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高牆倒下吧!一起用溫柔的方式耍流氓!😜
這陣子在當義工幫好朋友 Angel Su 跑群募-「祝我好好孕」的群眾募資,從單純熱心參加到現在截止前的一些想法,一個中年大叔怎麼突然整天在宣傳孕婦溫柔生產了,先聲明,以下影片是我自己拍,自己查的看法,完全不代表與祝我好好孕團隊的看法,中間有一些讓人感受不好的文字內容(不是說溫柔生產不好,而是查到的一些不好的人怎麼看待生產這件事情的低俗看法),請多包涵,我盡量如實呈現
以下是影片的文稿,請大家當做字幕使用
-\-\
各位 祝我好好孕 的支持者好,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祝我好好孕的行銷小幫手-Chen
因為看到了孕婦拍攝孕婦這個議題,所以想要進來協助兩位導演媽媽,主要的工作都是在奔波企業贊助的部分,也因此接觸了一些醫生,孕婦相關產業的想法,為什麼台灣的溫柔生產是這麼困難的原因我有一點想法。
醫療行為通常讓人害怕,尤其是很痛這件事情,具體來說,像是剪會陰,推肚子,開刀等等,也很怕許許多多的難產情形,這些都讓人很害怕。
所以大家都很希望可以打無痛針來逃避這一切可怕的疼痛
但是大家怕的是自己孩子要從體內出來的這個疼痛嗎?
大家怕的是自己的孩子會傷害母親的身體嗎?
像是肚子內的小孩給妳肚皮一腳的那個痛是孕婦所害怕的嗎?
小孩要從產道滑出來的過程是媽媽所害怕的嗎?小孩和媽媽互動,一起努力,中間產生的疼痛,是媽媽所害怕的嗎?
我保持著疑問。
我是一個中途加入的行銷義工,我為這個紀錄片的內容感動,但是不相信單一片面資訊,是出社會以來所受到的基本職場訓練。
我私下問了一些其他媽媽與孕婦,面對生產這個大工程,大家其實很難把這兩種混雜在一起的疼痛與害怕切割乾淨,也說不清楚,但是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差異,有醫療介入生產的媽媽,在述說生產經歷的時候,不時流露當時的恐懼與害怕,以及逃過一場大難的慶幸,另一方面,沒有醫療介入生產過程的媽媽,回憶的過程充滿開心喜悅。
我拜訪了許多媽媽之後,還是不太能理解這個差異是從何而來。
從行銷的角度,我四處奔走拜訪女性spa廠商,健身房廠商,月子中心廠商,各種女性用品廠商。
原本我認為這個議題凝聚了大量明確的孕婦客戶,是很有商業價值的社群,直到我踢到鐵板了。
在拜訪了許多企業之後,現實上,許多企業很擔心這個議題的立場是反科學的,尤其在許多醫界人士公開反對助產團體的訴求可能增加婦產科醫生的負擔,將專業醫療人士變成了服務業人士,企業們紛紛退縮了。
抱持著任何議題都應該有充分溝通的前提下,我拜訪了一些醫療從業人員。
不要誤會,他們都是好人,珍惜每一個生命,尤其是婦產科醫生非常過勞,連住所都不敢離醫院太遠,讓自己隨時可以應付孕婦的生產需求(孩子總是說來就來,羊水也是說破就破),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醫生們真的看到了許多不必要的嬰兒死亡。
因此,倡議溫柔生產,很像是把醫生當作收拾爛攤子的行為。
此外,我想要補充的是,有一些不了解溫柔生產和助產師的醫生,用很低級的方式去解釋,像是會陰裂掉沒有縫造成日後大便失禁,也不知道助產師真正的行情。
這地方請容我直接引一個婦產科醫師公開在網路上的說法...
😣問題是要特別助產士自上午十點陪到下午三點分娩完,全程陪伴所費不貲,未必是尋常人經濟能力所及。接著是動用老公也要請假全程參與(陪產假),甚至親手斷臍帶,也必須有幸能嫁到這種不怕見血,又有勇氣敢斷臍的鐵血漢子,不會當場昏倒已是難能可貴。問題是親眼目睹血淋淋的會陰裂傷,平日溫柔婉約的老婆齜牙裂嘴,蓬頭散髮,日後會不會因不忍或心理創傷而導致性無能,並非本文討論重點。然依文中所述「讓我能夠懸空,靠著地心引力引導寶寶往下鑽,有時則讓我反坐抱著,最後終於在以蹲姿成功分娩」,可證分娩時,該助產人員根本沒有作任何會陰保護動作的機會,更甭談作無菌的會陰切開術,只是不剪會陰任其自裂傷自然癒合(顯然助產士也不會縫),會不會造成三度四度裂傷也渾然不知,日後大便失禁,或大便自陰道流出的後遺症,要由誰負責?是咎由自取?還是要概括承受?😠
我開始知道我面對的敵人是有著什麼樣的觀念,是怎麼樣的在訕笑我們認真看待的溫柔生產
我所面對到真正的困難
因為感謝醫生的貢獻是無比的政治正確,甚至藉著這個議題前進來倡導科學生產是充滿商業利益的
所以,溫柔生產這條路上我們非常難爭取到盟友
我試著用更客觀的角度去田野調查這個議題,但是我並沒有找到溫柔生產更危險的依據
當然,許多落後國家因為醫療資源不足,所以被迫在家出生,所以嬰兒死亡率較高,同時期,較台灣為先進的荷蘭,都有20~30%的孕婦選擇在家生產,除非中間由助產士判斷有生命危險,否則整個過程可能完全不會和醫生有所接觸,嬰兒死亡率和台灣相比完全不遜色
我不解,但是有一股難過的情緒瀰漫開來,從行銷專業角度來說,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一切的結合,婦產科醫生的擔憂與恐懼,新手孕婦的恐懼,企業的恐懼與盤算,這一切結合的如此完美,就算有額外的成本,反正有健保買單
我才意識到,我面對的高牆有多麽完美,即便在有先進醫療的國家裡面,台灣的在家生產只有低於1%(包含外勞與各種狀況不好的廁所生產情形),遠遠低於這些先進醫療國家的20~30%,任何人只要上網搜尋一下,而我們倡議的溫柔生產,還是被認為”反科學“的。
在此,提供我個人在這段群募過程中的想法,希望大家能夠支持這個紀錄片,讓更多人聽到孕婦的需求,讓這些把生育當低俗笑話講的邪惡,消失在台灣,拜託大家了!(拜託)
-\-\
📣拜託大家,溫柔生產紀錄片群募連結如下,請支持,感謝
https://www.flyingv.cc/projects/22360
產假勞健保誰付 在 柯志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政策"害"人?兼任教師納入勞基法被解聘
這幾天大學陸續傳出一一解聘未具本質的兼任教師,網路上也有兼任老師留下"跪求工作"的吶喊,實在令人難過,這些大都是靠兼課維生的年輕博士,果然如我去年7月在質詢時所預料,勞動部不了解大學的生態,一聲令下就要106年8月1日要求兼任教師一律納保,政策未經審慎評估且欠缺配套,正是"愛之適足以害之"!結果必導致大學不再聘這些兼任老師。當初我質疑多數兼任教師不只在一所學校兼課,建議應建置跨校合作平台,比照兼課時數給予兼任教師一定比例的權益。
經質詢後,去年底在審查教育部106年度預算時,人事處確實編列了6千萬「補助公私立大專校院未具本職兼任教師納入勞基法所衍生之相關費用」,但光是補助仍無法解決問題,首先今年編列6千萬,107學年度以後呢?只編一年"過度"之用,這是負責的做法嗎?
其次,目前各大學都已為兼任教師投保勞保與健保,以最低薪資級數來看,分別支出保費791、906元,合計1697元,將來納入勞基法後校方須再增加666元勞退費用。乍看,校方負擔並未增加甚多,誠如許多大學認為這對學校財務的確不是一個問題。
關鍵在於,教育部未來政策不明確才會造成大學改採緊縮做法,原本高教司計算「大學生師比」時規定,四位兼任教師得折算一名專任教師,但折抵數不得超過實際專任教師三分之一。目的是為兼顧大學專任教師的比例同時兼顧課程需要聘兼任業師。但大學據聞,未來三分之一的天花板要壓低,換言之,教育部不再鼓勵大學聘更多兼任老師以取代專任,而學校在少子化衝擊之下,也不會輕易把兼任變成專任,在此嚴峻狀況下,也將導致學校對兼任老師逐步關上大門。
其次,納入勞基法後對大學造成行政困擾如何解決?例如寒暑假沒有排課,甲、乙、丙哪一所學校要負責投保呢?誰來協調呢?再者,勞基法衍生的特休假、產檢假、陪產假、家庭照顧假、婚喪事病假、產假、安胎休養假、育嬰留停、生理假、哺乳時間等又該如何計算?因勞動部表示,除特休假之外,其餘均須按工時比例給假。試問,如果是校方看到納入勞基法要衍生這麼多問題,且過去與勞動部和教育部交手的不愉快經驗,或兩部之間相互推卸,豈不更加頭大?
此外,通常兼任老師不只在一所大學兼課。若在三所大學任課,不管時數多少,每校以最低薪資級距投保來看,等於一人支付勞保791元乘三校,三個大學就為一位兼任老師投勞保2373元,未來勞退怎計算呢?平均分擔,或該由哪一校支付呢?教育部是否也該協調一下勞動部呢?
事實上,這些問題並非不能預見,以我在大學擔任行政工作多年,早已向教育部提出質詢教育部必須建置一跨校合作平台,協調大學如何分擔這些兼課老師的權利義務,而非讓大學以「聘用三級三審、不再續任」為由,輕易斬斷兼任老師的生計,在校園製造諸多紛擾與不安。
政策要落實,不是只編一年的6千萬就可應付了事,執行的困難與細節,更是官員必須多加用心,多拿出一點同理心吧?不要再"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了!否則政策"害"人的歹戲只會繼續上演!為何政府的政策老是搞成怨聲載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