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邪聞の性平教育不在乎學歷背景」
#要求警察交出女生整個是反社會的行為
#家暴從來應該0容忍
#留言處南部私立大學的朋友可以看看新聞內的施暴者照片
看到這則高雄的新聞就覺得我們在南部的性平教育不能等,也不能只遊走在社區之間,在教育系統內更是應該加強處理;整個內文與留言我看到的重點如下:
1. 暴力男子的包養抹黑:
用自己的經濟條件去抹黑對方,跟記者說得像女生被包養,這真的是典型拖暴者的反應,但卻重重疑點。
如果每個月都好幾萬說得像包養,為何女生需要去工作,還要只可以騎車?而且女生可以提出匯款記錄,暴力男卻只開口講白話。
2. 暴力男子的感情抹黑:
不意外地,為了讓社會覺得女生「不檢點」,很直接的方式就是把「暴力」的行為分散,抹黑在對方的感情出軌上,先不討論出軌一事是否真實,但對方出軌就可以以暴力對待的想法跟行為就是性平教育需要推行的原因,毫不尊重對方的身體施以暴力,而且是高教育水平的人,更是可恥。
再來討論內容的真實性,在事後暴力男以「黑白兩道恐嚇」,卻未提出軌的事,有被出軌的人都應該了解,如果是因為被劈腰分手,跟對方的指責都會以此為主,為何未有提及反而跟記者說是女生出軌?
3. 看待家暴我們應該只看證據
家暴跟其他暴力最不同的地方在於多了「感情」的累積,這份感情一開始不見得是有「暴力」(如果男朋友第一天交往就打你,你應該會立即分手),所以在處理家暴問題,我們都不會去看情感的事,而且在法律的處理上,情感的內容不是必須的。
而女生可以提供對話內容跟錄音檔,可見暴力的行為不是突然發生,而是讓女生無處可逃必須自保才進行搜證自保。
4. 家暴是一個「循環」
心理工作者跟社會工作者在處理家暴時最頭痛的就是「家暴循環」,如上點因為有感情在當中,往往家暴後的情緒勒索跟親密安撫,成為了下次家暴的起點,受暴者往往因為誤信對方的諾言,例如:「這次最後一次,我一定會改的」、「我只是一時之氣」,而一次又一次進入到家暴循環中。
這不是受暴者的愚蠢,而是因為受暴者的感情與信任被踐踏。
5. 回到整件事的核心跟原由才可以看到真正的家暴
整件事是發生在公開場合,在路邊女生被暴力對待,我們可以思考整件事發展的進程,女生被多次推倒在地上,這是公開的事件,而警察立即通報社會局可見事件的嚴重性(一般傷人事件不一定會由警政單位通報社會局,只有警方認為是有家暴之疑才會通報),而當下還發出保護令,這可見街頭的公開暴力行為是事實而且存在的。
6. 看到報導的留言覺得噁心,沙文主義的社會現象
留言不少提及女生跟一個50歲的人是貪圖什麼,如果以2個人的年齡去判定一件家暴案件的合理性,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合理的工具。
我反而看到是一個50歲的老男人還有小孩,為什麼可以追到一個年青女生,似乎這個暴力男除了高學歷還有高超的語言話術,到底是這個女生騙他,還是這個女生被騙,我覺得結果很明顯。
如果我騙人騙到要在路邊被打,要跪地求饒,還要被監控,我這個粉紅陷阱真的是廢得可以。
總結一句:
「這個男的就是一個暴力的現行犯!」
只要受暴者不退縮,這個暴力男就等著受到法律的制裁!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