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書活動】 📙
#留言處找小編看說明
國際建築大獎「文森斯庫里獎」得主、暢銷書《讀建築》作家——建築思想家黎辛斯基,對城市娓娓道來的深情關注與再思考。http://bit.ly/2MhXGSA
🏙城市,是你我生活的重心?或者逃離的主題?關於城市,我們想要的、真正需要的,以及可以打造的,會是什麼樣貌?
黎辛斯基再次以文學的底蘊、堅實的案例與洞察的分析,引領我們看見城市流動的生機。
#先思考
超高建築雖然展現建築家的能力,也提供地標,但這些建築物的出現,究竟是現今環境的「需求」,或只是心態扭曲的「建築競賽」?整體的規畫與個別的建築競賽,何者才是影響城市定位的指標?一座城市的好壞會否因為一兩座建築而被徹底改變?從古根漢美術館的畢爾包效應我們得到何種啟示?反思101和台中歌劇院是否為成功的城市行銷,還是僅在追求一種扭曲的建築觀念?
#關於城市設計
不斷變化的城市,是都市設計者創意能力的體現,或是居民切身需求的投射?城市是人類為了滿足生活需求、安全、社會互動,所形成的聚落型態。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沒有城市,文藝復興、工業革命都不可能發生。20世紀初開始有「城市設計」這個職業,從城市美化運動、柯比意的光輝城市構想,到雅各布斯重新審視市中心生活的樂趣,對當時及後世留下重大影響。
這本書,不只提供關心城市發展的決策者參考,也更提醒與城市起落息息相關的我們諸多省思,更可以讓喜歡造訪世界著名建築的旅人學習重要的知識與樂趣。
📙《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http://bit.ly/2MhXGSA
✨✨12/26~1/29線上國際書展搶先場✨✨
http://www.cite.com.tw/2019ibf
暢銷榜三本75折,全館$49起
買一送1抽機票,滿$799送$300、1,399送700
⭐⭐⭐記得把 #城邦讀書花園粉絲專頁 設為 #搶先看,才不會漏接任何優惠活動和好書推薦喔!
畢爾包效應 在 陳信諭 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篇給了我們很多的反思,當高雄迫切地找尋轉型的路,政府大手擎劃華麗的大建設,但同時也遭到不少市民對於財政負擔的批評、或是質疑面臨停滯甚至萎縮的高雄,難道蓋幾座大型建築就有可能完成城市轉型嗎?
我想,問題從來不是建設必須投入多少成本,而是未來是否能夠創造遠高於投入成本的價值?
成功的轉型經驗,從來不是為了建設而建設,而是回歸到「人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吸引人的聚集、發展不易被取代的高產值服務業,而在既有的工業基礎上走向高值化、加強研發端,透過人與智力的聚集,才能解決高雄長期以來的困境。
--
『古根漢的成功,讓以下的方程式後來大量被複製:
1. 在舊工業帶或衰落市中心取得一塊位置優良土地規劃博物館/美術館/表演中心等「文化建設」
2. 辦理國際競圖,最好請普立茲克獎等級大師設計數億美元造價的大型公共建築
3. 在興建與完工後,帶動地價水漲船高,把周邊土地標出去興建賣場,飯店,辦公室等,完成「產業轉型」
當人們重新檢視這些重大文化工程的投資,常常發現在效益估計上,根本缺乏合適的指標。至於工程以外實質的營運,最好能外包的外包,放生的放生,常常沒有公私合作的完整計畫。』
糟了!是世界奇觀 —— 華麗的大建設=城市轉型?
下班之後,搭上高雄輕軌,途經軟體科學園區站後,一座座外型搶眼的大型建築就在軌道左右拔地而起,先是靠海側出現雙圓弧波浪造型的高雄展覽館,接著右手邊的高樓群中,座落著一座層層樹叢點綴著玻璃帷幕的方盒建築,這是台灣最大的市立圖書館。
電車連續轉彎,通過新光碼頭由鋼架懸吊起來的觀景平台後,碼頭邊有個正在架設結構的大工地,各種形狀的鋼骨幾乎沒有一根是直的,這將是台灣最大的郵輪碼頭以及台灣港埠公司總部所在。
電車繼續向前,愛河灣出現在眼前,在夕陽的金光中,海水被渲染上褐橘到鮮黃一系列的顏色,波光中可以望見,對岸有兩座雙塔,一高一低,背靠而立,當列車駛近看得更清楚,其立面是一個個六角形蜂巢組成,再用不規則的直線連接起來,好似外星生物的作品。
這一座座爭奇鬥豔的建築在高雄內港沿岸開工到矗立,前後不過五六年左右的時間,背後有一個更大的藍圖和野心:翻轉高雄。
--
我們從英國東北,美國繡帶,德國魯爾與洛伊納等例子中都可看到,舊工業城市的轉型涉及了各級政府與民間的通力合作,透過打造產學研生態系,進行產業結構翻轉的漫長過程,其中動員的人力與資源均龐大無比,過程漫長崎嶇。
因此,不論是想在任期中做出突破的政客,或是殷殷期待的市民,都想要問:有沒有更快的方法?在後工業城市轉型中,有一類廣被討論的方式,是透過引入文化資本完成的。
但在台灣,這樣的政策被簡化之後,往往變成「蓋一座文化場館」來完成城市轉型。這樣的簡化,或許有助於政府滿足於「做了一件大建設」的自我陶醉和公關光環,但能否達到原有的目標,卻極少人好好檢視。
是什麼原因使台灣人常常把問題簡化到這種程度呢? 或許有個太過燦爛美好的例子,西班牙的畢爾包。
--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和過去的博物館長得不太類似,伸長自由曲線構成的扭曲結構,披上鈦金屬的外殼,在陽光下散發出銀亮的光澤。1997 年古根漢完工後,這座特殊的建築立刻一炮而紅,畢爾包的觀光客從 1994 年的 140 萬人,增加到 2005 年的 380 萬人,同年畢爾包的人均 GDP 高出西班牙全國 20%。
時至今日,博物館帶給畢爾包當地的經濟貢獻已經超過 35 億美元(1050 億台幣)。博物館似乎也協助畢爾包走出了 80 年代重工業與港口衰退的陰霾,搭配城市一連串的工程,例如改善地鐵,引入新路面電車,新機場和博物館所在的畢爾包河沿岸景觀重造,讓畢爾包重新轉型為以大膽創意為城市特質的城市。從工業到文化,看似一條又乾淨,又有效的道路。
--
■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特別點一:重新定義「大型地標」在城市中的角色。
城市中地標性建築過去並不少見,紐約中央車站,費城市政廳,都是歷史悠久的案例。19 世紀末,提倡「都市美化活動」的美國記者暨作家查爾斯.馬爾福德.羅賓遜(Charles Mulford Robinson),認為城市中的公共建築「得達到高品味,高奢華的程度」,影響所及,當時美國大城市出現一系列以新古典風格為主的車站,如法院,市政廳等公共建築。但這些建築的重點並非突顯自己,而是融入整體城市美學中,並充滿足生活實用性(因此多半是運輸或行政建築)。
至於那些更大尺度,石破天驚的創新地標,則在建造之初並不一定就能獲得人氣力挺。例如巴黎鐵塔在完工之初飽受巴黎人批評,包含一百多位藝術家著名人士的連署反對。其中一位簽名的文豪莫泊桑,日後常常到巴黎鐵塔的空中餐廳用餐,理由只是「這是唯一看不到鐵塔的地方」。
當然,潮流會隨時間而改變,正如巴黎鐵塔日後成為巴黎象徵一樣,雪梨歌劇院在興建過程中預算嚴重超支,讓建築師黯然離職,但之後卻成為全市,甚至全澳大利亞的地標,但這些並非業主以及建築師烏松(Jorn Utzon)一開始想像的。
儘管城市一直都需要代表市民信心與榮譽感的的大型建築,過去是教堂,皇宮,政府機關,商業大樓,後來變得越來越抽象。但過去很少建築被賦予翻轉城市的大地標這樣的重責大任。
1991 年,當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參加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國際競圖時,古根漢博物館館長和巴斯克自治區的人便直接跟他說,他們需要的是某種能「一炮而紅,為畢爾包做點事」的建築。
蓋瑞不是蓋的,他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創造了他們需要的建築。
各位讀者有沒有發現,我們到這邊為止,完全沒有討論到博物館裡面展出的是什麼。在不知道「文化」是什麼,但是知道「文化的外殼」長怎樣情形下,畢爾包效應就這樣被不斷複製傳頌出去。
古根漢的成功,讓以下的模式後來大量被複製:
▸▸ 1. 在舊工業帶或衰落的市中心取得一塊位置優良的土地,並規劃博物館/美術館/表演中心等「文化建設」
▸▸ 2. 辦理國際競圖,最好請普立茲克獎等級大師設計數億美元造價的大型公共建築
▸▸ 3. 興建與完工後,帶動地價水漲船高,把周邊土地標出去興建賣場,飯店,辦公室等,完成「產業轉型」
--
■ 畢爾包古根漢博物館特別點二:在令人驚訝的「畢爾包效應」過了 10 年,20 年之際,越來越多人發現畢爾包是特例,不是通則。
古根漢博物館的擴張並不成功,例如拉斯維加斯古根漢博物館開館 7 年後閉館,台灣台中爭取過的古根漢博物館,合約充滿陷阱和不確定能否回收的效益,最後破局。古根漢基金會收取高額權利金,販賣品牌與代理策展運作的模式,被諷刺的稱為麥古根(McGuggenheim)。
蓋瑞雖然早已其超乎預期的建築變化聞名,但畢爾包一案成了他變身「建築名牌」的開始,微軟創辦人之一保羅艾倫便找他為西雅圖設計搖滾博物館,這座建築位在太空針塔下,單軌電車直接穿入建築中,一樣有蓋瑞招牌的扭曲金屬外殼,更多了一種迪士尼明日世界度假區的氣氛,但開幕參觀人數卻似乎不如預期,此建築重新轉型為科幻博物館和名人堂 ,去年又改名為大眾文化博物館(Museum of Pop Culture)。蓋瑞在加州興建的迪士尼音樂廳,儘管確實發揮作用,但建築卻和周邊街廓缺少連結,大部份開車的聽眾直接開入地底停車場,大概也來不及看幾眼音樂廳。
一些較小型的地標建築計畫,下場似乎更黯淡,例如英國雪菲爾德的國家流行音樂中心, 1999 年開幕後只達到原本觀光客的 1/4,同年就黯然關閉,現變成當地大學活動中心。西雅圖郊區的柏優美術館請來史蒂芬霍爾設計,意在讓建築凌駕都市計畫,但也在短短 3 年後因門可羅雀關閉,
或許集大成的是阿布達比「快樂島」,這裏有蓋瑞設計的又一座古根漢博物館,努維爾(Jean Nouvel)的羅浮宮分館等諸多夢幻建築,原先還預定有哈蒂(Zaha Hadid)的表演藝術中心,安藤忠雄的海事博物館等建築,但除了阿布達比羅浮宮工程進入尾聲,其他館舍似乎遙遙無期。
當人們重新檢視這些重大文化工程的投資,常常發現在效益估計上,根本缺乏合適的指標。至於工程以外實質的營運,最好能外包的外包,放生的放生,常常沒有公私合作的完整計畫。
■ 或許,更好檢視這些「世界奇觀」最務實的方式是「減法」。
如果今日把畢爾包古根漢夷為平地,古根漢仍然是一個充滿19世紀新藝術建築,令人想起大航海時代的狹小古樸巷道,同時又具有便捷大眾運輸路網,河流,綠地和眾多創意建築的河畔城市,也有相當的金融與創意產業基礎。而如果把雪梨歌劇院移除,遊客漫步在達令港的碼頭邊,仍然可以體驗到充滿活力的海港風情。
「也就是這些成功案例,並非靠少數地標翻轉了城市,而在於城市整體都市計畫,產業結構的並進提升。」
文化投資的確在城市改造上扮演重要角色,但計畫者必須足夠務實,了解到投資基礎建設真正的回報不只是觀光收入,而是打造宜居城市和創意環境,吸引更多有技術的居民移入。城市要真正轉骨,水岸再造,大型投資不可少,但串連新舊資源投入和整體都市品質提升更加重要。
也就是說:要能畫龍點睛,你得先做出一隻龍才可以。
#高雄 #好過日
#Taiwan #Kaohsiung
▼一秒訂閱高雄好過日▼
https://m.me/takaogooday
▼好過日IG▼
https://www.instagram.com/takaogooday/
畢爾包效應 在 李清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蓋瑞先生的魚建築
文、攝影\李清志
知名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是當今最負盛名的解構主義建築師,他的建築充滿動感與豐富的可能性,為當代建築開創了新的視野。
仔細研究法蘭克‧蓋瑞的建築發展,可以發現「魚」這種動物,一直是他建築設計的主題,事實上,蓋瑞的確很喜歡「魚」這種動物,因為他發現魚雖然在水中扭動身體游動,但是整個游動的路線卻是呈現一直線,實在非常漂亮神奇!
蓋瑞最早在日本神戶港口附近,設計建造了一座「魚舞」(fish dance)餐廳,這座餐廳造型就是一隻躍起鯉魚的模樣,呈現「鯉魚躍龍門」的吉祥象徵,不過神戶大地震發生後,魚餐廳雖未遭摧毀,餐廳卻停止營業,為了保留這座名師設計的建築,還特別請來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承接修復工程,如今這隻魚已經成為神戶港的重要地標物,也是建築迷一定會造訪朝聖的地點。
後來,蓋瑞為了西班牙巴塞隆納奧運會,設計建造了另一隻魚,這隻魚位於奧運選手村海邊,金屬編織的魚體,在夕陽下閃閃發亮,呈現出一種迷幻華麗的光彩。
至今這隻魚依然在巴塞隆納的海邊,閃耀著金光,魅惑著觀光客走向海邊。
蓋瑞在西班牙的另一件作品,就是名聞國際的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這棟建築外部皮層採用昂貴的鈦金屬為材料,完工後的美術館,龍飛鳳舞的外型,叫人驚異地說不出話來!不過這座美術館卻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湧向西班牙北方這座沒落的工業城,造成了畢爾包城市的復興,以致於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的成功案例,被傳頌為神奇的「畢爾包效應」,吸引國內眾多縣市首長前往參觀取經。
許多人搞不清楚蓋瑞所設計的古根漢美術館到底是什麼東西?事實上,古根漢美術館是蓋瑞設計的另一隻魚,不過這隻魚很難看的出來,我是看了一張空照圖才赫然發現原來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真的是一條魚。
它是一隻尾巴翹起的鯉魚,翹起的尾巴內正好是登上橋樑步道的樓梯,整隻魚比較像是中國菜的松鼠黃魚,黃魚的肉被切割出一塊塊,整隻魚被炸成酥軟可口,擺盤時魚身甚至不是平躺的,而是立起來的姿態。
原來解構主義建築其實就只是一隻被支解的松鼠黃魚。
畢爾包效應 在 【旅行系列Vlog# 毕尔巴鄂】凭一座私人美术馆就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你看过解构主义的建筑吗?你听说过“古根海姆 效应 ”吗?你相信一座博物可以馆拯救一个城市吗?经过上一站的圣塞巴斯蒂安,我们下一站决定去 毕尔 巴鄂这座 ... ... <看更多>
畢爾包效應 在 藝術家雜誌社- 【藝術現場|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建築效應 ... 的推薦與評價
藝術現場|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建築效應」】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以建築、藝術和探討21世紀得天獨厚條件下所出現之相關論述,推出「建築效應」(Architecture ... ... <看更多>