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邱個Chill Chill der」podcast節目邀請了我大學的好朋友、兒童內分泌科醫師劉士嶢來破除關於孩童生長發育的迷思。從兒童重訓、拉筋會不會長不高?一定要喝轉骨湯、吃鈣粉?如何避免小女生性早熟?哪些環境賀爾蒙要小心?等主題,一路談到父母教養孩子的心態,內容多元豐富。
聽完這集,除了讓我有機會好好複習兒科知識,我也發現劉醫師提到的兒科百態,和我在產檢看到的現象有著巧妙的呼應。
首先,他提到在門診常有父母因小孩長不高,擔心內分泌出狀況來就診,但他細看才發現,大部分的小孩只是生長曲線沒有落在百分位前五十而已,其實發育都很正常。因此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在溝通及安撫家長焦慮的情緒。
這種覺得孩子長越高、越大就越好的心態,似乎從懷孕時就很常見。不少爸媽在產檢時,看到胎兒體重沒在生長曲線的前段班,即使醫師告知是在正常範圍,好像也會不自覺地開始擔心胎兒是不是發育得不好。也有媽媽很焦慮的問我,還有一個月就是預產期,胎兒腹圍還小一週,是不是要多吃牛肉、多喝雞精才追得上?
每次遇到這種問題,我都會開玩笑回應,大人吃肉都不一定長肉了,更何況是隔著子宮的胎兒,放心啦!有問題醫師不會藏著不說。因為生長曲線百分比的意義是跟跟同齡兒童的比較,但一個班級總是有學生高大,有學生矮小,不可能人人都是最高。就算大家都又高又胖,總
還是有人要當最後一名啊。所以,不管兒科或產科醫師,在評估胎兒或孩童發育是否正常時,最重要的不是跟其他人比較,而是去關注每一個孩子是否持續發展,好比生長曲線有沒有穩定地往上、是否突然停滯或掉出曲線外,更不會只看單一次的身高體重就判定異常。
劉醫師也提到街坊網路間很流行的轉骨湯、鈣粉,不僅沒有科學研究證明有效,其實隱藏很大的問題。他觀察到一些小朋友在門診追蹤時,莫名其妙骨齡超前。一問之下,原來是父母心急買了轉骨湯給小孩喝。雖然孩子短時間長高很多,但同時也造成生長板提早癒合。也就是說,本來有潛力長到160公分的孩子,可能反而因此只長到150公分,根本就是揠苗助長。
其實這也不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案例,過去許多兒科、內分泌醫師都曾分享過類似個案。但無奈的是,因為這都是零星個案,且相關產品推陳出新,有時廠商賺飽一筆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在無法蒐證的狀況下,醫師根本無從檢舉,只能靠門診苦口婆心的衛教和提醒家長要提高警覺。
這也讓我想到,現在也有各種針對孕期而生的產品,比如美白的珍珠粉、號稱回春的膠原蛋白、或各種發奶產品、產後塑身衣等,其實也都是毫無實證根據。可能有些人會認為反正也不貴,就試試無妨。但在無法確切知道成分,甚至產品來路不明的狀況下,要是和轉骨湯一樣有反效果,豈不得不償失?
我認為整集最重要的觀念是,不管是孕婦、孩童或是一般人,想要促進健康的概念都是一樣,好比營養均衡、睡眠充足、多運動以及不要給自己或別人過多的壓力。尤其對兒童來說,一定要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機會把基因發揮到極致,長到自己原有的身高。
這些基本功聽起來老掉牙卻也最難做到,我在門診就常遇到媽媽一日三餐都不均衡,卻花很多心力研究哪個品牌的保健食品最厲害,讓我在心裡吶喊「這樣根本本末導置啊!」因此我也一直堅信與其鑽牛角尖在懷孕什麼可吃什麼不能吃,倒不如搞清楚何謂均衡飲食,該如何養成吃健康營養的習慣。因為這些好習慣不僅終生受用無窮,還能延續給下一代!
最後劉醫師也語重心長地表示,許多孩子的壓力都是父母「比」出來的,我聽了也頻頻點頭。因為不僅是兒童長高,很多媽媽從懷孕開始就不斷拿自己和別人比較,好比我懷孕怎麼吐這麼慘、我的寶寶怎麼比姊姊的小、奶量好像比不上隔壁房的媽媽、她產後肚子怎麼消那麼快!這些比較不僅對事情沒幫助,反而會增加壓力和焦慮的情緒,更糟糕的是,還可能讓各式行銷策略見縫插針,大撈一票! 講了這麼多,我還是要強調,不管是胎兒出生體重、母乳量、減肥瘦身,和兒童長高,都會受到基因影響而有個體差異。我們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毋需一味比較逼死自己,也逼死自己的孩子!
邱個 Chill Chill der Podcas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20的網紅思思長板 Siyu longboar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次去的是 ALL RIDE SKATE/SURF/SNOW 他們店內的商品非常多元, 除了基本的長板之外, 還有像是雪板、鞋子、衣服等運動相關配件, 店員也很親切, 這次也請教了他們幾個問題, 也許能剛好幫助到你呦~ 訂閱思思的頻道,未來會有更多長板介紹以及長板教學,如果有想認識的長板品牌,也...
生長板去哪看 在 歐霸麻的歐北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班上一半接到老師電話準沒好事,
不是小孩發燒生病就是又幹了什麼壞事...
.
今天下午突然接到學校的來電顯示,
心中想說是不是早上澔哥的鼻水有點多現在要被退貨了嗎?
沒想到接起來是學校主任打的,
打來說澔哥午覺睡醒來轉來轉去折到手,
現在痛的哀哀叫是不是一起去急診照個x光看看有沒有傷到骨頭。
蛤!
蛤!
蛤!
我聽到什麼了?
我滿頭問號覺得主任在說笑話嗎?
我還問說是睡到手麻而已吧?
就在我邊聯絡澔拔請假送健保卡來會合時,
主任傳來監視器影片的確就是澔哥坐在床上等起床,
然後身體晃來歪去(就是皮)結果手一撐跩到。
#然後我就問主任這種跩到是不是去國術館喬喬A
#主任說毋厚啦我們去照個x光看看骨頭放心一些
#哈哈哈結果是地方媽麻很著迷鄉土療法
.
接著是最強後援澔阿公先去幼兒園看狀況確認傷勢,
然後主任帶著澔哥坐著計程車到馬偕急診跟我會合。
.
我一到醫院看到澔哥的手沒腫、沒紅、外觀沒異狀我內心大概就有譜了,
這孩子走的是浮誇柔弱戲劇派對於任何蚊蟲叮咬、挫傷疼痛都會10倍描述,
我就跟主任說應該沒事但來了我們還是照個x光大家安心。
主任從頭到尾比媽麻還焦慮心急,
不管是檢查、問診或是x光照攝影都是她在抱著澔哥進行,
我比較像老師領著病例表在跑流程🤣
整趟過程主任再三抱歉小孩在學校竟然出這種意外,
最後任何堅持任何的費用都是學校該負責搶付完。
而在學校的璐娜老師也不好過,
我想她應該是滿心焦慮又緊張持續關心著狀況,
還下課把澔哥書包送到店裡給阿嬤還送禮
#但哪個孩子成長過程不會跌倒碰撞受傷呢
#而且就像婆婆說的我們還是自己弄的啊
.
照完x光後骨科醫師看完確認骨頭、生長板沒傷到,
也沒有皮外傷跟紅腫痛之下實在也開不了藥,
但他也看出非常歐希的澔哥需要來點治療撫慰心靈,
於是給他一個浮誇系蹦帶包紮讓他滿意的回家。
/
後記,
為了撫慰他驚嚇大於受傷的心晚餐帶他去大樹先生,
一方面我們也想測試他到底手嚴不嚴重。
發現他也還蠻連戲的在非必要都會以單手進行,
但當到球池這種有點會站不穩他又偷偷伸出那隻手撐一下,
想必我這幾天要顧好的不是他的手傷,
而是手上的那捆繃帶必須好好的呈現在那。
#這基因遺傳像誰
#我媽這像我以前也是痛一隻食指包一整隻手
😑😑😑😑😑😑😑😑😑😑😑😑😑😑
生長板去哪看 在 筋肉媽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面對孩子的學習,爸媽有勇氣,挑戰不一樣嗎?】
最近忙著開學安排小孩的課程,媽媽的忙碌,真的比當機要秘書還忙啊… 除了唸私立學校課程整天課後要安排什麼樣的活動週末要做哪一些學習成為媽媽有點頭痛的議題。
我真的很不滿意的是,打開學校的課表,一周就只有兩堂40分鐘的體育課。
這樣的學習安排,除了體育課之外,幾乎都是靜態的學科學習,即使已經慎選過的學校,還是無法讓學科學體適能的媽媽我感到滿意。
為什麼會不滿意呢?有興趣可以看以下我之前寫過的文章,或者可以跳看後面,我的抉擇🤪
「擔憂重量訓練後,兒童身形過於膨漲的想法是沒根據的!因為兒童體內的激素分泌量根本不夠。實際上,參加有專業人士人監督的漸進式阻力訓練的青春期前孩子,他們的體能皆有所進步:骨密度有改善、運動能力提升、運動傷害發生風險降低(孩童多多進行體適能與阻力訓練,甚至對於學習專注度有很大的提升)。
如果要全面啟動體內的生長激素分泌,還必須要達到一定的運動量,也就是精疲力竭程度才可以。
首先來看看,「重量訓練會損傷生長板並減緩身高生長的速度」這說法是哪來的?
一份五十年前的日本檢測報告(Kato & Ishiko, 1964),指出從事大量勞力工作的孩童身高偏矮。問題是,這份告報來自非常偏僻的山區地區,人民普遍缺乏食物養分,孩童是過勞超量高時工作,根本不足以去說明,重量訓練會阻止發育!
這才是有科學根據的研究!重量訓練會增加青少年骨質密度!Avery Faigenbaum醫師(1993)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青春前期的孩子每週進行兩次阻力訓練,每次五種,為期八週,獲得的力量是對照組的五倍!除了肌肉變強,阻力訓練也促進了孩子的骨骼發育!研究中,進行十個月的阻力訓練和有氧訓練後,青春前期的女孩骨質密度,是對照組的四倍高!
在國外的研究報告中:孩子動得愈多,在校成績表現愈好!愛運動的孩子,自信心與自我意向都十分充足,團體生活也更融洽!
基於以上的科學文獻與國外的研究統計讓孩子的體能課每週少於5個小時根本是不符合兒童發展的生理也不符合科學實證的結果。」
我們自己學習科學體適能一段時間,其實很希望能夠朝向 科學化育兒、科學化計畫、科學化教育這個方向來走。用有依據的統計結果來育兒,而非照著墨守成規的習慣。
因此當面對課後的課程才藝選擇,當多數家長都選擇課後指導的時候(留校寫完功課),我很反骨的,週一到週五都幫兒子報名了不同的體能才藝課(籃球、直排輪、足球、跆拳道),或者是電腦程式語言創課班。
這幾日,老師把我們班上,大家上哪些課上傳了雲端,提供家長們記得。結果看到幾乎所有爸媽選擇的課程後,還是讓我內心有一點猶豫了……
因為多數的家長,還是選擇讓孩子在課後讓老師指導寫功課;而多數的體能課程,很多都只有我們家兒子一個人上課。
忍不住會想:
我做的決定是正確的嗎?
為什麼大家都沒有想到孩子體能不足,可能會影響的未來發展呢?
反正我從大學以後,對於自己的人生也反骨很久了…… 我真的沒有辦法接受,小朋友每天坐在椅子上學習靜態課程,一坐就是7:50-17:50。
回想起小學的時光,如果那一天全部都是國語、數學、自然的靜態課程,其實會真的非常痛苦啊!如果可以在學習的當天,有一些動來動去體育課,其實不只會很期待那一天地上課也,會在那天的學習後精神格外的好。
根據科學實證,孩子們是應該要多動的;而且他們動來動去,不只是體能變好,而是對於學習專注能力都變好啊!
科學化育兒這條路很長遠,也有很多的努力要去克服。例如:課後回家他有沒有辦法,精準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功課呢?那我就挑戰看看吧……雖然我覺得過多反覆的回家作業是沒必要的……
(我和老公說,我總覺得現行教育體制,是把專項天才的人,變成一個庸俗的通才……)
如果有看完這篇文章的媽媽們,其實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嚴重體能課不足的問題呢?
想想我們在學齡前,每天想著要把他們的電力耗光,但是到了小學,卻突然把他們的體能課都拿走……這些是不是很不符合兒童的心理,或者是兒童的需求呢?
生長板去哪看 在 思思長板 Siyu longboard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次去的是 ALL RIDE SKATE/SURF/SNOW
他們店內的商品非常多元,
除了基本的長板之外,
還有像是雪板、鞋子、衣服等運動相關配件,
店員也很親切,
這次也請教了他們幾個問題,
也許能剛好幫助到你呦~
訂閱思思的頻道,未來會有更多長板介紹以及長板教學,如果有想認識的長板品牌,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我會根據價格、哪裡買這些條件來做長板推薦哦!
訂閱思思的 YouTube 頻道,看更多教學影片:
https://qsear.ch/77c918
Follow IG,看思思的日常練習:
https://qsear.ch/9ba460
ALL RIDE 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LLRIDETW/
ALL RIDE YouTube 教學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ALLRIDECH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rycYngmomw/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A2UrUV7QRdYydTrGb9McBfZyTU9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