物來解釋。細胞核更像是一個宿居型的大型DNA病毒,以原核生物為永久家園而演化形成的。
支持這種想法的證據是,一種稱為T4的噬菌體(宿主為細菌的病毒)的DNA聚合酶(DNA複製酵素),和真核細胞以及會感染真核細胞的病毒的DNA聚合酶,在基因序列上非常相近。
法國巴黎第十一大學的佛特瑞(Patrick Forterre)也分析了負責DNA複製的酵素,認為真核生物這種酵素的基因可能是源自於病毒。
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607
生物學定義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細胞製出活機械】
文:天衛六
談到機械人,許多人只想到由金屬和塑膠等材料製成的工具,有的像人,有的類似動物,或有的只是生產線上的設備。對於美國的一組研究人員來說,機械人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經濟學人」報道,他們研究出如何使用生物細胞創造出新型的生物體,可以完成各種工作之餘,更有可能自我繁殖。
現今有幾種方法可以改進生物,例如選擇性育種,或近年炙手可熱的基因工程技術,以培育用於農業和園藝的新型動植物,及製造工業用的細菌。研究人員也在研究獨立培育動物器官,可用作藥物測試,甚至用以進行移植手術。但這次研究人員是組合不同的生物組織,來設計出新機械。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早前刊登一篇論文,來自佛蒙特大學(University of Vermont)和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從細胞成分設計出「有機機械人」,其特別之處在於機械人的成分不再是合成物料,而是生物。他們通過組裝已有深入研究的「非洲爪蟾」(Xenopus)的特定幹細胞來實現這些設計,而製造出來的「機械人」亦接近於生物學定義的「生物」(organism)—— 具有自主行為的能力、並且包含專門執行不同作用的細胞類型。
這些約只長一毫米的人造生物被稱為「異機械人」(xenobots)。它們可以移動並執行簡單的任務,例如移動小顆粒。聽起來可能功用不大,但是研究團隊認為這些小朋友具備做大事的潛力。例如,源自人自身細胞的機械人可注入血液中,以清除動脈壁上的斑塊或識別癌症。又例如,將來可以製造一大群生物機械人,用以尋找和消化環境中的有毒廢物,包括海洋中的微小塑膠碎片。
在設計之初,研究團隊便採用了一種稱為「進化算法」的電腦程式。該程式先生成 500 到 1,000 個皮膚和心臟細胞的隨機三維配置,然後在虛擬環境中測試每個設計,例如查看當心臟細胞跳動時,該配置的移動距離。他們基於對非洲爪蟾細胞豐富的生物物理學知識,以測試這些配置方式對於執行目標任務的合適度。電腦會選擇表現最佳的版本以產生更多的設計和自我調整。這過程將不斷重複至最適當的設計出現。餘下便是利用顯微外科技術,按構建算法的結果去搭建非洲爪蟾細胞群。
研究團隊使用了兩種類型的幹細胞,包括取自早期胚胎的「多能性細胞」(pluripotent cells),其擁有廣泛的能力,如轉化成其他類型的細胞。其餘是心臟祖細胞(cardiac progenitor cells),一種會產生心肌的特殊幹細胞。放置在盤中的機械人能夠通過其內部的心肌細胞收縮,來推動自己在盤表面前進。個別機械人除了能夠推動單一顆粒外,也可以共同工作,繞圈走動,收集顆粒,並將之整齊排列。
研究作者 Joshua Bongard 表示,這些細胞正在以未知的方式相互傳遞信號,將來可以再進一步研究這種可能性。該團隊還試圖弄清楚如何激發細胞來構建複雜的功能性身體。另一研究作者 Michael Levin 指,這些知識將在再生醫學中非常有用,「再生醫學」旨在修復器官並為移植者建立身體部位。
但是,要使「異機械人」派上用場,就必須找到簡易的製造方式。現時的手工製作需要在顯微鏡下使用鑷子來完成,非常耗時。而其中一種自動化生產的構思,是通過三維打印來搭建必要的細胞層。
目前這些「異機械人」的壽命還頗短,最多只有幾個星期,因為它們沒有任何餵養自己的設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可以緩解對安全性的恐懼。即使機械人逃脫了,也會在一定時間內報廢,而這些由青蛙細胞製成的「異機械人」既無毒亦可生物分解。但是,為了讓機械人發揮更大作用,研究人員正在尋找延長其壽命的方法。
更具爭議性的建議是為異種機械人配備生殖系統,例如讓機械人像扁蟲(flatworms)般將自己分為兩半,這將對需要大量機械人的工序有極大幫助。但是,這也可能引起人們對逃脫者流出野外的擔憂。這種層面已超越單純的技術突破,而是政策和倫理的規範。
圖片來源:SciNews/YouTube
詳細全文:
http://bit.ly/2GTx8oR
延伸專題:
【保護環境,由「合成生物學」發展起?】
http://bit.ly/2lAz7XN
【方景文:癌細胞原來怕熱?】
http://bit.ly/2JHeWQv
【方景文:益生菌究竟「益」在哪裡?】
https://goo.gl/cwdjMZ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 http://bit.ly/2XdWXqz
生物學定義 在 Herman Yeu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Note download 筆記下載 : https://hermanutube.blogspot.hk/2016/01/youtube-pdf.html
------------------------------------------------------------------------------
Biology 所有 videos 的 Playlist 可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SnhUSkuaWV9d7FbyJDSPE
分類的 Playlist 可看:
1. Cells and Molecules of Life 細胞與生命分子…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pimOHKxXgEB4A7BkIU_fvE
2. Genetics and Evolution遺傳與進化…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qxXqviCcE59G2o2S-SZmLz
3A. Essential life processes in plants植物維持生命的活動…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aLqXiViAOyF-wt_wxD62w
3B. Essential life processes in animals動物維持生命的活動…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petIdjLSGd9BbyfUcDdHim
3C. Reproducti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生殖、生長和發育...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ramUz1FlN0c8vG47a8qChA
3D. Coordination and response協調和反應…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6aa0bT1nTs5QbaBpJ69W7
3E. Homeostasis體內平衡…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qIF_r_7bLzL_gbkzL3NRiZ
3F. Ecosystems 生態系…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qHQPt5HmieWo0EjPGnmD81
4. Health and Disease健康與疾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WMLSCZvYm_HxnOCnw0ePt
5. Human Physiology: Regulation and Control人體生理學︰調節與控制…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r0Af7WKwjPf5Ih3hk4rRpw
6. Applied Ecology應用生物學…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rbkiK9KEPGav6_z6otcqA7
7. Microorganisms and Humans微生物與人類…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pA3IcS8sxv5JgWHZ0Ifvrk
8.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NgT2rFFmtFP_PBDbCqn0N
Notes Only Version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siwrVWzQRQ9wWCLgZUYS5
Definition 背誦︰
中英對照︰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pgi_VnjcUHByKdnDfPKfDh
純英版︰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qhbqCN5tsVn2DeUqYFzYPV
純中版︰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rAJGqx6SNLcG1WQGTFocOL
HKDSE Biology Past Paper Solution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q0icgpscQYKrWcaywLK7g2
HKCEE Biology Past Paper Solution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oE7NKu3W5odiwwws6WerB0
HKALE Biology Past Paper Solution :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De9mOi1K8qDsX40O4tczDYBPktC06fq
------------------------------------------------------------------------------
Please subscribe 請訂閱 :
https://www.youtube.com/hermanyeung?sub_confirmation=1
------------------------------------------------------------------------------
HKDSE Mathematics 數學天書 訂購表格及方法︰
https://www.sites.google.com/view/HermanYeung
------------------------------------------------------------------------------
Blogger : https://goo.gl/SBmVOO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hy.page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HermanYeung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PIXEDkNjM8/hqdefault.jpg)
生物學定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從國中開始就讀美術班,一路到高中、大學都是科班養成的崔廣宇,並不意圖放大、擴張藝術家的價值與地位,相反的,他認為,自己只是剛好有一些天賦,做的創作也都獲得了正面評價,不知不覺中,也就長成了藝術家。
他實誠地表示,藝術家們也不過就是普通人,仍然活在生活與日常中。
崔廣宇從繪畫、裝置藝術到行為藝術,多方嘗試、多元經營,而後以錄像藝術作品廣為人知,如《當代日常習作》、《隱形城市》、《十八銅人》、《城市按摩》、《系統生活捷徑》系列等。
而藝術始於生活,對崔廣宇來說,生活是發動藝術的根本,譬如《城市按摩:美麗的髒泡泡》即為他日復一日載著女兒上下課,跟著公車胡思亂想,最終以公車所排廢氣吹泡泡而得。抑或《當代生活習作:一起表演》,則是他端坐便利商店大片玻璃後,擺放計時器,拍攝自身在一分鐘內能夠吃食多少碗涼麵,藉此顯演人們對於城市生活的慣性樣貌,乃至於媒體如今已然無所不在的深切省思。
一直以來,崔廣宇嘗試以生物學的脈絡,回應人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適應關係,並透過行動來重新定義或者質疑人類所處的體制系統,以不斷重複的親身實驗來突顯某些習以為常的社會價值與現實環境背後的荒謬性。
《小檔案》
崔廣宇於1974年出生臺北,1997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並曾經受邀展覽於威尼斯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西班牙蘇菲亞美術館、紐約雀兒喜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林茲OK藝術中心。
作品曾於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台灣館中展出,另外在2006也參與利物浦雙年展、在德國哈雷/ 薩勒(Halle/Saal)舉辦的Werkleitz 雙年展、在德國卡斯魯爾(Karlsruhe)的ZKM藝術媒體中心所舉辦的「藝術溫躍層:亞洲新浪潮」(Thermocline of Art-New Asian Waves)、在比利時麥赫倫(Mechelen)的國際影像雙年展(Contour Biennial),2008年則參與在奧地利林茲(Linz)的OK當代藝術中心(OK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所舉辦的Cuvée雙年展。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馬立群 剪接/徐珮珊
作品提供:崔廣宇 場地提供:Double Square Gallery 双方藝廊
#一影像專訪 #崔廣宇 #藝術 #生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_AY4TChWTe4/hqdefault.jpg)
生物學定義 在 你好嘢vide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關注我哋?:https://bit.ly/34bU786
廣州咁好玩?:https://bit.ly/2RFChaN
更多街訪?:https://bit.ly/2E5JclF
【好嘢走出去】今年八月,我哋大佬走咗去雲南紅河州
你好嘢又走出廣州了,去采風?去食嘢?定係去……
大佬的一點小啰嗦:
回想我們,在忙碌的紛紛擾擾的都市構建自己的生活。當我們說出我是(xx地方)的人的時候,所攜帶的印記是什麼?那些曾經孕育了成長和一直滋養著靈魂的元素是什麼?
電影《尋夢環遊記》裡關於死亡的定義: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當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當你下葬,人們穿著黑衣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你在這個社會上不復存在,你悄然離去;
第三次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於是,你就真正的死去,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
不禁思考,人對於“故鄉”的認同歸屬是否也有三級
第一級我們離開了“故鄉”地方
第二級我們忘記了“故鄉”語言
第三級我們不再認為自己是“xx地方”的人
最後,“我們”成了新地方的人,不再歸屬於“故鄉”。
語言,文化,是我們屬於一個地方,一個“故鄉”的記憶,這些東西還在,我們的歸屬就還在,語言沒了,歸屬基本就消散不遠了。
這就是我們堅持做粵語傳播推廣的意義所在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4hYj3xNhrg/hqdefault.jpg)
生物學定義 在 生物學- 高中單字| 20220720|2030 雙語國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biology ,名詞, 生物學 根據維基百科對 生物學 的 定義 是廣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佈構造、發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